业内信息

肩负服务科技重要使命 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盘点

2020-05-06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张芳英、王婧、刘志强:上海大学期刊社;吴国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 要】文章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等为主要数据源,盘点2019年度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状况,包含国内外学术影响力、获得基金资助情况及获奖情况等。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中文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学术影响力;期刊发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98周年,改革开放41周年,也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之年。立足本职工作,我们对我国科技以及科技期刊的发展动向与政策持续关注,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信号。

  2019年8月16日,《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1]。《意见》的出台,旨在解决我国科技期刊“大而不强”,落后于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的问题,夯实我国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掌握国际话语权,推动我国从科技期刊大国迈向科技期刊强国。根据《意见》,我国将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新刊,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繁荣发展科普期刊,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形成有效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2]。2019年9月19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发布[3]。这是贯彻《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该计划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通讯作者。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涉及范围最广的重大专项。

  以上文件、政策等的出台,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播我国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为己任的中文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交流、科技人才培养以及繁荣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更好回顾分析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促进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持续稳健发展,本文以国内外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主要数据库或引证报告为数据源,就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展开盘点探析,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影响力、国际影响力、获奖和资助等方面,回顾并总结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情况,以期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更好地服务全国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1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内影响力

  1.1 影响力指标情况

  本文以2017—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为主要数据源[4-6],综合分析了近三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主要影响力指标的变化情况,取样数据分别为2017年4058种,2018年4052种,2019年4081种。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是目前评价期刊影响力的两个重要指标。通常,影响因子指的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即某种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年的平均被引频次;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频次。

  图1和图2分别列出了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和刊均总被引频次情况。由图可知,近三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和刊均总被引频次逐年上升。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分别为0.728、0.743、0.823,刊均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818次、1885次、1952次。与2018年相比,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增长了10.8%,刊均总被引频次增长了3.6%。



图1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情况


图2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总被引频次情况

  期刊的影响力除了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有关外,还与引文数和来源文献数有关。引文数是指来源期刊每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而来源文献数则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引文数和刊均来源文献数见图3和图4。由图可知,近三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引文数和刊均来源文献数逐年上升。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引文数分别为13.8、13.9、14.5,刊均来源文献数分别为315篇、373篇、379篇。与2018年相比,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引文数增长4.3%,刊均来源文献数增长1.6%,刊均来源文献数的增长率略低于刊均引文数的增长率。


图3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引文数情况


图4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刊均来源文献数情况

  图5和图6列出了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不小于1的刊物数和总被引频次不小于1000的刊物数。由图5和图6可知,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不小于1的刊物数和总被引频次不小于1000的刊物数均逐年递增。相较于2018年,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不小于1的刊物数增长了19.0%,总被引频次不小于1000的刊物数增长了2.3%,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种数不断增加。


图5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因子≥1的刊物数


图6 2017—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1000的刊物数

  表1列出了2019年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由表1可知,2019年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分别为《中华护理杂志》《地理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自动化学报》《石油学报》《中国护理管理》《地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急救医学》《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对比2017年[7]和2018年[8]的相关数据可知,《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连续三年位列第一,《中华护理杂志》《地理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地理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因子连续三年位列前10。进一步分析可知,这10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4.565,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特征比较明显。这10种期刊中,医药类期刊最多,共有4种,其次是石油天然气工程类期刊(2种)和地理学类期刊(2种)。

表1 2019年我国影响因子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
序号 刊名 扩展影响因子 扩展总被引频次/次 学科分类 来源文献量/篇 扩展他引率/%
1 《中华护理杂志》 7.108 22969 护理学 313 0.97
2 《地理学报》 4.720 13811 地理学 177 0.95
3 《石油勘探与开发》 4.363 7485 石油天然气工程 111 0.93
4 《自动化学报》 4.291 5420 工程与技术 189 0.90
5 《石油学报》 4.287 8302 石油天然气工程 135 0.88
6 《中国护理管理》 4.257 11143 护理学 360 0.96
7 《地理研究》 4.191 10049 地理学 186 0.93
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173 9937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219 0.96
9 《中国急救医学》 4.145 4947 临床医学综合 216 0.97
10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4.111 7424 心血管病学 364 0.97

  表2列出了我国总被引频次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由表2可知,我国总被引频次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分别为《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实用医药》《科技创新与应用》《科学技术创新》《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生态学报》《中国妇幼保健》《农业工程学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其中,医药卫生类期刊5种,在总被引频次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中占比高达50%。

表2 2019年我国总被引频次最高的10种中文科技期刊
序号 刊名 扩展总被引频次/次 扩展影响因子 学科分类 来源文献量/篇 扩展他引率/%
1 《中国医药指南》 45041 1.130 医学综合 8654 0.96
2 《中国实用医药》 34024 1.327 医学综合 4148 0.98
3 《科技创新与应用》 33696 0.897 应用化学工程 3201 0.96
4 《科学技术创新》 32121 0.706 自然科学综合 4294 0.99
5 《中国老年学杂志》 31903 1.925 保健医学 2312 0.96
6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30452 3.007 电气工程 724 0.87
7 《生态学报》 30124 2.763 生态学 853 0.89
8 《中国妇幼保健》 28674 2.706 优生学、计划生育学 1981 0.92
9 《农业工程学报》 28552 2.616 农业工程 914 0.86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7921 3.089 感染性疾病学、传染病学 981 0.92

  1.2 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收录数据库主要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每三年更新一次,2019年无更新,与2018年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数量持平,为1250种。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每年更新一次。据统计[9],2019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共收录科技类期刊2049种,其中中文刊1933种(占比94.3%),英文刊116种(5.7%)。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总数减少11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减少12种,英文科技期刊增加1种,中文科技期刊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中占比略有下降。

  CSCD每两年更新一次。CSCD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显示[10],2019年CSCD共有1230种来源期刊,其中中文刊1001种(占比81.4%),英文刊229种(占比18.6%)。这些中文刊中,有681种为核心库期刊(C刊),占比68.0%;320种为扩展库期刊(E刊),占比32.0%。与CSCD2017—2018年度来源期刊相比,2019—2020年度CSCD来源期刊总数增加了30种,其中英文刊增加35种,中文刊减少了5种,中文科技期刊在CSCD中的占比略有下降。

  综上,通过比较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指标样本数据和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的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大约20%的中文科技期刊被广泛关注。

  2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有研究指出[11],由于统计源库的局限性,现有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统计存在一定缺陷。为了更加客观地了解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们选取了国内《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12-14]《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年报》[15-16],以及国际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ESCI)、Engineering Index(EI)、Scopus几个综合性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1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每年发布一次,根据国际影响力指数CI值进行排名[12-14],我国科技期刊前5%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175种),5%——10%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75种)。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采用的统计源期刊为22571种,涵盖WoS收录的SCI期刊9148种、SSCI和A & HCI期刊4826种、ESCI期刊7682种;增补期刊1609种(分别来自Elsevier、Springer、Wiley、Emerald、De Gruyt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age、MUSE等国际大型出版集团所出版的未被SSCI或A&HCI收录的优秀人文社科期刊1070种,此外,经专家推荐,补充关注亚洲区域学术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小语种国际期刊539种,包括28种日语刊、27种韩语刊、3种俄语刊、463种繁体中文期刊和18种其他语种期刊)。

  表3列出了近三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中中文科技期刊的种数和占比情况。由表3可知,2017年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52种(占比29.7%),2018年和2019年均为38种(占比均为21.7%),入选中文科技期刊种数小幅下降后,保持不变。2017年国际影响力优秀中文科技期刊124种(占比70.8%),2018年119种(占比68.0%),2019年108种(占比61.7%),入选的中文科技期刊种数逐年下降。


表3 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中中文科技期刊种数与占比
类别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种数/种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 52 29.7 38 21.7 38 21.7
国际影响力优秀中文科技期刊 124 70.8 119 68.0 108 61.7

  表4列出了近三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中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相关指标的平均数值。由表4可知,2017—2019年入选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国际影响力指数分别为114.047、132.477和141.934,平均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668次、2179次和2710次,平均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分别为0.411、0.515和0.622,各项平均指标数值逐年上升。

表4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的平均引证指标
年份 国际影响力指数 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次 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2017 114.047 1668 0.411
2018 132.477 2179 0.515
2019 141.934 2710 0.622

  表5列出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中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概况。由表5可知,2019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科技期刊中,工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类入选种数不变,医药卫生类期刊减少1种,基础科学类期刊增加1种。

表5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
年份 基础科学类 医药卫生类 工业技术类 农业科学类
种数/种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种数/种 占比/%
2017 17 32.7 5 9.6 28 53.8 3 5.8
2018 16 42.1 2 5.3 19 50.0 1 2.6
2019 17 44.7 1 2.6 19 50.0 1 2.6

  表6列出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中国际影响力指数前10位的期刊。其中,《岩石学报》《物理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被SCI收录,在175种“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分别位列第24、59和75位;《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岩土力学》《生态学报》《农业工程学报》没有被SCI收录,在175种“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分别位列第31、44、62、64、70、72和78位。仅从期刊排位分析,我国部分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已达较高水平,其国际影响力指数、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已超过部分进入国际知名数据库的同类英文科技期刊。

表6 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排名前10的中文科技期刊
序号 排名 期刊名称 国际影响力指数(CI) 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次 国际他引影响因子
1 24 《岩石学报》 318.692 7003 0.944
2 31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66.811 5899 0.638
3 4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39.430 5176 0.603
4 59 《物理学报》 218.228 4819 0.430
5 62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9.537 4343 0.630
6 64 《电网技术》 196.888 3933 0.702
7 70 《岩土力学》 191.224 3819 0.676
8 72 《生态学报》 185.762 4173 0.253
9 75 《石油勘探与开发》 181.629 2440 1.781
10 78 《农业工程学报》 165.926 3586 0.318

  2.2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世界学术影响力

  为了突破现有的“唯期刊影响因子”“唯论文被引频次”以及统计方法中引证文献选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等在详细研究国际范围内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综合指数WAJCI”[15]。世界影响力综合指数WAJCI是指某期刊影响力指数(CI)相对于该学科CI中位数的倍数。当WAJCI值为1时,代表该刊影响力指数恰好等于学科中位数,WAJCI数值越大,代表该刊超越学科平均水平越高。WAJCI反映了期刊在学科内学术影响力的相对位置,可以跨学科比较,甚至可以跨年度比较。

  2019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的统计源期刊共22077种,涵盖11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WoS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1165种(SCIE、SSCI、ESCI和A&HCI收录),增选中国统计源期刊1160种,共发布了全球13088种期刊的WAJCI。其中,海外学术期刊11659种(SCI、SSCI收录),中国大陆中英文学术期刊1429种。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入选WAJCIQ1区的科技期刊共89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2种,占比47.2%;入选WAJCIQ2区的科技期刊181种(已有学科排名位于Q1区的期刊除外),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06种,占比58.6%。2018年《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显示,2018年我国入选WAJCIQ1区的科技期刊共81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41种,占比50.6%;入选WAJCIQ2区的科技期刊187种(已有学科排名位于Q1区的期刊除外),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17种,占比62.6%。

  表7列出了2018年和2019年我国入选WAJCIQ1区和Q2区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由表7可知,2018年和2019年我国入选WAJCIQ1区的期刊中,理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10种(23.8%)和9种(22.0%);工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20种(47.6%)和22种(53.7%);农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9种(21.4%)和8种(19.5%);医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3种(7.2%)和2种(4.8%)。与2018年入选Q1区的数据相比,2019年入选的理学类、农学类和医学类期刊各增加1种,工学类期刊减少1种。由表7还可获知,2018年和2019年我国入选WAJCIQ2区的期刊中:理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34种(32.1%)和42种(35.9%);工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42种(39.6%)和51种(43.6%);农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22种(20.8%)和21种(17.9%);医学类中文期刊分别有8种(7.5%)和3种(2.6%)。与2018年入选Q2区的数据相比,2019年入选的医学类期刊增加5种,入选的理学类、工学类和农学类期刊分别减少8种、9种和1种。


表7 2018年和2019年我国入选WAJCIQ1区和Q2区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
年份 分区 理学类 工学类 农学类 医学类
期刊数/种 占比/% 期刊数/种 占比/% 期刊数/种 占比/% 期刊数/种 占比/%
2018 Q1区 9 22.0 22 53.7 8 19.5 2 4.8
Q2区 42 35.9 51 43.6 21 17.9 3 2.6
2019 Q1区 10 23.8 20 47.6 9 21.4 3 7.2
Q2区 34 32.1 42 39.6 22 20.8 8 7.5

  对比分析2019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和《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位于Q1区的期刊可知,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学科发展十分不平衡,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低估了我国一些学科方向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38种最具国际影响力期刊和42种位于WAJCIQ1区的期刊中,仅有15种相同。

  2.3 我国中文科技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被EI和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与2018年相同,依然分别为18种和156种。表8列出了我国被SCI收录的18种中文科技期刊近三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学科分区(不同学科分区,取最高)情况。由表8可知,2017—2019年,我国被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总体影响力不高,学科分区情况变化不大。18种期刊中,2017年位于Q2区的有2种,位于Q3区的有2种,其余均位于Q4区;2018年位于Q2区的有1种,位于Q3区的有3种,其余均位于Q4区;2019年位于Q2区的有2种,位于Q3区的有2种,其余均位于Q4区;影响因子逐年上升的有9种,占比50%,先上升后下降的有5种,占比27.8%,逐年下降的有4种,占比22.2%。结合前文国内核心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和《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中的期刊列表可知,18种被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全部被国内核心数据库收录,其中,12种为2019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4种为2018中国学术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1种位于WAJCIQ1区(《岩石学报》),2种位于WAJCIQ2区(《地球物理学报》《金属学报》)。


表8 2017—2019年我国被SCI收录中文科技期刊影响力指数情况
刊名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影响因子 总被引频次/次 分区 影响因子 总被引频次/次 分区 影响因子 总被引频次/次 分区
《化学学报》 2.131 2239 Q2 2.735 2439 Q2 2.463 2196 Q2
《有机化学》 1.010 1912 Q3 1.392 2329 Q3 1.318 2375 Q3
《岩石学报》 1.097 5775 Q2 1.238 7616 Q3 1.317 8708 Q2
《新型炭材料》 1.020 691 Q4 1.171 872 Q4 1.387 995 Q4
《地球物理学报》 0.795 3373 Q4 0.880 4052 Q4 0.829 4487 Q4
《物理化学学报》 0.953 1211 Q4 0.820 1184 Q4 0.862 1233 Q4
《分析化学》 0.767 2215 Q4 0.846 2235 Q4 1.050 2317 Q4
《化学进展》 0.677 1899 Q4 0.695 1834 Q4 0.676 1778 Q4
《金属学报》 0.624 5663 Q4 0.669 5799 Q4 0.644 6273 Q4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0.795 1830 Q4 0.824 1882 Q4 0.931 1983 Q4
《物理学报》 0.444 903 Q4 0.490 937 Q4 0.635 1154 Q4
《高分子学报》 0.584 1651 Q3 0.704 1678 Q3 0.758 2040 Q4
《无机化学学报》 0.433 744 Q4 0.656 988 Q4 1.405 1399 Q3
《无机材料学报》 0.489 1266 Q4 0.654 1440 Q4 0.797 1542 Q4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0.344 1693 Q4 0.326 1975 Q4 0.434 2406 Q4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0.267 368 Q4 0.387 397 Q4 0.384 507 Q4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0.258 2166 Q4 0.29 2542 Q4 0.381 3050 Q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0.341 375 Q4 0.288 313 Q4 0.219 305 Q4

  Scopus作为全球最大同行评议文献摘要与引文数据库,覆盖了100%的Medline期刊,100%的EI期刊;覆盖约97%的Web of Science期刊。2019年我国被Scopus数据库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共462种,其中位于学科Q1区(不同学科取分区最高)的中文科技期刊11种,分别为《催化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电网技术》《动物学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土木工程学报》《中国电机工程学报》《中国天然药物》《科学通报》。与2018年的相关数据相比[17],2019年Scopus新增了20种中文科技期刊。对比表1、表2、表6、表8的数据可知,11种期刊中,2种在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影响因子位列前10(《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1种在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总被引频次位列前10(《中国电机工程学报》),4种被评为2019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石油勘探与开发》《电网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2种被SCI收录(《物理学报》《岩石学报》)。

  ESCI是科睿唯安于2015年新推出的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主要收录新兴科技领域及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据科睿唯安报道,被ESCI收录的期刊已经通过了初始评估,并继续被考虑收录在有严格评估过程和遴选标准的SCIE、SSCI和AHCI等数据库内。2019年,ESCI新收录1种中文科技期刊。至此,ESCI共收录中文科技期刊11种,分别为《光子学报》《材料工程》《色谱》《中国表面工程》《液晶与显示》《中国光学》《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电子与信息学报》《岩土力学》《景观设计学》《科学通报》。

  中文科技期刊在以上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的收录数据,充分体现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尤其是Scopus和ESCI的持续收录,彰显中文科技期刊巨大的发展潜力。

  3 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取得的成绩

  2019年是中文科技期刊收获颇丰的一年,无论在刊发优秀科技成果方面,还是在申请国家基金资助方面,较往年都取得了突破。

  3.1 优秀论文获奖情况

  为落实《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引导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国科协自201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活动。遴选活动将所有研究成果分为10个学科,采取专家实名推荐制,由牵头单位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论文推荐专家,对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正式出版、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进行自主推荐,每个学科集群遴选10篇优秀论文,共遴选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2019年,“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成功举办,共遴选98篇优秀学术论文,其中中文科技论文76篇(占比77.6%),英文科技论文22篇(占比22.4%)。数据显示,中文科技论文的占比逐届增加,第二届占比52.5%(52篇),第三届占比72.6%(69篇)。这说明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刊发了大量优秀的原创科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在开拓和引领我国相关学科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情况

  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2019年联合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共资助领军期刊、重点期刊、梯队期刊、高起点新刊、集群化试点等5个子项目,共计285项,其中资助的中文科技期刊100种,项目占比35.1%。

  4 关于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的思考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犹如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激励着中文科技期刊砥砺前行,也让中文科技期刊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载体,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科技期刊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发展的根本。中文科技期刊直接体现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目前,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数量较多,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卓越期刊却十分缺乏,中文科技期刊在现有的国际知名数据库中的收录和评价指标均不乐观,这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严重不符[18]。影响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很多[19-20],集中体现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稿源缺乏、传播渠道不畅等方面。内容与传播是中文科技期刊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综合比较和分析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外数据库和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情况,对中文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措施,以期促进期刊发展。

  4.1 创新服务,增强中文科技期刊与学科专家之间的黏性

  稿源是期刊的生命,尤其是优质稿源,对期刊品牌的建立和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当前,中文科技期刊普遍存在稿源不足、优质稿源稀缺的情况[21]。《细胞研究》是中国期刊的佼佼者,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榜首,在近几年的JCR报告中,《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在全球同类学科期刊中名列前茅,期刊主编在谈到期刊发展经验时强调[22],期刊需要改进和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组建一支可靠的专家队伍,依靠专家办刊。为改善稿源现状,中文科技期刊必须创新服务,积极参加各类期刊相关的学术会议,与期刊相关的专家建立密切联系,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期刊与学科专家之间的黏性,借助专家来全面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4.2 因地制宜,打造中文科技期刊的特性

  数量众多、同质性强是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广为认同的一个典型特征[23]。这一特征使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特色不鲜明、吸引力降低、可替代性强,进而影响期刊的全面发展。独特性是期刊品牌建立的重要因素,是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相关稿件投稿的重要决定因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丰富的资源,现有的中文科技期刊可以综合分析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地域特点,深入挖掘期刊优势,扬长避短,调整刊文重点,着重打造有特色的中文科技期刊。国内知名中文科技期刊《科学通报》在坚持“唯一性和特色”的发展方向多年后,于2019年被国际知名数据库ESCI收录便是最好的印证[24]。现有的国内外期刊发展报告一致显示,我国在许多特色研究领域还存在期刊空白,未来,特色中文科技期刊将大有作为。

  4.3 与英文期刊协同发展,拓展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渠道

  由于语种的限制,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国际影响力有限。上文数据显示,由于语种的原因,我国部分中文科技期刊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众多国际知名期刊中,已位列WAJCI Q1区和Q2区,但并未被现有的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在国际通用的数据平台上的能见度也不高。这种现状极大阻碍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知网推出了“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将遴选出的中文科技期刊以中外文双语全文对照的模式出版,取得了较好成效。如《中国电机工程学报》近年来在“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的支持下,采用中英文全文对照的出版模式,影响力快速提升,在2018版谷歌学术计量(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报告中,h指数名列全学科中文学术出版物第一,2019年被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期刊最新的Cite Score值位于Scopus数据库学科期刊Q1区。中文科技期刊可以借鉴类似经验,将期刊中重要文章或者文章的重要内容整理并翻译成英文,与中文内容同期出版,提高期刊在国内外平台上的能见度。

  4.4 强化新媒体融合出版,增强中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

  在数字化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模式已发生变化,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取代传统的纸媒,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借助新媒体融合出版,期刊可以快速掌握刊文的关注度信息,及时高效地与作者、审稿人和学科专家联系,将期刊的最新刊文信息快速传递给读者。例如,《运筹学学报》刊登的南京大学何炳生教授的文章《我与交替方向乘子法20年》在出版的第一时间就发布了微刊,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2500次,下载363次[25]。高军等[26]总结了《激光技术》在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指出新媒融合出版加快了期刊传播,缩短了出版周期,对期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文科技期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强化期刊的新媒体融合出版,在做好期刊内容的同时,增强期刊在网络平台上的能见度,加快期刊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提高期刊的数字影响力。

  综上所述,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数量众多,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相信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的指引下,在国家各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中文科技期刊必将不断向卓越迈进。

  5 结语

  2019年是中文科技期刊振兴发展的机遇之年,关键之年。2019年,中文科技期刊不仅得到国家层面明确的政策指示和基金资助,而且得到许多职能评价机构的支持和鼓励,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出文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一篇中文学术论文才能毕业;许多国家级基金项目的结题也明确有发表中文科研论文的要求。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5000多年来,中文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也必将持续弘扬中华民族的辉煌。相信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在中文科技期刊同仁的不断努力下,中文科技期刊必将谱写越来越多动人的中文故事,迈向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调宣部、学会学术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9)[2019-12-20]..

  [2]詹媛.我国发力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N].光明日报,2019-08-17.

  [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EB/OL].(2019-11-25)[2019-12-20]..

  [4]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

  [6]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7]王婧,刘志强,张芳英.盘点2016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J].科技与出版,2017(2):34-38.

  [8]王婧,张芳英,刘志强,等.以"文化自信"坚定科技期刊的使命与担当:盘点2017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8(2):38-44.

  [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

  [10]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EB/OL].(2019-04-20)[2019-12-28]..

  [11]苗凌,葛赵青,赵大良,等.中文科技期刊国外影响力的统计与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6):605-608.

  [12]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7.

  [13]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8.

  [14]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9.

  [15]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8.

  [16]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9.

  [1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9]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667-676.

  [20]蒋琰,王晴,李彩.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生存现状探析[J].出版与印刷,2018(2):43-46.

  [21]丁岩,吴惠勤,龙秀芬,等.中文科技期刊应对稿源不足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13-117.

  [22]王莉萍.探秘《细胞研究》的成功之道[N].科学时报,2007-09-24.

  [23]吴孔明.中文科技期刊的突围之路[Z].第十三届中国科协期刊发展论坛大会,北京,2017.

  [24]高福.建设中英文兼顾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的报告[J].编辑学报,2019,31(5):473-476..

  [25]吴领叶.依靠特约专稿和精品专刊切实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J].科技与出版,2018(9):138-141.

  [17]王婧,张芳英,刘志强,等.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之路:盘点2018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J].科技与出版,2019(2):36-43.

  [26]高军,王甦,蒋锐,等.《激光技术》数字化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实践[J].编辑学报,2017,29():S64-S6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