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数字出版时代下图书编辑的发展之路

2020-05-02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连果:重庆出版社

  【摘 要】近年来,出版社每年出版的新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种新书发行码洋却越来越多少,图书质量逐年降低,各大出版社大有以数量盖质量之嫌。出版业怨声载道,抱怨读者不读书,人气浮躁是祸源。我们应深思在数字媒体、自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下,应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如何成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传承者,吹一股清风,通过高品质图书的出版,赢回读者认可,传承文明精髓。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引领读者;服务读者

  当下,中国有不少出版人感叹“21世纪已进人数字媒体、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论坛成为主流,手机、电脑成为载体,传统出版已步人暮年”,或抱怨“80后、90后年轻人肤浅、浮躁,他们只需要快餐式的浅阅读,早已失去了静心阅读图书的勇气”。

  而笔者的理解正好相反,“近年来,数字媒体、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是媒体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出版的衰败,而是对出版人、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低俗的读物将渐渐淡出,真正有价值的精品文化方能源远流长”“究竟是80/90后的年轻人不读书,还是我们不能出版优秀的精神文化读物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1]

  图书编辑为了不辱文化传承者的使命,唯有自修、自强,一生学习与传道,方能担起这个责任。只有出版优秀的、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精品图书,才能贏得读者的青睐,逆流而上,成为新时代的出版人,真正为出版业做有意义的事,做好品质出版。如何才能出版优秀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精品图书?本文从以下3点展开讨论:

  一、大数据时代下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选题策划依据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其预见作用;大数据的根本,在于洞悉消费者的需求。大数据时代的焦点在于互联网使用者留在互联网中的各种痕迹,这些痕迹不仅有文本形式,还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所有信息集中起来就是数量庞大且杂乱无序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行为、内容偏好、购买习惯等,从而进一步判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筛选出适宜数字出版的选题,以此作为数字出版的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因此,大数据为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优质内容选题提供了基础,实现了选题内容和流程的创新,是图书选题策划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

  信息内容的精准推送,既可以降低广告成本和发行成本,同时又可以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预测,通过掌握读者在数字阅读领域所有阅读终端的行为,包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了哪本书的哪一章节,甚至每一页停留的时间等信息,通过进一步量化和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洞察和挖掘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精准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锁定目标客户群,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精准营销,实现创新增值。

  (三)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平台

  大数据环境下,阅读内容和消费时间的碎片化正逐渐成为趋势,只有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明确读者的需求,才能进一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化平台的产品、服务和信息都应趋向于定制,既可以和各种终端实现零障碍连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还要与各种在线支付平台实现无缝对接,方便读者在线购买数字产品,并且要实时观察读者的消费体验和阅读需求,继续深入挖掘新产生的数据信息,从而打造大数据时代下创新的数字化平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编辑素质的提高是图书品质提高的保障

  要出版优秀的、有文化价值的精品图书,前提是编辑需要具备识别优秀文化的能力,然而如何识别什么是优秀文化?只有识别出优秀文化能将其出版传承。这就要求编辑首先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文化,通过不断学习获得某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优劣的识别能力。

  举个简单例子:中学生、大学生们由于生物课的学习,对遗传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通过教科书,他们仅能略知皮毛,而不能深窥究竟。如果图书编辑将遗传学的经典知识和最先进的科学研究编撰成书、出版发行,则可正面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先进的科学观察思维。然而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如果图书编辑对生物学、遗传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认识的深度不够,随便邀请一位相关领域的作者教条式地完成图书写作,则很难满足学生对其所缺知识的阅读需要。

  正确的做法是,仔细研究中学、大学的生物学遗传学教材,对比国内外的相关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与学生进行长期的交流,抽样了解学生对哪些地方更感兴趣、更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以完善他们对遗传学的认识,而这些部分是教科书上所不具备的,这个过程尤为重要。然后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将学生们最需要的知识整理成册,正确引导他们走向科学之路。

  因此,一个优秀的编辑,也是一个勤学的编辑。其需要不断学习,同时将人们最需要的先进文化传播出去,再学习,再传播。

  三、选题务必高标准要求:忌迎合、重引领

  编辑都明白一个道理,图书销售好,前提是选题好。到底什么样的选题才算好?笔者认为好的选题必须高标准要求,就像小时候写作文,老师总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在回看自己作文的时候反复给自己挑刺,最终出来的作品就会比较优秀。[2]

  好的选题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图书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在选题过程中,切忌简单粗暴地迎合读者口味,而应该以引领读者阅读为主旨。前几年,《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全球畅销,国内也引进出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不少出版社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迎合读者口味,简单粗暴地跟风出版,如《我动了谁的奶酪》《你别动我的奶酪》《我能动谁的奶酪》《谁的奶酪动了我》等,甚至《谁动了我的肉包子》《谁动了我的稀饭》,部分图书文化价值低,只是简单的重复模仿,甚至粗暴式地从网络上复制粘贴,大量低俗读物的出版使得读者们极为反感。再如养生类图书《洪昭光健康忠告》一书畅销不久,不少出版社认为读者对健康养生异常关注,于是《登上健康快车》《学会吃喝睡》《走出亚健康》等大批雷同读物跟风出版,不少图书出现了内容重复、抄袭现象,尽显低俗之风。

  图书出版编辑必须沉下心认真分析读者市场,了解读者需求,对比国内外先进文化,出版优秀内容的图书,引领读者前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切忌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社会效益的出版行为。

  四、“为读者服务”贯穿编辑出版始终

  出版编辑应该在图书编辑出版全流程中贯穿“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在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时要深度认识读者所需、读者所缺失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精准定位。

  在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环节也是如此,如书稿字体、字号如何才能不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书稿的行文风格是否符合目标读者阅读需要;书稿中的不同文种甚至图片上的外文是否翻译为了中文,以方便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阅读;书稿章节的前后顺序安排是否利于读者学习或者理解;等等。

  在封面设计、装订印刷等流程上,要以读者为根本,封面语切忌不实渲染、夸大说辞;在图书装订印刷上,尽量照顾目标读者,以有利于目标读者拿取、摆放为标准,同时强抓装订质量,避免脱页漏页现象,尽量将图书设计得精美。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数字图书出版业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按需定制将是大数据时代图书数字出版的发展导向,根据需求定制产品、服务和信息,以实现“个性化按需出版”。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逐渐运用到未来的行业发展中。

  参考文献:

  [1]陈尼佳.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7):12-13.

  [2]杨兴煜.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祖国,2016(18):29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