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许飏:安徽美术出版社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新闻出版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分析艺术类图书"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并从艺术类图书的策划和艺术类出版社的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艺术类图书;“走出去”;“丝路书香工程”
2014年12月,“丝路书香工程”成为唯一进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语种结构不断丰富、图书选题更加多样、图书版权输出的渠道方式更加灵活,中外出版业的文化交流合作迎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1]
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类图书“走出去”的现状
面临“一带一路”这一历史机遇,艺术类图书“走出去”既是加强国际交流、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近年来,艺术类图书“走出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内艺术类出版社面向丝路国家的小语种版权输出数量明显增加,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图书内容
2016—2019年度,“丝路书香工程”共资助2957个图书项目,其中艺术类图书占69项。从资助图书的内容来看,传统文化艺术类有51种,现当代艺术类有10种,表现各种传统绘画、书法、古代器皿艺术的图书最多。这反映出当前中国艺术类图书“走出去”仍是以传统文化艺术居多;同时,这些图书的内容大同小异,多以高清图片辅以器名、年代为主,且内容比较专业。在与海外出版社的交流中,不少出版社表示,他们希望看到更加浅显易懂,且内容的覆盖面比较广,能够一窥中国文化艺术全貌的中国图书。
(二)丝路沿线国家语言、宗教、法律法规的多样性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4个国家,跨越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非洲及中东欧六大区域,辐射占全球人口总量63%的44亿人口。[2]这些丝路沿线国家是多语种、多宗教的聚集地,同时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加人版权国际公约也存在程度差异,使得版权问题比较复杂。
(三)出版社“走出去”依赖资金资助
“丝路书香工程”实施5年来,共资助图书近3000项,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图书进入丝路沿线国家。然而,由于艺术类图书普遍码洋较高、印刷工艺较复杂等原因,部分艺术类出版社也越来越依赖政府的“走出去”资金资助——在与丝路国家出版社签署了版权输出协议后,只有获得了“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图书才会实际出版。这也反映出部分国内艺术类出版社并未对“走出去”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没有将“走出去”工作放到传播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层面上来。
二、对艺术类图书策划的建议
在不同文化观念、意识形态下生活的读者在价值取向、阅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策划图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这些差异性考虑进去,根据输出地读者对中国不同的关注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文风、内容打造更适合“走出去”的艺术类图书。[3]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一)重视引进,以引进带动输出
中国古语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从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引进艺术类图书,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他们可以接受、真正想了解的艺术形式,真正实现“走进去”。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艺术类图书码洋高、翻译难度较大、信息获取滞后等原因,国内出版社引进的也并不多,因此,出版社也可对优秀的“引进来”图书项目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二)互通有无明确双方需求,推动跨国选题和组稿
中国的艺术类图书“走出去”,并不是将适合中国图书市场的艺术类图书,或是中国的艺术元素、中国的语言表达方式原封不动地搬到海外,而是要真正了解海外图书市场对艺术类图书的目标受众和需求。除了借鉴他们出版的图书和平时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外,还可以通过共同策划选题、合作出版的方式,邀请海外合作伙伴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选题,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图书“走出去”的可能性,也能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4]
(三)从语言、宗教、法律法规等方面降低文化差异的影响
虽然艺术类图书不同于其他种类的图书,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大,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需要了解对象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宗教、法律法规等情况,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精准策划。进人翻译流程后,也不仅仅是从中文到另一种语言的简单直译,而是要根据文化差异对译文进行糅合,根据输出国的阅读习惯,对图书的内容和语言进行进一步加工,使其更符合输出国的图书市场需求。
三、对艺术类出版社的建议
(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转变工作思路,认识到“走出去”工作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借助图书这一重要载体在世界上的传播范围、普及率和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经济实力。因此,在分享“丝路书香工程”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不可过于依赖资金资助。事实上,“丝路书香工程”资助的图书项目更偏向于主题性、学术性的高端精品图书,而相当一部分市场类图书也同样具有国际传播价值,即使没有获得资金资助,出版社仍应进行合理投入。
(二)深度开发艺术类图书资源,积极开拓“走出去”合作新模式
随着出版业国际化的日趋发展,文化“走出去”逐渐跳脱出传统图书版权输出的范畴,在传统出版业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展开战略合作和资本合作已经成为文化“走出去”合作新趋势。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出版社,艺术类出版社掌握着更多的艺术资源、艺术家资源和高端艺术院博机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在与海外艺术类出版机构开展更深层次的、多种形式的文化“走出去”合作模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利用现有图书的艺术元素,开发文化衍生品;邀请艺术家开展海外艺术图书推荐会;与海外艺术院博机构合作,根据图书内容,策划艺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的海外展览等,既可以带动纸质图书“走出去”,又可以在海外当地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传播中国艺术,融入当地的文化生活圈,并产生持续有效的影响力。
(三)加强版贸人才队伍建设,以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版权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版权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我国目前仍比较缺乏具有过硬外语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国际法律和商业惯例、熟悉国内国外艺术图书出版市场的海外发行与版权贸易的相关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艺术类图书“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出版社应该尽可能为版权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在职称评定、工作晋级方面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同时对外招聘优秀的版权人才,建设一支稳定且业务过硬的版权人才队伍。
四、结语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唯一的新闻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给中国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在走进这些丝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图书内容本土化、同质化,语言、宗教、法律法规多样化等诸多无法回避的挑战。相较于其他种类的图书,艺术类图书“走出去”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不大,但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更明显。因此,在艺术类图书的策划阶段,就应以国际化的高站位,以服务市场的理念主动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在出版社层面,应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走出去”工作的重要性,在分享“丝路书香工程”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不过于依赖资金资助,主动投入,加强版权人才培养、打造更多适合海外图书市场的优秀艺术类图书;同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艺术图书资源,积极开拓文化“走出去”合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明王田.“一带一路”下的图书“走出去”的出版设想[J].出版广角,2017(12):37-39.
[2]肖姝,张新娟.浅谈“丝路书香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图书策划[J].出版参考,2018(3):50-52.
[3]齐丽华.走出去图书选题的外向型思维[J].出版参考,2014(7):27.
[4]许飏.关于地方性艺术类出版社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思考——以安徽美术出版社为例[J].新闻世界,2019(7):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