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论编辑与文化传承

2020-05-01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锁晓梅、武素珍:兰州大学出版社

  【摘 要】编辑作为文化守望者,需要成为一名文化传承人,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士之精神,又要发扬近现代出版人的文化精神,如此方能推动文化传承事业更好地发展。理想的编辑不能是单向度发展的人,而是一个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洁的文化品格、高蹈的文化理想,立体化发展的文化传承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从文化底蕴、文化品格、文化理想3个层面,深度阐述编辑与文化传承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关键词】编辑;文化传承;文化底蕴;文化品格;文化理想

  新闻出版总署原署长柳斌杰认为:“出版人是文化薪火的传承者,具有坚守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1]笔者以为,我国文化经历5000多年的积淀,早已形成文化的沃土,编辑成长于这片沃土、耕耘这片沃土,更要守望这片沃土。于文化传承而言,编辑不应当是单向度的,而应当是三维度的,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高洁的文化品格、坚守高蹈的文化理想。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编辑的内在素养

  编辑加工需要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审稿需要文化底蕴,撰写文案需要文化底蕴,策划选题更需要文化底蕴。所谓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一个人拥有的文化知识越丰富,其见识必然越高远。千百年积淀的文化知识是历代学者、文人的思想结晶,编辑若能取其精华、去其糟柏,便如同站在一个个伟人的肩膀上从事编辑工作。正如鲁迅所说,选本显示的往往是选者的特色,选者眼光越锐利,见识越广,选本越准确。

  文化底蕴不光对选稿有直接作用,锐利的眼光和广博的见还可使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站在更高的角度指导作者写稿、改稿。在中外出版史上,留存了众多编辑指导和帮助作者升华书稿的佳话。例如著名出版人周奇对图书《中西500年比较》出版前的两次审稿意见和方案,使该书与之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周奇在审读该书稿时关注了三点:一是书名与内容的契合度,二是写作方式,三是写作内容。这三点恰恰是审读书稿时最应注意的三点,要做到这三点,必须建立在编辑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基础之上。

  审稿如此,编辑加工书稿同理。编辑的专业知识基础越深厚、学识越广博,发现问题和纠错的能力便越强。如果一个编辑没有丰富的文史基础知识修养,就会在书稿中留下不可更改的遗憾。例如军阀韩复榘这一名字,在图书报刊中常常被错写为“韩复渠”。在撰写审稿意见、书评等文案时,只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厚的学识素养,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下笔如有神。正如胡德培在《重视语言文字——编辑的基本功训练》一文中所说:“不可想象,一个没有相当思想、文化修养的人,能够在自己笔下写出晓畅、通达而具有一定思想意义的文字。思想、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而深沉,从而精神开阔,知识广博,灵感活跃,笔墨飞动。”[2]

  要求创新性的策划选题更是需要文化底蕴。策划选题最难的就是对图书市场的预测与研判。对图书市场的预测与判断能力,仍然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编辑以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研究我国当代社会思想的人文走向,可以据此预测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剖析不同社会时代下不同人的不同心灵,从文化发展的整体历程来看,便是研究国人的“心理一情感本体一如何充实、更新、扩展和成长”。[3]历史的兴衰更替、社会思潮的起伏嬗变,究其本质,便是人的文化一心理的嬗变。编辑对中华文化的感知与认识,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逐渐深入,直至深入人的深层文化一心理结构,洞悉国人的心灵走向,把握社会文化嬗变的规律。由此,便可以在丰富的内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敏锐的文化市场感知力,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独到的眼光和远见卓识,发挥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在策划选题时不再盲目,预知社会思想的人文走向,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社会思想的人文走向。

  二、高洁的文化品格是编辑的必备素质

  “文化品格是人的文化素养与人格的有机组合。人的文化品格与其精神需求的层次是相对应的,即文化品格越高的人,其精神需求的层次也越高。”[4]在出版工作中,只有拥有高洁文化品格的编辑,才能策划并编辑出传世之作。而文化品格是由“品”与“格”两方面组成的,“品”指文化鉴赏力与品位,“格”则指品德与操守。

  编辑博览群书、储备广博文化知识的过程,往往是与历代先哲对话的过程,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文化鉴赏力与品位。文化鉴赏力越高,编辑的选题、组稿能力则越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高的文化品位使编辑在选题时具备宏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鉴赏力,能够了解读者深层次的审美情感需求,浪里淘沙般地筛选出真正能够满足读者审美情感需求的好选题,发现好作者。高超的文化品位使编辑在组稿时,即在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产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的默契,甚至在沟通的过程中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例如早在张洁《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时候,韦君宜作为评奖委员就发现了张洁的习作才能。在韦君宜的启发和帮助下,张洁于1981年写出了我国第一部以改革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被公认为是一部有独特见解和生活底蕴的优秀创作,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2]

  审加工、校对书稿也离不开编辑的文化底蕴和鉴赏力,这体现在编辑对图书外形与风格的设计上,也体现在编辑对图书的提升与文字驾驭能力上。正如我国著名编辑胡愈之在《读了〈关于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所说:“不但每一本书都应当有它的独特的风格,每一个认真的出版家,对于所出版的书的形式,一般都保持一种他所特有的风格。甚至可以说,每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所出版的书在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也就是书的民族形式。”[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编辑文化品位的重要性,编辑的个人品位不但可以影响一本书的风格,还可以影响一个出版社的风格,甚至可以影响整个民族的文化风格。

  编辑文化品格之“格”是指编辑为文化传承事业而鞠躬尽瘁的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是现代人所提倡的职业道德与情操。编辑作为文化传承人,要推动文化传承事业发展,首先要做好一名真正的文化传承人,不但要传承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承文化精神。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可贵的文化瑰宝,也留下了士的文化精神可供编辑们继承,“铁肩担道义”是讲士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是讲士的文化情怀和操守。可供编辑继承的还有一笔精神财富,即近现代出版人为当代编辑留下的出版文化精神。近现代以来,《新青年》《生活》《公理日报》《世界知识》等报纸杂志以及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杂志社、出版社的一批优秀出版人以文化传承为己任,在救亡图存的时代社会需求下,献身于科学与民主的文化传播事业,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引领中华民族逐渐走向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古代士之精神和近现代出版人的文化精神与情操,正是当代编辑要继承、发扬的文化精神。

  三、高蹈的文化理想是编辑的毕生追求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和源泉。文化的传承应坚守文化理想,着力打造本民族的文化品牌,抵制文化的异质化。

  “历史已经证明,出版业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核心,如果没有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便失去了发展的根基。”[1]—个理想的、立体化的编辑,除了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洁的文化品格,还必须具有高蹈的文化理想。

  人称横渠先生的张载,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其中“为往圣继绝学”总括了文化人,尤其是编辑这一文化传承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责任与文化理想,当代编辑必须有这样“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担当与文化理想。

  要实现文化理想,还需要认清当下的时代形势,了解当下最紧迫的时代命题。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时期,其伴随着人的异化、解构、消解崇高,使文明成为碎片。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我说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世纪,也是说应当重新确立‘意义’,不能像20世纪一味地否定意义,解构意义。通过教育,重新培养健康的人性,便是重新确立意义。”[7]这便是当代出版人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

  当传统文化在20世纪被消解成文明的碎片后,编辑切忌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自觉地放弃文化理想和追求,甚至放任精神堕落,危害社会,殃及后代。“出版家的精神堕落,这趋势比纯以赚钱为目的更可怕,更可忧虑。”[8]近代著名编辑张静庐的沉痛之语对当代编辑仍具有振聋发聩之效。编辑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21世纪文化重构的时代命题,如同张元济、鲁迅、叶圣陶、部韬奋等近现代优秀出版人那样,树立为文化奋斗的文化理想,为中华民族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而努力,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守一方净土。

  四、结语

  当下,编辑肩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作为文化传承者,要避免沦为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单向度的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樵悴”的奉献精神、“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情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理想,从事文化传承事业,只有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可以兴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做文化的守望者——《书林守望丛书》总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

  [2]胡德培.文学编辑体验谈[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9,8.

  [3]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美学四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541.

  [4]任火.论策划编辑的文化品格[J/0L].中国出版,http://www.cnki.net,1998-05-10.

  [5]胡愈之.读了《关于书的几个问题》[A].宋应离.呕心沥血铸精品——现当代名编辑叙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8.

  [6]叶圣陶_值得永远干下去的事业[A].宋应离.呕心沥血铸精品——现当代名编辑叙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7]李泽厚,刘再复.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J].东吴学术,2010(3):18.

  [8]周建梅,等.张静庐:利国利民,文化传承[J].湖南农机,2009,36(3):5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