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时代下中医药图书编辑的核心素养

2020-05-01 来源:《新闻研究导刊》
  【作 者】崔长存: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新时代需要审视中医药图书编辑的核心素养,以应对传统出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好地出版中医药学术精品力作和优秀科普著作。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政治素养、展现核心竞争力的科学素养、高尚深厚的人文素养、彰显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有效辨别整合信息内容的能力、全流程的团结协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等核心素养,然后才能做好中医药学术成果的图书出版工作,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尽绵薄之力;不断推出高品质中医药科普著作,讲好中医药故事,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医药图书;编辑;核心素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等发布一系列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的文件,昭示着中医药事业以崭新的姿态阔步迈进新时代。与此同时,对中医药图书的出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编辑是出版业的主体和核心竞争力,而中医药图书编辑对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

  “核心素养是针对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理念构想,本质上是一种跨学科(情境)的综合能力。”[1]进入新时代后,除了编辑基本素质之外,中医药图书编辑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核心素养,如此才能满足日益多样、精细、复杂化的读者需求。

  一、与时俱进的政治素养

  作为出版业主体的编辑,必须与时代同步,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这样才能保证出版物内容的正确性,同时确保自身在政治上的清醒和准确判断。

  比如在中医药相关出版物中,经常涉及港澳台、西藏、新疆等地,编辑要严格审查表述方式和地图画法,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还要考虑涉外关系,比如锡金,中国政府于2003年6月23日承认其为印度的一部分,那么在列举某些中药如麝香、鹿茸等的产地时,就不能称锡金为国家。其他比如涉及中医切脉判断胎儿性别的内容,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中医食疗药膳方面,可能涉及民族饮食禁忌,要考虑民族政策问题;犀角、虎骨等中药,中国于1993年5月29日列为禁用品,应依据书稿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中医古籍中记载的迷信思想、符咒治病、房中术等内容,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判断,妥善处理;等等。

  当下,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深耕编辑实务,使理论落地生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心策划出版精品中医药图书,讲好中医药故事,有效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二、展现核心竞争力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人们能够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规律的特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2]当前,体现传承创新的中医药科研与临床成果层见叠出,对此,传播中医药知识的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中医药学包罗万象,融汇古今中外,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上,并在同时代高度发展的自然科学的影响与滋养下不断发展。但是,中医药学与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学在诸多方面有很大不同,且伴随着科学发展,中医也不止一次遭受质疑。这就需要中医药图书编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学习古今科技知识,紧跟学术前沿,怀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辛勤的编辑活动,讲好中医药故事,向读者呈现中医药文化精品,引领读者走向健康、文明的中医药知识海洋,不断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此外,中医药学古今流派纷呈、学说众多且源远流长,这就需要中医药图书编辑敢于质疑新的研究成果、问难主流学术观点,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鉴赏、评价书稿的创新性、超前性和可信性,敢于允许并引导不同流派、不同学说的自由争鸣,并且能够涵纳百家,从容、客观、公正地处理不同观点的书稿。

  当前,中医药图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读者的需求越来越精细化、多元化,对图书内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甄别有价值的选题、杜绝“张悟本事件”的再次出现、远离“死库存”,成为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面对的课题。这就需要编辑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素养,评估选题内容的学术性、代表性、创新性,预估读者人群的大小、市场细分层次,精准识别学术界和市场中的丰富信息,通过充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接读者需求,把好市场脉搏。

  中医药专家学者往往既博学,又在中医药学某一方面研究精专,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如果熟悉专家学者研究的领域,就可以和作者顺畅地沟通交流,可以探讨出更高质量的选题思路和撰写方案,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对作者书稿提出有价值的修改建议。如此,作者就会信任编辑、感激编辑,甚至以编辑为知音益友,成为该编辑的忠实作者,而编辑也彰显了其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中医药图书中会涉及气功、祝由、小说虚构人物(如通过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讲解“怒”的不良作用)、针刺处决犯人(运用消极心理暗示)等内容,编辑要依据不同书稿要求,科学判断这类内容的取舍。比如中医古籍中的所有气功、祝由等内容可以保留,但在校注说明等辅文中要有相应的交代说明;教材中涉及小说虚构人物、针刺处决犯人的内容,要全部删除,以确保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同时,编辑还要甄别学术观点是否科学、概念和数据是否准确、名词术语是否规范。对中医药图书的市场,编辑要基于对书稿内容、业内专家的了解,运用科学素养,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以帮助市场和销售部门更好地制定宣传方案和推荐销售渠道。

  三、高尚深厚的人文素养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3]中医药学发源于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百家,尤其是体现“中和仁爱”“大慈恻隐之心”的儒家文化、体现“道法自然”“恬淡虚无”“保身长生”的道家文化,均深刻影响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医学伦理道德观和民间医药风俗。除了中医药古籍,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均有中医药相关知识的记载。

  数千年来传承中医药学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古籍。因此,现代人研究中医、运用中医绕不开对中医古籍文献所载知识的研读,而对中国古代文史哲各家及其著作言论,亦需要熟谙。这就决定了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广泛涉猎医文史哲各方面知识,培养高尚深厚的人文素养,怀“大慈恻隐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实际工作中以真实、准确、科学的标准严格审核书稿内容,确保图书内容质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四、彰显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

  “编辑人员的专业背景不同,研究领域、活动范围、关注对象、作者资源也大相径庭。但不同的能力、态度、作风和心态,决定了图书不同的品质。每种精品出版物背后都蕴藏着编辑人员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4]

  中医药专家学者在写作时往往离不开中医古籍文献,甚至其他古籍资料,然而中国古籍汗牛充栋,即使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时代,有时也很难找到。中医药图书中的古籍文献原文也是读者质疑问难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中医药图书编辑面对专家学者时,需要给予其充分的尊重,言语温暖婉转、态度积极和善、处事热情大方,以诚相待;面对读者时,要耐心倾听,怀感激之心,对读者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证相关文献或请教作者。

  中医药出版物中,常常出现差错的内容涉及众多古代人名、古代书名、药名、方剂名、经络腧穴名等,古籍原文、繁异体字、句读,中国古代纪年、年号、朝代、历法等,还有英文术语等。中国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或号,涉及朝代、生卒年、居里等。中国古籍不仅有全称,往往还有习用简称,或一书多名,涉及成书时间、卷数、篇数、篇章名等。中药名不仅有正名,还有别名、处方名、道地药材名、原植(动)物拉丁学名、英文名等,涉及中药产地、禁用药、剂量等。经络腧穴名包括中文名称、汉语拼音、经穴代码,涉及走行、数量、定位、插图等。古籍引文不仅仅出自中医古籍,还有大量来自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这些知识点,需要中医药图书编辑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审读时确保每一个知识点准确无误,保证图书质量。

  当前,随着一系列相关前沿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的发展,出版融合发展已然兴起且有不可阻挡之势。因此现阶段,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知新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积极培养互联网思维和融媒体意识,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融人从产品策划到组稿审稿、印制发行各个出版环节,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打造中医药精品力作,使自己早日蜕变为新兴出版的行家里手。比如传统出版中,中药原植物和中药材的识别、鉴别、炮制,针灸推拿、正骨手法技术,以及养生保健功法等,仅仅通过文字阐述和图片展示,早已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拥有互联网思维,强化融媒体意识,引导作者在写作的同时,拍摄中药原植物和中药材高清彩图以充分展示识别、鉴别要点,录制中药炮制、针灸推拿、正骨手法、养生功法等视频,以充分展示技术操作要点,等等,从而丰富图书内容、完善出版形式、优化阅读体验。

  五、有效辨别整合信息内容的能力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指出,“媒体融合解决的是产品多样化、快捷化、多渠道、多层次的问题,改变不了内容的本质属性。对于出版内容而言,数字化依然是外在的改变、形式的改变,非本质的改变”。[5]当前,现代科学技术早已渗透到中医药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促进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和传播。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时时刻刻都会接收海量的中医药信息资源,而从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甄别科学的、先进的、实用的中医药信息,并进行优化整合,提供给广大读者,是新时期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

  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许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中医药图书编辑必须及时、敏锐地感知、洞察、捕捉这些重要政策和措施,并通过有效整理,加以运用,做好中医药图书出版的顶层设计,以更好地优化选题策划、细化选题角度、精准落实选题任务。然后在其指引下,分析、筛选、归类获取的信息,判断数据或事实的真实性、来源渠道是否权威、学术理论是否原创、学术观点是否片面或绝对等。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理论体系古朴而深邃,学术流派纷呈、风格迥异;中医药专家学者往往摄纳百家,学贯古今,徜徉中外;中医典籍汗牛充栋,古奥艰深,内容宏富。因此,中医药的学术热点丰富而深邃,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中医药图书编辑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分析图书市场走向、精准定位内容和读者、关注并研读专家学者微博微信、彰显出版社品牌等方面入手,找寻真实客观的第一手学术资料,捕捉当下学术热点,远离同质化内容,挖掘富有潜力的选题和作者,并及时联系相关专家学者,以求落地生根,实现选题的良好有序开发。

  六、全流程的团结协作精神与沟通交流能力

  图书出版的各环节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其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从编辑自身的价值、业务、质量、经济等责任,到策划、审稿、设计、营销工作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均需要大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才能打造凝心聚力的团队,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学习氛围、创新氛围、干事氛围。

  新时代下,出版方、写作方、编辑方、数字工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方通过新技术搭建起的平台,在内容制作和审核中各显神通。但编辑依然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只是不再以稿件编辑加工为中心,而是将重点转向图书出版的整个流程,有效串联作者、读者、学术机构、数字企业、审稿专家、印制发行等各融合主体,从而建立一个高效、开放的交互式社交网络。在这个互联、互通、互动的交互式网络中,编辑需要不断培养、提升沟通交流能力,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与沟通情境,以双赢为导向,达成有效沟通,无缝对接各个出版环节,从而顺利推进出版流程。

  七、结语

  当前,中医药学术研究蒸蒸日上、成果丰硕,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中医药图书编辑要勇担重任、砥砺前行,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做好中医药研究成果的图书出版工作,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发展尽绵薄之力;不断推出高品质中医药科普著作,讲好中医药故事,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俊民,丁晨晨.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探析——兼析核心素养与基础素养、高阶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关系[J].教育科学,2018,34(1):33-40.

  [2]孟嘉.试论科技编辑之科学素养[j].科技与出版,2007(12):35-36.

  [3]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8):501.

  [4]孙严兵.浅论科技图书编辑的工匠精神[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2-02(4).

  [5]杜一娜.行业发展还应思考哪些问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10(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