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雅筝、杨雅童: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本文从5G技术的应用案例剖析出发,探讨5G技术在新闻出版业的应用发展趋势,进一步进行5G技术驱动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多元化的互联网思维、学科交叉的知识融合、新媒体技能的培养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5G技术;新闻出版业;人才培养;发展趋势
一、5G技术案例及现状分析
2019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会上,4400个厂商共同关注并且讨论了同一个概念——5G时代。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1Gb,是4G网络传输速度的数百倍。[1]5G网络有望为人们提供一系列更高需求的新服务,如高清视频流、增强/虚拟现实、云游戏、智能家居、联网汽车以及机器远程控制等。
5G已经成为各国积极研究发展的热点。韩国目前已建成超8.5万个5G基站。美国在5G的发展竞赛中也雄心勃勃,将在2019年内部署92个5G市场,整个无线产业计划投入2750亿美元用于5G建设。日本政府也于2019年4月批准了该国四家移动运营商建设5G无线网络的计划,并要求他们在两年内建成覆盖日本全境的5G网络。政府希望该计划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和远程医疗,并帮助该国弥补其人力资源短缺。
我国移动通信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5G标准的研发上不甘落后,不论是政府支持还是企业研发上,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13年,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指导5G的工作。国家先后发布《5G愿景与需求内皮书》《5G概念白皮书》等成果,明确了5G的技术场景、潜在技术、关键性能等指标,为5G的发展指出了目标和方向。行业内,中兴早在2014年就联合中国移动在深圳完成了全球首个TDLTE3D/Massive MIMO基站的预商用测试;2018年12月27日,华为率先以100%通过率完成5G核心网安全技术测试,标志着我国5G的关键技术试验、5G技术方案验证和5G系统验证都已经进入了尾声。[2]
各个国家都积极发展5G技术,原因是5G对众多领域的发展都有突出的优势作用。以我国为例,2019年,福建省福州市成立了5G产业联盟,积极促进5G商用全面落地;4月19日,装有5G设备的福建首辆5G公交车发车;4月21日,全省首个5G全覆盖公园福州飞风山智能公园开园,公园里有无人驾驶巴士、无人自动贩卖机、智能步道、AR太极等智能设施。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速率、高连接数密度、低时延是5G最基本的3个性能指标。高速率会给终端用户带来更迅速更直接的体验感受,为新的技术和服务拓宽使用的空间;高连接数密度可以满足网络连接数的井喷式扩充;低延时对延时应用会有很大的改善。此外,它还在更大的可伸缩性、更可靠的通信模式以及更低电池成本消耗等方面带来了可能。
二、5G时代下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从1G到4G,互联网与手机移动端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首选工具,由曾经以图文为主的数字报到如今视频为主的融媒体,大众的信息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5G技术的运用带给人们的将是又一次全新的信息体验。纽约时报公司首席执行官Mark Thompson认为5G的使用将彻底改变新闻的搜集方式、报道方式以及分发方式,5G技术驱动新闻出版业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一)5G在新闻业中的使用和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目前5G技术较为领先的国家之一,已经将5G网络尝试运用到新闻方面的工作中。2018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广播总台开始建立我国第一家5G国家级新媒体平台,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及华为公司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形成“4K+5G+AI”的战略布局。201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使用了5G+4K的设备对两会进行了全链条式的网络直播,利用5G网络传输实现了高清视频拍摄,同时解决了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问题。
在国际上,其他国家也已经开始尝试运用5G网络传播信息。韩国SK电讯公司曾测试5G开发全息视频技术,使正在伦敦踢球的韩国足球运动员孙兴慜以实时全息图像的形式出现在韩国国内,并能与一些小学球迷交谈。另外,韩国电信还在IBSF培训日对基于无线网络的播放器视频直播服务进行了测试,通过超小型相机传出的运动员视角实时4K视频,使观众们得以从运动员的角度观看高达120-150公里/小时的雪橇现场比赛。
可以看到,5G在当前更多试用于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媒体的制作,在其驱动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都将衍生出更多的可视化新闻产品,新闻资讯必然越来越多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呈现。新闻媒体在报道线索、策划采集、编辑生产、分发以及反馈等流程中的逻辑习惯都会随着5G的使用而发生改变。
5G会激发新闻在内容制作上对现场感的更高追求,尤其是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时,各家媒体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将新闻以视频直播的形式投放在自己的媒体官网、公众号、微博等信息分发渠道上,而移动短视频直播也会逐渐成为重要的消息源和受众点击率较多的新闻产品。[3]摆脱掉3G、4G网络带宽和流量不足的桎梏,5G网络将会为视频新闻的沉浸化体验带来技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4K、8K超高清技术、3D技术和360度全景技术依靠5G发展成熟,会带给用户置身现场的体验。因此5G时代下的新闻行业所要思考的不应该仅是怎样写得好、排版得好,还要更多地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产品注入带有影像化和交互性特征的新鲜血液。在营销分发方面,5G网络所具有的万物互联能力可能会造成用户越来越个性化的“小众”需求,新闻媒体需要将自己的“中央厨房”中的产品进行反复分发和转换不同形态再继续分发。
(二)5G在出版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5G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在重置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促使出版行业也要有所改变。传统出版带有纸质媒介、统一营销和市场模糊的硬伤。出版物通常是一次性批量生产的纸质印刷品,既没有多感官的音像效果,也没有传受交互的参与式生产的机会,其目前主要依靠实体书店的码堆式售卖和电商平台的推送式售卖,使受众对其产生了解并选择购买,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了解受众的机会,增加了用户画像的模糊性。
5G给出版行业带来的将是数字出版的加速转型。数字化是一种传播手段,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鲍洪俊认为,数字出版转型的3.0模式将是纸书、电子书、音频与短视频的整体考虑,将是线下商业与传统电商、自媒体电商以及知识付费的融合,而这需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手段,整合全网络的内容生产和营销体系。[4]
针对内容生产方面,当前已经出现了关于“VR+文学”的出版尝试。2017年8月,Thomas Pasieka改编美国作家Edgar AllanPoe的诗歌《乌鸦》,将作品研发为VR体验面向公众。体验者能够置身于诗中1845年12月的那个客厅壁炉旁,获得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诗歌的沉浸式体验。根据调查,更多VR制作技术目前仅运用在了少儿科普类的出版物中,对更大的深阅读市场来说,该技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5]而针对发行营销方面,5G网络将驱动出版业加速形成对用户大数据的挖掘。通过了解不同种类用户的需求,精准选题,结合孵化电子书、音频和视频的内容,对市场的IP经营、版权交易、作者经纪以及ACG延伸开发等领域做到有的放矢。[6]
三、5G时代的新闻出版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是5G时代的需要
5G给未来的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具象化和多样化的可能,信息将会以比视频更加综合和真实的方式呈现,新闻出版业的传播格局和媒体生态也正在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7]综合以上对5G时代新闻出版业发展形势的观察,笔者认为5G时代的到来将拓展传媒行业的生存空间,社会对新闻出版及关联行业的人才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一方面是以腾讯、字节跳动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强势媒体化,比如短视频、Vlog等信息呈现的新兴方式都是出自此类商业互联网公司,他们为新闻出版人才开辟了大量新兴的富有创造力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传统新闻媒体机构的融合转型,为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形势,具有官方性质的传统媒体也正在向融媒体、全媒体的方向改革转型,响应“四全媒体”的号召,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式媒介融合方式,传统媒体更需要掌握数字媒介技术、具备新闻出版素养的专业人才。[8]由此可见,拥有与5G时代相适应的思维、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新闻出版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选择也更多元。
(二)5G时代下新闻出版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正在通过新增专业或者调整培养方案等举措,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的数字化传播新趋势。如中国传媒大学于2015年在新闻学本科专业下设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截至2015年,包括安徽大学在内的33所高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数字出版、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增设反映了高校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认同、对行业需求对接的社会责任。
根据以上人才需要,本文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该从思维、知识、技能3个方面来勾勒建构。
1.思维:多元化的互联网思维
思维上的培养旨在使学生了解5G时代下新闻出版新媒体的运作维持理念,系统地理解互联网思维的多元化,特别是基于5G网络高速率、低时延、高容量以及广链接等特点,许多原有的算法结构和信息读取方式将有望被人工智能替代,新闻出版的生产方式也将会因此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接受改变、适应改变,并且养成乐于利用新媒体解决现实问题的观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新兴媒体形态和技术有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兴趣,才有动力去真正地掌握与新兴媒体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事未来的新闻出版工作。
现如今我国新闻出版相关专业的本科应届学生基本为95后、00后,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发展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可以说这一代人的思维已经被互联网自然而然地影响了,这既有优也有弊。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对新媒体运作方式的接受门槛降低;另一方面学生会受到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快餐化的影响,将这种惯性带到5G融媒体的内容生产中,同时如果过度使用智能网络还可能产生依赖,失去自我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典型的互联网应用案例,强化学生的正确思维、规避错误观念。
2.知识:学科交叉的知识融合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首先要了解与5G相关的新兴媒体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其内涵特征、熟悉当前代表性的5G新媒体发展现状以及行业中代表性的媒体组织。
在此基础上,5G新媒体与新闻出版的融合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要求新媒体专业学生不能局限于新闻学和编辑出版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要突破文理学科的界限,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如计算机、统计学、社会学、美学甚至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成为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比如5G势必促使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在新闻出版业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以及书店等售卖方的信息反馈,可以了解出版物的盈利情况,了解该出版物在市场中是处于畅销还是低流通的地位,从而调整出版标准与策略。而数据分析要以统计学和社会学调查分析为基础,然后进行新闻学或者出版学的专业判断。
3.技能:学业并行的新媒体技能
相较于思维和知识两个理论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技能层面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从业实践能力,满足业界对相关岗位的从业能力需求。5G网络环境下,新闻出版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再只是传统的采、写、编的能力提升,而是要拥有生产、分发、运营以及反馈的全面能力。
在技能培养上,应该加强与业界的结合,增强学生与业界的联系。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的院校培养对行业的实践与业界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业界的企业和单位依靠市场的推动,对虚拟现实技术、数据新闻、数字出版等新媒体新闻出版方向有更灵敏的嗅觉和更领先的触觉,在人力和财力上也比学校更具有优势。因此学界有必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如开展双导师制实践,[9]一方面由学院的老师教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业界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从业者开展实践技能教学,这种形式现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型硕士培养,在本科阶段则是尽可能地请行业人员来校授课或交流。
但这样的结合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下是远远不够的,学业的结合还可以在其他几方面多下功夫。比如合力编写教材,结合高校教学经验和行业实战经验研发实用性强、适用度高的教材课程;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学院和相关新闻出版单位签订教学合作协议,点对点定向推送人才实习,将行业实习纳人教学培养的必修要求,保证实习质量;另外还可以加强师资培养、增设技能类课程等等。
四、结语
5G时代的到来,将给新闻传播业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高校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5G的黎明到来之前,人才培养的重新定位、相关师资和课稈体系的调整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的转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建明.5G对社会与传媒业的历史性颠覆[J].新闻爱好者,2019(03):7-11.
[2]华为率先于100%通过率完成5G核心网安全技术测试[EB/OL].电子发烧友网,http:"m.elerfans.com/article/843625.html,2019-01-04.
[3]丁邦杰,史亮.5G风口将至,传统媒体是否做好了准备[J].青年记者,2018(16):47-48.
[4]鲍洪俊.迈向万物互联5G时代的出版3.0模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1-18(003).
[5]于准.5G移动通信视域下的“VR+文学”出版[J].中国编辑,2019(04):37-42.
[6]肖立.浅谈5G时代新媒体的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2016(10):30-33.
[7]蔡雯,翁之颢.融合转型的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对近年传媒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观察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6(12):13-18.
[8]倪万.全媒体人才培养中新媒体教学体系的建设[J].青年记者,2019(10):59-61.
[9]刘明洋,袁晓川.融通之道:解读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两大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8,40(09):12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