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以《暨南大学学报》的《新冠肺炎防治》专栏为例

2020-04-29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徐文华、王景周、孙升云、陈咏梅、王海霞、丛敏: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科技学术期刊快速发布相关最新攻关成果,对疫情防控、诊疗救治、科学用药、理性应对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指导作用。本文针对2019年12月以来暴发并快速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分析疫情防控攻坚阶段科技学术期刊的责任与使命,以及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网络首发等出版中面临的困境;结合《暨南大学学报》的《新冠肺炎防治》专栏的工作实践,探讨期刊提升突发公共事件中编辑出版能力的应对策略,以供同人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实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是指2019年12月暴发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020年1月23日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至2月16日24时,全国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7万零548例,累计死亡病例1770例[1]。疫情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疫情的有效防控需要周密部署、全员行动、主动作为、多措并举。1月29日,科技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科研单位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2]。科技学术期刊快速发布相关最新攻关成果,对疫情防控、诊疗救治、科学用药、理性应对具有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指导作用;然而,在突发疫情面前,防控隔离阶段,出版全流程受限情况下,如何确保论文的出版时效、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是期刊人要解决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这一特殊时期《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以下简称《暨南大学学报》)的《新冠肺炎防治》专栏的编辑出版实践为例,分享我们工作中的思考与体验,探讨期刊提升突发公共事件中编辑出版能力的应对策略。

  1 重大疫情面前学术期刊的使命与担当

  重大疫情不仅关乎生命和健康,更因连锁反应涉及广泛,给经济、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也给政府管理带来巨大的舆情压力[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通知要求,出版界要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4]。服从和服务国家疫情防控大局,聚焦学术前沿,加快信息传播,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做好知识服务是学术期刊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事情,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5],必须依靠科学的决策、防治、管理,依靠科技手段。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快速传播的权威专业渠道,学术期刊的权威性就是其在学术创新性、学术影响力和学术规范性方面所具有的公认的声誉和威望[6],是由学术期刊的“同行评议”“三审三校”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和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求是的精神决定的。特别是自媒体时代,各种传言满天飞,甚至一些权威新闻媒体有时都难以把握一些论断的科学性,比如,新华视点官方微博1月31日晚上10点46分左右发出消息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病毒,且该药品正在开展临床研究,随后,出现了双黄连口服液的哄抢事件。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和权威性作用,精心策划选题,及时报道抗疫防控科研进展,快速共享科研攻关最新成果,准确解读有关政策、诊疗方案,传播科学的防控知识,对稳定情绪、坚定信心、提升能力、助力一线抗疫具有重要意义。

  2 重大疫情面前期刊的编辑出版实践

  2.1 设立专栏,组织专题稿件

  2020年1月,学报编辑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微信工作群进行了工作部署,号召编委和学科编辑围绕新冠肺炎积极约稿、组稿。2月2日,《暨南大学学报》加入CNKI开展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学术论文OA出版倡议,并发布新冠肺炎专题征稿启事。2月6日,编辑部收到了主编孙升云教授特约的第1篇COVID-19稿件——中山大学陆家海团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分析》。2月7日,又相继收到2篇特约稿件,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我们充分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这次疫情的严重性,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充分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编辑部决定启动《新冠肺炎防治》专栏,快速编发相关稿件,为疫情防控、诊疗救治、科学用药等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作用。

  2.2 审稿与编辑加工

  2.2.1 疏通快速审稿通道

  编辑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对评审专家的了解熟悉程度是快速打开外审通道的关键;微信工作群是快速打开编辑部内部评审通道的重要平台;同行评审的速度和意见是论文能否发表及影响发表时效的关键因素。2月6日编辑拿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分析》初稿时,作者尚未通过编辑部网上稿件处理系统正式投稿,编辑立即联系作者尽快网上注册投稿,同时优先通过Email送给了外审专家评审,并且跟审稿人专门写信说明原由,希望尽快审回。2月7日,编辑部收到了第1篇外审论文的审稿结果,审稿人给出了多条详细意见,并进行了全文批注。编辑把审稿意见和批注稿件第一时间上传到编辑部微信工作群,并发至主编和副主编的邮箱,建议修改后再审。副主编和主编审稿阶段评审结果首先在微信工作群发布。外审、内审意见所有编辑在微信工作群中第一时间可见,既保证了效率,又确保稿件的评审公开公正。

  2.2.2 改、审、编同步

  特殊时期,为了兼顾论文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和发稿时效,需要适当调整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流程,修改、审稿、编辑加工同步进行。编辑部决定,《新冠肺炎防治》专栏稿件没有收到外审结果之前,责任编辑根据稿件质量的初步判断决定该文稿是否立即进行退作者修改或编辑加工。退修或编辑加工的稿件,也许最终因不能通过审稿而退稿,但是我们宁愿多付出一些编辑劳动,也要尽可能争取论文发表的速度。论文在通知作者退修时,明确告知作者稿件目前在审稿的某个阶段,既促进作者认真修改,尽快修回,又避免作者误以为稿件已经拟录用。这样,稿件即使最终不能被本刊录用,其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作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改、审、编的立体化高效工作方式下,2月6日拿到的第1篇《新冠肺炎防治》专栏论文于2月9日完成审稿和编辑加工,其他一些后继优质稿件基本上在48h内完成审稿和编辑加工。

  2.2.3 多编辑协同工作

  正常稿件处理阶段,一般一篇稿件指定一名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全流程处理。现在,为了确保稿件质量,提高编辑加工效率,我们采用责任编辑为主,多编辑协同工作模式:1)责任编辑在一个编辑加工环节完成后,把稿件标记版本上传微信群,其他编辑在该版本的基础上进行批注和建议。2)分工合作,各有侧重。论文的非责任编辑在稿件加工中,除通读全文外,主要依据个人特长提供指导性修改意见,不必直接加工内容,确保忙而有序。这样,虽然每个编辑手中都有正在处理的不同稿件,但是,错峰交叉处理,彼此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第1篇新冠肺炎防治专栏论文,提交CNKI网络首发时,题名也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现状及防控措施分析》改为《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文章的语言表达、层次结构、逻辑关系,特别是摘要、引言、结论、参考文献等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加工。

  2.3 排版与校对

  学报的稿件排版工作平时是由外包的专业排版公司负责完成,但因正值春节假期,员工已放假回家,且由于疫情,复工时间未定。没有经过专业排版的论文,如果直接上网发布,对期刊的整体形象有所影响,于是我们决定自己设计模板,由编辑部电脑应用软件操作熟练的老师承担排版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第1篇论文的排版效果还较满意,但比较费时费力,且美观度与原来的专业排版还有一定的差距。2月11日,我们关注到方正智媒公众号发布的“学术期刊看过来,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免费开放”,方正电子为全国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提供完善的平台服务保障。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具有“自动排版”和“精修”功能,编辑加工完成的稿件通过该平台的“自动排版”功能可一键生成校对稿,只需通过“精修”稍微调整即可达到出版要求。我们2月12日完成了该平台的注册并开始使用,编辑摆脱了繁重的排版任务。

  平时我们每篇论文一般要经过3-5个校次,且2个校次之间一般1周左右间隔,编辑有充分的时间推敲。疫情时期,编辑基本上只能对照笔记本电脑校对。电脑屏幕小,且没有纸质校样,时间又紧,编辑很容易因疲劳出错。尤其是没有纸质校样,电脑屏幕来回滚动,文本的整体性体现不明显,全文表达、缩写等不一致问题容易漏查。为此,编辑之间仍然进行协同合作,增加不同校次的交叉校对和集体校对环节。校对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大家在微信群中集体讨论解决。第2篇专栏稿件开始,校对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第1篇编、排、校到第8个版本才最终确定,后继稿件一般改到第3-5个版本即定稿上网。

  2.4 论文的发布与传播

  重大疫情面前,我们希望每一篇编辑加工完成的论文能尽快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过去,论文网上发布主要通过CNKI等数据库、学报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整期发布。疫情时期,稿件一旦通过终审,我们马上通过编辑部微信公众号发布论文摘要,并且与《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其他期刊公众号互开白名单,转发最新出版信息。稿件全文编辑加工完成后,立即提交CNKI的OA平台网络首发,并且我们在《暨南大学学报》网刊发布系统主页开设了网络首发窗口,同步上线。为方便读者与作者交流研究成果,为每篇论文制作了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 ),其中包含文章的语音介绍及开放的科学内容与数据等材料。通过多种形式,打造单篇专栏论文网络传播和交流的立体渠道。《暨南大学学报》的首篇《新冠肺炎防治专栏》论文于2月11日在CNKI“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OA)”上线,是高校学报界最早发表新冠肺炎研究成果的期刊之一,截至2020年2月20日已网络首发论文9篇,《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趋势的初步预测》[7]一文网络下载量2564次,并受到广东省相关部门关注。

  3 提升期刊突发事件中编辑出版能力的策略

  3.1 重视编辑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执行力和战斗力

  3.1.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收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8]。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类能力的核心要素,终审学习的主要内容[9],是学术编辑适应信息社会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能力,应成为期刊编辑团队建设和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通常,一些年龄偏大的编辑或女性编辑不太喜欢采用新的数字出版技术,其实,他们未必缺乏信息应用的能力,而是缺乏融人信息技术的态度;尤其是,当前多数期刊的排版和网络出版工作外包给了一些专业的数据公司,长期以来,容易形成技术依赖。这样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工作节奏被打破,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传播等多个环节受限。比如,英文参考文献的作者名称需要进行字母的大小写转化,过去直接在校对稿上标注一下交给排版公司修改即可,这次我们编辑加工第1篇COVID-19防治专栏稿件时,需要修改的字母一个个重新输人,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百度发现,通过快捷键shift + F3可以直接在大小写间切换,效率瞬间提高。还有平时大家一直没有很好利用的CNKI网络首发平台、OSID、黑马校对、参考文献自动校对软件、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在线写作文档工具、Adobe Acrobat等等,因为需要高效审、编、排、校,需要快速发布和传播,大家克服了技术焦虑,充分利用了以上数字处理软件或系统,并充分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智能和便利。

  3.1.2 协同能力

  协同促进组织间的信息流动和隐性知识传递,变分布知识为共同知识,形成合力,提高工作的效率,增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1)编辑部内部协同:协同的前提是编辑的责任心和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编辑部应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多地为编辑创造协同工作的机会。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编辑之间的高效协同得益于近年编辑部推行的执行编辑负责制,即每期学报的集稿会、定稿会、会稿会、交叉校对会、总结反馈会等由执行编辑负责主持,全流程问题PPT展示,集体探讨。通过轮流执编、换位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编辑部在起用新的应用软件或系统时,整体上传软件使用说明文件,年长者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这次疫情中,我们在起用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时,年轻编辑先行先试,然后制作简明使用说明PPT发给大家学习使用,进展顺利。

  2)编者、审者和作者之间的协同:编辑的协同能力不仅仅体现在编辑部内部组织,更应体现在与审稿人、作者的协同能力。编辑和审稿人、作者之间的协同,促进知识生产和增值。疫情特殊时期,研究成果需要快速传递,一线医护和科研人员有创新性发现、重要结果和经验,但时间紧、任务重,组织成一篇完整规范的论文有一定难度。这种情况下,编辑要争取审稿人的理解,不仅要快审,而且要先重点关注论文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编辑要和作者保持实时沟通,及时修改论文内容,可以先以简报的形式把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尽快地应用到抗疫防控第一线,论文的摘要、引言、结论、图表加工、参考文献标引等可以协助作者共同完成。

  3.2 完善期刊数字化出版流程,推进出版的智能化升级再造

  3.2.1 加强期刊内部的知识管理和信息集成

  数字化、集约化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两翼[10],是我国学术期刊转型优化升级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重要任务[11]。但是,学术期刊的集约化管理有其特定的生长条件与适用性,而我国学术期刊有着独特的运行环境,不可盲目行动[12],但是期刊内部的知识管理和信息集成应该是很多期刊可做、能做,并且需要深人做的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各行各业都深刻体会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力量的强大,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习惯和方式也许会因此而发生重大转变。毋庸置疑,期刊编辑出版的模式、手段、流程、运作和管理方式也将会发生全新的变化。现在大多数期刊数字化程度低,融合出版能力弱,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不强,更多的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期刊内部知识管理水平落后,信息集成能力差造成的。像玛格泰克、勤云等公司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等等已被我国期刊广泛使用,这些系统基本上都提供全流程数字化出版解决方案,即通过内容采编平台、内容制作平台、资源加工平台、内容资源管理平台、多渠道发布平台等环节,构建期刊数字出版系统整体框架[13],但是这些系统的整体功能使用率还比较低,所以很多期刊在疫情突然来临时,无法快速完成出版任务。其实,即使借助CNKI提供的免费平台,再加上一些社交类应用软件,也可以搭建适合单刊数字化出版的工作环境。改善期刊出版现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关键是提高期刊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编辑的行动力,完善期刊数字出版流程,打通数字出版的全流程脉络。因此,提升期刊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变能力,关键是解决好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期刊内部的知识管理,以及内外资源的整合和集成能力。

  3.2.2 打造国家层面的公益学术出版平台,推进期刊出版的智能化升级再造

  多年来,中国期刊出版一直在倡导和实践专业化、数字化、集团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之路,虽然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光学期刊网等,但毕竟成功转型的还不多。尤其是高校学术期刊,大部分处在我国期刊金字塔的塔中或塔底[14],虽然有自己独立的网站、稿件处理系统、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但综合集成应用能力不强,面对多种平台、系统和应用软件,产生技术焦虑和畏惧、排斥心理,疫情来临时,显得捉襟见肘。危难之际,CNKI以及疾控、医疗、药业等医药卫生知识服务平台开通了中英文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研究”OA出版专栏,设有中英文编辑队伍负责网络首发论文的审核出版与相关服务,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向全国、全球广泛传播。该平台不仅能统一展示、免费下载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的最新论文,而且具有论文一键分享等多项功能,形成了中国最大的期刊集群网络。2020年2月10日方正电子的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向学术期刊单位免费开放,该平台以XML数据为唯一数据源驱动数字化生产方式,应用智能化的文献结构化引擎和强大的多渠道发布引擎,实现单篇稿件生产即发布、多格式数据同步输出、生产过程全流程管控、多角色在线协同办公。这使我们在疫情期间不但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而且在“期刊编辑的稿件采编系统+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CNKI的OA出版+公众号+微博+微信+腾讯会议+石墨文档+黑马校对+参考文献自动校对软件”组合应用下,彼此合作更紧密,工作更顺手、更高效。针对数量众多、散而小的高校学术期刊,希望能出现国家层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数字出版平台,集成更多的智能系统,实现更多的“一键”功能,而不是面对多家技术公司、多种平台、多种应用软件,让编辑从出版技术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做创新性知识服务。

  4 结束语

  面对COVID-19传播的广泛性、危害的复杂性、治理的综合性,我们可能恐慌过、焦虑过;疫情防控阶段,因缺乏常规的办公环境、工作流程受阻、时空受限、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可能犹豫过、抱怨过……;但是在疫情考验面前,中国的科技学术出版交出了合格的答卷。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9日,仅CNKI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已OA出版《中医杂志》等94种期刊的 277篇论文,内容涉及病因分析、预防、诊断、治疗、预后、护理、管理等等,其中《生物信息学》网络首发的《武汉2019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15]一文下载量已达1万9459次。与图书、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相比,科技学术期刊在研究成果的转化、科普和传播及呈现形式上存在一些不足;与国际期刊相比,中国期刊行动的速度还不够快,知识服务能力不够强,尤其是编辑的创新能力•知识生产参与度不够深入。据《Nature》报道[16],截至2020年1月30日至少有54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英文论文发表,这些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NEJM》《Lancet》等期刊或bioRxiV、medRxiV预印本网站上。具体分析发现,这些英文文章有不少是新闻报道、评论等,尤其是《Nature》《Science》的有些文章是编辑部或记者基于事件、学术观点整合而成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深度报道。而在同一时段,CNKI网络首发平台仅有4篇论文上线,后期的报道中,论文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期刊公众号大多是对作者论文的摘要或全文的直接发布,缺乏进一步的加工和提炼。也有人抱怨中国的高水平论文没有投到中国期刊上。作为期刊人,我们除寄希望于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使“外流”的优秀论文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外,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我们期刊的影响力、服务水平与世界一流期刊甚至一般期刊的差距,在未来的工作中知道应该珍惜什么、改进什么、坚持什么,思考面临重大疫情或突发事件时,如何更好地履行科技期刊人的使命和担当,如何把应有的和应培养的能力贯穿于平时的业务学习和工作实践中。

  5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截至2月16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EB/OL].[2020-02-17].http://www.nhc.gov.cn/xcs/yqtb/202002/18546da875d74445bb537ab014e7a1c6.shtml

  [2]科技部.科研人员要勇挑重担,全力投入科技攻关任务,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线[EB/OL].[2020-02-17].http://www.safea.gov.cn/kjbgz/202001/t20200129_151264.htm

  [3]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评与咨询研究团队.疫情启示录:重大疫情发生后潜在舆情风险评估及防范(上)[EB/OL].[2020-02-18].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217/c209043-31589793.html

  [4]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EB/OL].[2020-02-12].http://www.xinhuanet.com//2020-02/06/c_1125539077.htm

  [5]李华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医疗卫生信息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08,3(12):1

  [6]朱大明.学术期刊的论文撤销与其权威性悖论解析[J].科技导报,2015,33(19):111

  [7]武文韬,柏如海,李达宁,等.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趋势的初步预测[J/OL].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20[2020-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282.n.20200212.1132.004.html

  [8]赖茂生,孙鹏飞.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8):133

  [9]ZURKOWSKI P G, KELLY J V.信息素养的历史与实践之旅[J].图书情报知识,2016(3):33

  [10]李军.集约化、数字化是科技期刊转型优化升级的两翼[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1

  [11]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等.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20-02-18].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12]王秀玲,刘普.我国学术期刊集约化的发展脉络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1253

  [13]赵冰.构建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J].出版参考,2009(31):17

  [14]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30(4):333

  [15]陈嘉源,施劲松,丘栋安,等.武汉2019冠状病毒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OL].生物信息学,2020[2020-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3.1513.Q.20200120.0839.002.html

  [16]STOYE E.China coronavirus:how many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EB/OL].[2020-02-17].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253-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