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及引发的思考

2020-04-29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刘冰、魏均民、沈锡宾、赵巍、李鹏、刘红霞、潘旸、金东: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摘 要】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开展的专题信息服务工作,包括开放阅读专业学术期刊、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研究的优先数字出版、推出人文内容、制作学术专辑等。结合国内外学术出版机构或信息平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信息发布工作,讨论了专题信息服务及学术出版在出版效率、数据可视化、智慧出版、研究和伦理规范、科研评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思考,提出了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优先数字出版;智慧出版;科研评价;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

  2019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拉开序幕。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出现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力以赴。广大医务工作者更是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疫情当前,作为国内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医学专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始终关注和关心着前线的白衣战士,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同时,和他们心手相牵,积极配合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诊治工作,全力做好科研学术成果快速发布和迅捷信息服务。杂志社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服务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快速、优质地完成优先出版工作。

  作为我国高水平医学科技期刊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出版单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贡献学术力量义不容辞,积极践行科技期刊应有的学术担当和社会责任,为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提供及时、客观、准确、得力的有效学术成果支撑和智库数据资源。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供期刊开放阅读、论文快速发布服务,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1.1 公益开放相关文献,倡议优先出版,为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学术支撑

  2020年1月31日起,杂志社从144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陆续选取《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的41种期刊开放阅读,保障专业人员尽快了解国内最新研究以及过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杂志社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共同发起开展新冠肺炎学术论文优先出版倡议,号召国内期刊快速发表科研成果,切实提供专业信息服务,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倡议效果显著,各期刊积极响应,截至4月2日,中国知网平台已经网络首发262个期刊的新冠肺炎文献1 841篇。

  1.2 征集学术研究成果,优先审编并汇集发布

  2月1日,杂志社号召系列杂志开展新冠肺炎防控管理、学术研究、诊治经验类学术成果征集,启动稿件快速同行评议程序,免收论文发表费用,总编室及社领导24h内审核完成同行评议后的文章,意见返回作者,经修改后提交至编辑部文字加工,继而提交至新媒体部,在12h内优先出版文章上线。1月31日,中华医学期刊网开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http://medjournals.cn/),集成优先发表文献提供专题信息服务。2月,新冠肺炎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诊治成为主要工作,杂志社于2月12日再次重点征集、发布临床研究型文章服务临床一线。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2月22日,基于前述专栏的基础,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上线,发布科研成果、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等重要进展,供广大同行开展共享交流。同时,组建了钟南山、李兰娟、王辰、张伯礼4位院士领衔,汇聚相关学科的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主编、副主编,以及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专家组成学术指导委员会,保障平台文献的学术质量。2月25日中华医学会联合中国期刊协会向国内生物医药卫生期刊发出在该平台集中优先发布新冠肺炎相关论文的倡议。截至2020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作者通过101种期刊在平台优先发布743篇论文,网站(不含微信)总阅读量253万4611次。截至4月5日,PubMed平台注册论文数171篇,增强了论文的国际显示度。截至3月10日,平台共有21种杂志预发表的134篇文献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新冠肺炎数据库收录。同期,对12篇重要文章制作了视频解读,实现了体验更直观、更丰富的交流模式。

  平台后续将进一步整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政策、中医药相关指南和文献,汇集国外英文期刊发表的文献摘要及原文链接,丰富平台学术信息形成集中展示,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和科研工作。

  1.3 开展新冠肺炎相关病例征集,发挥“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作用

  病例报告是医学论文的常见体裁,在疾病的表现、机制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可提供第一手资料,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检验学等诊断手段的新发现、临床转归、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的特殊经验和教训等,可以为类似病例诊治提供参考。在中国科协专项支持下,杂志社于2019年建设完成“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开放使用。2月,专门开展了新冠肺炎病例征集,发布的儿童及围产期特殊病例为疫情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4 注重人文关怀,记录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医者高尚精神、理性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奋不顾身,积极救治病患,体现了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作为学术出版机构,有责任记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线工作者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2月12日,杂志社向抗疫各界人士征稿,在中华医学期刊网创建“万众一心、疫中有情”人文专栏,在纸媒《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健康世界》及相关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开展人文主题宣传。截至4月2日,共征集281篇作品,展现医务工作者、各行业服务者在抗击疫情中对健康、生命、生活的感悟,杂志社市场部组织专题宣传,讴歌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弘扬正能量,同时为增强医务工作者、民众战胜疫情的斗志、决心和信心鼓劲加油。后期将制作专题纪念册,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5 发挥医学新闻媒体作用,转化学术论文形成科学新闻,推进信息交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是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唯一的医学新闻类媒体,截至3月8日,新媒体平台共发布220余篇疫情专题稿件,点击量28万余次,单篇点击量最高达10万+。出版了“凝心聚力,共战疫情”专刊,开设《同舟共济》《抗疫一线》《科学防疫》栏目,发表60余篇文章。《同舟共济》栏目刊出中华医学会20余个专科分会的告同道书、慰问信、倡议书等。《抗疫一线》专栏宣传了30余个单位或个人先进事迹。《科学防疫》栏目介绍了专科学会的40余篇指南或共识,为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疫情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结合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的学术内容,转化形成20余篇学术资讯,向行业媒体进行推荐阅读。《健康报》对其中3篇文章进行了报道,《中国卫生人才》对3篇文章进行了追踪采访。时政类媒体北京市委机关刊《前线》转载了《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专刊中甄橙教授的文章。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学术研究成果实现了向公众媒体的快速转化。

  2 开展新冠肺炎专题信息服务引发的思考

  实践证明,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快速出版,做好专业科研学术成果发布和信息服务,可以为夺取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贡献必要且重要的学术力量。我们同时关注了国外出版机构、期刊及信息平台的专题服务并进行了比较,有如下心得和思考。

  2.1 出版效率是信息传播力和期刊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

  期刊出版效率决定着作者论文首发确权时间节点和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速度。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期刊出版的专业化内容对解决问题有重要的科学支持作用。新冠肺炎来势凶险、患病人数暴发增长,相关研究进展、防控指南的尽快、尽早发布对疫情防控决策、疫情攻关研究有具体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同时,基于科学内容的科普传播、公众教育等有正向引导作用。

  1)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期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即有快速报道学术成果的实践,我国内地第一篇关于非典型肺炎病原学的文章即在2003年4月份《中华医学杂志》上刊出[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秉持优先出版提供迅捷信息服务的理念,加上网络平台的有力支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快速发布中国科学家联合完成的新冠肺炎病原发现和鉴定论文。1月25日,时值春节,编辑部收到原创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a descriptive study》[2]即刻启动快速评审程序,外审同时向杂志总编辑王辰院士报告,责任编辑放弃休假,与作者沟通修改,经多方协调、共同配合,1月27日论文新闻稿上线发布,1月30日论文在线优先出版。

  2)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开设以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优先发表的文献从收稿到上线平均时滞6. 22d。3月1日,《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一篇新冠肺炎无症状携带者个案报道,提示新冠肺炎传染性高的一种可能原因[3],由2月26日投稿到预发表仅仅用了4d时间。同期,单篇文章的数据显示:《BMJ》发表国内作者新冠肺炎文章的时滞达20d,威科出版集团发表国内作者新冠肺炎文章时滞也有10d。杂志社此次新冠肺炎专题信息服务过程中完成了优先出版平台实战,后续将总结经验,完善流程,为全面推进日常优先出版服务做好准备,同时为构建快速交流发布的学术交流生态系统,建设国内生物医药卫生领域预印本平台打下坚实基础[4]。在数据共享方面,期刊还可有更多作为。1月27日,E. J. RUBIN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出,希望作者尽早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分享重要信息。经作者同意后,《NEJM》会在保密的前提下将作者投稿提供给WHO。《NEJM》鼓励作者向预印本平台投稿发表论文。鼓励作者与其他研究者共享发表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论文的所有原始数据[5]。

  2.2 基于大数据的广域视角、多元出版、多维信息展示是期刊网络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

  “学术专题”已然在期刊日常出版工作中成为一个主要的特点。新冠肺炎专题信息服务使网络访问者集中、快速获得信息,缩短了多平台检索、爬梳材料、归纳整理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国际组织等共有20余个新冠肺炎专题较为有影响的平台上线,这些平台均为疫情防控和诊治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国内平台及国际期刊平台相比,国内外信息平台在新冠肺炎专题设计上各有考量,呈现出不同特点。

  1)国际期刊话题更广泛,注重全球视野,重视舆论焦点。2月13日《Lancet》在线发表16位全球有影响的卫生法学家的评论文章[6],指出许多国家在新冠肺炎暴发期间对中国实施的旅行限制违反《国际卫生条例》,任何情况下公共卫生或外交决策都不应基于现在针对中国人和亚裔的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文章呼吁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持国际法规则,各国应撤销已实施的非法旅行限制。这样的内容对中国的抗击疫情行动是道义上的支持,反映了国际科技期刊的责任担当。

  2)精选内容制作专刊,加强专栏、专题和平台建设高效开展服务。2003年,杂志社出版SARS防治研究专刊,刊载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的SARS研究成果,指导临床诊治。此次疫情期间,杂志社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发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用仅仅4d时间于2月28日出版了《中华医学杂志:新冠肺炎特刊》,寄送给一线医务工作者、管理部门参考。

  截至3月10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总访问量突破200万次。平台升级并发布了手机版,依据学科方向、文献类型优化了分类方式,“今日概览”栏目发布文献的整体和新增数据;搜索框方便用户通过文题、作者和期刊等形式快速检索。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1月25日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集成信息服务和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服务,24 h内推出《2019-nCoV感染肺炎防控信息专题》。2月24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成信息平台》3.0版上线发布。截至3月2日,平台整合权威数据2000余条,监测信息源120多个,平台访问量达175万,访问者近10万[7]。期刊和信息服务机构的专题平台因信息发布及时、检索便捷,获得使用者高频访问。

  3)数据可视化展现。一图胜千言,图表和影像比文字更具优势,可视化可以使复杂数据、动态数据展示简单化。重视挖掘、引用各种不同类型数据库的大数据,可以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跨领域数据展现模式,利用静态图表、交互式多媒体等形式展示,将内容视觉化呈现,带来革命性颠覆[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平台构建的确诊、疑似病例数变化的阐释使得阅读者一目了然。

  建设数据挖掘、分析、支撑平台,加强可视化展现越发显得重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中心开发了在线地图,可视化跟踪报告美国的新冠肺炎病例,提供完整的数据集表格下载。本次疫情期间,丁香园(医疗数字信息服务提供商)在线平台提供了带时间标记的新冠肺炎患者累计感染数量、暴发图和实时计数。SUN等[9]利用丁香园的众包数据,实时收集和分析患者信息,在《Lancet》发表《基于众包数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早期流行病学分析:人群水平观察研究》一文,推断疾病流行趋势。丁香园通过专业权威的内容分享平台、丰富全面的数据积累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医疗学术交流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这是利用关键流行病学数据提供精准信息服务的优秀案例。尚未见到国内期刊这样的建设模式和内容呈现。迄今,丁香园数据支撑的新冠肺炎观察性研究已经有2篇发表在《Lancet》,值得期刊出版单位搭建可视化数据平台时借鉴和学习。

  4)出版智能化、智慧化。国内外很多出版机构结合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应对数据密集型、团队互动型学术科研范式变化提供信息服务[10]。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空前,移动、智能的数字化商业模式价值正在凸显,实现海量学术资源主题标引与关联,构建个性化学术资源管理体系,呈现专题出版内容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对期刊数字化出版、精准信息服务来讲,是又一次检验和提升。

  此次疫情期间,国内外医学学术出版机构反应迅速,推出专题服务。威科集团推出“新冠肺炎中文版专题”,讨论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预防;同时回溯社区获得性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 )冠状病毒等其他专题供参考[11]。《BMJ》旗下循证医学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发布“新冠肺炎疾病专题”以8种语言向全球开放阅读[12]。《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整合新冠肺炎论文及相关内容,形成“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llection",所有内容开放阅读并不断更新[13]。

  国内的信息服务机构亦不甘落后。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开通“新冠肺炎”科研动态监测平台及科研快报服务,按病毒溯源、流行预测、病毒检测和疾病诊断、药物研发、机理研究、政策法规等领域整理国内外重要机构“新冠肺炎”最新科研论文线索、摘译科研论文等研究成果,为科学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参考[14-15]。

  总体上,这些平台呈现了智能化、智慧化的趋势,平台对各异构信息源中不同数据类型的元数据进行融合,细化论文分类方式,单独索引和集成索引,多数据标签,多维呈现,优化栏目设计,提供论文的分学科展示、浏览排序;结构化数据对移动端适配,通过微信公众号、二微码以及URL地址等多种服务入口,为用户提供泛在化信息资源与服务,提供网络分享,注重用户体验和服务效果。

  网站的归源性(提供参考文献目录清单和链接,提供信息创建日期和最近更新日期)是评价网站内容的重要指标。在智慧化出版过程中,需要重视信息和发布时间节点展示,这对了解一个信息的不同更新版本,对信息进行精准溯源非常重要。比如,国家卫健委先后更新了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转载时要特别标明版次和发布的时间,以免误用。有些信息平台在这方面做得不足。

  2.3 加强选题策划,坚守期刊学术责任有序开展临床研究和规范伦理审查

  1)期刊应积极邀约不同范畴研究类型的文章发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领域专家开展多层面研究,推动解决疫情带来的问题。WHO公布了全球研究的9大重点: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史、传播模式和诊断方法,识别动物宿主,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特征和管理,疫情防控,候选疗法的研发,候选疫苗的研发,伦理评估,应对疫情相关的社会科学层面诸多问题的潜在驱动因素。相比之下,国内期刊发表的文献在病毒自然史、社会科学等层面稍显不足,需要在整体栏目设计和组织约稿工作中需进一步加强。

  2)临床研究应有序、规范和重视伦理学审查。医学科研的伦理学审批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应缺位。截至2月22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http://www.chictr.org.cn/)注册的以新冠肺炎为题目或疾病名称的各类研究达200项。其中,治疗性临床试验139项,诊断性研究9项,观察性研究44项,其他类型研究8项。流行病学专家陈峰等[16]呼吁,针对新冠肺炎的严重疫情,应积极支持诊断性研究与有关流行病学和疾病临床特征的观察性研究。如为评估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试验,应科学、规范和谨慎,在病例积压最多、临床最困难的时候,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非常关键。除非十分必要,尽量避免对临床救治的干扰,避免增加临床工作的负担。

  2.4 优化科研评价政策,治理学术不端,建设中国学术期刊良性发展生态

  1)高质量新冠肺炎论文的发表,很多作者依然首选国外期刊和预印本平台。数字化、优先出版、预出版、开放获取、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改变了学术成果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学术预出版和预印本平台使得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学术发表确权服务,推进了学术研究过程的开放和交流互动。国内很多学者为争取数据或文章的首发时间确权,在正式发表新冠肺炎研究成果前,多提交至国外预印本平台,稿件也首先投向国外期刊。国内的编辑向专家组稿、约稿,很难获得专家最顶尖的成果。建议国家主管部门进一步调整政策,强调和号召把科研成果优先发表在国内期刊,保证相关信息最先服务于国内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2月17 ,18日,教育部、科技部连续发文,提出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两部委提出,科研评价中论文“SCI至上”已对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审、人才引进、业绩奖酬,以及政府部门的人才称号评定、项目成果评审等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值得称赞的是,科技部要求新冠肺炎应急攻关项目科研成果、论文及重要进展应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发布(网址:http ://medjournals.cn )。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实验数据等科学数据、信息,应按照《科学数据管理办法》要求,汇交到相关科学数据中心,包括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https://bigd.big.ac.cn)和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mdc.cn ) ,以及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cmi.cn)。国内相关管理机构应该出台更多类似的举措,使得更多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确保我国的科研领域数据安全和科研成果最快服务国内疫情应用。

  2)国外期刊尝试双语信息传播服务,甚至直接发布中文内容值得重视。《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Coronavirus Disease 2019》专栏为吸引中国作者发表和读者阅读,部分文章以中英双语形式呈现,可下载中文版PDF[17]。早在2019年12月26日,《Lancet》“Wakley-伍连德论文奖”发布最终获奖论文是中国医生谭文斐的《给父亲的一封信》[18],首次以中文形式将整篇文章呈现给读者。国际期刊除得益于国内“SCI”政策吸引到论文,或者在中国开办中文版外,开始在平台上直接发表中文文献,这种信息服务动向值得研究和注意。Elsevier在其信息平台推出新冠肺炎专题论文、学术资源的双语服务。《NEJM》通过其在国内的新媒体平台“NEJM医学前沿”发布中英文双语版新冠肺炎专题。新冠肺炎研究事关全球公众利益,国内也应在疫情特殊时期推进重要研究中英文同时发表,以便广泛传播,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疫情暴发时刻,杂志社积极输出优质学术内容,贡献中国学术力量。《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获卫健委授权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并撰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临床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关注,经我方授权,在其旗下高影响力期刊《Circulaition》发表英文翻译版本。杂志社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也在WHO、Elsevier、Wolter Kluwer、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等多个平台和数据库链接展示。这些信息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中国经验。

  3)重视并及时纠正“抢发”“蹭热点”等行为及学术不端(当)偶发事件。1月30日,科技部《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冠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各项目承担单位及其科研人员要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疫情防控中,在疫情防控任务完成之前,不应该把精力放在论文发表上。现实情境中,有些期刊确实存在选题策划不精细、内容“蹭热点”、盲目追求时效“抢发”、审稿把关不严等情形,这种情况应该及时予以纠正。有些作者存在一稿多投、数据来源权属不清晰等情况,学术不端治理一刻不能松懈,也不应有特殊情况下的例外。

  2.5 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科学普及、人文关怀等社会责任,关键时刻应积极发挥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了关于病毒和疾病诊治的研究,期刊应该结合自身特色,在传染病学、卫生政策、经济学、历史学、社会文化、科学普及等视角,承担应有的责任和展现积极的行动。比如,公共卫生和预防类期刊应该呼吁加强公共卫生和医学的整合教育。综合性期刊特别是有新闻传播效应的期刊及其社交媒体平台应呼吁不要用灾难和痛苦赢得流量和眼球。科普类期刊,应该加强组织和疫情相关的内容如居家防护、复工防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等的宣传。

  1)加强对科学信息正确解读的倡议和引导。2月18日,《Lancet》发表通讯文章,全球科学家声明反对阴谋论,全力支持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中国科研技术工作者。“这次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如今正受到关于该疾病起源的谣言和错误信息的威胁。我们共同强烈谴责认为新冠肺炎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19]一段时间以来,“病毒泄漏”等阴谋论和寻找“零号病人”等信息有所蔓延,科学界应该通过专业学术期刊尽快发声,社会时政类媒体的信息也应正确转化、解读学术期刊发表的专业信息,以正视听。

  2)应推进专业指南迅速普及应用。医学专业期刊发布的指南、专家建议类文章可以提供原则、方向、阶段性指导。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发表了237篇新冠肺炎防控和临床诊治指南,这些都及时做了解读,指导实际工作应用。信息传播领域的指南也有重要的规范作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健康传播指南》[20]给自媒体发布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及时的指引。《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21]提出,新冠肺炎相关内容健康传播要坚守尊重人格、科学性、通俗易懂、风险评估前置、可及性等原则,这些都是学术媒体开展科普传播很好的遵循和依据。

  3)信息传播中避免次生伤害,尊重生命和人文关怀。健康是公民的基本需求,更是医者履行使命、为人民服务的本钱。作为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治病救人是医者的职业美德和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疫情期间更加展现其伟大的精神力量。国家卫健委非常重视医务人员的健康,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副局长曾说:“我们不需要提倡用英雄主义去号召医护人员。防护用品供应要保障充足到位,让医务人员有科学的工作时长。”本次疫情中出现的“把无奈当高尚、把悲伤当感动”的过度宣传,造成的心理次生伤害比灾害伤害本身更大。信息泛在传播环境下,对医者、患者都应充分尊重,科技期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信息应有人文关怀意识,避免“女士剃光头上前线”“怀孕上前线”等非理性内容传播,避免鼓励群体忽视个体感受。

  4)源于科学论文的科普内容应科学性高、实用性好、趣味性强。自媒体时代,谣言传播速度远远快于科学。疫情期间,传播谣言危害更大。控制谣言,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攻击科学家很容易,但科研是专业领域,要相信科学圈的自我监督和自净能力。科学家专注科研应对疫情的时候,如果浪费大量时间精力辟谣,受害的将是每个人[22]!整个社会应正视科学传播,抵制谣言的病毒式传播。2月25日《Science》发表的一篇文章提出新冠肺炎可能全球蔓延,全球应共同面对,不应放松各项限制策略,重新思考应对措施,应对下一阶段的挑战[23]。后续事态的发展,果然验证了这样的担忧和考虑。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日常,弥合学术成果与公众科普信息转化之间裂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

  3 结束语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国强院士团队专题评述论文《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暴发教训的中期回顾》[24],从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应急响应机制、科技创新、医疗供给与储备等10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就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完善应急防控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公民知识普及力度、构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国家生物安全体系等提出相关建议。这些分析给了读者、国人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深人思考。国内期刊同行应借鉴其理性思考精神,未来中国的科技期刊需要全面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急救等的应对体系,加强期刊和世界信息服务模式的接轨,结合卓越行动计划,对标世界一流期刊,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服务和传播能力。与此同时,改革“四唯”的评价方式,修复中国期刊的正常生态,尚需期刊同行、学术评价、科研评价、人才评价以及管理部门做出更多的努力。

  4 参考文献

  [1] 洪涛, 王健伟, 孙异临, 等.电镜观察从非典型肺炎患者尸检标本中发现衣原体样和冠状病毒样颗粒[J].中华医学杂志, 2003,83(8):632

  [2] REN L L, WANG Y M,WU Z Q, 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a descriptive study[J/OL].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20[2020-03-01].https://journals.lww.com/cmj/Abstract/publishahead/Identification_of_a_novel_coronavirus_causing.99423.aspx.DOI:10.1097/CM9.0000000000000722

  [3] LUO S H, LIU W, LIU Z J, et al.A confirmed asymptomatic carrier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J/OL].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20[2020-03-06].http://rs.yiigle.com/yufabiao/1183260.htm.DOI:10.1097/CM9.0000000000000798

  [4] 刘冰.新时代中国生物医学期刊的使命与担当[J].编辑学报, 2018,30(5):441

  [5] RUBIN E J, BADEN L R, MORRISSEY S, et al.Medical journals and the 2019-nCoV Outbreak[J/OL].N Engl J Med, 2020,382:866[2020-03-06].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e2001329

  [6] HABIBI R, BURCIGL, CAMPOS T C, et al.Do not violate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J/OL].Lancet,2020[2020-03-05].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373-1

  [7]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集成信息平台[EB/OL].[2020-03-02].http://www.clas.ac.cn/xwzx2016/163486/?from=singlemessage

  [8] 黄蓓, 郑亦婷.健康传播中数据新闻实践研究:以埃博拉事件报道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 2015(3):138

  [9] SUN K Y, CHEN J, VIBOUD C.Early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outbreak based on crowdsourced data:a populationlevel observational study[J/OL].MedRxiv ,2020[2020-03-02].http://dx.doi.org/ 10.1101/2020.01.31.20019935

  [10] 谢炜.智慧出版: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转型之路[EB/OL].[2020-03-01].https://mp.weixin.qq.com/s/sJR1_1DoCIyMs3QhzKWi-g

  [11] UpToDate临床顾问.中文版专题开放: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EB/OL].[2020-03-02].https://mp.weixin.qq.com/s/04VicjSXeJlQ5XLgPQw7vQ

  [12] BMJ中国.BMJ权威发布:“COVID-19”疾病专题[EB/OL].[2020-03-06].https://mp.weixin.qq.com/s/zUK44IgaaPnC7Halo0xZ7g

  [13] 2019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collection[EB/OL].[2020-02-29].https://journals.lww.com/cmj/pages/default.aspx

  [14]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EB/OL].[2020-02-28].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openhome.htm?serverId=172

  [15]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COVID-19”科研快报[EB/OL].[2020-02-27].http://stm.las.ac.cn/STMonitor/qbwnew/cyjb.htm?parentPageId=1580803621111&serverId=172

  [16] 陈峰, 张志杰, 夏结来, 等.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41(3):301

  [17] JAMA Network.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EB/OL].[2020-03-03].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ages/coronavirus-alert?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18] 谭文斐.给父亲的一封信.Wakley-wu lien teh prize essay[J/OL].Lancet, 2020,1,395(10219):PE11[2020-03-0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9)33100-9/fulltext

  [19] CALISHER C, CARROLL D, COLWELL R, et al.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scientists,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of China combatting COVID-19[J/OL].Lancet,2020,395(10226):PE42[2020-03-05].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418-9/fulltext

  [20]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健康传播指南(第3版)[EB/OL].[2020-03-01].https://mp.weixin.qq.com/s/VZu3uV5Sp-cMtJMhnkUryw

  [21] 吴一波, 刘哲峰, 施琳玲.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J/OL].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2020-03-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203.R.20200224.1453.004.html

  [22] VOSOUGHI S, ROY D, ARAL S.The spread of true and false news online[EB/OL].Science, 2018,359(6380):1146

  [23] COHEN J, KUPFERSCHMIDT K.The coronavirus seems unstoppable:what should the world do now? [J/OL].Science,2020[2020-02-28].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2/coronavirus-seems-unstoppable-what-should-world-do-now

  [24] DING L, CAI W, DING J Q, et al.An interim review of lessons from the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outbreak in China[J/OL].Scientia Sinica Vitae,2020,50(3):247[2020-03-06].https://doi.org/10.1360/SSV-2020-004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