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题书店——海派书房开业。作为疫情期间上海新开的第一家新品牌书店,因其逆流而上的坚定、海派文化的底色,在业界产生巨大反响。
上海大隐书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军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下,实体书店正由颜值比拼向内涵创新、阅读空间向文化空间、阅读场景向生活方式转变,尤其是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在生活方式的营造方面大有可为。
主题突出 把书店做深
海派书房是大隐书局4年内在上海开的第10家直营书店,不同于之前开的书店,海派书房以“老情调、新海派”为文化标识,集中呈现和海派文化相契合的图书选品、业务形态、文创产品,致力于成为多业融合、展示海派文化魅力的文化空间。
“这是一次新出发。”刘军说,作为大隐书局新创品牌,海派书房的创立体现了大隐书局近年来对实体书店发展的思考。在刘军看来,书店除了做大,还可以做深,尤其是在上海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打造一些主题突出、对象精准、业态丰富的专业书店,或许也是实体书店可以尝试的方向。
海派书房原址是多家小商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经营粗放、业态传统、空间粗陋的问题。两年前,上海徐汇区斜土路街道着手沿街业态调整、公共空间再塑,大隐书局团队毫不犹豫把握了这次机遇,在文化的表现力、地域的契合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打造上海首家海派文化主题书店计划,团队为之付出了两年的努力。
为了诠释好“海派”这一主题,海派书房在图书选品上聚焦海派文化、沪版图书,不仅海派文学、海派艺术、海派戏剧、海派建筑等类别图书在店内集中呈现,沪版新书也会第一时间上架,与读者见面。同时,书房还将开展海派文学、戏剧、音乐等各类主题公益文化活动。
多业融合 把商业做软
一家书店可以行走多远,应该是什么样子?没有答案,没有定式。
大隐书局第一家店,设计风格古朴典雅,将“书、艺、茶、食”四元素有机贯穿其中,构成了一个融图书阅读、文化讲座、艺术传习、品茶休憩于一体的复合文化体验空间。之后,开在白玉兰剧场一楼的大隐精舍,功能拓展为书、食、茶、艺、剧。最引人注意的是多了一个可容纳80余人的小剧场,可以进行话剧、音乐、舞蹈等艺术表演,也可以进行香道、茶道、文化讲堂等雅集活动,业态更加多元。
此次开业的海派书房则契合社区需求,打造海派文化讲堂、海派文创秀场,新增了共享琴房,引入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师资和“雅马哈艺术家”驻店,为街区居民创造体验、提升的钢琴艺术空间。此外,海派咖啡提供优质、优惠的轻食服务,为市民带来舌尖上的文化体验。
“新功能的叠加、新业态的融入,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延展了阅读的长度。”刘军表示,一直以来,大隐书局都在努力改变书店简单的图书售卖功能,赋予书店更多的文化体验功能。在他看来,书店就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生活方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