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潘秋岑、苏俊宏、张立新、白婕静、张超、肖晨:《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目的] 寻找我国学术期刊关于ORCID注册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充分发挥ORCID对学术期刊的作用,以及普及ORCID在科研中的应用。[方法] 调查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ORCID注册、标注、解析及采编系统集成情况,总结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学术期刊应用ORCID的发展方向。[结果] 学术期刊作者登记ORCID的意识较薄弱,分享成果意愿不强烈;作者注册信息不够规范,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的审查和验证;作者ORCID信息更新不及时,录入不完整;缺乏对所有作者ORCID主页的高效解析追踪;ORCID应用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结论] 学术期刊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建立学术科研标准,在采编系统中积极嵌入ORCID服务平台;利用ORCID的优势,努力做好作者和审稿专家ORCID注册和录入信息规范化及解析准确化等方面的工作;与其他研究机构展开广泛合作,加大ORCID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促进学术出版生态的健康有序发展,推进学术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
【关键词】ORCID;身份识别;标识符;学术期刊;作者;科研人员
在学术科研活动中,出现了科研人员及其学术成果的归属性(如重名、别名及名字变动等)模糊不清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学者姓名的译名经常出现同名情况,这将给学术出版机构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因此,业界亟待建立身份识别方面的统一标准和规范[1]。已有Researcher ID、Scopus Author ID、arXiv Public Author Identifier、PubMed Author ID、Google Scholar Author Profile及ORCID(Open Research and Contributor ID)等平台致力于解决科研人员身份识别问题,科研人员可根据自己的学科领域选择适宜的数据库平台来创建自己的标识身份,建立作者与学术产出的关联,扩大作者及其成果的可见度,提升学术影响力。在众多作者标识符体系里,ORCID即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识别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全球通用的、免费的、作者唯一的16位学术科研人员身份识别码,是展示个人研究能力和成果的平台[2]。ORCID相当于数字资源领域的DOI,能在论文出版、基金申请、论文存储和同行评议[3]等环节对研究者身份进行更好识别。ORCID集成了作者信息及其学术信息等数据,有助于学术出版商进行集约化管理,开发科研数据管理服务程序,从而大幅降低管理成本。ORCID支持多种语言,为非英语国家研究机构和科研工作者创造了国际化环境,体现了无国界特征。在大数据时代建立研究人员唯一、国际化身份识别是大势所趋[4]。
早在2015 年底,国际ORCID 组织已开始呼吁各大出版商及学术机构在论文采编过程中将ORCID 作为行业标准。目前,国外Springer、Elsevier、Wiley、英国皇家学会和《自然》杂志等单位已要求作者注册并填写ORCID,我国也有极少数学术期刊,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及《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等陆续与国际接轨,开始应用和推广ORCID。 迄今为止,部分学者对ORCID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如文献[1,5]主要研究了ORCID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意义、价值及功能等,结果表明其有助于自动提取作者信息,简化投稿流程;构建和完善审稿专家库,快速搜索审稿人;提高作者信用度,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向国际各大数据库推送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推动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等。文献[6,7]分析了ORCID的注册方法、重要性、主要功能和价值及发展状况,剖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应用 ORCID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科技期刊应与各机构、期刊社及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宣传和推进ORCID在我国的全面应用,促使传统期刊的作者在署名中使用ORCID保护自己的权益,借助ORCID协助科研工作者及相关部门整合科研信息,从而提升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上研究主要侧重于ORCID的概念、意义和应用价值等方面,未能深入剖析其在学术期刊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启示等。而探究ORCID在我国学术期刊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策略对学术期刊提高学术影响力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学术期刊应用ORCID的现状,针对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ORCID在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出版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充分发挥ORCID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
1 ORCID应用存在的问题
1.1 作者登记意识薄弱及分享成果意愿不强烈
ORCID平台为开放注册平台,同时也可设置隐私状态,作者根据本人意愿选择性公开分享其个人信息及学术活动信息,但多数学术期刊作者登记ORCID的意识淡薄、滞后,分享成果意愿不强烈。这是因为,根据所在单位的考核、职称评定和科研项目申报等要求,很多科研人员迫于压力,容易急功近利,发生论文造假、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他们更注重论文发表带来的利益,而忽略了论文发表需要遵守的准则和应承担的责任,思想认识出现了问题[1]。另外,科研人员所属单位、基金资助机构和职称评定机构等对学术论文规范管理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学术论文管理普遍松散的现象。因此,并非所有科研人员愿意规范地管理及开放共享自己的学术论文、专利发表及项目资助等科研产出情况。
1.2 期刊采编系统缺乏与ORCID平台的集成合作
目前,ORCID系统已将标准接口嵌入到国内主流学术期刊采编系统中,作者可在系统中在线创建或关联ORCID,也可使用ORCID账号登录系统,并在系统中修改补充ORCID信息,从出版源头对作者的学术成果进行关联识别与管理。玛格泰克在国内首先实现期刊投审稿系统支持ORCID,三才和勤云采编系统均已支持ORCID,使采编系统与ORCID系统实现了无缝整合,但极少数学术期刊在采编系统中集成使用ORCID功能。学术期刊单位应积极响应并促进学术成果分享,在采编系统中嵌入ORCID,促进期刊的数字化发展。
1.3 作者注册不规范,缺乏审查和验证
我国学术期刊作者ORCID注册信息存在不规范、真实性不确定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作者注册信息重复,主要表现在同一个作者注册了两个或两个以上ORCID,其中一个中文名或一个英文名,或两个中文名,导致编辑人员和读者无法分辨出哪个是作者的真实ID。(2)作者中、英文名混淆。期刊标注的中文名作者的ORCID与链接到的作者ORCID主页注册的名字(英文名)未对应统一,容易混淆,无法准确识别。这是因为作者注册登记的ORCID信息均按照作者本人意愿填写,ORCID平台对于作者录入的信息没有实现标准化和严格的审查、验证制度,作者的诚信、严谨性无从考证,且编辑部缺乏专人对注册者的身份进行相关的核验来确保其真实性,导致作者的身份和信息被窃取和冒认的可能性很大,这就可能纵容了学术造假行为。作者人为地录入虚假的学术成果以突显自身的学术成就,违背了实事求是原则、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造成不良社会影响[8]。另外,多数嵌入ORCID的采编系统均是作者和审稿专家通过E-mail进行注册或登录,信息过少,给用户的身份识别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4 信息更新不及时,录入不完整
很多作者的ORCID信息存在内容缺失、不完整的现象。ORCID国际平台的可填科研信息包括出版物、会议、知识产权、基金,而中国科学家在线网站中科研产出只包括发表的论文和专著。且作者的所属机构、学历和学科领域等信息存在未填写或填写不完整现象,作者信息录入不完整或更新停滞,这非常不利于其他科研人员查询和核实作者信息,限制了ORCID的应用。
1.5 缺乏对所有作者ORCID主页的高效解析追踪
调查发现,现有学术期刊基本仅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标注了ORCID信息,且一般标注在首页脚注的作者简介栏目中。目前,期刊作者ORCID信息的标注形式主要有三种:(1)以16位静态标识符标注(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读者需复制并拷贝作者的ORCID至ORCID国际平台网站或中国科学家在线平台的搜索栏进行解析搜索,才能打开作者ORCID主页,但复制的标识符有时会出现乱码现象,需重新手动输入标识符,检索步骤复杂;(2)以不可直接点击解析的网址形式标注(如《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只需复制作者的ORCID网址至浏览器,即可解析至作者ORCID主页,操作比静态标识符快捷;(3)以可直接点击解析至作者ORCID主页的网址标注(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只需一步操作即可访问作者ORCID主页,是所有标注方式中最高效的一种。另外,几乎所有学术期刊均未在其官方网站刊发论文对应的HTML详情页面展示作者ORCID主页的链接地址(《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仅提供了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ORCID主页链接),读者无法通过期刊官方网站对所有作者的ORCID学术信息进行解析追踪,未能充分发挥语义出版的效用。学术论文是所有作者的共同成果,只是贡献程度不同,因此,为尊重作者分享学术成果的意愿,建议各学术期刊要求所有作者均在论文中标注ORCID,同时提供ORCID的网址并确保解析精准度和高效性,减少进入作者ORCID主页的操作步骤,使读者快速、深入、全面地了解其学术背景。
1.6 ORCID宣传和推广力度薄弱
我国学术期刊对ORCID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仅有极少数学术期刊的投稿系统要求作者必须首先完成ORCID的信息录入才能完成投稿,并在论文中标注了作者的ORCID,以及在网站中注明ORCID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以供论文出版时标记;学术期刊的新媒体平台也未见对ORCID进行宣传和推广,有些期刊甚至未建设有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多数学术期刊主办单位缺少在ORCID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体现在:对于已购买并使用第三方采编系统进行稿件处理的学术期刊,需要支付功能升级费用以启用ORCID;独立期刊网站投稿系统若要嵌入ORCID系统,耗费成本较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支持。除学术期刊外,作者以及与学术期刊相关的部门对ORCID的推广作用也不明显,表现在作者不善于推广自己的学术成果,相关出版管理单位/部门或期刊协会以及基金项目评审机构等协助推广力度太小等,未能实现双赢。
2 ORCID的应用给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启示
2.1 增强ORCID的应用意识
2.1.1 提高作者注册登记意识
为提高我国学术期刊作者注册登记ORCID的意识,增强主动公开分享学术成果的意愿,作者需提高思想认识,淡泊名利,通过信息分享促进学术交流和自我提升。科研人员所属单位、基金资助机构和职称评定机构等相关单位应加强学术论文规范管理,提高感召力,鼓励作者主动分享学术信息。
2.1.2 增强采编系统与ORCID平台集成的意识
ORCID的深度价值体现在将作者与其研究成果相关联,进一步充实学术出版技术标准体系,为打造“以人为主”、统一开放有序的学术出版生态环境奠定坚实基础[1]。学术期刊作为与广大科研工作者紧密联系的学术机构,无论是采用自建还是第三方采编系统,均应积极地在采编系统部署与 ORCID服务平台的交互接口,并将ORCID作为行业标准,在投稿系统中要求作者必须完成ORCID的注册且信息录入才能完成投稿。目前,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生物多样性》《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出版商或期刊出版单位均采用ORCID标准,在解决姓名歧义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数据管理工具和服务[1]。同时,采编系统通过把已刊发的文章自动推送至ORCID,自动更新作者学术信息,也给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通道,提升影响力。
2.2 加强ORCID注册信息的审查和验证
学术期刊标注ORCID标识符促使ORCID的注册量明显增加,但作者注册时存在信息填写随意、不完整等不规范现象,造成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为保障ORCID注册信息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需要ORCID注册平台、科研人员及学术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推进,实现标准化管理。(1)ORCID平台制定注册规范制度,设置监督机制,审核科研人员注册信息。(2)ORCID网站系统应提高注册过程的用户体验,优化注册流程和内容信息,可提供图文或视频的ORCID注册步骤演示,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完成注册。另外,系统可开发信息自动检测识别和验证功能,根据科研人员的注册名字、E-mail等信息自动检测可疑的相似或重复账号,提示用户核查是否重复注册,若是则保留常用账号,注销其他账号。(3)作者应严格按照ORCID系统要求,诚信、严谨、规范地填写信息,保障自身账号的唯一性及信息的真实性。(4)作为学术出版机构,期刊编辑部要引导作者规范地注册和标注ORCID号,这就要求编辑人员自身重视ORCID,多参加有关会议和培训,深入了解注册规范,能够准确地给作者示范注册过程。另外,编辑人员在编校文章时,应认真核实作者ORCID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保障其学术成果的真实性。通过多管齐下,促进ORCID系统的良性发展。
2.3 多方推进ORCID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为使作者录入ORCID信息更完善、更及时,需要作者、期刊单位、编辑人员及ORCID系统共同努力推进。作者应自觉更新信息;期刊单位或编辑人员通过采编系统、E-mail、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平台等推送信息或发布通知给作者,提醒其尽快录入新发表论文的信息;ORCID系统根据作者未更新信息库的时长,按时间段(周/月/季度)通过注册时预留的E-mail或以短信形式自动给用户发送更新信息的提醒,促使作者完善信息库,保证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和丰富性。
2.4 提高访问作者ORCID主页的便捷性
为使读者广泛使用ORCID,且快速、准确地访问作者ORCID主页,以深入、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学术成果信息,建议学术期刊加强技术支持,将所有作者的ORCID信息设置成可直接点击解析的链接或二维码(需作者获取 QR 扫描码)标注在论文中,供读者在不同终端直接链接或扫描至作者ORCID主页。同时,网址链接是语义出版的表现形式之一,可将所有作者的ORCID与期刊官方网站中刊出论文的HTML 页面整合,以解决期刊出版过程中因作者姓名歧义所导致的未能将作者与文章元数据进行准确关联的问题,增强期刊语义出版[9]。另外,学术期刊除利用期刊官方网站展示作者ORCID和访问方式外,还可在微信公众号、App等多媒体平台上提供作者ORCID主页的链接,以便移动端读者、作者使用。
2.5 加大ORCID的多渠道宣传和推广力度
科研人员确立自己的学术身份,是寻求更广泛的科研合作及提高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与学术期刊相关的部门或个人均应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正式/非正式、线上/线下等方式,大力宣传ORCID的功能和价值,鼓励科研工作者注册使用ORCID。
2.5.1 作者方面
学术期刊利用ORCID整合作者的学术信息,有利于作者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学术发展历程,便于作者总结其在各科研领域的发展情况,从而协助其理清科研发展思路,即帮助作者从杂乱无章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科研产出是作者的学术名片,作者除了做好学术研究工作之外,也要学会推广自己发表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作品的被关注程度和被引频次。若作者积极参与到学术成果的推广中,通过ORCID平台促进学术成果发布与交流,将会获得更多同领域专家、业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同时,ORCID的普及度和丰富性将有所增强。
2.5.2 审稿专家方面
在同行评议工作中,利用ORCID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审稿专家的学术贡献。除给予审稿专家一定的报酬外,通过ORCID记录审稿专家关于评审的期刊名称及审阅数量方面的行为,不公开评审稿件的详情,在确保其身份不公开的同时,又能彰显其个人的学术贡献[10]。这也将激励审稿专家除了在ORCID服务平台上更新论文发表、基金项目、专利授权等学术产出列表外,积极地更新自己的审稿记录,丰富学术活动。还可将审稿专家与其他研究人员的ORCID记录关联,提高他们的审稿积极性,对文章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与检验,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提高学术的可靠性和公平性,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构建良好的学术出版生态环境[11]。另外,可借助第三方平台补充和完善审稿专家在ORCID平台上的同行评议信息。全球最大的同行评议平台Publons,是为研究人员打造的可便捷跟踪记录其出版物、引文数据、同行评审记录和期刊编辑工作的一站式平台,其中同行评议的认证功能是其最主要、使用最多的功能,通过为审稿人的学术成绩提供权威的认证,将研究人员的同行评审工作和学术评论转化为可衡量的、被认同的产出成果。因此,可将Publons平台与ORCID平台相集成,通过将审稿专家在Publons平台上创建和更新经过验证的同行评议活动自动同步至其ORCID账户,从而增强审稿专家在ORCID平台上的学术贡献体现。
2.5.3 学术期刊方面
学术期刊可根据ORCID中作者学术成果信息筛选作者类型,与作者建立亲密友好关系,为期刊储备学术人才资源,也为期刊理清相关学科的发展脉络。另外,还便于期刊向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学者约稿,邀请其作为期刊的审稿专家,或使其进入编委会。学术期刊应利用学术传媒的身份以及与科研人员紧密接触的机会,鼓励科研人员申请使用ORCID,促进科研人员的身份准确识别和学术成果的清晰归属,同时促进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学术界和期刊数字出版接轨。
学术期刊可通过出版商的数字平台、国际会议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展开多方式、多渠道宣传 ORCID,帮助作者及时推广最新学术成果。(1)加强编辑对于ORCID的认识,要求作者注册和使用ORCID[7],并在文章的作者简介栏目启用ORCID的标注。(2)积极申请资助项目,解决经费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助力ORCID的推广;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抖音、今日头条和微课等新媒体,积极推介ORCID的应用。(3)配备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深入挖掘其功能,将ORCID的作用最大化[7]。(4)多刊发与ORCID相关的通知、简讯;借助自己媒体的身份使科研人员对ORCID形成感性认识,通过约稿、组稿等方式征集、刊发与ORCID相关的学术论文。(5)以短信、即时通信和E-mail等形式将ORCID 的概况及学术期刊有关服务推送给作者。(6)通过ORCID可扩充和完善同行评议审稿专家数据库,帮助编辑客观、精准地管理审稿专家,并对其身份真伪及与作者的关系进行动态评估,从而防止同行评审造假,改善学术生态系统[8]。学术期刊应鼓励并要求广大审稿专家在同行评议工作中积极使用ORCID,对其进行身份识别验证。(7)与期刊协会、中国知网、万方和超星等数字化出版平台或数据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这些平台宣传期刊使用ORCID的情况。
2.5.4 相关出版管理单位/部门或期刊协会方面
相关出版管理单位/部门或期刊协会可通过ORCID信息库快速浏览出版行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关注高被引学者的研究动态及科研产出情况,筛选合适的作者或审稿专家,邀请他们在行业会议或培训中进行学术分享和交流。出版相关管理单位/部门或期刊协会通过官方网站、主办或协办的学术会议/学习培训等形式,向编辑人员全面介绍ORCID 在学术论文投稿、基金项目申请提交、科研产出管理和传播等科研活动中对科研人员的作用,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应用ORCID服务科研工作者的实践,广泛探讨科研人员身份标识的建设起源、机制、理念及方法,鼓励学术期刊单位在文章中进行ORCID标注,从而协助学术期刊开展ORCID宣传推广。
2.5.5 其他研究机构方面
科研总结及评估活动报告的正规化及标准化是科研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特征。对科研报告的评估与分析可以为科研单位的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和参考资料,同时还可为科研人员提供其所在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进展。ORCID 服务平台可将科研人员的资料免费提供给相关研究机构,协助其整合科研信息,便于其针对实时的评估结果制定正确的科研决策,最终实现持续的学科科研活动报道[7]。ORCID 服务平台通过与学术出版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专利审核机构及基金资助机构等研究机构的广泛合作,实现其与专利、基金项目及各级政府部门管理系统等的无缝集成,进行跨系统信息交流和互操作及认证,形成以 ORCID平台为中心的服务网络,有效地促进ORCID在我国学术生态系统中的广泛应用。
3 结语
ORCID身份识别有利于解决学术期刊作者姓名混淆问题,对于在学术出版活动中编辑约稿、审稿,丰富审稿专家库,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及加强语义出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作用,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学术生态贡献了重要力量。本研究通过分析ORCID在学术期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呼吁和要求作者规范使用ORCID、及时诚信和准确地更新学术成果及多渠道合力宣传和推广ORCID等对策,从而推动学术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建设,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本文仅基于文献调研法和观察法分析总结我国学术期刊在应用ORCID中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不足之处在于包含一定的主观判断因素。未来可结合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和用户访谈的定性方法,考察学术期刊关于ORCID的主要用户群体(编辑人员、作者和读者)对其应用的本质需求和痛点,多维度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方向。
参考文献
[1]方卿,王一鸣,李舒格.技术的闸门已开启:2016年海外学术出版技术热点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2):15-19.
[2]刘润达,王运红.开放研究人员及贡献者唯一标识(ORCID)概述[J].情报科学,2013,31(11):86-90.
[3]毛文明,翁特夏.提高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公开公正性[J].编辑之友,2019(4):51-56.
[4]吴美英.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J].出版科学,2017,25(1):47-50.
[5]唐银辉,方光正.学术失范的防控及区块链技术的创新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9(5):40-43,59.
[6]李金丽,徐用吉,史春薇.我国科技期刊应用ORCID服务科研工作者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42-45.
[7]魏中青.ORCID国际学术身份证在我国科技期刊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15(5):101-104.
[8]陈锐锋.加强作者相关信息审查预防学术造假发生——1起来稿涉嫌学术造假给我们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6,28(2):144-146.
[9]徐雷.几个值得关注的语义出版研究热点[J].出版科学,2018,26(2):16-22.
[10]贾晓燕,张月红.科学成果的贡献归属与署名标识——解读2012哈佛大学国际研讨会“科学贡献和学术归属”命题[J].中国出版,2013(2):3-6.
[11]刘晶晶.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的同行评议方式研究[J].编辑学报,2017,29(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