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发展态势及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中国化学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为优势学科的一流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在规模、影响力和国际显示度方面的客观表现,并对中国学者在化学领域的发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力不断提升,但载文量却不断下降,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一般,英文期刊表现略优于中文期刊。对比中国本领域的发文情况,化学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均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需求。[结论]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建议化学期刊扩大总体规模、提升学术影响力、吸引本领域优质稿源,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龙头”和“龙尾”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SCI;科技期刊;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学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1]。2019年8月16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3]。为贯彻落实该意见,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4]。
根据中国SCI论文统计报告[5,6,7,8]的统计数据,中国化学学科的国际表现非常优异,SCI论文数量及总被引频次逐年增加,论文数量从2014年的2.03万篇增至2017年的7.31万篇,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1;所占的世界份额持续扩大,从2014年的28.2%提升到2017年的32.7%。论文总被引频次从2014年的99.2万次增加到2017年的165.7万次,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2;所占的世界份额也不断增加,从2014年的17.3%提升到2017年的22.9%。中国化学学科科研成果数量和总被引频次的国际占比逐年增大,中国具备建设化学领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
针对中国化学学科期刊的定量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讨论,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针对某一类型的化学期刊进行分析,如王俊丽等[9,10,11,12]分析了中国化学综合或者化学工程类SCI收录期刊的情况,黄英娟等[13]分析了SCI收录的我国化学类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2)从某一角度分析中国化学期刊的整体情况,如刘灿等[14]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中国ESI化学学科期刊的现状和影响力,付利[15]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7—2011年化学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情况。上述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但是鲜有学者就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重大利好之际,有必要对诸如化学这类优势学科期刊的现状及与学科发展的匹配度进行盘点,客观呈现相关指标及发展情况。
本文通过对SCI收录的中国化学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国际化等方面的计量分析,从定量角度揭示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发展态势,以期对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在化学学科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客观呈现和总体特征描绘,探寻存在的不足和发力点,助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选定Web of Science学科分类体系中的Chemistry,包括Analytical Chemistry、Applied Chemistry、Inorganic & Nuclear Chemistry、Medicinal Chemistry、Multidisciplinary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Physical Chemistry、Crystallography、Electrochemistry和Polymer Science这10个细分学科的SCI收录,且具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hina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CN)的期刊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期刊网站等相关出版传播平台获得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期刊的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SSN)、CN、创刊年、被JCR收录的年份、出版语言、出版周期、与期刊合作的国际出版平台。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获取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在近10年,即2009—2018年的定量数据,本研究将论文类型限制为Article、Review和Letter,施引文献的论文类型不作限制;涉及到世界整体分析时主要选用2009年、2013年和2018年的节点数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比较归纳法等分析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国际发展态势。
2 研究结果
2.1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基本情况
(1) 收录数量偏少、新刊少。2018年世界范围内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数量为668种,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均为化学期刊大国(图1),其中,美国和英国的化学SCI收录期刊共占据化学期刊总数的一半以上,所占份额分别为26.80%和23.65%。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所占的世界份额为2.84%,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与俄罗斯、日本数量相当。但是,相对于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的科研产出所占的世界份额(32.7%),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数量明显过少。

图1 2018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数量分布
根据JCR数据库发布的数据,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大规模被收录出现在2005年之前,1998年新增收录4种期刊,2001年新增收录5种期刊,2003年和2004年共新增收录3种期刊。近10年来,仅《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和《能源化学》(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在2009年被收录,随后再无新增SCI收录期刊(图2)。2009—2018年世界范围新增的化学SCI收录期刊共计92种,与2009年相比,增幅为15.97%,世界化学SCI收录期刊增幅明显。

图2 1997—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数量变化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创刊时间均较早,为传统领域老刊,新兴领域期刊数量很少。其中:《化学学报》(Acta Chimica Sinica)创刊于1933年,是中国创刊最早的综合性化学学术期刊,也是最早被SCI收录的中国化学期刊;《纳米研究》创刊于2008年,创刊次年被SCI收录,在所有被SCI收录的中国化学期刊中,该刊的创刊时间最晚;大部分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创刊于20世纪80、90年代,并没有随着化学学科发展呈现学科交叉性而在新兴领域涌现大量新期刊,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学术团体或者出版商广泛创办期刊以顺应学科发展之时,中国化学期刊显然未紧跟此发展趋势。
(2) 出版频率以月刊为主。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以月刊为主。目前19种期刊中《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是双月刊,《能源化学》从2019年起从双月刊改为月刊。
(3) 多种期刊与国际出版商有合作。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中11种期刊的出版语言为英文,其余8种期刊以中文为主要出版语言。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的一半以上都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其中5种期刊与Springer合作,5种期刊与Elsevier合作,2种期刊与Wiley合作。大部分合作期刊是英文期刊;中文期刊除了《化学学报》与Wiley合作、《分析化学》与Elsevier合作外,其余期刊均未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出版。
2.2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总载文量变化态势
(1)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量整体呈下降态势。期刊的数量和期刊的载文量能从规模角度定量反映期刊的发展情况。从2009—2018年的载文量变化来看,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总载文量呈下降态势(图 3),仅近2年载文量略有增加。从图3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总载文量与世界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总载文量增加的态势相反,并且所占的世界份额逐年降低,由2009年的3.27%降低至2018年的1.84%。从单刊来看,《纳米研究》载文量的增幅最大,2009年载文量为100篇,2018年增长至526篇,是2009年的5.26倍;除了《纳米研究》,仅有3种期刊的载文量呈持续增加态势。

图3 2009—2018年中国和世界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总载文量
(2)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刊均年载文量偏少。统计发现,近10年中国化学学科全部SCI收录期刊的刊均年载文量从原来的高于世界平均值到逐渐低于世界平均值,与世界全部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刊均载文量增加的态势相反。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整体的年度载文量中值逐渐降低,但仍高于世界全部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量中值(表1)。中国近10年没有期刊进入世界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量前10%,说明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规模与知名化学SCI收录期刊还有较大差距。
表1 中国和世界范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量分布
评价指标 |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量 | 世界范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量 | ||||
2009年 | 2013年 | 2018年 | 2009年 | 2013年 | 2018年 | |
最高年载文量 | 524 | 459 | 526 | 4148 | 3292 | 4667 |
年载文量中值 | 293 | 223 | 184 | 137 | 156 | 149 |
刊均年载文量 | 289 | 252 | 232 | 274 | 307 | 353 |
(3)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量与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产出量不相称。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量与中国学者的发文量存在较大差距,从近3年数据来看,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数量增幅较大,由6.74万篇增长至8.29万篇,而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总载文量变化不明显,从4364篇增长至4415篇(图4)。从中国化学学科的SCI论文数量与中国化学期刊载文量的对比来看,两者的差距在逐步加大,从2016年的15倍扩大到2018年的接近19倍。

图4 2016—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数量和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总载文量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对标国际一流期刊,发展中国化学期刊,本研究选定能够同时兼顾规模和影响力的期刊作为具有较高水平的期刊,即选取化学学科同时位于期刊载文量前10%和期刊影响因子前10%的2018年世界范围SCI收录期刊作为对比,以世界范围的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为基线。可以发现,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产量占世界SCI化学论文产量的比例逐年增加,而且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的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占比逐渐超过在全部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占比(图5),越来越多的中国化学论文发表在世界高水平化学期刊上,表明中国化学领域具备了世界研究优势;同时也表明,中国化学期刊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优良的学科发展环境和支撑,中国化学领域有理由在期刊发展上有所提升和进步。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近10年来,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数量与美国、英国等科技强国仍有一定差距;其载文量目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与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产出不相称。其中,部分期刊载文量明显减少,与世界范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平均载文量增加的态势相反,与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产出极不相称。

图5 2009—2018年世界范围及高水平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中国化学论文数量占比
2.3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影响力变化态势
(1)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JCR分区提升。JCR分区是根据影响因子排序后等分得到的,可以体现期刊影响因子排名的相对位置。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进入Q1区的数量从2009年的只有1种,增加到2018年的5种,进步明显(图6)。处于Q1区和Q2区的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占比从2009年的15.8%增加至2018年的52.6%,已经占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总量的一半以上。综合来看,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力的相对位置有所提升。相比于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中文期刊的影响力提升幅度较小,其中《化学学报》表现最佳,连续4年进入Q2区, Q4区中有5种期刊为中文期刊。

图6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JCR分区
(2)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普遍提高。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呈持续上升态势(图7)。其中一半以上的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呈持续提高,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态势为提高但偶有小幅波动。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中影响因子表现最突出的是《纳米研究》,从其被JCR收录开始每年均是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图7 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
近10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不断增高,其平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仍低于世界范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而且,中国化学学科没有影响因子特别突出的期刊,无法在世界高影响力期刊中占有一席之地(表2)。
表2 中国和世界范围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分布情况
评价指标 |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 | 世界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 | ||||
2009年 | 2013年 | 2018年 | 2009年 | 2013年 | 2018年 | |
最高影响因子 | 4.370 | 6.963 | 8.515 | 49.926 | 45.661 | 54.301 |
影响因子中值 | 0.649 | 1.040 | 2.376 | 1.491 | 1.791 | 2.193 |
平均影响因子 | 0.930 | 1.435 | 2.730 | 2.336 | 2.729 | 3.338 |
(3)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吸引高影响力论文的能力有待提升。高被引论文即过去 10 年中发表的论文,其被引频次排在同一年同一ESI 学科发表论文的全球前1%[16],可以算是学术影响力最高的论文,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影响力。2013—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大约是2009—2013年的2.5倍,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明显增加。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刊均高被引论文数量略有增加,但仍低于世界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刊均高被引论文数量(表3)。值得一提的是,《纳米研究》所发表的论文中有106篇为ESI高被引论文,表明该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其他化学SCI收录期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09年只有2种期刊有高被引论文,2017年增长至7种期刊出现了高被引论文,但是,仍然有大部分期刊从未产生过高被引论文,说明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力仍然相对较低。
表3 2009—2018年化学领域高被引论文数量
年份 | 中国化学SCI收录期刊高被引论文 | 世界范围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 | 含中国作者的高被引论文数 | ||
论文总量 | 刊均论文数 | 论文总量 | 刊均论文数 | ||
2009 | 5 | 0.3 | 1946 | 3.4 | 341 |
2010 | 14 | 0.7 | 2022 | 3.3 | 452 |
2011 | 10 | 0.5 | 2202 | 3.5 | 568 |
2012 | 6 | 0.3 | 2225 | 3.6 | 703 |
2013 | 8 | 0.4 | 2294 | 3.7 | 775 |
2014 | 12 | 0.6 | 2515 | 3.9 | 912 |
2015 | 25 | 1.3 | 2567 | 4.0 | 1050 |
2016 | 16 | 0.8 | 2690 | 4.1 | 1218 |
2017 | 34 | 1.8 | 2786 | 4.2 | 1501 |
2018 | 28 | 1.5 | 2968 | 4.4 | 1783 |
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中含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占比逐年增高,由2009年的17.5%增长至2018年的60.1%,已经超过了化学学科高被引论文的半数。对比中国化学学科的论文产量与中国化学期刊的载文量,以2018年为例,中国化学学科共产生1783篇高被引论文,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共刊载了28篇高被引论文,其中含中国作者的论文为26篇,仅占学科总产量的1.5%。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化学高被引论文发表在国外的SCI收录期刊上,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吸引高水平论文的能力和使期刊论文得到广泛关注的能力尚有欠缺。近10年来,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整体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能力有待提升。
2.4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近10年的国际显示度变化态势
本研究主要从期刊论文的国际化程度和期刊论文的被引国际化程度来揭示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国际显示度的变化态势。采用自主论文占全部期刊载文量的比例和期刊论文的国别分布来表征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论文的国际化程度。本研究的自主论文是指论文作者均为中国学者。采用期刊引用的国别分布来表征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引用的国际化程度,期刊发文和引文的国别分布统计包含自主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17]。由于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也与期刊的出版语言相关,因此本研究对英文期刊和中文期刊分开统计。
(1)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论文中自主论文占比较高。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中有11种期刊的自主论文占比每年均大于90%,外国作者撰写的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所占比例很低,期刊吸引国际稿源的能力不足。这11种期刊中,有3种英文期刊和8种中文期刊。中文期刊中《物理化学学报》(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的自主论文占比在2018年降到了76%,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仅有《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能源化学》《催化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稀土学报》(Journal of Rare Earths)的自主论文占比呈明显下降态势。总体来看,影响因子靠前的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自主论文占比较低。
(2)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论文的国际显示度一般。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最主要的引用来源为中国作者,其次为来自美国、伊朗、印度的作者;除《能源化学》和《药理学报》(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外,其他期刊半数以上的引用来自国内,虽然引用的来源国家分布比较广,但是占比较低,尤其是中文期刊。
从表4可以看出,论文和引文的作者来源国的分布类似,中国和美国作者的发文和引用最多。近10年来,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中的英文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状况优于中文期刊。
表4 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载文和引文作者的国家分布
注:后8种未标注英文版的期刊为中文期刊;发文量第一和引文量第一的国家均为中国。期刊中文名称 | 发文量第一的国家占比 /% | 发文量第二的国家 | 载文作者国家数 | 引文量第一的国家占比 /% | 引文量第二的国家 | 引文作者国家数 | ||
国家名称 | 占比 /% | 国家名称 | 占比 /% | |||||
纳米研究(英文版) | 63.7 | 美国 | 23.9 | 61 | 52.8 | 美国 | 17.0 | 129 |
中国科学:化学(英文版) | 92.5 | 美国 | 7.0 | 39 | 65.4 | 美国 | 11.1 | 107 |
能源化学(英文版) | 69.5 | 伊朗 | 7.9 | 48 | 47.4 | 美国 | 9.0 | 100 |
催化学报(英文版) | 82.1 | 伊朗 | 7.5 | 61 | 56.0 | 伊朗 | 11.0 | 105 |
药理学报(英文版) | 84.7 | 美国 | 14.6 | 50 | 43.1 | 美国 | 21.9 | 132 |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 82.4 | 伊朗 | 9.3 | 51 | 50.5 | 伊朗 | 14.0 | 119 |
稀土学报(英文版) | 79.4 | 印度 | 5.0 | 58 | 50.8 | 印度 | 11.3 | 110 |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 85.6 | 伊朗 | 5.0 | 43 | 67.7 | 美国 | 6.0 | 87 |
中国化学(英文版) | 88.5 | 伊朗 | 5.1 | 46 | 58.1 | 伊朗 | 7.7 | 111 |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 98.0 | 美国 | 2.2 | 29 | 72.4 | 美国 | 4.8 | 92 |
结构化学(英文版) | 96.6 | 伊朗 | 1.5 | 35 | 79.2 | 美国 | 3.5 | 80 |
化学学报 | 99.8 | 美国 | 0.6 | 14 | 90.7 | 美国 | 4.5 | 80 |
高分子学报 | 99.8 | 印度 | 0.9 | 14 | 90.2 | 美国 | 4.5 | 60 |
中国有机化学 | 99.8 | 美国 | 0.5 | 19 | 87.9 | 美国 | 3.2 | 78 |
物理化学学报 | 98.1 | 美国 | 2.0 | 17 | 83.2 | 美国 | 6.3 | 73 |
分析化学 | 99.8 | 美国 | 0.8 | 15 | 77.5 | 美国 | 5.1 | 70 |
化学进展 | 99.2 | 美国 | 2.0 | 31 | 77.3 | 美国 | 9.4 | 93 |
无机化学学报 | 99.3 | 美国 | 0.4 | 21 | 89.3 | 美国 | 2.6 | 82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100.0 | 澳大利亚 | 0.8 | 27 | 93.5 | 美国 | 3.8 | 81 |
3 讨论及建议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比较归纳方法对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规模、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进行分析,得到中国化学期刊近10年的发展态势。
(1) 规模偏小,远未满足学科发文需要。2009—2018年,中国化学学科无新增的SCI收录期刊。在中国化学学科SCI论文数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本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大发文力度,但实际上,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量却呈现下降态势,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规模与中国化学学科蓬勃发展的态势不相符,远不能满足中国化学学者的发文需要。
(2) 影响力虽有提升,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近10年间,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整体影响力提升明显,期刊所处JCR分区位置明显前移,影响因子普遍提高,期刊高被引论文数量增多。但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年平均影响因子、刊均年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低于世界平均值,值得高兴的是,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吸引高影响力论文的能力不足,中国化学研究人员更倾向于将其成果发表在具有较高水平的期刊上,中国化学期刊对化学研究人员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3) 自主论文占比大,需提升国际显示度。一半以上的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自主论文占比过高,到2018年仍超过90%,吸引国际学者投稿的能力较弱。其中,《纳米研究》的自主论文占比最低,但却从2009年的28%提高至2018年的53.04%;国际上与其同细分学科的ACS Nano的中国论文占比,由2009年的10.99%增长至2018年的40.65%,与占比最高的美国论文份额仅差0.68个百分点;本研究选取的高水平期刊所刊载的中国化学论文占比同样不断增大,因此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需要谨慎考虑、正确对待其自主论文份额。但是,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国际显示度还需提升,中国不是唯一的化学论文大国,美国在化学领域的论文占比仅次于中国,但是从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和引文的国别分布及其比例来看,中国以外的国家在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的载文份额和引文份额远低于中国,因此中国化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仍需提升。
(4) 英文期刊表现优于中文期刊,新刊发力更快。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表现优于中文期刊。从JCR分区来看,英文期刊集中在Q1区和Q2区,而中文期刊集中在Q4区。中国化学交叉学科期刊的影响力更具优势,比如《纳米研究》。影响因子增幅较大的多种期刊,其编辑部都在不断调整、创新办刊方式[18,19,20]。新创办的期刊起点有可能高于原有期刊,例如中国和英国合作创办的暂时没有CN号的《无机化学前沿》(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和《有机化学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创刊第二年就被SCI收录,首个影响因子就分别达到4.532和4.693。2016年创办的《绿色能源与环境(英文版)》(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在2019年底被SCI收录[21]。中国化学会新创办的CCS Chemistry国际反响也同样优秀,也将会有较好的表现。
针对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初步建议。
期刊出版编辑机构应抓住科技期刊的建设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时机,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期刊项目、重点期刊项目和高起点新刊项目在化学各分支学科均重点布局的支持导向为契机,发展原有期刊或创办新刊。原有中国化学学科SCI收录期刊可以适当增加载文量并拓宽稿源渠道,通过向高被引论文作者约稿等方式吸引更多优质稿源。新创办的期刊要在高起点上进行建设[22],选择合适的目标定位,采取国际领先的出版方式,迅速提升影响力。无论是现有期刊还是新创办的期刊,都要充分重视国内稿源,以满足国内学者需求为导向,增强支持化学学科发展的能力。
中国化学期刊的努力方向多元,但本研究主要从定量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结合化学期刊的相关定性分析,更好地为建设中国化学学科世界一流期刊提供更具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 [ 2019-12-30]. http://www.gov.cn/xinwen/2018-11/14/content_5340391.htm.
[2] 中国科协调宣部,学会学术部.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 [ 2019-12-30].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3] 新华社.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EB/OL]. [ 2019-12-30]. h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5.html.
[4] 中国科协. 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EB/OL]. [ 2019-12-30]. http://www.cast.org.cn/art/2019/10/10/art_90_102818.html.
[5] 翟琰琦, 郭红梅, 岳婷 , 等. 中国SCI论文统计报告2018[J]. 科学观察, 2019,14(2):1-33.
[6] 翟琰琦, 岳婷, 杨立英 , 等. 中国SCI论文统计报告2017[J]. 科学观察, 2018,13(2):1-32.
[7] 岳婷, 杨立英, 翟琰琦 , 等. 中国SCI论文统计报告2016[J]. 科学观察, 2017,12(1):1-32.
[8] 岳婷, 杨立英, 丁洁兰 , 等. 中国科学:规模增长与效率提升的思考——2014年SCI论文年度统计分析[J]. 科学观察, 2015,10(6):1-26.
[9] 王俊丽, 郭焕芳, 郑爱莲 . SCI收录综合性化学通讯类期刊的比较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7):673-677.
[10] 高春艳 . SCIE收录中国化学化工类期刊的计量学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7):74-76.
[11] 汤建飞, 方永才, 吴光豪 . SCI收录化学工程类期刊的统计分析[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4,18(4):529-533.
[12] 王琳 . 亚洲地区化学综合类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21(6):805-808.
[13] 黄英娟, 孙一依 . 我国化学类英文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30(3):293-299.
[14] 刘灿, 徐淑娟, 穆亚凤 , 等. 供求关系下我国ESI化学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29(8):835-841.
[15] 付利 . 2007——2011年我国化学类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3):506-511.
[16] 科睿唯安.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快速使用指南[EB/OL]. [2019-03-05]. https://clarivate.com.cn/wp-content/uploads/2017/11/ESI_guide20190305.pdf
[17] 马建华, 莫京, 刘筱敏 , 等. 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的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25(3):328-334.
[18] 韩燕丽 . 创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以Nano Research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1(4):25-26.
[19] 张学梅, 许军舰 . 创新编委会工作模式,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Science China Chemistry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经验浅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27(4):444-448.
[20] 张丽娟, 于萍, 李富岭 . 《能源化学(英文)》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法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26(7):678-682.
[21] 宁笔 . 贺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被SCI收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第2本SCI[EB/OL]. [ 2019-12-3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202963.html.
[22] 宁笔 . 2019年SCI新收录中国大陆期刊及简析[EB/OL]. [ 2019-12-3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121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