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在优秀稿源大量外流的情况下,深入了解地学科技工作者投稿行为的倾向性,探索地学类非SCI收录中文期刊争取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途径。[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地学科技工作者的投稿习惯,分析不同作者群体的需求,结合《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的办刊实践进行讨论,提出获取高质量论文的方法。[结果] 作者投稿时普遍注重期刊的品牌、数据库收录状况、期刊影响因子,以及稿件评审、出版周期等因素。不同作者群体发表文章的目的明显不同,因此在选择发文期刊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科技工作者普遍期待期刊的数字化,尤以微信等移动传播方式最为广泛接受。[结论] 地学类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特别需要加强约稿、组稿的力度,选择合适的组稿负责人是关键;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有助于期刊获得优质稿源。提高数字化程度、缩短出版周期和提高审稿质量,有利于期刊获得优质稿源。
【关键词】优质稿源;问卷;数字化;期刊质量;影响力
近30年来,SCI作为被管理部门和科技界广为推崇的评价指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科技事业。且不说其在评价中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也不论科技管理部门是否使用得当,仅就其对中国科技期刊尤其是大量中文期刊的影响来说,就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期刊也应运发展,数量上达5000余种,这些期刊对于宣传我国的科技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自从SCI成为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以来,大量优秀成果、重大成果都首先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很多国内期刊特别是中文期刊出现了“短粮”的局面。中文期刊有提高质量的要求,却面临着大量优秀稿件外流的局面,可谓举步维艰。据统计,近10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 论文1829449 篇,其中188054篇发表在被SCI 收录的中国期刊上,仅占10.28%[1]。数据统计还显示,中国研发投入与产出的SCI论文数量呈同步增长,但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2]。无论是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的情况,还是中文期刊的载文数量,都反映出大量优秀稿件外流。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水平,反映这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共同体的凝聚力[3]。由于稿件大量外流,国内期刊发展滞后于科技的发展,成为科技的“短板”,科学技术和科技期刊犹如科技创新的两条腿,发展滞后的科技期刊势必会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进程。
中文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母语,有先天的优势,中国科学家应该讲好自己的科研故事,通过中文期刊广泛传播科研成果。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等优秀成果都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事实证明这些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并没有阻碍他们引领科技创新的步伐。刘天星等[4]调研发现,八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由此可见,中文科技期刊还承担着培养科技人才的使命,有了一流的科技人才,才能担起一流的科学研究,因此中文科技期刊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诚然,评价体系造成了中文期刊难以获得优秀稿源的困境,但是国内期刊尤其是大部分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是否能够很好地为科学创新服务?据刘天星等[4]调查,60.4%的被调查科技人员对中文期刊现状满意程度一般或不满意,说明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确实与优秀期刊存在差距,仍有提升办刊水平的空间。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在众多地学类中文期刊中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其主要主办单位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为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通报》一直在探索,尽管付出了许多努力,但与优秀的地学期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优秀稿源的获取十分艰难。如何吸引国内科技工作者将稿件投到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值得办刊人深思和努力。
科技工作者是期刊的作者,也是期刊的读者,是与期刊联系最密切的群体。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中文科技期刊作为国内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要想服务好科技工作者,就要了解科技工作者对期刊的诉求,帮助他们高效、便捷地发布和传播科研成果,使中文期刊成为他们依赖的伙伴、交流的园地。本文结合《通报》的办刊实践,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了我国地学科技工作者的投稿习惯,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路,以期为办好地学类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提供参考。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1 研究目的
广大科技工作者既是期刊的读者,也是作者,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对期刊品质的喜好,期刊人才能改进办刊中的不足,避免盲目办刊,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因此,笔者于2019年4月19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举办之际,对地学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投稿习惯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为地学领域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吸引优秀稿件、提升办刊能力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1.2 调查对象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是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领域重要的学术团体,由该学会主办的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是地学领域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大的学术盛会之一。参会人员主要为国内各学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和生产单位的地学工作者,因此问卷调查的样本具有广泛的随机性。为了保证问卷的合理性,对提交的每份问卷都进行审查,剔除无效问卷。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共回收395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77份,无效问卷18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居多,占69.00%;年龄在(20,30]岁居多,占比45.89%,其次是(30,40]岁,占比23.60%,说明以青年学者或研究生居多;学历以博士为主,占比63.40%;职称以正高级和副高级居多,占比分别为27.85%和18.30%;被调查者的职业以科研人员和教师为主,占比分别为30.77%和24.93%;工作单位主要是高校,占比5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比32.36%。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汇总
基本信息 | 统计项 | 人次 | 占比 /% |
性别 | 男 | 260 | 69.00 |
女 | 117 | 31.00 | |
年龄 | (20,30] | 173 | 45.89 |
(30,40] | 89 | 23.60 | |
(40,50] | 49 | 13.00 | |
(50,60] | 59 | 15.65 | |
60以上 | 7 | 1.86 | |
学历 | 未填 | 2 | 0.53 |
本科以下 | 3 | 0.80 | |
本科 | 32 | 8.49 | |
硕士 | 101 | 26.79 | |
博士 | 239 | 63.40 | |
职称 | 无 | 96 | 25.46 |
初级 | 59 | 15.65 | |
中级 | 48 | 12.73 | |
副高级 | 69 | 18.30 | |
正高级 | 105 | 27.85 | |
身份(可多选) | 硕士研究生 | 86 | 22.81 |
博士研究生 | 84 | 22.28 | |
博士后 | 23 | 6.10 | |
教师 | 94 | 24.93 | |
科研人员 | 116 | 30.77 | |
其他 | 14 | 3.71 | |
工作单位 | 高校 | 221 | 58.62 |
科研院所 | 122 | 32.36 | |
地调单位 | 18 | 4.77 | |
企业 | 9 | 2.39 | |
其他 | 7 | 1.86 |
2.2 调查对象投稿习惯
为了解调查对象的投稿习惯,本次问卷对调查对象投稿时选择期刊的条件与发文目的进行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问卷列举了16种期刊属性,结果表明作者投稿的确有倾向性,其中有8项指标的占比超过10%,包括:是否为SCI或EI收录刊物(77.72%)、期刊影响力(52.00%)、期刊质量(35.01%)、期刊影响因子(33.95%)、期刊品牌(26.79%)、审稿质量(23.08%)、出版周期快(17.24%)和投稿便捷度(11.14%)。在发文目的方面,宣传成果(占比38.99%)、获得学位(占比34.75%)、晋级职称(占比31.83%)和课题结题(占比31.30%)均是调查对象发表文章的主要动力。
表2 调查对象投稿习惯汇总
调查内容 | 统计项 | 人次 | 占比 /% |
您在投稿时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对投稿刊物的选择?(可多选) | 是否为SCI或EI收录刊物 | 293 | 77.72 |
期刊影响力 | 196 | 52.00 | |
期刊质量 | 132 | 35.01 | |
期刊影响因子 | 128 | 33.95 | |
期刊品牌 | 101 | 26.79 | |
审稿质量 | 87 | 23.08 | |
出版周期快 | 65 | 17.24 | |
投稿便捷程度 | 42 | 11.14 | |
录用率 | 29 | 7.69 | |
版面费 | 28 | 7.43 | |
期刊编排质量 | 23 | 6.10 | |
编辑素质 | 21 | 5.57 | |
曾经在此刊发表过论文 并熟悉此刊的情况 |
20 | 5.31 | |
网络出版 | 11 | 2.92 | |
载文量 | 6 | 1.59 | |
他人推荐 | 6 | 1.59 | |
发表文章的目的(可多选) | 宣传成果 | 147 | 38.99 |
获得学位 | 131 | 34.75 | |
晋级职称 | 120 | 31.83 | |
课题结题 | 118 | 31.30 | |
毕业 | 96 | 25.46 | |
申报奖项 | 70 | 18.57 |
2.3 调查对象对期刊数字化的需求
由表3可知,调查对象对期刊数字化很是期待,91.51%的调查对象(345人)认为期刊有必要开通微信公众号,且45.09%的被调查对象(170人)接受公众号一周更新一次。93.64%的调查对象(353人)选择在手机上阅读,其中通过微信阅读的意愿最为强烈(占比60.21%),其次是将PDF文件导入手机中阅读(占比39.26%)。
表3 调查对象对期刊数字化的需求汇总
调查内容 | 统计项 | 人次 | 占比/% |
是否认为有必要开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 | 有必要 | 345 | 91.51 |
没有必要 | 30 | 7.96 | |
不知道 | 2 | 0.53 | |
您能接受的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客户端更新周期是多长? | 每天 | 34 | 9.02 |
三天 | 85 | 22.55 | |
一周 | 170 | 45.09 | |
一个月 | 52 | 13.79 | |
不定期 | 36 | 9.55 | |
是否会在手机上阅读文章? | 会 | 190 | 50.40 |
必要时会 | 163 | 43.24 | |
不会 | 24 | 6.37 | |
通过何种方式在手机上阅读?(可多选) | 超星App | 49 | 13.00 |
微信 | 227 | 60.21 | |
手机网页阅读 | 71 | 18.83 | |
将PDF导入手机阅读 | 148 | 39.26 | |
不在手机上阅读 | 18 | 4.77 |
3 分析与讨论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基本立足于SCI论文,因此为了顺利晋升职称和成功申请课题等,我国大量科研人员优先选择向SCI收录期刊投稿,而SCI收录期刊的主办国家以欧美国家为主,这不仅造成了我国大量优质稿源外流,还导致非SCI收录期刊的稿源陷入了危机。从本次调查结果也不难看出,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投稿时优先考虑期刊是否被SCI或EI收录。
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就真的没有希望发展了吗?SCI收录期刊的综合评价一定比非SCI收录期刊高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统计数据表明,并非所有国内主办的SCI收录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都领先于未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文献指标上总体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所包含的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也间接体现了期刊的竞争力)。国内有些中文期刊的综合评价总分排名超过了部分国内主办的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5]。一些国外SCI收录的Q3、Q4区的OA期刊的载文质量不如一些中文核心期刊的载文质量[6],这说明中文期刊仍有上升的空间,通过努力甚至可以在影响力等方面超过SCI收录期刊。
基于此,笔者对调查对象进行了细分,探究不同科研群体投稿习惯是否有差异。笔者将调查对象分为研究生样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中的副高级样本和正高级样本。此外,还选取了资深科技工作者样本(年龄大于50岁),他们从事科研时间较长,投稿经历和经验较多。对比这4类样本在投稿时选择期刊的属性,发现在列举的16项期刊属性中,从高到低依次选取其中占比较大的前7项,结果见表4。
表4 不同群体投稿意向对比
注:每一项的占比是指该项人数占该组群人数的比例。样本类型 | 样本人数 | 是否为SCI或EI收录刊物 | 期刊品牌 | 期刊影响力 | 期刊质量 | 期刊影响因子 | 出版周期短 | 审稿质量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
全部样本 | 377 | 293 | 77.72 | 101 | 26.79 | 196 | 52.00 | 132 | 35.01 | 128 | 33.95 | 65 | 17.24 | 87 | 23.08 |
研究生 | 170 | 139 | 81.76 | 33 | 19.41 | 84 | 49.41 | 55 | 32.35 | 69 | 40.59 | 29 | 17.06 | 35 | 20.59 |
副高级 | 69 | 55 | 79.71 | 18 | 26.09 | 26 | 37.68 | 18 | 26.09 | 24 | 34.78 | 14 | 20.29 | 16 | 23.19 |
正高级 | 105 | 71 | 67.62 | 45 | 42.86 | 70 | 66.67 | 44 | 41.90 | 22 | 20.95 | 16 | 15.24 | 26 | 24.76 |
资深科技工作者 | 66 | 41 | 62.12 | 22 | 33.33 | 42 | 63.64 | 31 | 46.97 | 13 | 19.70 | 13 | 19.74 | 13 | 19.70 |
笔者将全部样本的占比作为平均水平,将上述4组样本的占比与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由表4可知,研究生和具有副高职称的样本倾向于易于量化的指标,即优先选择SCI或者EI收录期刊和注重期刊影响因子的投稿占比均高于平均水平。资深科技工作者样本和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样本更注重期刊品牌、期刊影响力、期刊质量,投稿占比均高于平均水平,这类群体首先关注期刊的影响力。而对于出版周期快和审稿质量,4组样本的认识基本一致。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帮助中文地学期刊找到提高期刊质量的线索和方向。基于此,笔者也对《通报》的现状调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这4组样本对《通报》的了解程度、是否阅读过《通报》、发表文章是为了何种目的,以及是否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在《通报》上发表过文章等,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群体对《通报》的认知情况汇总
注:每一项的占比是指该项人数占该组群人数的比例;()里面是每一组样本的总人数。调查内容 | 调查选项 | 所有样本(377人) | 研究生(170人) | 副高级(69人) | 正高级(105人) | 资深科技工作者(66人)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人次 | 占比 /% | ||
对《通报》的了解程度 | 很了解 | 88 | 23.34 | 17 | 10.00 | 11 | 15.94 | 60 | 57.14 | 32 | 48.48 |
一般了解 | 209 | 55.44 | 100 | 58.83 | 41 | 59.42 | 39 | 37.14 | 26 | 39.39 | |
知道 | 60 | 15.92 | 34 | 20.00 | 16 | 23.09 | 6 | 5.71 | 6 | 9.09 | |
不知道 | 9 | 2.39 | 9 | 5.29 | 0 | 0.00 | 0 | 0.00 | 0 | 0.00 | |
是否阅读过《通报》 | 阅读过整期论文 | 101 | 26.80 | 35 | 20.59 | 19 | 27.54 | 51 | 48.57 | 36 | 54.55 |
阅读过个别文章 | 265 | 70.29 | 121 | 71.18 | 52 | 75.36 | 57 | 54.29 | 33 | 50.00 | |
通过邮件推送阅读过个别感兴趣的文章 | 11 | 2.92 | 2 | 1.18 | 0 | 0.00 | 8 | 7.62 | 2 | 3.03 | |
从未阅读过 | 19 | 5.04 | 17 | 10.00 | 0 | 0.00 | 1 | 0.95 | 1 | 1.52 | |
发表文章是为了何种原因 | 申报奖项 | 70 | 18.57 | 34 | 20.00 | 11 | 15.94 | 16 | 15.24 | 10 | 15.15 |
晋级职称 | 120 | 31.83 | 27 | 15.88 | 46 | 66.67 | 17 | 16.19 | 11 | 16.67 | |
获得学位 | 131 | 34.75 | 108 | 63.53 | 12 | 17.39 | 8 | 7.62 | 3 | 4.55 | |
毕业 | 96 | 25.46 | 84 | 49.41 | 4 | 5.80 | 6 | 5.71 | 3 | 4.55 | |
课题结题 | 118 | 31.30 | 27 | 15.88 | 60 | 86.96 | 45 | 42.86 | 23 | 34.85 | |
宣传成果 | 147 | 38.99 | 31 | 18.24 | 29 | 42.03 | 71 | 67.62 | 41 | 62.12 | |
作为第一作者或者通信作者发文情况 | 没有 | 253 | 67.11 | 142 | 83.53 | 49 | 71.01 | 36 | 34.29 | 24 | 36.36 |
1篇 | 70 | 18.57 | 19 | 11.18 | 13 | 18.84 | 31 | 29.52 | 13 | 19.70 | |
2-4篇 | 44 | 11.67 | 8 | 4.71 | 5 | 7.25 | 31 | 29.52 | 31 | 46.97 | |
5-7篇 | 7 | 1.86 | 0 | 0.00 | 2 | 2.90 | 5 | 4.76 | 5 | 7.58 | |
大于7篇 | 2 | 0.53 | 0 | 0.00 | 0 | 0.00 | 2 | 1.90 | 2 | 3.03 |
笔者同样将全部样本的占比作为平均水平,通过表5的对比,发现这4组样本具有鲜明的特点。(1)对比发表文章的目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群体和资深科技工作者群体更倾向于宣传成果和课题结题,其占比远高于平均水平。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群体宣传成果的发文意愿略小于前两组群体,但也高于平均水平,此外,他们发表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职称晋升,这一选项的占比高达66.67%。而对于研究生而言,发表文章的首要动力来自于获得学位和毕业。目前国内职称评定体系以及很多高校研究生毕业要求都是发表SCI文章,因而也不难理解具有副高级职称和研究生群体倾向于向SCI收录期刊投稿。(2)对《通报》的了解和阅读情况。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调查对象和资深科技工作者群体很了解《通报》以及阅读过整期论文的人数占比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群体和研究生群体,大部分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群体和研究生群体仅阅读过《通报》的个别文章,其占比分别为75.36%和71.18%。(3)笔者对比了调查对象在《通报》的发文情况,发现83.53%的研究生和71.01%具有副高级职称的群体没有在《通报》上发表过文章,相比之下,34.29%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群体和36.36%的资深科技工作者群体没有在《通报》上发表过文章,远低于平均水平。
4 启示与措施
4.1 有的放矢,按图索骥
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学术质量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积极组稿,争取优质稿源;二是加大面向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宣传力度。资深的科技工作者并非唯SCI是举,他们同样看重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品牌和期刊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代表了期刊在某一学科的地位、编辑水平和传播水平,学科专家的认可度是期刊影响力的最重要指标[7]。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群体和资深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专业领域的期刊较为了解,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期刊体系和等级,因此期刊在他们心目中的定位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投稿方向。很多期刊工作者都是通过学术交流,与资深科学家建立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可,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论文。期刊持续发布这些优秀成果,有利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打造出优秀的中文期刊品牌。
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时间尚短,因此很难对该学科的期刊有全面、系统的了解,鉴于晋升和毕业的要求,他们更多关注SCI收录的期刊,因此普通中文刊物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不主动宣传,很难被这部分群体发现。因此非SCI收录的中文科技期刊应该扩大宣传,且重点是高校,让更多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加强对期刊的了解。不可否认,这部分群体有晋升和毕业的需要,会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SCI收录期刊的跟踪,但期刊编辑不能因此放弃这部分群体稿件的争取,他们是科研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加深他们对期刊的印象,以便他们在选择非SCI收录期刊投稿时,会将期刊作为重要的备选。
《通报》分别对这两个群体进行不同策略的尝试。《通报》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会刊,可充分发挥学会平台和资源方面的优势,组织优秀稿件。专业委员会是该学会的学术中坚力量,其主任委员都是在该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通报》的部分编委担任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是组稿的关键,《通报》的主题约稿大多是通过专业委员会进行的。这部分文章大部分都是由具有正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亲自撰写,文章的学术质量能够得到保证,这对改善《通报》的稿件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约组稿过程中,组稿负责人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报》借助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学术平台,不断扩大作者群体。《通报》在该学会学术年会以及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上积极宣传,开展针对科技论文撰写的培训讲座,有针对性地帮助研究生们提高论文写作水平[8]。在近年来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举办学术年会期间,以学会主导、《通报》参与的形式开展的学术论文写作讲座,受到了广大青年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欢迎和好评。由此可见,科技论文的写作对于初次接触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今后《通报》可以加大参与度并积极宣传,拉近期刊与他们的距离,加大对他们优秀稿件的吸引力度,一旦他们在《通报》上成功发文,再次投稿时,他们更愿意选择曾经发表过文章的刊物[9]。
《通报》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对于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而言,约组稿对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其中组稿负责人发挥了关键作用。作者群体的建立和培养,是期刊稿源稳定和发展的保证,不容忽视。另外,科学共同体在资源和平台上的优势,也是期刊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4.2 提高期刊为科学传播的服务能力
除了期刊是否被SCI收录、期刊影响力、期刊品牌、影响因子等被广大地学科技工作者重视外,出版周期和审稿质量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2.1 缩短出版周期
据统计,SCI收录期刊中近三成文章的发表周期为2——6个月,部分文章的发表周期为7——12个月,少数文章(约一成)的发表周期超过12个月[5]。顶级刊物都在致力于重大成果的首发权,此时刊发周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关乎作者科研生涯的荣耀,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由于刊载的论文少有涉及首发权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对出版周期的重视不够,但是投稿出去并尽快发表、获得认同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心愿,尤其是一些作者还涉及职称评定、毕业、项目申请、课题结题以及奖项申报等,可见,出版周期也是影响科技工作者选择投稿期刊的一项重要考量参数,缩短出版周期对于期刊获得优秀稿源具有实在的意义。
以《通报》为例,约稿的出版周期通常为2——6个月,自由来稿的出版周期通常为6——12个月。期刊的出版周期越长,越不利于成果的传播,也不利于期刊影响力的提升[10]。为此,《通报》与中国知网合作,实现了网络首发。只要作者的来稿一经录用,立即分配DOI、排版,三次校对后即可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网络首发),无需排队等候刊期,通常一篇文章从录用到出版只需要1——2个月,极大地缩短出版周期,同时出版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中文期刊尤其是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非常值得尝试。
4.2.2 提高审稿质量
审稿是同行评议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术期刊应严格执行这一制度。审稿质量是期刊学术质量的保障,同时也影响着作者对期刊的认识。高质量的审稿可以为期刊严格筛选稿件、保证学术质量,同时也可为作者提供中肯、客观、具体、有参考价值的意见,有助于作者提高论文质量,从而在作者心目中树立期刊的良好形象。SCI收录期刊对文章质量把控严格,绝大部分文章都会经过2——4位审稿人的评审[5],通过反复修改和讨论,因而一旦被SCI收录期刊录用,作者就有了被认同感。
国内专家对中文期刊审稿工作的热情远不如对国外期刊,因此选择既符合稿件专业方向,又认真负责、且能及时返回意见的审稿人,实属不易。《通报》借助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力量吸纳既有学术造诣又对期刊有热情的青年科学家,如学会举荐、参与评优的青年科学家。他们年轻、思维活跃、对科研工作热情、积极,学术上有一定见解,对提高审稿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为了把好质量关,《通报》聘请了一位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做学术编辑,对每一篇文章的审稿意见进行复审,还对有异议的文章进行严格把关,极大地提高了审稿质量。《通报》严格审核作者修改的质量,有时一篇文章需要反复修改数次,直到符合《通报》出版要求时才会被接收,充分体现出《通报》的严谨作风,让作者感受到《通报》对录用稿件的严格要求,使期刊与作者之间建立相互的认同感。
同行评议和专家参与办刊,都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力保证。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不能因为一些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不予以坚守。
4.3 加强微信推广,扩大期刊宣传范围
移动互联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阅读习惯,微信等移动端方式已被大众广泛接受。在数字化出版的趋势下,学术期刊的纸刊订阅量普遍大幅下降,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数字出版。影响期刊数字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期刊自身发展、扩大宣传范围所需,文章刊出后的推广是期刊的一项重要工作。SCI收录期刊尤其是质量较好的国内SCI收录期刊,为了更好地传播学术成果、宣传期刊,都选择与国外出版商合作[11]。一些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通过与国外优秀出版商合作,影响力得到了迅速提升[11],说明期刊除了要有好的内容,宣传推广也必不可少。外因是读者能更迅速便捷地了解研究进展,获悉期刊的信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普遍接受并希望期刊能广泛推广数字化(表3)。93.64%的调查对象在平时或者是需要时会在手机上阅读,其中60.21%的调查对象选择微信阅读,另外,笔者调研文献也发现,通常期刊影响力较大,其数字化建设也较为成功[12,13]。无论是期刊自身还是读者需求,都要求期刊能够积极推行数字化,期刊需要借助微信,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搭建便捷的科研交流平台,促进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期刊发掘稿源、及时约稿,同时也提升科技工作者对期刊的信赖度。
通过本次调研,《通报》也认识到其在数字化传播方面的弱势,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不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研究成果的宣传范围,其很可能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比如,《通报》2019年第3期刊登的文章《2018年国际地球化学十大新闻》,在中国知网上发布1个月(截至2019年8月12日),其下载量仅有22次。该论文在被“地球化学之家”公众号转载(上线时间为2019年7月27日)后阅读量达到3460次,随后被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阅读量超过了1000次。
本次调研结果和长期的办刊实践都反映出微信公众号在宣传上具有优势。据朱琳等[14]对中国科学院主办期刊的调研,仅有三成的期刊开展了微信平台推广论文的工作。由此可见,中文期刊在宣传力度上仍显薄弱。地学领域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需要用好微信这一传播手段,通过微信的推广和宣传,扩大期刊的受众面,更好地为科技工作者宣传研究成果,提高为科技服务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高质量稿件发表到刊物上,这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知名度、影响力的重要方面。
5 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调研了目前地学科技工作者对发表成果的需求,结合《通报》办刊实践进行分析,并就其在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方面的工作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科研人员的考评和政策导向,以及非SCI收录中文期刊的办刊能力不足,比如学术影响力不高[4]等,造成了地学领域非SCI收录的中文期面临缺乏高质量稿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地学科技工作者投稿时普遍注重期刊的收录状况、期刊影响力、期刊质量、影响因子、期刊品牌、审稿质量、出版周期等因素,且不同作者群体的投稿倾向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群体需采用不同的措施。《通报》的实践表明,加强约组稿对地学领域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提高学术质量尤其重要,学术共同体在期刊的发展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其资源和平台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期刊获取高质量稿源。加强和坚持学术评议制度,让科学家参与办刊,都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应予以坚持。缩短出版周期,提高文献时效,以及提高期刊的数字化程度,都有利于期刊获得认同和提升影响力。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提出的策略也可为地学领域非SCI收录中文期刊的发展提供些许思路。但是,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独有的发展模式,且办刊理念随着时代而变化,因此,本文抛砖引玉,以期和广大期刊同行来共同探讨非SCI收录中文期刊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关于SCI对中国科技评价的影响已被广为诟病,破除“四唯”的呼声日渐高涨,科技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的工作正在逐步推进。2019年11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修订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章程》,指出“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提名书将取消填报‘SCI他引次数’的硬性规定,取消了填写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鼓励将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作为代表作,强调知识产权归中方所有,第一单位署名为国外单位的论文不能作为代表性论文”。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和有关部委也出台了关于学风建设的一些文件,这些文件和精神,虽然没有否定SCI论文的重要性,但是弱化了影响因子在考评中的作用,动摇了SCI的“霸主”地位,反映出科技评价中以创新为核心的导向,这是对非SCI收录的中文期刊的极大鼓舞,也是发展的重要契机,习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15],期刊从业者应该抓住时机,凝练内功,做好期刊的宣传和服务,助力国家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高福.建设中英文兼顾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2019.
[3]韩启德.中国要办自己的优秀学术期刊[J].科学通报,2009,54(18):2613.
[4]刘天星,武文,任胜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问卷调查分析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6):667-676.
[5]姚志昌,段瑞云,曹召丹,等.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02-112.
[6]黄雅意,黄锋,辛亮.中文科技期刊发展对策——以《应用数学和力学》(中、英文版)分刊后的独立办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5):425-430.
[7]王志娟,法志强.科研人员视角的学术期刊影响力因素分析及其对期刊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5):559-564.
[8]李世秋,蔡斐.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的人才培养功能——《航空学报》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讲座的实践[J].编辑学报,2016,28(3):284-286.
[9]罗晓兰.基于在线论坛文本分析的期刊用户投稿信息需求[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3):221-225.
[10]刘照胜,李琪.新媒体时代综合性学术期刊面临的问题及差异化竞争策略——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565-570.
[11]魏雅慧,刘雪立,孟君.我国SCI收录期刊国际合作出版情况及其影响力指标的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15-721.
[12]高慧艳.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21-628.
[13]汪凡云,何京平,龙怀中,等.利用数字化建设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4):375-380.
[14]朱琳,张晓宇,刘静,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06-612.
[15]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6-11)[2019-07-27].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835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