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调查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现状,探讨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在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方法] 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收录的338种已有官方网站的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中的79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期刊官方网站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结果] 多数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和高校自主出版的英文期刊网站上发布的出版伦理制度不完善、稿件处理流程不清晰,缺少出版伦理监督反馈平台。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办刊的英文期刊网站上发布的出版伦理制度较全面,涉及面较广。[结论] 科技期刊编辑部应提高出版伦理意识,参考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做法,在网站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并完善网站上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明确出版流程,同时在网站上建立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平台,利用期刊网站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知识,为我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学术不端;科研诚信
我国十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近年来,国务院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科研诚信和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定义和规范,科研诚信政策日趋完善[1]。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守门员”,是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和学术不端监督的主力军,应做好科研诚信表率,积极宣传推广学术道德规范和出版伦理[2]。然而,近年来一些违背出版伦理事件的发生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声誉,降低了公众对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期刊的信任度[3]。出版伦理是对出版过程中各类行为道德规范的概括,包括作者和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出版方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不足和出版伦理知识匮乏,是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出版过程中某一环节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现和治理[4,5,6,7],或对撤稿原因的总结和分析[8,9]。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科技期刊对学术诚信的保障作用[10,11,12],例如:谢文亮[13]认为科技期刊应注重自身的诚信建设;李晶等[14]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研究生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生作者对“抄袭”“剽窃”和“篡改”这3种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较高,对其他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较低,这也是造成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原因,建议期刊编辑部在官方网站主页上刊登《学术不端行为告知书》,向作者普及学术不端常识;陈钢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审稿人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较高,但不够全面,对其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较低,建议期刊编辑部通过组织审稿人培训会、印发审稿指南或将审稿指南发布到在线审稿系统,向审稿人普及出版伦理知识。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建议在投稿指南、审稿指南和稿件处理流程等工作指南中附上出版伦理政策,以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要时要求作者签署相关声明,一方面可为作者提供出版伦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可降低后续出现纠纷的概率[15]。Springer Nature、Elsevier和Taylor & Francis等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网站主页上设有伦理政策栏目,用于公布期刊的出版伦理政策,以帮助出版过程的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出版伦理所涉及的内容,减少或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11,16]。据调查,我国已有84.7%的科技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17],期刊网站已成为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和读者沟通的桥梁,是编辑部处理日常事务不可或缺的办公助手[18]。然而,科技期刊官方网站上的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却往往被忽略,鲜有学者关注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制度的网上发布情况及其内容是否完善。
据统计,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其中高校科技期刊1100余种,高校科技期刊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一些高校科技期刊已跻身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行列,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19]。高校科技期刊是高校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在高校学科发展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9]。鉴于此,本研究选取部分高校科技期刊为样本,调查期刊官方网站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总结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在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引起编辑同仁对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的关注,推动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共收录了353种高校中文科技期刊[1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中共有79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2019年6—10月,在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以出版物检索的方式,逐一输入以上2种核心期刊目录中收录的科技期刊名称,以主办(包括共同主办)单位为高校(包括高校出版社和附属医院)的原则筛选高校科技期刊。经初步调查筛选,截至2020年1月11日,共有338种高校中文科技期刊(以下简称“中文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其中3种期刊仍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网站仅作展示用途),79种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以下简称“英文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其中2种期刊仍采用邮箱投稿的方式,网站仅作展示用途),未建立官方网站的期刊不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338种中文期刊和79种英文期刊。为了更好地对比中、英文期刊之间的差异,数据统计时将中、英文期刊分开统计。
1.2 研究方法
为避免登录虚假网站,通过高校官方网站(域名以。edu.cn结尾,辨识度较高)链接进入期刊官方网站,该方式无法进入目标期刊官方网站时,对于中文期刊,从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输入刊名检索后点击投稿链接进入;对于英文期刊,则从其合作出版商的官方网站检索进入。
2019年6—10月,登录各期刊官方网站,调查各期刊官方网站上与作者、审稿人、出版方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出版伦理监督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制度;登录COPE官方网站,利用其会员检索功能逐一核实所调查期刊是否为会员期刊。2020年1月11日再次逐一登录各期刊官方网站,复核以上调查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文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
12.72%的中文期刊(43种)在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出版伦理”或“政策法规”栏目,用于发布期刊出版伦理政策和出版管理规范文件,网站的访问者可以便捷地获取相关内容,但多数期刊发布的文件种类较少且各不相同。其余中文期刊在投稿指南、审稿指南和出版伦理声明中零星提及与作者、审稿人和编辑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截至2020年1月11日,在COPE网站上并未检索到中文期刊为其会员期刊。
2.1.1 与作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发布情况
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和其他不端行为(虚假引用、干扰评审程序、泄密和第三方代写、代投、代改等)8种类型[20]。1.78%的中文期刊(6种)在官方网站发布了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标准(包括《学术出版规范 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 174—2019)》和该标准2012年版的征求意见稿);5.62%的中文期刊(19种)官方网站上有对作者8种学术不端行为的详细说明;1.48%的中文期刊(5种)官方网站上转载了七部委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2015)》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2016)》。16.86%的中文期刊(57种)制定了作者应遵守的出版伦理规范文件,但内容并不全面,对作者部分学术不端行为未作详细说明,多数期刊仅关注其中几种学术不端行为,但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
中文期刊官方网站上发布的与作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与作者有关的学术不端行为中受关注较多的分别是一稿多投、版权纠纷、剽窃和泄密,作者难以在多数中文期刊网站上获得署名规范、重复发表、内容数据真实和如实标注基金项目等科研诚信方面的指导意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1种医学类期刊(占医学类期刊总数的47%)要求作者在投稿时附上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证明或《受试知情同意书》,这一做法可防范违背研究伦理的科学研究,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医学类期刊未要求作者提供伦理审查证明。
表1 中文期刊与作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发布情况
注:投稿指南包括投稿指南、作者须知和征稿简则3种类型。文件类别 | 涉及内容 | 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 期刊数量 /种 | 占比 /% |
投稿指南 | 原创性 | 剽窃、其他(第三方代投、代改) | 175 | 51.78 |
一稿两投或多投 | 一稿多投 | 259 | 76.63 | |
重复发表(包含多文种重复发表) | 重复发表 | 15 | 4.44 | |
署名规范 | 不当署名 | 23 | 6.80 | |
内容真实 | 伪造、篡改 | 8 | 2.37 | |
证明材料 | 单位介绍信或导师推荐信 | 剽窃、不当署名、伪造、篡改 | 50 | 14.79 |
基金项目证明 | 其他(虚假标注基金项目) | 33 | 9.76 | |
涉密审查证明 | 泄密 | 166 | 49.11 | |
伦理审查证明 | 违背研究伦理 | 31 | 9.17 | |
版权转让协议或合同 | 转让的权利种类、时间和地域范围、付费标准和方式、违约责任、其他约定 | 版权纠纷 | 255 | 75.44 |
2.1.2 与审稿人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发布情况
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违背学术道德的评审、干扰评审程序、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规定、盗用稿件内容、谋取不正当利益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7种类型[20]。多数中文期刊仅在投稿指南、审稿单和审稿流程图中提及审稿方式、审稿时限和审稿流程。11.83%的中文期刊(40种)在编辑部制定的《学术不端行为认定办法》《出版伦理指南》或《出版道德公约》等规范中提及审稿人应遵守的出版伦理,包括审稿原则、保密和回避制度,但内容简单,对审稿人部分学术不端行为未作详细说明,仅2.07%的中文期刊(7种)在审稿指南中要求审稿人遇到与所审稿件作者有潜在利益冲突时应及时向编辑披露,其余期刊官方网站上均未查找到防止不公平同行评议的相关规定或措施。23.67%的中文期刊(80种)说明了审稿方式,多数期刊采用的是“单盲”或“双盲”的审稿方式,《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对部分稿件进行出版前开放式同行评议(Public Peer Review,PPR)。16.57%的中文期刊(56种)说明了审稿时限,仅9.17%的中文期刊(31种)明确了审稿流程为“三审制”或“四审制”。此次调查未查找到有关审稿人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制度。
2.1.3 与出版方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发布情况
出版方的学术不端行为包括违背学术和伦理标准提出编辑意见、违反利益冲突规定、违反保密要求、盗用稿件内容、干扰评审、谋求不正当利益和其他学术不端行为7种类型[20]。32.54%的中文期刊(110种)官方网站上有出版相关法律法规,但每种期刊所提供的信息并不全面,仅8.28%的中文期刊(28种)在《出版伦理指南》或《出版道德公约》中明确了编辑应遵守的出版伦理;仅7.69%的中文期刊(26种)官方网站上有完整的编辑部(或期刊社)规章制度,制度中明确了岗位职责,2.37%的中文期刊(8种)明确了出版方的出版伦理;仅2.37%的中文期刊(8种)有完整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涵盖作者、审稿人、编辑和编辑部多方面、完整的出版伦理指南,但未发现有处理编辑学术不端行为问题的对策。
2.1.4 出版伦理监督和处理制度发布情况
0.89%的中文期刊(3种)在投稿指南中声明对投稿作者的学术行为启动监视程序,即在期刊出版后定期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但调查中发现,所有的期刊网站上均无法查找到出版伦理监督制度,且未提供专门的学术不端举报平台或通道。编辑部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如表2所示,不同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5.62%的中文期刊(19种)制定了应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仅其中的8种(2.37%)中文期刊参考COPE的部分撤稿规范制订了《学术不端论文认定和处理办法》,但每种期刊具体的处理方式和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
表2 编辑部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方式
出版状态 | 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 处理方式 | 期刊数量 /种 |
未发表 | 一稿多投、剽窃 | 退稿,若干年拒收投稿 | 14 |
通报作者单位 | 7 | ||
已发表 | 重复发表、剽窃、伪造数据、著作权侵权 | 撤稿(期刊、数据库) | 11 |
发布撤稿声明 | 8 | ||
通报作者单位 | 6 | ||
允许作者申诉 | 8 |
2.2 英文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情况
英文期刊出版伦理制度的发布情况如表3所示。77.21%的英文期刊(61种)加入了COPE,73.42%的英文期刊(58种)在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出版伦理”栏目,在该栏目下有根据COPE的建议对学术不端行为类型的详细说明和应对处理措施。从表3可以看出,69.62%的英文期刊(55种)采用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形式办刊,借助国际知名出版机构优秀的办刊经验和平台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1.27%的英文期刊(1种)与香港全球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29.11%的英文期刊(23种)为高校期刊社自主出版。与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55种英文期刊均加入了COPE,并根据COPE的建议在其全文链接网站上公布出版伦理制度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流程,内容涉及出版过程中各类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处理;高校期刊社自主出版的英文期刊中,6种加入了COPE,仅其中3种在其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出版伦理”栏目,但仅对学术道德作简要说明。69.62%的英文期刊(55种)在稿件处理过程中收到学术不端问题举报时,无论是否发表均根据COPE建议的最佳实践指南处理。
表3 英文期刊出版伦理制度内容发布情况
注:与Elsevier合作出版的期刊中包含3种与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期刊;出版伦理制度表示根据COPE建议制定的出版伦理制度。出版单位 | 期刊数量 /种 | COPE会员期刊数量 /种 | 有出版伦理制度期刊数量 /种 |
Spinger Nature | 43 | 43 | 43 |
Elsevier | 10 | 10 | 10 |
Taylor & Francis | 1 | 1 | 1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 | 1 | 1 |
全球科学出版社 | 1 | 0 | 0 |
高校期刊社 | 23 | 6 | 3 |
2.3 存在问题
2.3.1 出版伦理意识有待提高
与知名出版集团合作的英文期刊均加入COPE并在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出版伦理”栏目,但仅3种高校自主出版的英文期刊加入COPE并在官方网站设置“出版伦理”栏目,仅少数中文期刊在官方网站主页设置了“出版伦理”或“政策法规”栏目但并未加入COPE,可见多数中文期刊编辑部和高校自主出版的英文期刊编辑部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制度的做法并未与国际接轨,出版伦理意识仍有待提高。张月红等[21]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中国有近7000种学术期刊,仅349种加入了COPE,全球最大的两个权威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以“诚信”和“伦理”为关键词的114种期刊中,没有一种是中国期刊,多数期刊编辑部对违背出版伦理情况的防范意识有待提高,本研究的结果也佐证了这一结论。
2.3.2 出版伦理制度不完善,稿件处理流程不清晰
多数中文期刊仅关注作者的某几种学术不端行为(一稿多投、版权纠纷、泄密和剽窃),对于审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和出版方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度不够,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办刊的英文期刊出版伦理制度较全面,涉及面较广。高校科技期刊对研究生学术规范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所调查的高校中文科技期刊官方网站上与作者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不全面、与审稿人和出版方有关的出版伦理制度缺失,出版过程中的参与者很难在期刊官方网站上获得出版道德方面详尽、规范的指导。多数期刊未公布编辑流程或审稿流程,稿件处理过程不够透明,不利于公众监督。多数期刊的官方网站上缺少出版伦理监督制度,对违背出版伦理行为的处理制度也不完善,仅少数期刊根据COPE的撤稿规范处理学术不端稿件。
2.3.3 缺少监督反馈平台
调查中发现,所有的高校中文科技期刊网站上均无法查找到出版伦理监督制度,且未提供专门的学术不端举报平台或通道,出版伦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多数高校英文科技期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收到学术不端问题举报时,无论论文是否发表,均根据COPE建议的最佳实践指南处理。读者是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者,期刊编辑部应提供举报和投诉的有效途径。
3 科技期刊网站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知识的建议
3.1 提高出版伦理意识,在网站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
参考国际知名出版集团的做法,在网站的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将出版伦理规范文件和期刊出版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放在该栏目下,网站的访问者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出版伦理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预防和治理缺一不可。科技期刊编辑是违背出版伦理的“推手”还是遵循出版伦理的“守门人”?这是值得每一个科技期刊编辑深思的问题。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伦理知识培训,增强编辑诚信出版的意识,提高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能力,培养编辑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对学术道德建设负有重大责任,注重诚信教育和树立诚信意识是防范未然的根本。目前尚未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对研究生进行专门学术道德教育[14],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内涵式发展和“全员育人”的要求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既是出版道德的“守门人”,也是研究生作者学术论文写作的“助教”。高校科技期刊的功能之一便是服务于本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因此,期刊编辑部在重视写作规范的同时,也应在官方网站醒目位置设置“出版伦理”栏目,发布尽可能详尽的出版伦理指南,并及时更新,向出版过程的所有参与者普及出版伦理知识,帮助出版过程的所有参与方树立诚信出版意识。
3.2 完善网站上的出版伦理制度,明确出版流程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已有84.7%的科技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17],网络传播方式已经成为科技期刊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广的优势,这为科技期刊宣传和推广出版伦理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方面,无论是制度内容还是解决出版伦理问题时的操作流程都不够完善。2017年Spinger出版集团集中撤销了107篇论文,这一事件说明出版方应制定完善的出版伦理制度,完善内控机制,落实责任、严格把关才能防范违背出版伦理的事件发生[10]。撤稿不是为了惩罚作者,而是为了确保诚信,但撤稿难免会对作者的学术生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处理撤稿问题时应本着审慎的态度,严格按照国内外的撤稿规范处理[8]。审稿人通常对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对于审稿过程中其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认知度较低[6],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包含审稿人应遵守的出版伦理制度内容的审稿指南,向审稿人普及出版伦理知识,以明确审稿人的责任和权利。
COPE制定了出版参与各方的行为准则和最佳实践指南,并提供了各种处理案例,期刊编辑部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内相关规范和COPE的相关指南,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不端问题防范制度、处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可操作的处理流程,并落实责任,公开、透明地将这些政策公之于众[10],以向出版参与方提供出版伦理指导,并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明确的出版流程有利于社会监督,完善的内控机制,公正、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能有效减少违背出版伦理事件的发生。
3.3 在网站上提供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平台
出版伦理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可操作性并发现问题,再根据新的问题对既定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公众监督能让出版伦理制度得以切实实施,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中发挥威力,不至于沦为档案。国外的期刊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较为成熟,如国际学术版权保障体系、美国国会图书馆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等,而我国的学术期刊诚信体系缺乏作者-期刊-读者-管理部门的有机联系整体,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缺少快速追责、定责和惩治的高效联动体系[22]。科技期刊作为科研诚信的“守门员”,应该主动构建有效的社会公众监督平台,制定纠偏、撤稿和问责机制,把出版伦理制度落到实处。
4 结束语
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输出终端,在出版伦理制度建设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控,仅靠作者、审稿人和编辑的自律是不够的,科技期刊编辑部有义务向出版过程的所有参与者普及出版伦理知识。同时,只有具备完善的出版制度、规范化的出版过程管理、严谨的应对流程和严厉的处理措施,才能降低违背出版伦理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科技期刊的公信力。一些科技期刊的投稿系统中有《学术不端行为告知书》,只有作者登录投稿系统时才能查阅;也有一些科技期刊的审稿系统中向审稿人提供审稿指南或审稿单,只有审稿人登录时才能查阅。但此次调查仅从网站这一渠道入手,可能存在网站资料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误差的情况,影响最终的调查结果。今后的研究可根据本研究得到的初步结果,进一步筛选目标期刊,再对目标期刊的编辑人员、审稿专家和作者进行问卷调查,提出更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的出版伦理制度建设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沛,张子纬,陈晓峰,等.学术论文科研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路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2019(1):10-12.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3]韩天琪.“黑名单”能否堵死“烂期刊”[N/OL].中国科学报,2019-05-15(1)[2019-07-02].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5/345935.shtm?id=345935.
[4]常唯,李自乐,王成,等.开放评议与双盲评议在国际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8-24.
[5]叶青,林汉枫,张月红.图片中学术不端的类型与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9,31(1):45-50.
[6]陈钢,徐锦杭,丛黎明.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情况调查[J].编辑学报,2015,27(3):246-248.
[7]蒋霞.典型学术丑闻折射下同行评审的关键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9,31(4):372-376.
[8]冷怀明.撤稿引出的出版伦理问题与处理[J].编辑学报,2018,30(6):558-560.
[9]焦爽,李春梅.被撤销论文作者管理机制的构建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10-715.
[10]张秀峰.从撤稿事件论学术期刊对出版伦理把关的责任[J].编辑学报,2017,29(6):517-519.
[11]常唯,张莹,白雨虹.期刊编辑部在做好出版伦理防控中的责任: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的实践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9-13.
[12]邓瑶,洪青标,朱宏儒.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对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9):943-948.
[13]谢文亮.科技期刊诚信危机治理的制度规范与伦理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657-663.
[14]李晶,张嵘.科技期刊中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探析及编辑作为[J].编辑学报,2016,28(5):460-462.
[15]Full set of flowcharts[EB/OL]. [2019-08-05]. https://publicationethics.org/files/Full%20set%20of%20flowcharts%20%28CHI%29_02.pdf.
[16]Ethics for authors[EB/OL]. [2019-08-22]. https://authorservices.taylorandfrancis.com/ethics-for-authors/.
[17]李娜,顾凯,郑晓南.假冒学术期刊网站多维度治理体系的构建[J].编辑学报,2019,31(6):665-668.
[18]黄锋,黄雅意,辛亮.科技期刊假冒网站的防范和打击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7):739-743.
[19]刘志强,王婧,张芳英,等.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展望——基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年度观察报告(2018)》[J].科技与出版,2019(1):13-19.
[20]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S/OL].[2019-07-17].http://hbba.sacinfo.org.cn/stdDetail/106d3905ac9d1ea10368f707ccdc33a02680eb41d12c919462e74f79e0d288a1.
[21]张月红,叶青.没有诚信,何有尊严?[J].科技与出版,2019(4):36-41.
[22]贾卫华.国内外期刊学术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应用[J].编辑之友,2013(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