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芙蓉(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从书稿转为成品的生产环节,关系到图书的印制质量,需要出版企业与排版印刷企业的通力合作。印务管理承担着图书生产的计划、安排、协调等工作,是防范图书印制质量风险的重要堡垒。从编辑环节的图书设计到生产环节的排制版、印前印中印后加工、印务管理再到最后的成品检查,每一环节的工作都将影响图书最终的呈现。做好印务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处理方法,将有效减少差错、提升成书质量。
科学安排,源头上保障印制质量。图书的印制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防范印制质量风险,首先要对整体工作作科学的计划,从源头上做到安排有据、协调有力、过程可控,防患于未然。做好计划的前提和依据,就是全面掌握图书印制生产的数据信息,提升印务管理的科学性。
一方面是收集、整理出版企业图书生产的数据信息。根据历史数据和编辑部门的计划,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制订图书印制生产的年度、季度乃至月度计划,储备印刷物资,把握生产时间。应与编辑部门加强沟通,共同协商生产计划,为保障质量做好科学安排。
另一方面是掌握长期合作的制版企业、印刷企业数据信息。印务管理部门建立排制版企业、印刷企业数据库,了解其人员规模、软硬件设备、生产优势特点等,根据本企业排制版、印刷等生产任务计划进行匹配安排。
当前图书出版呈现多品种、多印次、小批量的特点,生产环节的安排、生产周期的调控、成品质量管理等印务管理工作是从整体上保障图书印制质量的重点之一。要做好分类安排,避免生产周期过短造成赶工。特别是在春、秋两季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图书出版高峰时段,尤应做好承接企业产能、图书制作时间的综合协调。
在承接单位生产能力负荷范围内合理安排生产,保障印制质量,防范质量风险。
细化管理,实行图书生产全流程监控。对于出版企业印务管理部门来说,书稿从发排开始即进入外部流转、生产的中下游,要防范图书印制质量风险,应对各个环节的生产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将图书印制全流程纳入质量监控范畴,不留死角。
印务管理应服务前置,从图书设计阶段即提前介入,消除质量隐患。印务管理部门应在制定装帧设计方案阶段即提前介入,从生产工艺角度提出建议、做出提醒。例如在版式设计中的跨页图表要考虑装订形式,多色叠印、反白字印刷时尽量不选用小于5号的字体等。
实行发排发印工作的全流程质量检查。从前期设计、照排制版、上机印刷到装订成书,图书印制生产的全流程环环相扣,从印务管理的角度,应强调上道工序要对下道工序负责,下一道工序要检查验收上一道工序。
建立文件流转档案管理制度,在校样、付印清样、印刷文件流转、传输的各个节点,对相关信息逐项对照检查,同时留存流转信息。印务管理应重点关注文件从照排制版转入上机印刷环节。照排制版形成的文件,过程中经历多次修改、调整,对制版完成后的最终文件进行核查。
做好印前检查和生产工艺安排。检查付印清样、胶片、发印单等,明晰质量、工艺、时间要求,做好相应的工艺安排。打出蓝纸核对文件,可有效降低印前差错率。此外还要做好对纸张等印刷材料的全面检查。
强化印后加工质量监督。印务管理部门应了解承印企业印后加工设备情况;在常规的折页、配贴、订装、裁切等工艺操作流程管理中,着重对封面工艺、插页、拉页、零头帖等进行提醒或抽查。敦促承印企业全程跟踪监督,保障质量。
加大力度,建立印制质量评价体系。印务管理工作应以质量检查为抓手,奖优罚劣,及时调整,推动图书印制质量的全面提升。
明确质量检查指标。出版企业与印刷企业应形成量化的质量指标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出版印刷管理条例规定,在印务全流程的每一道工序上制订明确的质量指标,生产过程中对照检查,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保证高质量的产品进入后续环节。认真检查承印企业送签样书质量,经印务管理部门、编辑部门均核查合格后,承印企业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质量检查活动常抓不懈。聘请质检专家对各生产企业进行随机抽样检验,对重点图书产品开展重点技术指标抽查,检查上机产品或半成品、出库产品质量,做到全面覆盖、全面检查。
建立生产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承接生产企业的印制质量、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开展评优、创优,引入末位淘汰机制,奖优罚劣,切实提高生产企业重质量、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长期稳定合作的印刷企业升级自动化设施,淘汰落后设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开展培训,提升专业人员技能。图书的印制生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印务管理应协调各方,从自身做起,在质量意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统筹组织开展专业培训,为提升印制质量提供保障。
首先是印务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与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印务管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出版印刷质量的新政策,追踪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既要做好管理协调,对内与编辑、对外生产承接企业交流沟通;又要下沉到生产一线,能在繁复的生产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是组织面向编辑人员的培训。帮助图书编辑了解图书印制质量相关标准要求,明晰对生产周期、成本测算、技术规范的认识。可组织图书编辑和美术编辑到生产一线,现场学习、了解照排制版、印制装订的工艺流程,直观地了解生产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
第三是面向制版企业、印刷企业的培训。出版企业应组织外部培训、宣讲活动,向长期合作的制版企业、印刷企业相关人员介绍本企业各门类图书排制版、印刷装订的质量和技术要求。明确常规流程、基本要求。对重大出版项目、有特殊制作要求的图书品种,进行专题会商。印务管理部门亦应根据新技术、新设备的情况,要求相关企业组织培训。
印务管理应充分发挥协调串联作用,科学计划,合理安排,做好全流程管控,组织专业培训,开展质量检查,促使各生产环节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协同配合,紧密合作,有序管理,把好印制质量关,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图书,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实现共赢、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