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尤婷婷:湖北省肿瘤医院《肿瘤防治研究》编辑部
【摘 要】组稿是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有效手段,编辑则在组稿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学者分享组稿技巧和方法,但现实工作中编辑仍苦恼于组不到优质稿源,分析是编辑自身精神层面的原因:对组稿重视不足、前沿信息把握不足、知识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害怕被拒和被拒后的挫败感、员工激励机制不足等。本文将“赢”精神具体分解到编辑组稿工作中,以期鼓励并提升编辑组稿积极性,提升组稿成功率。
【关键词】组稿;约稿;“赢”;科技期刊
1 组稿的内容和意义
在互联网+时代、在国内优质研究文章外流的情形下、在国内期刊纷纷积极想争得优质稿源提升竞争力的情况下,组稿是目前最火热、最持续的话题。组稿是编辑部门按计划向作者约定稿件,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编辑部主动向专家进行组稿约稿是科技期刊始终保持在同质期刊中的权威性,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最常见又切实可行的方法[1-2]。
2 现有学术指导方向及编辑工作者现状
稿件的质量和创新性是科技期刊生命活力的根基。影响科技期刊稿件质量的主体包括作者、审稿专家和编辑,其中编辑发挥关键作用[3]。
目前已有许多对组稿方向和方法有指导意义的研究,如舒安琴等[4]基于本刊实践经验总结出要提前制订计划,利用互联网资源,初步锁定约稿专家,深度挖掘互联网信息,精准定位组稿方向等方法。徐诺[5]等分享了ESI数据库热点文章数据的来源及特征,总结了要实施编委会推荐制,组约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成果,参加相关学科专业国际会议,与高被引机构和知名学者建立多方位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政策导向,重视中国学者的力量支撑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实现办刊方式的革新等方法。
在已有编辑学者总结分享经验下,现实却是诸多期刊杂志仍苦于组不到优质稿,约不到专家稿。笔者在数年的编辑工作中观察总结发现,之所以成效不佳,与编辑精神层面有很大关系。从编辑角度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1)编辑对热点、前沿知识把握不足,无法与专家进行有效沟通;(2)工作模式由以前的被动待稿转变为主动出击抢占优质稿源,编辑无法适应且心理上有抗拒;(3)约稿被拒,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积极性;(4)外出交流机会较少,对大环境的认识和组稿约稿的意义了解不足,未给予足够重视;(5)员工激励机制不够等。
3 编辑组稿过程中需具备的“赢”精神
编辑应将诸多学者实践总结的经验学习领会并付于组稿实践中。在团队建设时可以引入“赢”精神,虽然此观点已较老套,但真理是永恒的。历史的进步就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付诸实践。在此本文将“赢”精神结合编辑工作具体分解如下:
3.1 “亡”——奉献精神
忘我的“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卢先蓉秘书长可称为典范,她将编辑协会视为她的事业,80高龄仍坚持学习编辑新知识,掌握前沿热点,召集业内优秀编辑分享经验,全身心投入编辑协会事业。
编辑在组稿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时刻保持对热点和前沿知识的关注,研究本专业读者的阅读习惯,利用每次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从实事新闻中抓热点,再通过互联网、个人关系网、专家推荐或自荐等方式锁定组稿对象,研究目标专家近5年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产出、论文影响力等,挖掘与自己原拟定的组稿方向的交集,拟定详细的组稿约稿计划,寻找沟通的好时机,比如面对面沟通、电话、邮件、短信、送纸质稿等方式,与专家详细沟通组稿计划。如遭专家拒稿,要做到不气馁,屡拒屡约。以上这些,说起来容易,但实施起来非常难,需要编辑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可以称之为为编辑组稿工作的奉献。
3.2 “口”——沟通能力
不论是在互联网上用打字形式,还是电话或面对面用语言对话,都称为沟通,都对沟通能力有一定要求。同样一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情绪下会读出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断字断句也会使一句话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如何准确表达组稿愿望和要求等细节,需要编辑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编辑可以参加一些拓展培训,提升沟通能力。比如几名成员对一个图形进行口述,另一名成员站在白板前仅凭听队友的语言将图形画下来,多次实验结果显示画出来的图形与样本大相径庭,分析原因是描述者与听者沟通技巧的问题,大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过强,描述者认为自己已经描述详尽且听者应该与自己所想的一致,却没有认真去研究自己语言里有歧义的漏洞,而听者也未及时仔细与描述者沟通,认为自己已经听懂并完全领悟了说者的意思,因此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了产出与样本的不一致。由此可以领悟到沟通不仅需要听,也要求会说,而且要尽可能详细,避免使用易引用歧义的话。编辑需要反复研读自己发出的信息,而且要确认专家接收的信息是否与自己想要表达的完全一致,接到专家的反馈后认真听取分析,如果专家的回复自己无法完全理解,一定要及时与专家确认,以免造成沟通不畅、接收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收到稿件后,需快速处理稿件,保持后期跟踪与推广,及时向专家更新信息、寄送样刊并表示感谢,也有助于增加后期再向专家约稿的可能性。
3.3 “月”——时间
在组稿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对时间有较高要求:(1)组稿时间。科技论文讲求创新性和和时效性,如果一篇约稿,专家未按期交稿,最终对行业的指导意义也会打折扣。因此要求编辑定期跟踪,到点催稿,建议在得到专家确认应约写稿之前,一周联系一次;专家应约写稿后,一月联系一次,关心询问专家写稿过程是否有疑问或困难,编辑可与专家一起解决难题,一起为稿件的完成保驾护航。(2)编辑对组稿整个过程付出的时间。前面提到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跟踪稿件进程、编辑加工稿件、后期推广、与专家定期保持联系等过程均需要编辑为此奉献自己的宝贵时间。为此,编辑可以通过书本或培训形式,学习如果高效管理时间,也可与编辑前辈们请教,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繁琐低效的流程步骤,优化编辑工作流程,为成功组稿提供坚实的时间保障。
3.4 “贝”——知识技术筹码
跟专家写邮件和短信,对编辑来说压力较小,因为可以在深思熟虑、数次修改和求助同事帮助后发出。但电话和面对面约稿,则对许多编辑是极大挑战,因为自己对热点和行业知识技术掌握不足,无法给专家良好的印象,最终影响约稿。因此,需要编辑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主动地深入到科技前沿阵地,学习利用并分析多媒体、ESI、WOS等数据库资源了解学科发展动向[5],增加知识技术筹码,对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观点有一定了解,对专家擅长的领域有一定了解,同时自己也应有一些创新的想法,这些才可能让专家对你的学识放心,进而把稿件交给你。同时编辑部也应完善员工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员工多外出交流,对于组稿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和成绩的员工可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团队激励方面提高组稿成功率。
3.5 “凡”——平常心
徐诺等[5]检索查证中国知网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发现,屠呦呦教授在青蒿素研究的同行里成果突出,在国内期刊发表了34篇论文,这些主要论文都发表在了国内期刊上。虽然国内作者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通常将稿件投到国际知名刊物上,但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优质稿源的眼睛和一颗平常心,也可以组到非常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文章。专家不回复或拒绝是大概率事件,有可能是工作忙;也有可能是被其它同行业杂志约走稿件;有可能专家社会影响力却科研研究较少;有可能专家团队影响力大,但个人实际可能已退居幕后,所以需要编辑时刻保持一份平常心,做到屡约屡拒后仍能屡拒屡约,同时扩大范围找寻专家,深刻挖掘专家信息,分析专家暂时没有同意的原因进而研究解决对策。如果专家拒绝了你此次的组稿题目,可以在杂志发表范围内继续开发新的热点题目,换一个时间或方式再约,说不定就会成功约稿。所以编辑应时刻保持一颗为行业信息传播的热心、被拒时的平常心。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组稿是提高期刊质量,扩大期刊影响力、提升影响因子、促进学术交流的有效手段。编辑要想组到优质稿源,需要从精神层面更加积极上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怀有为编辑事业的奉献精神,提升沟通能力、知识技术水平,不畏被拒绝的困难,保持一颗平常心和一双识稿识作者的慧眼,主动出击,在组稿路上才会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郑雯,董妍,汤亚鹅,等.科技期刊利用新媒体方法组稿、约稿的策略:以《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47.
[2]代艳玲,朱栓成.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方法与途径:选题策划与组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7(2):157.
[3]许玉艳,刘欢,韩刚,等.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的科技期刊稿件质量控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1006-1010.
[4]舒安琴,周晓凤,姚雪,等。科技期刊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策划组稿的实践——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18,30(3):307-310.
[5]徐诺,苗秀芝,程建霞.基于ESI的英文科技期刊约稿策略——以材料科学领域为例[J].学报编辑论丛,2018(00):44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