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医学期刊编辑应重视医学新技术论文的伦理审核

2020-04-27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张敏:湖北省医学评价与继续教育办公室《临床内科杂志》编辑部

  【摘 要】本文指出医学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其具有自身的伦理特征,医学期刊编辑在编审医学新技术论文时,要注重伦理审核、公平对待论文作者、平等对待论文结果、区别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的医学新技术论文、强化对医学新技术论文的保密;同时,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熟悉医学新技术的内容、熟知医学新技术涉及的伦理争议,主动提高医学新技术论文的审核水平。

  【关键词】医学期刊;新技术论文;伦理审核

  前段时间,全球媒体广泛报道的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双生婴儿出生事件,受到医学学术界对该技术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医学伦理界对事件的讨论,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主流意见均认为该事件突破学术道德伦理底线、绝不应开展和资助此类研究。这一事件也应该引起广大医学期刊编辑的警惕,在面对医学新技术论文时,必须做好相关伦理审查,遵循科学和伦理规范。

  1 当前医学新技术及其伦理特点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及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新技术问世,其中包括已应用于临床医疗、应用于人体的新技术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人类同种器官移植技术、基因组计划及基因治疗技术、克隆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生命维持技术以及安乐死等。这些医学领域的高新技术囊括到人类的“生殖”、“生存”和“死亡”整个生命进程,部分相对成熟新技术在临床中得到应用,解决了许多医学难题,为广大病人解除了痛苦。但科技发展的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人们在追求“能不能”的科学问题,同时还一定需要考虑“该不该”的伦理问题。科技发展的轨迹曾反复印证人类有能力驾驭自己的发明而造福大众。对医学新技术在现实生活及临床医疗中推广所涉及伦理问题的思索,也正是人类对待新技术和科技进步的理性光辉亮点之一。

  医学新技术的伦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主要包括:(1)影响范围广,其对整个社会都有深远影响,不仅影响本地区、本国,甚至还会影响到全球和人类。(2)在医学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和人体过程中牵涉到很多影响因素,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已为人类所知,但其中涉及到未知、不确定的因素也较多,导致现有的评价方法及体系不能进行评估。(3)医学高新技术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部分人可能会因为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甚或放弃社会、伦理及法律的社会后果,从而盲目推行甚至会滥用高新医学技术。

  2 医学期刊编辑编审医学新技术论文的伦理责任

  由于医学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可能潜在的利益,期刊编辑在面对这些医学新技术的论文时,一定要强化伦理意识,注重伦理审核。

  2.1 公平对待论文作者

  一些关于医学新技术的论文,多是由学术界的权威供稿,或是来自国家或区域中心医院的专家。编辑面对这些论文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盲目信任作者,要保持公平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作者稿件,严格、规范地进行伦理审查。总之,期刊编辑必须明确自身工作的主体对象,是每一篇作者所投递的稿件,需要坚持公平原则、统一标准,严格把好每一篇稿件的质量关[1]。

  2.2 平等对待论文结果

  由于医学新技术的高端、新颖性,很容易引起学者的兴趣,发表相关的文章。在新技术问世之初,或许还有不支持甚至否定医学新技术的论文被编辑接受。但由于人类的盲从心理,很容易形成主流意见进而支持医学新技术。期刊编辑在面对医学新技术的论文,不能见猎心喜,亦不能人与亦云。要重点审核文章内在的质量,对于医学新技术的论文,无论实验结果是支持还是否定医学新技术,都应该平等对待。去年,轰动全球学术界的“心脏干细胞学术造假”事件中,正是因为An-versa是心脏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鼻祖级人物,几乎是独立开创了心肌干细胞的研究领域,全球众多关于心肌再生的研究均是建立在其理论与研究之上。尽管有其他学者、研究小组质疑其研究数据在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但普通研究人员发表的不同观点被忽略甚至被否认。一直到学术界另一位重量级人物摩尔肯丁的实验结果才让各方真正重视这件事。最终导致从《循环》等多个医学期刊撤稿达31篇,被撤文章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违法科研的基本伦理。这一事件中,如果期刊编辑能够平等对待阴性结果,或许早能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和讨论。

  2.3 区别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的医学新技术论文

  在医学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过程,必然先针对动物研究,然后才会开展人体研究。在国际社会伦理规范中,关于动物实验,有一个著名的“3R”原则,即推荐和提倡减少(Reduction)、替代(Replacement)和优化(Refinement)[2]。减少是指在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上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数量;替代则是要求不影响研究结果的前提上,尽可能采用其他手段而非实验动物去完成实验;优化指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动物实验的技术路线和手段进行精细设计与选择,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实验环境,在得到实验结果时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和不安。这个3R原则,也体现了伦理学基本原则中“尊重原则”。2006年,这一原则被明文写入我国科学技术部出台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这部指导意见,从实验动物饲养到应用、运输过程,都作出细致要求。因此,在审核使用动物实验完成的医学新技术相关文章时,应查看作者是否描述了相应的要点。在限制实验动物的饮水、饮食时,一定要有充足的实验理论基础和操作依据,并报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或实验动物道德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等)批准。编辑在审查涉及此类实验的医学新技术的论文时,应当关注对实验动物的伦理保护,要求作者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和动物使用许可证等相关资料的复印件[3]。

  医学是针对人类健康及生命的科学,即便通过应用动物实验进行了可重复的有效验证,得到相对理想的实验结论,最终还需要反复完成多次临床实验即人体实验证明有效才能最终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服务于人类健康。医学新技术必须要应用、最终也必然会应用于人体和临床,所以一定会有大量涉及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的文章要发表。1964年发布的《赫尔辛基宣言》是有关人体试验的国际性文件,对人体试验的目的、要求、方法、原则和指导思想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体现了人体试验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精神。在有关医学新技术的人体研究也一定要符合该宣言。因此,在涉及人体临床类的医学新技术文章时,应查看作者是否描述了宣言要求的伦理要点。比如对照原则、告知原则以及知情同意等等。此外,还应该查看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报告。

  2.4 强化对医学新技术论文的保密

  由于医学新技术具有创新性,其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常常具有首发性。因此,期刊编辑要注意保密原则,不向其他无关人员泄露未发表的论文内容。同时,在论文送交同行评议时,要向审稿专家强调论文的保密性。此外同行评议送审的论文,应该隐藏作者的有关信息,保证审稿专家对稿件作者的姓名、单位等任何有关的个人信息均不知晓。这样能够保证审稿过程的公正,避免人情稿。

  3 医学期刊编辑要主动提高医学新技术论文伦理审核的水平

  3.1 要熟悉医学新技术

  医学新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例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已经由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期刊编辑如果在提高医学知识上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会使自身的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均匮乏;反过来,也恰因其医学专业知识薄弱,更容易导致其对稿件审核不负责任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承担起去发现医学新技术的伦理问题的相应责任。期刊编辑不能仅仅满足于“编辑加工匠”的角色,而应积极汲取新的知识,主动走向“编辑学者化”或“专业型编辑”的道路。试想一下,如果期刊编辑连医学新技术的内容、发展程度等一无所知,又如何能够针对医学新技术开展下一步的编审工作[4]。

  3.2 要熟知医学新技术涉及的伦理争议

  医学新技术的诞生,必然会引起争议,也会导致其特有的伦理争议。例如,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及其涉及的辅助医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目前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越来越高。病人对器官移植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中国器官捐献尚未普及,使器官移植技术所需要的器官供不应求,进而导致器官供体的来源成为器官移植技术伦理问题的争议重点。另如临床中对生命维持技术的应用,生命维持技术是指仅仅能够延长病人生物学生命而不能逆转或治愈其根本医学疾病状况的一种医学治疗技术,生命维持技术延迟了大量病人的生物学死亡让病人亲属的心理得到安慰,甚或创造了个别医学奇迹。在肯定这些积极意义时,我们也应了解到,应用生命维持技术将会有临终病人大量的卫生资源消耗或花费,增加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而且,延长一个无生命复苏可能的濒临死亡病人到底是“延长死亡”还是“延长生命”也值得人们深思。期刊编辑在面对这些医学新技术的论文时,必须要熟悉这些知医学新技术涉及的伦理争议,在审稿和组稿的方向上不能标新立异、而是要与主流伦理意见相一致,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要与我国的国情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相一致。

  总而言之,在医学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一种趋势时,医学期刊编辑在编审医学新技术论文时,要注重伦理审核,恪守科学原则,奉守学术道德;同时也要不断学习,主动提高医学新技术论文的审核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媛媛,雷晓梅,李少闻,等.论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2):129-131.

  [2]邱芬,胡爱玲,国荣,等.生物医学期刊稿件的医学伦理及编辑审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124-126.

  [3]吴洋,邹强.医学期刊编辑与伦理道德应对[J].编辑学报,2013,25(5):413-415.

  [4]李恩昌.论医学人文社科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145-14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