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问题探究及对策建议

2020-04-27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余泉: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程彬:广水市实验初级中学

  【摘 要】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从出版内容、出版流程和传播方式三个层次分析了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内涵,探究了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体系规划、复合型人才不足、受技术服务商牵制等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建设集群数字平台、培养引进编辑人才、深入开展技术合作的对策建议。对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的推进能够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问题探究;对策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各行各业带来结构性的升级。在知识与信息获取层面,互联网向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阅读方式,深刻影响了出版行业的产业形态。科技期刊作为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两个维度的综合影响,迫切需要结合数字化出版技术,向科研工作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成果发表及获取途径。相比传统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具有多层次优势:面向读者需求,数字化出版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科技期刊阅读方式的发展;对于期刊工作者,数字化出版能够优化出版工作流程,带来工作上的便捷,促进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实现更好地沟通交流;关注传播效果,数字化出版在成果发表的时效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方面优势明显。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现阶段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内涵分析出发,探究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内涵分析

  科技期刊数字化是指在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将图、文、声、像等信息以数字格式存入数据库,并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选择、编辑、加工和整合,最终以纸质、网络或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向期刊读者呈现[1]。细化分析,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内涵,实际在于出版内容数字化、出版流程数字化和传播方式数字化三个层次。

  1.1 出版内容数字化

  在内容源头层面,实现科技期刊出版内容的数字化。将期刊图、文、声、像等信息转换为数字文件格式并对内容中的各种元素进行标准化的标引处理[2]。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处理方法,是将传统期刊内容转换为“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2]。现阶段,国内的仁和公司能够提供专业的期刊HTML/XML数据转换服务。通过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能够实现传统科技期刊内容的数据化、结构化整合,使其更加适应网络形式的传播,实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1.2 出版流程数字化

  在编辑出版层面,实现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基于出版内容数字化形成的数据化、结构化内容,进一步完成数据的选择、编辑、加工和整合,实现投稿、审稿、编校、排版、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的数字化出版流程。目前,利用以腾云、勤云、Journal X、EM、Scholar One等为代表的投审稿系统,可实现作者投稿、编辑采编、稿件状态查询等功能的线上处理。利用以方正学术出版系统为代表的排版云服务平台,可实现编辑、排版、缴费、网刊发布的数字出版流程,并最终生成PDF、WORD、HTML、XML、H5、PubMed多种格式文件,适应多种渠道的网络传播要求。通过出版流程数字化,能够极大提升科技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同时给编辑和审稿专家带来工作上的便捷。

  1.3 传播方式数字化

  在出版传播层面,实现科技期刊传播方式的数字化。出版流程数字化形成的数据化内容需要通过PC、智能终端等传播媒介,以匹配、高效的数字化渠道传播给读者群。在PC端,利用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优先出版、网络首发和增强出版;利用期刊官网,进行期刊宣传,提供论文浏览和下载。在移动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高质量论文和学科热点话题进行转发分享。通过传播方式数字化,能够使科技期刊更加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发展需求,提升出版的实效性,增强传播的广泛性,进而提高期刊引用率和下载率,扩大期刊影响力。

  2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问题探究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大量期刊已经开始着手数字化出版领域的建设,数字化成果呈现出积极向好的趋势,但是受制于资源、人力、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限制,距离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存在较大差距。总结而言,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建设大多处于探索建设时期,优势及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2.1 数字化建设缺乏体系化规划

  数字化建设的体系化规划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为适应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各刊社纷纷加入数字化出版建设队伍,希望能通过引入投审稿系统、与数据库合作、搭建期刊官网、开通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措施,赶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浪潮,提升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然而,数字化建设需要初始加持续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3],目前国内多数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建设中仍然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多数期刊虽然建设了数字化平台,但是或多或少的存在期刊个性化缺失、功能建设不完善、页面简单粗糙、操作复杂繁琐、后期维护不善等问题,部分平台甚至处于停止更新的状态。数字化建设缺乏顶层规划,平台定位不清晰,发展路径不明确,“小、散、弱”的建设模式难以支撑数字化出版的持续推动,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数字化建设效益不明显。

  2.2 数字化建设复合型人才不足

  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出版发展的进程。相比较传统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对期刊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数字化出版新平台、新技术对于大部分资深编辑而言较为陌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过程,部分编辑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对数字化出版的接受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现阶段不少编辑身兼数职,既需要承担组稿、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等工作,又需要与作者、审稿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处理版面费、稿费、审稿费等事项,数字化出版新平台的引入、使用、维护,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进一步导致工作量的增加和精力的分散,部分编辑力不从心;三是目前大部分科技期刊编辑主要专注于学科背景知识以及编辑相关工作技能,而数字化出版平台的使用和维护则要求期刊编辑除了掌握传统的编辑技能外,还必须拥有互联网专业技术、信息处理能力、多渠道知识获取能力、传播推广能力等数字化相关技能,对期刊编辑来说存在较大挑战。

  2.3 数字化建设受技术服务商牵制

  数字化技术是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手段。目前,国外传统出版商掌握着数字化技术,既是内容出版商,也是数字出版商,内容和平台一体化。而国内传统出版商主要着力于期刊内容的生产和加工,数字化出版和传播需要依赖于技术服务商提供平台和服务,内容和平台相互独立[2]:一方面,读者获取科技期刊论文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以及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数字化出版和传播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技术服务商手中;另一方面,数字化出版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服务商技术水平的牵制。然而,技术服务商既不是编辑从业者,也不具备出版经验,无法充分把握科技期刊的需求,系统平台功能与实际编辑业务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此外,国内出版相关技术服务商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相比,技术水平、研发能力、运维能力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目前数字化出版技术还在演进发展,尚未成熟,部分系统平台尚不够成熟稳定,后续服务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3 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建议

  面向数字化建设缺乏体系化规划的问题,整合期刊资源,建设期刊集群数字平台;面向数字化建设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培养和引进并举,紧抓编辑人才队伍建设;面向数字化建设受技术服务商牵制的问题,深入技术合作,推进数字化出版持续开展。

  3.1 整合期刊资源,建设期刊集群数字平台

  针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因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优势,而浪费资源,建设期刊集群数字平台[4]是一种合理可行的解决途径。通过科技期刊集群化能够有效整合各个期刊的有利资源,与数字化出版形成协同发展:科技期刊集群化能够为数字化出版提供资源支撑;数字化出版能够为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提供技术、平台和方法。在具体实施上,科技期刊集群数字平台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以规模化的出版企业为载体;以相同或相近学科为纽带;以主管主办单位为依托[5]。

  3.1.1 以规模化的出版企业为载体

  与多数期刊社相比,大型出版企业具备更充足的资源来支撑高质量、大规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以规模化的出版企业作为载体,聚合各期刊的数字化内容,能够有效实现资源整合,凝聚技术与科研力量,实现规模化发展。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的“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是30余种全英文学术期刊的内容发布平台,旨在集中高校科研优势,凝聚国内科研力量,在保证论文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即时发布、快速传播,提供面向全球的访问,建设一个中国自有品牌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3.1.2 以相同或相近学科为纽带

  以学科为纽带,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基于统一数字化平台进行同类化整合、集中式推送,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读者,吸引专业化人群,有效提高期刊的浏览量和关注度,提升期刊影响力,形成“1+1>2”的效果。例如,中国光学期刊联盟打造50余种光学类期刊的期刊集群,建设了“中国光学期刊网”。该网站为光学类期刊提供了集中式宣传平台和投审稿入口,对优秀论文及科研成果进行推荐,同时聚焦光学前沿动态和热点资讯,提供行业培训、会展信息及相关企业信息,吸引同行专家关注。

  3.1.3 以主管主办单位为依托

  以主办/主管单位为依托,将所属期刊进行集群化管理,有利于整合主办/主管单位的刊社资源,建设统一的门户平台和数字化出版平台,打造品牌效应,避免资源浪费。例如,为实现武汉大学主办自然科学类期刊的集群化管理,2016年成立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通过统一建设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官网、引进投审稿系统和排版平台、推进数字化出版流程等一系列措施,武汉大学系列学报影响力持续提升。

  3.2 培养引进并举,紧抓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复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方式并举,建设适应数字化出版时代的人才队伍:培养复合型编辑,提升编辑数字化出版能力;引进专业型人才,调整人才层次结构。

  3.2.1 复合型编辑培养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要求下,编辑队伍需要具备学科知识、编辑技能和数字化技能三个层次的复合能力。其中,学科知识是基础,扎实的学科背景知识是编辑跟踪学科动态,站在学科前沿开展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编辑技能是核心,丰富的编辑知识与经验是迅速有效鉴别稿件质量,编辑高水平文章的核心要素;数字化技能是关键,为适应即将全面到来的数字化出版时代,需掌握数字化相关技能,才能有效开展编辑工作。培养复合型编辑的根本出发点是基于现有人才队伍,通过技能提升的方式,促使传统编辑具备数字化出版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培训学习和管理政策两方面着力:在培训学习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公司培训、刊社交流等方式,着重提高编辑数字化意识和素养,培养编辑采用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完成整个出版流程;在政策奖励方面,从管理层面自顶向下推进数字化出版平台,激发编辑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对优秀个人和期刊给与奖励,调动编辑学习实践数字化出版的积极性。

  3.2.2 专业型人才引进

  针对国内部分刊社编辑身兼数职,工作负荷重,不利于数字化技能培养的情况,可以借鉴国外出版集团的成功经验,根据编辑出版流程三个阶段划分刊社人员职责:学科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的专家或人员,负责期刊的学术定位、策划、组稿与审稿;专业和语言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负责稿件的编辑与校对;具有数字化出版和市场营销经验的专业人才,负责期刊的数字出版和发行[6]。在上述人员架构基础上,引进专业型人才,调整人才层次结构:一方面,持续引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作为编辑队伍和审稿专家的补充;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数字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人才,为刊社数字化发展储备力量[7]。

  3.3 深入技术合作,推进数字出版持续开展

  现阶段,科技期刊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字化出版的独立自主。针对数字化建设受技术服务商牵制的既定事实,数字化出版的实现仍然需要依靠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完成。可考虑从两方面进行开展:一是立足办刊实际,分步骤、分阶段的共同推进数字出版建设;二是深入合作挖掘办刊数据,进一步指导精准办刊。

  3.3.1 立足办刊实际,合作推进数字化出版

  立足于办刊实际,经过调研、选择、试用等多个阶段,推进科技期刊与技术服务商的数字化出版合作。首先,充分调研数字化出版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时刻为转型做好相关准备:一是调研技术服务商的平台系统功能、技术水平、运行保障、应用案例等情况;二是调研其他刊社的数字化推进情况,了解当前发展现状及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然后,结合自身刊社具体实际,做好刊社数字化出版的整体规划和平台系统定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技术服务商开展数字化出版合作。最后,结合刊期密度、复杂程度、人员结构等相关实际因素,选择合适的期刊或刊期作为试点开展数字化平台试用,在此过程中,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沟通交流,总结问题经验,由易到难,逐步铺开。

  3.3.2 挖掘办刊数据,进一步指导精准办刊

  基于数字化出版产生的各类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有效信息,进一步指导精准办刊。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技术服务平台能够收集到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数据以及刊物、论文的数据。目前,这些数据较为零散,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通过与技术服务商在期刊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重要数据,能够为办刊提供精准、有力的支撑。面向论文作者,通过对其发文量、地域、学校、学历、专业等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帮助期刊进行稿件筛选,挖掘优质作者;面向论文读者,通过对其浏览、转发、评论、阅读来源、阅读时长等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够挖掘读者兴趣、筛选热点主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面向审稿专家,通过对其专业领域、发文情况、审稿情况等相关数据的分析,能够帮助期刊选择合适的专家,控制出版时效。同时,通过对刊物的论文机构、基金论文数以及对单篇论文的阅读量、被引频次、下载量等引证指标的数据分析,能够对期刊及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反馈和评估,指导优化选题内容,探索提高期刊影响因子的方法和途径。现阶段,可以与知网、百度、腾讯等技术公司在期刊数据挖掘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并在CNKI学者成果库、CNKI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百度学者频道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后台等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8]。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尚处于探索建设时期,应对其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科技期刊工作者应积极调整办刊思路,主动探寻解决途径,让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优势和效益得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岩,吴惠勤,龙秀芬,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初探[J].编辑学报,2011,23(S1):3-6.

  [2]张维,邓强庭,冷怀明.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及我国科技期刊的应对措施[J].编辑学报,2013,25(2):179-183.

  [3]王文宇,常青,陈茜,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编辑学报,2018,30(S1):107-109.

  [4]国荣,靳光华,吕文红,等.中国科技学术期刊集群数字平台的发展基础及可行模式[J].编辑之友,2014(11):70-72.

  [5]李军.集约化、数字化是科技期刊转型优化升级的两翼[J].出版发行研究,2018(12):1.

  [6]廖坤,崔玉洁.网络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探析[J].编辑学报,2017,29(2):116-118.

  [7]谢雪莲.学报的数字化出版问题及困境突破[J].青年记者,2018(32):33-34.

  [8]侯丽珊.基于数据挖掘的精准化办刊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5):515-51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