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先数字出版在加快学术传播与交流、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满足了人们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要求。通过介绍《岩土力学》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出版形式及演化历程,分析整期优先、单篇优先以及网络首发等几种优先数字出版形式的特点及具体实施方法,查明了《岩土力学》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优先数字出版缩短了出版时滞,增强了文章的显示度。与常规数字出版相比,单篇优先出版平均每篇提前3个月发表,网络首发每篇提前6——9个月发表。针对优先数字出版常见问题(文章版本问题、DOI设定问题等)提出了对策,针对几种优先数字出版形式的特点阐述了如何结合期刊自身的情况来制定最优的优先数字出版方式,并对进一步优化出版流程进行了讨论。《岩土力学》将继续优化优先数字出版方案,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依据。
【关键词】岩土力学;优先数字出版;网络首发;问题分析
相比越来越快的科技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在纸质期刊编辑出版模式下论文的发表周期比较长,不能足够适应作者和读者对成果发表的时效性要求[1],优先数字出版应运而生。优先数字出版以及网络首发在缩短文献发表时滞、快速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加快学术传播与交流,以及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满足人们对内容时效性的更高要求。目前,已有一些文献针对某一类型的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进行了分析[3-6]。
《岩土力学》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期刊,是我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期刊,ESCI收录期刊。该刊主要报道岩土力学与工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最新成果,主要内容有岩土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模拟、测试技术与测试方法、综述、讨论、信息、学术与工程动态、学术讲座等。本文将以《岩土力学》为例,调查分析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网络首发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依据。
1 优先数字出版的常见形式
优先数字出版目前存在两种形式,即整期优先出版和单篇优先出版。整期优先出版是指对确定刊出期次、目次、页码的整期文章打包上传,在交付印刷的同时实现优先数字出版。笔者认为,这种形式的优先数字出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优先出版,在优先发表的时间上并无优势,仅可提前45日左右,即平台处理数据的周期。单篇优先出版的实施方式如下:论文在录用并确定刊出期次后,经过编辑加工并精细排版再单篇上传。《岩土力学》在早期采用整期优先出版,随后采用单篇优先出版。
2 中国知网的网络首发模式
中国知网在优先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于2017年7月,推出了我国第一个连续型网络出版物试点项目支撑系统——《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简称CAJ-NP)。网络首发的形式包括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其中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都是针对单篇稿件,整期定稿是针对已经确定年、卷、期、页码并按期刊版式排好的整期稿件。与优先出版系统不同的是,提交到网络首发平台的稿件必须要通过中国知网的审核才能发布,审核内容包括文章的政治性问题和稿件质量问题(例如图表完整性、章节序号及文章内容的一些明显错误等)。审核通过后即发布上网,并发布“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首发论文出版证书”;审核有错的稿件会出具错误报告并将稿件放入错误列表,编辑部可在错误列表中查看错误信息,稿件修改完成后可将列表中的错误信息删除后重新上传提交。
3 《岩土力学》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探索及实践情况
3.1 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探索过程及形式
《岩土力学》从2011年10月开始在中国知网进行优先数字出版。在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早期(2011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了整期优先数字出版的形式,随着优先数字出版技术的完善与可操作性的提升,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之间采用单篇优先数字出版的形式。2018年7月后实施中国知网网络首发,进入排版定稿的网络首发阶段。经过8年来在中国知网进行优先数字出版的实践,发现整期优先数字出版、单篇优先数字出版两种出版形式各有利弊,主要表现如下:
1.整期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章经过反复编辑和校对,质量稳定可靠,并且文章具有年、卷、期、页码等信息,便于读者的引用和交流。整期优先数字出版需要等待编辑、排版、校对的时间,待整期所有文章都定稿之后再交付优先数字出版,与纸质期刊的发行相比,提前15日左右,与提交CNKI等数据库进行常规数字出版(正式版见网)相比,提前45日左右(因为一般印刷版提交数据库后,要经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被正式检索)。
2.单篇优先数字出版的实施方式具体为,论文在录用并确定刊出期次后,经过编辑加工并精细排版再单篇上传。由于编辑部采取每期固定一位责任编辑的工作方式,整期稿件的全部编辑出版流程都由某位责任编辑负责,这样就不涉及稿件在不同的编辑排版流程与他人工作交叉的现象。责任编辑将确定分配到本期的文章依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编辑、排版、交由作者修改、校对等环节后,将定稿的单篇文章上传。按照此方案进行优先数字出版所增加的工作量也仅是将定稿文章上传的工作,且操作流程清晰,稿件质量控制到位。
3.考虑到《岩土力学》的出版时滞较长,约1年零9个月,采取单篇优先数字出版能缩短论文的发表周期,单篇优先出版平均每篇提前3个月发表。单篇定稿后即可上传,不必等待整期定稿,在时间上相对灵活,有利于科研成果更好地传播。另外,由于《岩土力学》为月刊,每年出版正刊12期,共有责任编辑4名,人均编辑期数为3期/年,人均编辑篇数约为135篇/年,人均编辑篇数页码约为1200页/年。考虑到编辑部人员配置较少以及责任编辑的日常工作量较大,设定某位责任编辑负责全部文章的优先数字出版是不现实的。因此,论文在录用并确定刊出期次后,分发到责任编辑手上,由该责任编辑进行单篇定稿的优先出版,以及文章后续的全部出版流程。
3.2 网络首发的实践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相对于期刊较长的出版周期来说,采用优先出版所缩短的时间并非十分突出,若要优先出版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必须加大优先出版的实施力度。因此,《岩土力学》2018年7月加入CAJ-NP,实施排版定稿的网络首发。
排版定稿网络首发的文章可以是已经确定期次的,也可以是暂时没有确定期次的。因此,文章在发布的时间上更加灵活,不必受到出版期次的制约,可以有效缩短论文从录用到发布的时间。《岩土力学》网络首发论文的出版周期缩短了6——9个月。中国知网要求,网络首发的论文需在1年之内正式出版,因此,编辑部要合理安排未确定期次的文章的首发时间。
《岩土力学》网络首发的论文在编辑排版流程的具体处理步骤如下:①责任编辑将已录用的文章(包括已经确定发表期次和未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依次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检测合格的文章进入下一流程,重复率不合格的文章提交编辑部等待处理;②将通过检测的文章交由作者检查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及排序、作者单位中英文名称等关键信息,并要求作者通读全文,以确保不出现语言、逻辑等低级错误;③作者核查过的稿件进入排版流程,将其按期刊要求的格式排版;④编辑核对排版后稿件的题名、作者、DOI、收稿日期等细节后,将单篇文章上传至网络首发系统。
为了保证首发论文的质量,首发平台设置了审核环节。中国知网的编辑对编辑部上传的文章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文章即可发布成功。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文章存在问题,中国知网会出具错误报告,并将文章放入错误列表。责任编辑在首发系统中下载错误报告,对文章进行再次修改后重新上传,直至审核通过并成功发布。
对于发表期次确定的文章,排版时文章中页眉等位置的年、卷、期号都是确定的。当文章发布成功后,责任编辑需登录首发系统对文章的年、期进行标注,即可完成一篇文章的网络首发。对于暂时未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在排版时只写年、卷,不写期次。
学术期刊应结合自身刊物的特点,综合考虑存稿量、发文量、发表时滞、人员配置、编辑排版流程等因素,来制定适合刊物的优先数字出版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4 优先数字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1 数字化办刊理念的转换
优先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及其为期刊带来的积极影响引起期刊界的广泛重视。最初的几年,《岩土力学》实施整期优先出版时,最终提交优先出版平台的操作主体为中国知网。随着编辑部对优先数字出版的充分认识,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的操作主体变为了《岩土力学》编辑部,并将整期优先出版转变为单篇优先出版,进而到现行的论文网络首发。这一操作主体的转变意味着编辑部对优先出版理念的认识更加全面,更积极主动地去推进优先数字出版工作,加快了出版效率。
4.2 数据库呈现的文章版本问题
随着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逐步发展与完善,当文章交付印刷之后,数据库会将印刷版与早前提交的网络首发版本进行合并,并保存为印刷版和网络首发版两个版本的稿件。当输入检索词进行检索时出现的为印刷版,若需要查询网络首发版本,可通过选择下拉菜单进行切换。读者可以通过印刷版获取最终的年、卷、期号及页码,方便准确著录该文献,也可以通过网络首发版本查询该文献的网络首发时间。
即便是经过编辑校对的稿件,在提交优先数字出版之后,也存在个别文章内容的细微调整。如果文章单篇优先和印刷版的题名有变动,会干扰平台对两个版本文章的识别,认为是两篇文章。这就要求编辑在提交网络首发文章时,必须确保文章的题名信息准确无误,以确保成果的一致性及有效性。如果文章的题目在网络首发之后的印刷版上确实必须修改,则需要编辑部出具勘误声明,提交中国知网后,对网络首发版本的题名进行修改。
4.3 单篇文章DOI设定问题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简称DOI)是指标识任何数字化对象的一种标识符号[7]。DOI标识符是一组由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组成的字符串,包括前缀、后缀两个部分,中间用一个“/”分隔。
《岩土力学》从2015年开始为每篇文章设置DOI,实现期刊每篇文章在传播过程中的追踪。本刊DOI标识符前缀为10.16285,后缀先后采用了两种呈现形式,见表1。
表1 本刊先后采用的两种DOI标识符格式
年份 | DOI后缀语法 | DOI标识符示例 |
2015-2017 | /期刊代码.文章发表年份.期号.文章序列号 | 10.16285/j.rsm.2015.01.001 |
2018至今 | /期刊代码.文章投稿年份.文章投稿序号 | 10.16285/j.rsm.2017.2211 |
《岩土力学》先后采用的两种DOI格式最大的区别在于生成DOI的时间不同。第1种格式的DOI标识符中含有发表年份、期号及文章序列号,也就是说,必须在整期文章全部定稿并编排页码之后,才能生成DOI。第2种格式的DOI标识符中将发表年份、期号及文章序列号的部分改为了文章投稿年份、投稿时的序号。一篇文章在投稿成功后即可形成投稿序号,经过初审、外审、终审环节,一经录用,便可分配DOI标识符。这样在这篇文章进入编辑排版流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唯一且固定的DOI。
采用第2种格式的DOI,使得优先出版的文章被读者引用时,可以明确地著录该文献的DOI,有利于成果的传播及检索。改进之后的DOI标识符格式为更好地传播科技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4 优化出版流程的思索
近年来,《岩土力学》通过实施优先出版起到了一定的缩短发表周期的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出版流程,使其对科技论文成果传播起到更进一步的突出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想要进一步缩短文章从录用到网络首发之间的时间,则必须多措并举,优化审稿、编辑、排版等流程。
在优化审稿流程方面,除了及时与审稿专家沟通,以期尽快地收到专家的审稿意见,缩短外审时间之外,还可以改进向作者反馈审稿意见的环节。该环节的改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如果某篇文章的审稿意见是修改后录用,编辑部在向作者发送修改意见时,除了要求作者仔细按照外审专家的审稿意见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之外,还需要提出更多细节格式方面的修改要求。内容的修改与格式的修改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细节格式方面的修改一般包括:检查并完善题名、作者姓名及单位、中英文摘要撰写质量、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基金项目资助情况及其英文翻译、规范著录文中参考文献编号以及文后参考文献信息等。如果这些细节方面在作者回复外审意见的修改过程中一并做好,那么稿件在进入编辑流程之后便会减少责任编辑向作者提问以及来回修改的问题,便可以缩短编辑、排版、上传论文等这一系列流程所需要的时间。
网络首发的文章可以是已经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也可以是未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因为《岩土力学》采取的是责任编辑独立负责整期稿件出版的分工形式,对于已经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可以直接交给当期的责任编辑进行网络首发并进行后续出版流程,不存在工作的交叉。但是对于未确定发表期次的文章,可能会出现由责任编辑A负责网络首发,等到确定发表期次之后又交由责任编辑B进行后续出版流程,会涉及到责任编辑工作的交叉。这就要求各位责任编辑必须对每篇文章网络首发的状态及进度做好记录,对每篇文章的网络首发及后续出版流程全程跟踪,避免遗漏或重复上传,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与正确性,对编辑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分析《岩土力学》在优先数字出版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出版形式:整期优先、单篇优先以及网络首发,阐明了不同出版形式的优缺点。学术期刊应结合自身刊物的特点,综合考虑存稿量、发文量、发表时滞、人员配置、编辑排版流程等因素,来制定适合刊物的优先数字出版方式,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此外,还需主动学习国内外优秀期刊的优先出版经验,进一步更新数字化办刊理念,适应新的出版模式,积极主动地去推进优先数字出版工作,加快学术成果的传播,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促进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徐会永.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及出版时滞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及其展望[J].编辑学报,2014,26(4):315-318.
[3]张俊彦.中国肿瘤学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分析[J].中国肿瘤,2018,27(1):74-80.
[4]李晶晶.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规范问题研究——以高校文科学报为样本[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3):150-156.
[5]周桂莲,杨智全,华千勇,等.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55-158.
[6]崔轶,包雅琳,姜永茂.媒介融合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的全媒体出版方案实践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21-525.
[7]曹红兵.DOI及DOI检索[J].图书馆建设,2004(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