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卫李静: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期刊中心《高电压技术》编辑部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作用,然后简单概述了几种电力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主要模块,最后结合几本电力期刊近几年的运营情况,详细阐述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研究内容可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学术期刊;电力期刊;碎片化;互联网
从20世纪40年代进入1G时代(语音时代)开始,我国经历了2G时代(文本时代)、3G时代(图片时代)、4G时代(视频时代)。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是个极富想象力和值得高度期待的时代,5G技术可以全面应用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场景中,它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融合技术带来的融合网络。因此,5G也被成为“物联网时代”。而新的通信技术也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日常阅读方式[1-3]。而手机也已经成为人们最常用的阅读工具。短短几年内,微信公众号在期刊行业逐渐普及。微信公众号指的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公众号,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4-5]。并通过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丰富的内容进行排版,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而大多数期刊在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初期,都多少有点迷茫。经过近几年不断的实践和摸索,每个期刊都有了自己的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本文以几个电力期刊为例,首先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作用、构成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几大模块两方面介绍了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宣传期刊和行业信息方面的重要作用,然后详细讨论了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目前运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希望对期刊同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作用
学术期刊作为传统的媒体,为什么也需要微信公众号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
1)满足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学术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符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当然,也有人认为,学术论文属于深度阅读内容,不适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但是,随着碎片化阅读的不断拓展,学术期刊论文的深度阅读模式应该有意识的主动适应人们的阅读习惯,微信公众号则适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工具。
2)适当地抵制虚假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可以适当地抵制虚假网站。当前几乎所有的科技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的遭受着虚假网站的困扰。以《高电压技术》为例,编辑部接到过个别作者投错网站的电话,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每每此时,作者总是万分着急,担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论文被别人窃取。而截止目前尚未发现虚假微信公众号,编辑部可以引导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到编辑部的官网,尽可能避免虚假网站的侵害。
3)构建学术社群。微信公众号可以构建以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社群。在微信出现之前,学术期刊对作者缺乏黏性,大多数作者“发完即走”,缺乏与编辑部深入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机制保障。微信公众号则给编辑部提供了这样一个“黏住”作者的机会。借助微信公众号,可以完成对本刊作者群、专家群以及潜在作者群的精准定位;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对这些精准定位的用户群持续发送专刊信息、特色栏目、会议信息,也可以推送作者需要了解的任何专业信息,比如会议PPT、专家对前沿问题的解读和理解、写作技巧和方法等,使学术期刊能够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这对于期刊稿源和引用率都会有比较积极的作用。
4)为市场化做准备。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是时刻悬在每一个期刊人头上的一把利刃,微信公众号则为学术期刊提供了一条由小众走向大众的入口,为未来可能产生的市场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如果策略和方式得当,微信公众号有可能在科技学术期刊市场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电力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构成模块
作为电力期刊的编辑,笔者长期关注《高电压技术》、《电机工程学报》、《电网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技术学报》等几大电力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了解到这几个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从创建初期直到现在仍在不停创新。目前,其构成主要有以下几大模块:
1)期刊介绍。期刊介绍主要包括期刊主办和主管单位、期刊创刊时间、期刊的级别(被哪些数据库收录?是否EI核心期刊?是否中文核心期刊)、期刊近年获得的荣誉称号等基本信息。另外,期刊介绍还会包括期刊的常设栏目。当然,也会包含编辑部联系电话、邮箱和官网网址。通过电话询问和网站,可以避免投错假冒网站的情况出现。当然,有些期刊在期刊介绍中还会列出近年已经刊出专题或近期征稿专题,以方便作者更好的了解近年期刊报道热点。
2)期刊公告。期刊公告模块包括希望作者需要特别关注的信息,比如期刊维护信息、近期征稿通知、近期会议通知等比较新的消息。
3)特色服务。特色服务包括写作指导、作者/专家查询、企业资讯、会议合作等菜单。写作指导内容丰富多彩,内容涉及高效阅读论文方法、作图作表方法、标题注意事项、文章结构、英文写作技巧等。企业动态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电力企业和单位的动态和资讯。作者/专家查询可以让作者和专家很方便的链接到官网上进行稿件状态查询和审稿操作。会议合作也可以直接链接到会议网址上查询相关讯息和会议报告。
4)其他模块。过刊浏览模块一般会列出期刊近3-5年的所有论文,以方便作者随时随地查阅浏览。通过优先出版模块,可以直接连接到中国知网,让作者方便查阅已经录用且电子出版但还没有印刷出来的论文。期刊订阅模块中一般会列出期刊价格、订阅电话和汇款方式等相关信息。有些期刊还可以直接链接到期刊官网或者所在学会的官网。
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由于各个电力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行时间都不长,一般在3到5年之间,所以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这个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然而,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编辑部也提出了各种改进方法,公众号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
1)定位不清晰,成为纸质期刊的附属品。从形式上看,学术期刊大多是“一刊一官网一平台”,即一本期刊、一个官网、一个微信公众号相结合。最开始只有纸质期刊,收稿和编辑都是通过邮箱和电话联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个期刊开始出现自己的官网,投稿模式逐渐由邮箱投稿转变为网站投稿,此时期刊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刊登在官网上,大大地方便了作者和读者,同时也解放了编辑。而微信公众号一开始也受到质疑,因为最初它和网站的功能确实很像,一是介绍刊物情况,二是把近期发表的文章和目录放在上面,内容比较单一。
然而,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编辑部不断寻求新的内容和形式与读者互动,各大电力期刊微信公众号不断创新。例如:《高电压技术》开发了解密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科技攻关团队、标准解读等特色栏目;《电机工程学报》开发了院士专栏、优博聚焦、学术前沿等特色栏目;《电网技术》出现了信息快报、论文集锦、热点报告等专栏;《电力系统自动化》也有行业资讯、原创精品、紫金论电跟踪报道等。这些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都给作者了解行业动态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手段。
2)期刊公众号的运营投入不够。学术期刊刚开始申请微信公众号时,有些先行者头脑清醒,但更多编辑部一开始只是“跟风”行为,有的编辑部未投入专人来负责运营,有的虽然是专人负责运营,但只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够。有时我们并不了解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的真正作用,所以目前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一开始创建公众号时,我们曾经出现过内容不够的问题,所以一周只能推出三次。另外,编辑参加行业会议时,总会将作报告邀约专家的PPT在公众号上传播,但大多时候编辑部往往直接将报告以图片的形式复制粘贴到公众号上,未经任何的编辑和加工。这种简单的内容编辑不符合微信公众号出版的基本规律,因为微信公众号的阅读具有碎片化的特点,而碎片化阅读讲究短、浅、快,而直接将报告搬到公众号上是否合适?还需要编辑部思考和改进。另外,学术论文一般以“单调乏味”著称,而新媒体则要求公众号上的内容更形象生动。
针对以上问题,编辑部一直在努力改进。在进行优秀论文推荐时,编辑们先要和作者进行沟通,希望他们可以将一篇较长的专业论文改写成简短的论文推荐,介绍清楚论文的写作背景、主要创新点和主要结论即可,以适应手机用户的快速阅读习惯。最近,《高电压技术》开始推出新书推荐栏目,通过简单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和主编信息,让作者获得有用的片段化信息。
3)公众号的特色服务不成熟。由于专业期刊受众面限制,学术期刊的读者量不多,在几本电力期刊中,一般的优秀论文推荐阅读量能达到上千已经不容易,更不能和阅读量10W+的文章比较。即使是一些热点报告,阅读量也还是不会突破五位数。所以即使编辑部很卖力的去做,阅读量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有可能是我们的特色服务做的还不够成熟。微信公众号只有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才能将读者们吸引过来。
针对以上问题,编辑部目前正在思考中。应该打破文本时代的限制,进入视频时代,专业也可以和有趣结合起来,科学也可以和生活结合起来。或许,应该把艰涩难懂的文字变成大众可以接受的内容。还可以把学术论文中有传播价值的内容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当然,也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用户调查,只有了解客户的需要,才能使读者和编辑部共赢。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一刊一官网一平台”已成为学术期刊的标配,而微信公众号也已成为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号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重要,在满足内容符合学术期刊的同时,编辑部一定要注意其形式的多样化,使微信公众号更好地为传统的读者和潜在的广大客户服务。
参考文献:
[1]卫李静.学术期刊组稿工作中的问题和反思[J].中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98-201.
[2]高岚,喻菁.船舶行业类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调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4-21.
[3]金兼斌,江苏佳,陈安繁,等.新媒体平台上的科学传播效果: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2):107-119.
[4]钱筠,郑志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4):379-383.
[5]李剑.浅谈“互联网﹢”语境环境下的出版新业态[J].新闻研究导刊,2017,8(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