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秉明先生是华裔法国著名艺术家,尤其在雕塑和书法方面有极深的造诣,被誉为华人中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熊秉明文集》(全十卷彩图珍藏版)由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和熊秉明先生夫人陆丙安担任主编,北京大学美学美育中心主任朱良志任执行主编合作整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年底正式出版发行。
如今,虽然距《熊秉明文集》出版已一年有余,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仍多次被业界探讨。作为该套书的责任编辑,亲历这套书的成书过程,感慨良多,总结作品的特色,自觉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时十年方出版
熊秉明先生曾著有《张旭与草书》(法文)、《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关于罗丹——日记择抄》、《诗三篇》、《展览会观念或者观念的展览会》、《回归的塑造》等多部作品,他在书法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造诣,使他在书学界享有极高的名望,其《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被视为当代书法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先后多次在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多家出版社出版。
2009年我从朱良志教授那里得知熊秉明先生有大量手稿尚未整理问世,法文版《张旭与草书》也无中译本,编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是一个绝好的选题,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于是立即向领导汇报,社领导高度重视,并很快与北大美学美育中心、陆丙安女士取得联系,三方达成出版协议。
《熊秉明文集》原计划出12卷,前10卷收录其文字作品,后两卷为其艺术作品(雕塑、书法和画作),2017年交稿时主编重新做了调整,考虑信札卷多为来信而缺乏去信,暂不收入《文集》,附录纪念文章文汇出版社曾出过一本集子,也不纳入《文集》。
调整后我的感觉是思路更加明晰,各卷有各卷的主题。全部篇幅中,大约有40%的文字内容已经问世。其中第一卷和第四卷曾以单行本形式在几家出版社先后出版过,选入《文集》时,采用了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的版本。在编辑过程中我以此为底本,又参照了文汇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熊秉明文集》(四卷本)和台湾雄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文字有出入的地方,经再三甄别之后,择善而从之。
考虑先生文字作品多涉及古今中外很多艺术作品的评析赏鉴,插入相关作品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也为了迎合“读图时代”读者的趣味与需求,所以同主编商量,给文字配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在熊先生的带领下真正进入中西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中西艺术的精粹。配图的原则是:尽量采用文字中提到的作品(一—七卷),实在不能与文字内容密切结合的可适当插放一些熊先生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者中外经典艺术作品,起点缀文字和装饰版面的作用(八—十卷)。因为配图比较多,又有大量油画雕塑作品,最后我们不得不改变了当初的想法,由黑白版改为彩色珍藏版,制作成本大大提高,但是效果也很明显。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书稿中若干译名,根据现代使用习惯,按照《出版管理条例》要求,做了修改。同时,《文集》中有些地方文字重复的,有的做了修改;有的则保持先生手稿原貌,未做修改。另外,有些篇目重复出现在不同卷中,比如第三卷和第十卷《展览》组诗,第九卷和第十卷都出现的三首诗《象征》《裸体的水》《黝》是主编特意编排的,未做修改。
遗珠之憾却难免
本来选题策划和申报国家出版基金时,我们打算在第5卷《张旭草书》中文版后附上原来的法文版以供读者对照参考使用,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法文版的版权尚未签下来,所以最后没有附上法文版,这是第一个遗憾。
信札和友人亲人的纪念文章没有收录又是一个遗憾,已经整理出来的友人给他的信和几篇他写给友人的信,信札内容涉及很多艺术问题,非常珍贵,值得认真研究与探讨。《对人性和智慧的怀念——纪念熊秉明先生》一书,我反复读过好几遍,那里面收录的文章都很有价值,是了解和研究熊先生其人其作重要的参考资料,本可以与先生之艺术作品、文字作品放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还有手稿中有些哲学笔记,比如《论冯友兰》《论傅伟勋》,因涉及文革时期名人思想的评价问题,不太好把握,担心影响出版进程,没有收入《文集》,实在可惜。
另外,编辑过程中在网上发现几篇署名熊先生的评画之作、论文之作,但不能鉴别真假,也没有增补进去。
钩沉辑佚终付梓,遗珠之憾却难免。成书之后,总是感觉遗憾重重,如果有机会重做这套书,一定会比现在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