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栏目今天正式收官了。细细回想这个栏目的诞生过程,仿佛就在昨天。
“十月怀胎”
最早是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个栏目的呢?嗯,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是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得到的灵感吧!不错,2018年暑假我给女儿买课外读物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突然想到,是不是可以找一位资深出版人,给青年编辑写十二封信,以帮助他们成长呢?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我开始和同事们商讨栏目的各种构想。
最后,写信的人选定了资深出版人、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论资历,他从漓江出版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到中国出版集团,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论文笔,他是作家,是阅读推广人,出过好些专著和小说。
一次我去韬奋基金会开会时,将此栏目设想告诉聂震宁先生,并恳请他担纲执笔,他笑着颔首说:“有点意思,可以抽时间坐下来好好筹划一下。”
各种机缘不巧,一直到2019年6月19日方才得以跟先生坐下详谈。那天,我带着栏目策划方案,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十五封信》《节气家书》等书信体图书,跟《出版周刊》编辑袁舒婕到韬奋基金会拜访了聂震宁先生,3个人一起商量了栏目的各项事宜。
在说到推出这个栏目的意义时,聂震宁先生提到,他前段时间去安徽出版集团讲课,提到了《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创意,大家都很看好这个栏目。没想到他已经提前做了“功课”,进行了市场调研。
在确定给写信对象起什么名字时,聂震宁先生建议用“书同”,寓意“书业同道”,我跟袁舒婕都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好。
在确定写信的封数时,我们说可以是十二封,也可以更多。聂震宁先生还是赞同写十二封信,他认为“十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数字,比如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等等。
还有一个小惊喜,我们提出要一张聂震宁先生的照片,在刊发书信时配发。这时他给我们看了自己最近出的一本书,上面有一张他的手绘小像,是以粗放的线条勾勒的,感觉比照片更有韵味,当下就决定用这张小像作为配图。
“一朝分娩”
2019年7月8日,《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第一封信终于见报了,机房负责版式设计的桂政俊老师特别用心地给栏目设计了书信形式的版面。报社的微信公众号当天就发出了第一封信的微信,这条微信的阅读量是报社微信公众号当月阅读量最高的。
翻看朋友圈时,第一个感觉就是,第一封信“火”了。聂震宁先生转发了第一封信,很多出版人在那条微信下点赞、留言。
我自己的朋友圈也收到不少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朋友点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原处长朱胜龙专门发微信跟我说:“以书信的形式,向青年出版人传递知名出版人的情怀、理念、经验,使之成为出版界的共享精神财富,这个创新之举值得点赞。在营造行业资源共享空间方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大有用武之地,希望能推出更多的既顺应大势又接地气的佳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第一封信面世的时候就锁定了出版资源,这也能佐证这十二封信真的是大受欢迎。后续的信陆续刊发,每封信也都在出版界引起强烈反响与关注,不少出版社将之作为给新编辑培训的教材,有的出版社还把每封信放入社内微信群或作为内部交流资料研讨。
结束,也是开始
《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能够成功,我想是因为聂震宁先生跟“书同”说的都是心里话,是自己工作经历的总结,是自己人生阅历的展现,同时也是自己编辑情怀的体现。这样“掏心窝子”的话,正是青年编辑愿意去读的。他在教青年编辑编书的同时,也在教他们做人。
这个栏目的成功,也催生了我们另一个栏目。3月23日开栏的《新老编辑面对面》,请资深出版人执笔,以问答体的形式与青年编辑面对面交谈。不同于《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是,这次我们邀约不同领域的多位出版人来写,希望能解答青年编辑的困惑。与资深出版人进行对谈的对象,我们延续了《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风格,还是将其起名为“书同”,希望能给更多“书业同道”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