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舟:武汉轻工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对42所“双一流”高校118种学报使用二维码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在二维码的功能使用上,绝大多数学报存在标识不明确、功能使用单一、链接失效、设置随意的问题,且B类高校学报对二维码的使用意识尤其薄弱。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和改进方法,旨在为高校学报更好地使用二维码的功能提供一些借鉴,帮助其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二维码这个“桥梁”来提高期刊影响力、增强和作者读者的互动交流,扩大优秀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推动期刊的数字化建设。
【关键词】二维码;“双一流”高校学报;功能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 code)又称二维条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在代码编制上利用“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1]。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和移动网络的迅猛发展,二维码因其制作简单、信息容量巨大、容错能力强、获取内容便捷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纸质媒体中。
在高校学报中使用二维码可以让期刊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能够加强作者、编辑和读者间的联系,简化审稿投稿流程,使传统的科技期刊从单一的纸质媒体进入全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时代,借助二维码实现扩展阅读、论文推荐和下载、线上线下互动、期刊反馈评价等功能[2]。
“双一流”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在“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其学报承担着展现国内顶尖高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的重要任务。“双一流”高校学报处在从传统迈向转型和创新的关键节点,此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引入二维码应用可以提高所刊论文和科研成果的传播效率,拓展传播范围、加快传播速度,极大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推动数字化建设。
目前探讨二维码在纸质媒体中应用的文献比较多,包含二维码在图书出版行业[3-6]、报纸[7-9]、期刊[10-14]中的应用情况,二维码的批量编码[15]、设计与编排[16-18],二维码链接内容的编辑策划[19],二维码在支付[20]和发行[21]中的功能,二维码对内容深度[22]和媒介融合[23-24]的影响等方面。但是学者们对二维码在高校学报中使用情况的探讨不多,主要集中在二维码的技术和应用上,如穆刚[25]提出了高校学报二维码生成软件的选用原则和应用二维码的策略,苏爱华等[26]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指出了活码技术在科技期刊移动阅读与传播中实现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的对接、内容扩展以及后续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持等具体应用。
笔者对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的118种学报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二维码的使用情况、功能及应用效果,指明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帮助高校学报更加有效地利用二维码来深化编辑与作者、读者的互动与交流,扩大科研成果的传播力度,提升期刊的影响效果,更好地融入数字化浪潮。
1 二维码在“双一流”高校学报中的功能应用
1.1 研究对象
按照2017年9月21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按照42所高校名单一一查阅含有学校全名和“学报”字样的刊物名称,除去现已停刊、改名(名称改为非“学报”)和筹办中的期刊,42所高校共有学报118种,其中A类101种、B类17种。刊物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有的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还办有相应版本的学报以及英文刊。笔者根据以上办刊情况来搜集资料,研究各刊二维码的数量、出现位置、形态和功能用途。
1.2 二维码的数量与摆放位置
“双一流”高校学报中二维码出现的位置主要为三个地方:学报官方网站、纸质期刊以及学报微信公众号中。
(1)学报官方网站。有50种学报的官方网站拥有二维码标识,占总数的42.4%。将官方网站分为主页(点击网址后进入的第一个页面)和其他页面。经统计,有47种学报的网站主页中有二维码,占期刊总数的39.8%,其中A类高校学报的网站主页中出现44次,B类为3次。而在网站其他页面标识二维码的学报只有27种,占期刊总数的22.9%,其中A类期刊有26种,B类仅1种。有24种学报的主页和其他页面中都有二维码,其中在22种期刊的主页和其他页面(栏目页面)的二维码在页面中位置一致。《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期刊只有其他页面有二维码标识,而主页中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和英文版网站的主页和栏目页面都标识了2个二维码,《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站所有页面都标识有3个二维码,《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网站的主页中也有2个二维码
。二维码在网站中的位置主要集中在网站右侧(包括右下侧、右上侧),也有部分学报将二维码放置在网站顶端(学报名称旁)和底部以及中间。打开官网主页一眼就能看到二维码的学报只有19个,其余的二维码都需要页面滑动才能看到(26个),其中有13个二维码标识需要滑动页面到底端才能看到。在非主页中,大多数栏目页面的二维码也需要拉至页面底部才能看到,不过论文页面的二维码一般都在标题旁,打开页面即可扫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工业大学(自科版)》的二维码随着页面滑动而滑动,始终保持在显眼位置不变。有9个学报的二维码下还标注有对应的微信号码。《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将二维码列在栏目中,点击栏目名“微信公众号”即可看到二维码。
(2)纸质期刊。纸质期刊的二维码主要出现在学报封面、每篇论文的首页和封底。118种学报中有15种在封面上有二维码标识,占总数的12.7%,且全部出现在A类高校的学报中。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前《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的封面上印有二维码,但2019年开始则删去了该标识,而《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的杂志封面上印有2个二维码。在纸质期刊内页中印有二维码的有12种,占比10.2%,其中A类11种、B类1种。只有《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把二维码标识印在了封底。
二维码在期刊封面的位置一般集中在左下角,有时也出现在右下角、中部和底部;在内页中的出现位置为论文首页,编排在右上角的较多,也有在左上角和左右侧边的,极少出现在下方;《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二维码出现在封底的条形码左侧。
(3)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双一流”高校学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也会出现二维码标识。据统计有76种学报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中《浙江大学学报》的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工学版公众号均为“浙大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和B辑共用一个公众号“浙大学报英文版”,所以118种学报的微信公众号实为74个,A类高校学报67个,B类7个。在公众号中有二维码标识的学报有49个,占总期刊数的41.5%,其中A类45个,B类4个。
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中主要出现在二级菜单(17个)、二级菜单次级页面(25个)和历史消息(33个)中,极少出现在欢迎语链接(2个)中。公众号中的二维码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末,如文章末尾、论文及导读末尾,极少出现在文中。
1.3 二维码的功能用途
二维码的功能用途主要包括以下8类:①信息获取;②页面跳转;③广告推送;④手机电商;⑤防伪溯源;⑥优惠促销;⑦会员管理;⑧手机支付[11]。“双一流”高校学报在应用二维码时,主要使用了信息获取、页面跳转、手机电商3项功能。信息获取主要为期刊论文相关信息的获取,如论文导读、基本信息介绍、下载全文等;页面跳转主要包括跳转到期刊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官方网站、微店等;手机电商主要为扫码后进入期刊购买,手机直接下单。
二维码主要出现在官网、纸质期刊和公众号三处,扫描后相应的功能用途也分别为其在官方网站中的用途、纸质期刊中的用途和微信公众号中的用途。
(1)在学报官方网站中的用途。二维码标识在学报官网中的用途功能涵盖了信息获取、页面跳转和手机电商3项。其中跳转是官网二维码的最主要功能。扫码后跳转微信公众号的二维码最多,有44种,占使用二维码标识的学报官网总数的88%。扫码后跳转官方微博的只有《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一家,其官网主页有2个二维码,扫描后分别进入公众号和微博。扫码后跳转官网主页的只有《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其英文版3种,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其英文版的官网主页和所有栏目页中都有2个二维码,扫描后分别进入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主页。《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官网主页中的二维码扫描后跳转至期刊中心公众号“格致堂”。
手机电商功能主要应用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其官网每个页面的底部都有3个二维码,分别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和2个“网上订阅”二维码。扫描2个“网上订阅”二维码分别进入淘宝店铺和微店店铺,即可手机下单购买该学报2019年纸质期刊。
有7种学报可扫描二维码获取论文的相关信息,占拥有二维码标识的学报官网总数的1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二维码出现在主页中,扫描后进入超星学习通,可阅读全部论文,并获得期刊完整信息资料和统计数据等。其他获取信息功能的二维码全部出现在官网的论文页面中,扫描后为论文导读、论文简要信息、论文下载和阅读。
(2)在纸质期刊中的用途。纸质期刊中二维码的用途主要为信息获取和页面跳转两项。印在期刊封面和封底的二维码主要为跳转功能,扫码即进入微信公众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封面上的二维码承担了信息获取功能,扫码后进入超星学习通,可阅读下载全部论文,并获得期刊完整信息资料和统计数据等。
每篇论文首页的二维码主要承担的是信息获取功能,扫码后可进入论文导读、阅读全文或下载。部分论文首页的二维码承担了跳转功能,如扫描《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论文首页的二维码可进入期刊官网。
(3)在学报微信公众号中的用途。学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承担页面跳转和信息获取两个功能。二维码的跳转功能主要表现在扫描后进入相应的公众号中,有46个公众号的二维码可实现此功能。扫描《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众号中的二维码,可跳转至期刊官网,内容为每篇论文的导读。《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的文章底部不仅有本刊的公众号二维码,还有所属华东师范大学的其他学报公众号的3个二维码,共同构成微信矩阵。《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的公众号中有二维码可扫描跳转至本刊公众号,有些文章末尾还对其他公众号进行“友情推荐”,扫码可跳转相应公众号。
有些期刊公众号中的二维码不止一种,涵盖了多种功能。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公众号中的二维码包括三类:一类可以跳转至期刊公众号;一类出现在二级菜单“科技图书微店”目录中有一篇有关“优质平台推荐”的文章中,文中列出了9个推荐期刊的公众号二维码,扫描后跳转至相应的推荐公众号;一类是编辑个人的二维码,扫描可加好友。
1.4 二维码位置和功能间的关系
绝大多数二维码的编排位置与功能用途有着直接的关系。
(1)官网主页中的二维码多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果主页和其它页面的相同位置都有二维码,一般都为公众号二维码。
(2)官网论文页面的二维码一般为获取信息功能,且出现在论文标题的右侧,扫描即可获取论文简单信息或可以阅读、下载全文。
(3)期刊封面的二维码多为公众号二维码,但是内部论文首页的二维码一般为获取信息功能的二维码。
(4)公众号中文章末尾的二维码一般为公众号二维码,但是如果涉及“当期目录”和“过刊浏览”等相应的论文类文章,文末出现获取信息二维码的可能性较大。
1.5 二维码的形态
本次调查的所有学报采用的二维码形态均为正方形,并且绝大多数为黑色,有些码中包含期刊的LOGO样式。学报中的二维码形态有以下特点。
(1)实现跳转功能的二维码一般有期刊的LOGO。此处的代表为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除《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其哲学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官网中的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无LOGO外,其他所有微信公众号二维码都有相应LOGO。
(2)获取信息功能的二维码一般没有LOGO。无论是官方网站还是纸质期刊,扫描二维码能实现论文阅读、下载的二维码几乎全都没有LOGO。
(3)二维码大小不一。不同学报的二维码大小差异较大,最大的二维码约5cm×5cm,最小的约1cm×1cm。如果同一期刊官网主页和其它页面都有二维码且所处页面位置相同,二维码的大小一般一致。同一官网论文页面和同一纸质期刊论文首页的二维码大小一般保持一致。同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若有多处二维码,其大小也经常存在差异。公众号中的二维码一般在文末出现,旁边如果包含学报名称等相关信息,二维码就较小,如果只有二维码则较大。
2 二维码功能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功能标识不明确
不管是跳转还是信息获取,二维码在形态设计上都没有对功能作具体说明,LOGO仅为学报名称,有的二维码还没有任何LOGO,导致用户对二维码的功能认识不清,里面具体有什么内容,必须“扫”了才知道。
官网主页中的二维码一般有学报的LOGO,部分二维码边上会标明“微信公众号”字样来表明其功能。官网论文页面旁的二维码一般既没有LOGO也没有提示,即使有提示也是“码上扫一扫”等文字,并没有说明具体用途。
纸质期刊更是如此。期刊封面上的二维码多有期刊LOGO,但是也没有具体说明其到底是链接官网还是公众号;期刊内部论文首页的二维码既无LOGO也无文字提示。
微信公众号中的二维码一般都有LOGO,部分公众号二维码有提示,论文末尾的二维码旁会有功能提示,但是几乎全都没有LOGO。
现今各个学报一般都加入了不同的数据库,读者通常通过数据库来寻找和查阅论文,而数据库中的论文一般以单篇形式存在,这样就间接弱化了论文与所属期刊的联系。如果只有二维码而没有LOGO,不利于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如果码旁没有功能提示也无法满足读者获取确切内容的诉求。这在微信上亦是如此。好的论文通过朋友圈转发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力度,转发时读者重“文”不重“刊”,弱化了论文所属的期刊本身,文末附加的二维码本来可以加强二者的联系,在传播论文的同时提高期刊的知名度,但如果缺少LOGO其宣传功能就无法实现,缺少提示也会导致读者无法准确获得信息。
2.2 功能使用单一
二维码主要有信息获取、网站跳转、广告推送、手机电商、防伪溯源、优惠促销、会员管理、手机支付8种主要功能,但事实上学报主要只使用了其中最基础的2项功能——跳转和信息获取,仅有一家学报使用了手机电商功能。
功能使用单一导致学报没有充分利用二维码这个“桥梁”,学报在办刊的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方式,没有借助二维码这个“接口”与新技术、新媒体深度融合和接轨。二维码提供的信息在内容上缺少更有深度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增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链接内容也多为期刊的再现,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为期刊“扩容”。
在广告、发行、营销等方面,学报依旧故步自封,没有利用二维码使期刊“增值”——节约成本提高收益,这不利于提高用户黏度和消费者转化率,也不利于学报在互联网时代建立品牌和优秀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在期刊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学报已经难以通过传统方式来扭转纸媒阅读的下降颓势,二维码多重功能的使用成为学报亟待探索的“蓝海”。
2.3 链接功能失效
二维码的链接功能失效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标注和功能不对应。如《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官网中二维码的提示为“微信公众号”,但实际扫描后进入官网。
(2)链接功能无法显示。如在《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3月的纸质版中,论文首页标题旁的二维码扫描后为“NOTFOUND”。
(3)功能使用不成功。如扫描《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中论文页面的二维码进入下载程序,可是下载后的文件未能打开。
以上3中形式的功能失效都会影响用户在扫描二维码时的用户体验,标注和功能不对应会导致读者扫码后不能获得想要的内容和信息,功能无法显示和使用不成功都会使二维码沦为无效二维码,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也没有达到编辑设置二维码时想要达到的效果。
2.4 设置随意,功能和形态、位置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大多数二维码在设置时比较随意,没有在编排时提前考虑位置以及位置、形态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网中有公众号二维码和官网二维码上下排列,公众号二维码有LOGO,官网二维码则没有,论文页面的二维码没有LOGO也没有功能提示。《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的封面上有官网和公众号2个二维码左右排列,官网二维码为蓝色,没有LOGO,公众号二维码为黑色有LOGO,但两者均没有功能提示。许多官网的二维码需要页面滑动才可以看到,有的甚至要滑动到最底部。
在微信中二维码的随意设置情况则更为明显。有些微信每篇文末都会出现相同功能的二维码,但是大小差别很大。如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公众号中,菜单“论文推荐”和“联系方式”的二维码功能都为跳转公众号,但大小差异显著。《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公众号中,“历史消息”的每篇目录中都有许多二维码,扫描文中的二维码可以阅读全文,其有功能提示但是没有LOGO,扫描文末的二维码可跳转公众号,其有LOGO但是没有功能提示,且文末和文中的二维码大小差别明显。并且在同属“历史消息”的不同文章中,有的文末有二维码,有的则没有。二维码的随意设置给读者不规范和不正式之感,会弱化作为官方身份性质的期刊载体的严肃性,破坏科技期刊整体的严谨形象;需要下拉页面才能看到也会减少用户使用二维码功能的机会;功能和形态、位置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也不利于在传播过程中建立期刊品牌和提高期刊知名度。
2.5 B类高校学报二维码功能使用意识薄弱
相较于A类“双一流”高校学报,B类高校在二维码的使用意识上明显偏弱。A类36所高校中,除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学报在官网、纸质期刊(未开通微信公众号)中均无二维码标识外,其他高校的绝大多数学报均有二维码。而B类6所高校中就有湖南大学和新疆大学2所高校的7种学报全部没有使用二维码。B类高校学报一共18种,只有3种学报官网中有二维码标识,并且需要下拉页面才能看到;只有1种学报的纸质期刊中有二维码。在功能的使用上,也仅有1种期刊有信息获取功能,其他全为跳转功能,且几乎全部为进入公众号。
二维码放置数量少、位置不显著、功能利用低都说明了B类高校在二维码功能使用意识上的薄弱,没有认识二维码的“桥梁”作用,不利于期刊未来的发展。
3 二维码功能应用的对策
3.1 重视二维码功能的形象建设
统一LOGO,并提供相关功能提示。二维码的编排位置、大小和对应功能有一定的统一性。以公众号为例,文末统一放置公众号二维码,文中统一放置获取信息二维码。还可将二维码按照不同功能作大小、颜色上的区分,并在官网、纸质期刊和公众号3个载体上进行统一。如官网二维码采用蓝色,公众号二维码采用黑色,两者采用相同尺寸;考虑到有些纸质期刊内页采用黑白印刷,获取论文信息的二维码也可印刷为黑色,但是缩小尺寸。另外,官网中的二维码需要放在页面的显著位置,至少是不需要页面滑动就可看见,方便读者进行扫码。
重视二维码功能的形象建设,可以有利于树立期刊品牌,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顺便”了解了所属期刊,在传播优秀科研成果的同时,提高对期刊的认知。重视二维码功能的形象建设还可以方便读者按照需求对应提示功能进行精准扫码,提高扫码的有效性,减少无用功。
3.2 开发二维码的多种功能
高校学报的功能可以概括为“窗口”和“园地”,即高校借助学报来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和发现、培养高质量学术人才[27]。在二维码的功能使用上,尽可能多开发利用各种功能,弥补纸刊的不足,更好发挥学报功能,为数字化提供新思路。
在已有的获取信息功能方面,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二维码提供的内容更加多元和立体。目前二维码提供的信息获取功能全部为文本形式(包括文字、图表),可以在此基础上,将部分重点论文和重点成果以音频或者视频方式来展示。如实验具体过程、实验对象形态的变化,通过音频讲解或者视频展示能够让读者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更好地展现高校科研成果全貌。此外,还可以将AR/VR等新技术运用其中,在不改变期刊原有篇幅的基础上实现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增加期刊的吸引力,提高了对论文的关注度,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播。信息获取功能还可以提供期刊的版权信息、编委会成员等资料。
除了二维码的跳转功能和信息获取功能,其他功能也可以开发,帮助期刊“增值”。如充分利用手机电商功能,方便读者扫码下单订阅,结合手机支付功能也可进行电子书阅读的收费,单篇论文还可以提供试读,这不失为一种新的发行方式。将广告推送、会员管理、防伪溯源等功能结合起来,还可以为期刊举办会议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服务,也可以进行期刊以及相应广告的营销。
另外,借助二维码这个“入口”可以构建一个互动平台,不仅能帮助编辑、作者和读者进行交流,还可以使审稿专家随时随地利用便捷的进入方式提出意见,提高青年作者论文写作的水平,有利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术队伍。有些学报的公众号中虽有相应版块,但大多处在“建设中”,没有实现真正的价值。通过二维码可以弥补纸刊互动缺乏深入的弱点,编辑能准确把握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点,根据后台数据统计进行用户跟踪,了解更多信息,帮助期刊合理办刊,并根据热点进行专题策划等。
3.3 尽量避免功能使用障碍
二维码链接功能失效、标注和功能不对应等,都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保持关注的一个重点。制作二维码时及时准确链接、校对时扫描进行检查确认、链接出现变动时及时更换网址,都可以避免使用时的功能障碍。这些工作虽然简单,但需要编辑的耐心和细心。编辑对期刊文本内容的“三校一读”也应在二维码的制作全程中体现。只有把二维码当作期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尽可能避免失误。
3.4 增强二维码功能的使用意识
在官网、纸质期刊、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上有意识地放置多种功能的二维码,将其作为期刊内容的一部分和编校常态。尤其是B类高校学报,应增强二维码的功能使用意识,认清二维码在期刊传播、发行、营销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期刊内容和编辑部的自身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发二维码的多种功能,为传统纸刊注入活力,更好地融进数字化进程之中。B类高校学报还可以借鉴A类高校学报使用二维码的优秀案例,促进自身发展。
“双一流”高校学报是反映“双一流”高校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服务与建设高质量学术队伍的重要使命。二维码因其诸多性能优势开辟了期刊纸质版与数字版融合发展的全新路径,成为高校学报面向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接口”。充分使用二维码的各种功能,能够使学报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高校学报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办刊方式,要不断创新传播模式,借助二维码的优势使期刊“增值”,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互动交流,丰富内容的表现形式,拓展期刊的编辑、营销和发行方式,才能融入新媒体环境,提高期刊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在新时期为传播优秀科学技术成果更好地发光发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二维码[EB/OL].(2019-05-15)[2019-05-20].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7%BB%B4%E7%A0%81/2385673?fr=aladdin.
[2]马强.二维条形码与科技期刊移动阅读[J].编辑学报,2012(S1):40-42.
[3]王红梅.二维码在少儿图书中的应用[J].中国出版,2018,437(12):59-61.
[4]谢广灼.二维码在图书出版行业中的应用[J].出版广角,2015(Z1):130-133.
[5]章征柏.浅析二维码在教辅图书出版中的应用[J].出版参考,2016(09):38-40.
[6]尚军.医学纸书出版中二维码应用刍议[J].出版广角,2015(13):76-77.
[7]宋瑾,陈亦寒.西南地区都市报二维码技术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重庆晨报》魔扣为例[J].新闻界,2012(15):62-65.
[8]赖永强.报纸应用二维码:依然“内容为王”[J].中国报业,2013(23):28-29.
[9]靖季.强化时政突出专栏融合本地——对湖北日报时事版面二维码新闻应用的一点思考[J].新闻前哨,2018(11):20-21.
[10]黄定光,王金川.手机二维码在科技期刊数字化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2):338-340.
[11]张海东,孙继华,白净.纸质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10):138-141.
[12]杨郁霞.科技期刊二维码的应用情况分析[J].编辑学报,2013,25(4):374-376.
[13]徐会永.期刊二维码现状及其推广可行性分析[J].今传媒,2015,(08):170-171.
[14]董子源.二维码在科技学术类期刊中应用的思考[J].出版与印刷,2015(1):7-9.
[15]郭晓亮,吉海涛,郭雨梅.科技期刊二维码的批量编码及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67-1270.
[16]狄野,杨彬.基于图像叙事策略的“视觉码”传播设计——以《中国出版》杂志二维码优化设计案为例[J].中国出版,2017(5):38-42.
[17]张海东,孙继华,林海妹.科技期刊二维码的应用及编排[J].编辑学报,2015,27(6):552-554.
[18]郭红蕊.浅析二维码技术在专业教材中的应用技巧——以交通类教材为例[J].出版参考,2018(6):47-48.
[19]张睿,闫其涛,王晓华,等.学术期刊“二维码”链接内容的编辑策划[J].编辑学报,2017(S2):66-67.
[20]林安红.服务定位: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的理性思考——基于二维码支付功能的冷思考[J].出版广角,2015(6):76-78.
[21]张宜军,谢文亮.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发行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3):73-76.
[22]予心言.二维码开启立体阅读新时代——兼谈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3(10):31-33.
[23]刘兆寅,张新华.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纸屏融合出版物现状分析[J].台州学院学报,2018,40(1):81-85.
[24]曾宪荣.二维码在科技期刊融合创新中的应用与分析——以《计算机工程为例》[J].传媒,2018(5):37-39.
[25]穆刚.普通高校学报二维码生成软件应用策略探讨[J].出版广角,2016(5):45-47.
[26]苏爱华,彭佳红,王慧.基于活码技术的科技期刊移动阅读与传播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11):172-176.
[27]龙丽群.高校学报改革发展浅谈[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3):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