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敖丹:武汉轻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 要】学术评价是对学术研究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理性评判,科技期刊的内容则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客观展示,在其学术评价中,影响因子是制约文章内容及期刊品牌的重要因素。从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可知,参考文献是决定影响因子的重要评判依据。然而,正因如此,参考文献呈现出种种学术不端的隐患及风险,本研究肯定了参考文献对于学术评价的功能与作用,列举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所呈现的七种学术不端行为,并从规范学术诚信上给予了具体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参考文献;学术评价;影响因子;学术不端;诚信对策
科技期刊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集合。参考文献反映着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动态及思考程度,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专业学科视野、学科内涵及对本学科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关注程度。除此之外,科技期刊的品牌度的提升与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的社会影响度,也与论文的参考文献有着直接的关系。参考文献中的自引量、他引量不仅可以提升期刊论文的影响因子,同时,也是提升期刊自身品牌度与社会传播力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参考文献也容易滋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本研究在阐释参考文献的学术评价功的同时,提出了参考文献的功利行为导致的学术不端,并从规范学术诚信上给予对策与建议。
1 参考文献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1.1 参考文献是计算影响因子的重要依据
科技期刊论文的参考文献直接反映着在某个学科专业领域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程度、创新度、研究价值、社会贡献力。由于科技期刊反映的是科学研究中的理性思考,其论文的根本特征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知识创新。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作用有三:一是对前人辛劳成果的尊重;二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致敬;三是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资料的出处,以供读者顺着此线索去展开阅读。因此,参考文献是学术发展与脉胳梳理的轨迹,是学术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参考文献也由此获得了评价功能与作用。论文与参考文献之间的关系是分析与被分析及论证与被论证的关系,这是进行科学研究最基础的学术关系,具有客观性与求真性。因此,通过对参考文献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影响因子是一种最直接体现引文关系的期刊评价指标[1]。这也是国际上流行的评定核心期刊的重要依据指标之一。
学术论文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由Eugene Garfield博士于1955年提出[2]的,是衡量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影响因子作为重要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被引入国内,学者对其关注程度逐渐提高[3]。影响因子是指刊物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的计算与引文量直接相关。期刊所发表的每篇论文作为他论文的参考文献的被引量决定着整个期刊的被引率。可见,参考文献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与功能至关重要。
1.2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是作者学术力的表现
学术评价,是指对学术成果的形式与内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形式,主要指论文外部描述性特征,如行文逻辑、结构与标点符号、语言;内涵,主要指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如学科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及社会贡献程度。如何评判论文的学术价值,无疑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一个集中而鲜明的显现。参考文献,即作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直接参考和引用过的有关文献。笔者在参加一项博士论文的评审与答辩过程中,了解到评审老师对参考文献关注的程度之深,深有感触。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如何,评审老师首先从参考文献里便可窥个大概,如:是否引用了本学科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用的文献范围是否比较广泛;引用的文献与研究主体相关性是否强;是否符合学术论文出版的国家标准规范等等,皆纳入对论文的评价指标。从作者对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可看出作者的学术研究态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学术研究的潜质与能力。可以说,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作者学术力的微观表现。
1.3 参考文献的评价功能对科技学术期刊具有提升作用
由于影响因子在论文的学术评估中具有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评价功能,不仅受到我国科技期刊界、学术界所接受与追捧,更是受到全球性学术界,学术期刊界的崇拜。印度学者Bachhawat(2002)[4]提出“影响因子综合征”,美国迈阿密大学Elsaie(2009)[5]提出“影响因子神话综合征”,印度Lakhotia(2010)[6]再次提出“影响因子综合征”……
影响因子如此受到关注,说明其对科技期刊及科学研究者个人产生的影响之大。而作为影响因子评定的重要依据指标之一的参考文献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科技期刊的引文量大、被引用次数多、比率高,则证明期刊的办刊质量高,学术影响力大。进而,期刊的品牌度、美誉度、社会贡献度也相应提高。
2 科技期刊参考文献中的学术不端风险
2.1 “微逼”利诱
有些科技期刊为了提升自身的影响因子,主编要求期刊编辑在论文初审时,要求作者在其论文的参考文献里有意识地添上最近两年来在该期刊所发的论文。不仅如此,还要求引用与此论文相关的同学科类的在该期刊上所发的文章。以此,滚雪球似的增加该期刊的被引频次。即通过增加自引量来提高自身刊物的影响因子[3]。
2.2 投其所好
有些作者深谙科技期刊编辑对影响因子的崇拜,为了使自己的论文能吸引编辑的眼球,达到顺利发表的目的,故意大量引用该期刊所发的论文,这种方式在文献计量学上叫媚引[8]、策引[7]、饰引[8]。
2.3 滥竽充数
由于参考文献可以初步评判论文作者的学术力及论文质量,有些作者便故意堆砌上一些著名学者、权威专家的著作,从视角上使人产生一种好似具有学术力的假象。其实细究之下,参考文献里所列的作品大多数与论文的相关逻辑性、契合性并不高,有些甚至是滥竽充数,混淆视觉。
2.4 引而不标
与2.2所述相反的是,有些作者明明引用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却并不标明,而冒充是自己所创的概念、观点、思想、方法,以提升自己的学术力。这种引而不标,既是对前人研究的不尊重,又反映了自身极不诚信和不谦虚的为学心理,有违学术伦理和自身的职业道德。这种引而不标的行为在文献计量学上叫漏引[9]。产生漏引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作者有意不标,误让人觉得文中观点是自己创新;二是因作者疏忽,引用了某些参考文献,却没有标示;三是因作者没有做好在文献参考时的记录,以至在引用时,对文献的出处模棱两可,以致无法准确判断文献出处;四是作者对引文不重视,随意地列几条以了差事;五是作者引用的一些观点、理论、数据等作为知识储备已融入了作者的知识体系,而觉得没有必要再标出;六是作者在写作论文时存在抄袭、篡改他人的学术成果,因而不敢标示真实的出处。
2.5 自我吹捧
有些作者喜欢引用自己的论文,不管之前的研究论文与现在的研究论文是否有关联,皆一股脑儿地将自己之前发表过的论文全部引用,通过不断增加自己姓名及文章的频次来扩大自身的学术影响力。
一般来说,从事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员,如果其进行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并不断有所创新与突破,那么,作者在发表新作品时,或多或少要总结前期的研究论点,引用自己过去的论文,这种行为,在文献计量学上叫自引[9]。自引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把当前的研究与先前的研究相关联,它体现了研究者在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脉络。由于引文具有评价作者成果与科研能力的作用,作品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作者的科研能力越强,所研究项目受关注程度越高。许多作者便利用文献计量学上的这一定律,将自引变成自我吹嘘的工具,为自身谋名获利所用。
2.6 以讹传讹
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是从引用者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套用而来,作者并没有阅读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再就是,作者引用的文献虽说来源于原始文献,但作者并没有认真仔细地研读原文,而是将其引用的观点、方法、数据等直接从他人的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中转贴过来。这两种方式都无法确定参考文献的正确与否,都属于咀嚼引用者的和他人的文献,弄不好,很容易造成一错再错,以讹传讹。在笔者的编辑工作实践中,这种情况比较常见。这种情况在文献计量学上叫转引。就像一个语言,经过几道程序的转叙,最后很容易造成面目全非的局面。这对于作者来说是极不可取,也是极不认真不严谨的表现。对编辑来说,也很容易疏忽,从而让不可取的参考文献蒙混过关。
2.7 沆壑一气
有的出版单位利用学术评价指标制度的缺陷,相互之间制造互引,人为抬高影响因子,达到进入SCI、EI的目的[10]。这种做法在文献计量学上叫互引[9]。期刊出版单位并不是出于科学求真的办刊主旨,而仅出于功利因素的考虑。彼此之间,相互帮衬、抬庄,以达到利益共同体的目的。这种抛开科学求真精神的行为,实则是沆壑一气的不良行为。
3 应对参考文献学术不端风险的诚信对策
3.1 深化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科技期刊的论文皆是科学研究成果的客观体现,且通过科技期刊这一载体向社会广泛传播,以达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科学技术的目的。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动机,应该是求真务实,而非功利的目的。任何抛开了求真务实宗旨的研究皆不叫科学研究,而叫伪科学。伪科学不但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甚至会给社会经济、社会风气造成极坏的影响,违背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也给学术环境、学术的公信力造成极大的破坏。朱邦芬(2017)列举了学术造假的五条罪状:一、谋财害命;二、逆向淘汰;三、祸害学生;四、亡科学;五、亡天下[11]。
学术不端是造成伪科学的直接因素。它不仅导致了低水平论文的出版,还浪费了宝贵的公共学术平台,浪费了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扼杀了学术的公平、公正的公信力,给年轻一代的学人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作者也好,还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主编,皆应端正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和认识。作者及科技期刊想提升自身的影响因子,这个出发点毋庸置疑,但影响因子的提升,一定是建立在求真、务实、精进的科学研究态度与认识上,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采取投机取巧的行为。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自利则生,利他则久”。[12]他的意思是,自利是人生存的基础,而人在生活、工作实践中若能从本着对他人负责的角度考虑,则自利会更长久。这个观念用在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上非常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当前科技期刊若想获得持续而长久的发展,追求影响因子无可厚非,但必须本着对读者、对学生、对社会等负责任的态度,认真严谨、客观公正、求真务实地对待每一篇论文,精于求精,才是发展之道。一个期刊若做到这一点,才能取信于作者与读者,也就慢慢树立起自身的品牌和公信力。
3.2 规范参考文献的内容,端正引文动机
科技期刊的编辑在实践中,为了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术期刊的水平,必须制定参考文献的标准,规范引文内容。哪些情况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哪些参考文献没必要标注。也就是引文引什么,怎么引,编辑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严把稿件质量关。对于引文怎么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每年都会进行学术出版规范标准培训,科技期刊的编辑应积极地参与学习,知晓、读懂、掌握学术出版规范,特别是引文的符号、格式、类型等。
对于引文哪些必须标引:一是观点,这是论文中最常见的引文内容,无论是借用,还是质疑,皆明确标示。二是数据,论文中借用数据来进行论证是很普遍的方法,但数据的出处必须标明。三是概念、定义,任何新观念的演化皆是根据前人对事物的概念、定义的阐释而来。四是元素,使用他人作品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图、表格,也必须标明出处。五是论断,引用相关文献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论断必须标引。六是方法,借鉴和采用相关文献中的方法(做法),必须明确标示。七是相关论述,采用他人的相关论述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必须明确予以标明出处。哪些不必标引:一是已形成的普遍真理不必标引;二是在人类生活中已形成的常识性知识不必标引;三是事实性描述不必标引;四是与论题无关的书名及只言片语不必标引。除此之外,间接数据、间接论断、非来源概念也不必引[13]。
参考文献体现着学术发表的公正性,这种公正性促进了人类社会及科学发展的进步。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端正参考文献的引用动机,只有本着求真务实、客观公正、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才是真正的出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机与目的。
3.3 建立正确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学术诚信制度
2017年10月中国科协明确提出,广大科研工作者必须坚守反对科研数据成果造假、反对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反对委托代写代发论文、反对庸俗化学术评价等4条“底线”[14]。朱邦芬说:“对待科研不端行为,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打击,实施‘一票否决’;对待问题来稿,应拒绝刊登;如果经人举报,查实之后,应严肃处理;同时应加强科技期刊的编审者队伍建设,严格稿件学术质量审查规范。”[14]龙桂鲁说:“要改变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不看成果如何,不看论文本身的分量,而看期刊名头是否响亮的怪现象。”[14]王鼎盛说:“彻底取消目前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用期刊的影响因子衡量一篇论文的做法,对发表两年以上的论文改为用论文本身获得的引用去衡量。”[14]科技期刊呈现的学术不端的种种问题,皆说明建立学术正确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学术诚信制度刻不容缓。
3.4 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
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素养是指编辑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论文的初审和为论文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是学术编辑的基本功。认真进行初审是识别参考文献是否具有学术不端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初审时,及时发现参考文献中不规范之处并按学术论文出版规范予以规范,对于互引、漏引、自引等,编辑要具备一眼识别的能力,及专业学科知识,及时给作者指出,要求其重新核实或纠正或补充,被引文献必须与论文的内容相关,并在保证引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满足其必要性。编辑应该认真审读、分析论文所引文献与论文的内容的关联与契合性,就可以发现其中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风险。对于转引,编辑要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高超的学识及鉴别力,哪些是歪曲了文意,哪些是错引了,应有识别和纠正的能力。而对一些一时拿不准的参考文献,编辑应追根溯源去寻找第一手文献进行核实。认真严谨、科学诚实、精益求精,这是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科技期刊的职业道德,就是不发质量不合格的稿件,不发人情稿件,不发行政命令稿件,不要求作者做违背论文质量原则的事,不迫于权威,不图虚名,不怀功利之心,以自利他利之心,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为读者负责、为社会服务。以此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3.
[2]Garfield E.G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3159):108-111.
[3]刘雪立.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5-190.
[4]Bachhawat A K.The impact factor syndrome[J].Current Science,2002,82(11):1307.
[5]Elsaie M L,Kammer J.Impactitis:the impact factor myth syndrome[J].Indian J Dermatol,2009,54(1):83-85.
[6]Lakhotia S C.“Impact factor”and“we also ran”syndrome[J].Current Science,2010,99(4):410.
[7]蒋鸿标,罗键雄.关于学术论文中引文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2,8(4):13-16.
[8]赵伯兴.论引文行为中非道德风险的防范与规避[J].情报科学,2005,23(6):849-852.
[9]苏广利,许新军.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07(2):15-17.
[10]谢文亮.影响因子的设计缺陷及其修正[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5):921-924.
[11]朱邦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科研诚信是科技期刊的神圣使命和职责[R].重庆:第十三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2017.
[12]稻盛和夫,梅原猛.回归哲学——探求资本主义的新精神[M].卞立强,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36.
[13]蒋鸿标,罗健雄.关于学术论文中的引文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2,8(4):13-16.
[14]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技期刊的外患内忧:基础科研诚信仍不牢靠?[EB/OL].(2017-10-30)[2019-02-30].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10-30/8363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