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探讨——以《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

2020-04-26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周文凯:三峡大学三峡大学期刊社

  【摘 要】针对目前学术不端行为,简要地介绍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类型及危害;并结合本刊的办刊实践,提出了学术道德教育于前,编辑流程严格管理于后的一系列实际措施来防范和化解不端学术论文发表的风险。指出只有将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置于整个社会科研诚信综合治理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高校科技期刊;学术道德;编辑流程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不端行为屡见报道,已成为科研界一大毒瘤,严重影响了科研风气,损害了学术公平。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惩戒学术不端”,这说明学术不端行为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已面临泛滥,到了必须严肃治理的阶段。如最近发生的翟天临事件[1],经过北京大学调查,明确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日本大阪大学3月15日宣布,该校研究生院已故副教授秦吉弥的5篇论文存在捏造或篡改研究数据情况,大阪大学启动了论文撤回手续[2]。还有SCI、EI等国外知名数据库,网站出现大量撤稿行为等等。国内外大量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提醒期刊编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配合国家、社会对此类行为采取“零容忍”措施,露头就打,净化学术环境,创造清洁学术氛围。

  1 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类型及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是在学术研究、学术评价等学术活动中出现的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行为。反应在期刊界,根据中国知网(CNKI)编制《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的界定标准》,标准涵盖学术期刊论文作者所可能涉及的各类不端行为,不包括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审稿人等。

  根据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能涉及到的不端行为的特性,标准涵盖以下三类不端行为: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研究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一般指捏造、篡改数据,一稿多投,成果乱署名,重复发表等[3]。

  大量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冲击了社会诚信体系,违背了科研道德,毒化了学术风气,遏制了科技创新增长原动力,干扰了科研评价体系的正常建立和运行,助长了学术腐败,需要全社会认真面对。很显然,形成如此大量的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不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简单的科研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高校,老师职称评定简单地与发表论文挂钩,使得老师的科研考核压力过大,不能安心静心地从事正常的科研活动。研究生如期毕业要求发表论文数量和档次的规定,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4-6]。

  高校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关键一环,肩负重任,可以有所作为,为学术不端全社会综合防治先试先行。

  2 高校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措施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办刊中,发现了以下学术不端行为:论文重合偏高;论文作者随意署名,随意变动署名顺序甚至更换署名;一稿多投;论文同一课题组的研究数据在未能获得研究者本人同意下使用;同一课题成果拆分发表;论文资助基金的胡乱加挂等。针对这些行为,编辑部分别进行了相应的处理。下面以本刊在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实践为例,探讨相关的防治措施。

  2.1 编辑加强学习,提高识别学术不端行为能力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是论文的第一接触者,是防治学术不端行为一线工作者,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不端行为论文的上线。为此,首先要求编辑加强学习,提高识别能力,炼就“火眼金睛”,能准确从稿件中发现不端行为。要结合中国知网的界定标准和自己的工作经验,对常见的不端行为进行总结、归纳,对隐蔽的不端行为和编辑未能预见的不端行为要积累辨识经验,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只有编辑的识别能力提高了,才能降低不端论文在高校科技期刊上出现的概率。

  2.2 针对高校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学术不端的治理要从源头开始。针对本刊作者群体中有大量的高校研究生,编辑部每年安排相关编辑去学校各学院为学生做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讲座,帮助学生树立科研严谨的作风,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能力和学术伦理的自律,指导学生规范有效地撰写科技论文。将编辑的工作QQ等联系方式公开给学生,以方便学生随时与编辑进行沟通,解决论文创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也使编辑能尽早介入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中,既能降低学术不端发生的风险,又能及时有效地开展策划选题的约稿工作。经过多年的坚持,这项工作得到了学院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支持,在本刊发表的本校学生论文没有出现一起学术不端案例,效果显著。

  2.3 强化编辑流程监督,科学规范编辑工作,用制度约束力堵截

  健全合理的编辑部制度能较有效建立起学术不端“防火墙”,规范的编辑流程能将学术不端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具体措施如下:

  (1)初审阶段:作者来稿须附上作者科研承诺书(如是原创作品,未一稿多投,声明承担学术不端责任书等);多作者论文附上各作者贡献说明及签名确认信;学生稿件须经导师过目把关,同意发表;稿件依托的基金资助项目须经项目负责人签字,确认课题研究没有重复发表;作者版权授权书。在编辑确认上述内容齐全后进入正式的编辑初审阶段。本刊自2015年11月开始使用中国知网“腾云”采编系统,能够很方便进行学术不端系统检测,对重合率超过30%以上的论文作退稿处理。此阶段出现较多问题的是,作者容易漏标应该引用而未引用文献的公式,图表等,编辑在初审时一定要协助作者完善论文的合规,合理引用文献,使之符合著作权法。对论文中的科研数据真实性要认真核实,如有不确定、不能把握之处可以提请复审专家注意审理把握。对论文所列文献要仔细检查,提高对论文重复发表,同一课题成果反复使用的认识水平。针对目前一小部分论文作者胡乱署名的现象,可以要求论文作者提供各自的学术研究背景,以甄别论文署名是否恰当。

  (2)复审阶段:要求复审专家严格依照本刊审稿制度要求,对论文进行学术把关,掌握论文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引文文献,论文数据要网上进行检索比对,力争确保论文研究的创新性和科研诚信。

  (3)终审阶段:本刊是主编终审,为使主编能够清晰把握论文,对复审通过尚有一定疑议的稿件送相关专业编委讨论,给出结论供主编参考。如到最终环节还有疑问的稿件,暂停发表,等进一步核查落实问题后再进入发表程序。

  (4)校对阶段:本刊实行的是三校制,在第三校完成后编辑之间在三校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互相校对,防止编辑的习惯性思维影响,编辑提出疑问的稿件可以再次进入核查。在三校工作完成后最后由执行编辑进入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付印前的最后一次检测,发现有问题的稿件撤出,从而确保发表论文的诚信。

  2.4 建立“负面清单”,明确责任意识

  目前,虽然学术不端行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性越来越强,识别归类的操作难度越来越大,但期刊编辑部仍有必要建立学术不端“负面清单”,并接受社会的监督和举报。负面清单范围可以随着学术不端行为的改头换面而随时进行增加,并制定相应的处罚和防范措施,如暂停该作者在本刊一定时期内的发表权,对已发表的学术不端作品从网站上撤销,通知作者单位追究相应责任,对已发不端论文的责任编辑予以一定的处罚等等。目的是使作者、编辑都能增强责任意识,尽可能地限制学术不端论文堂而皇之登上学术舞台,还学术一片洁净的天空。

  2.5 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刊物间信息沟通

  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技术监测手段可以更多的应用于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中;同时,刊物间平时要多加强信息联系和沟通,减少问题论文的生存地带,制造学术不端行为人人喊打的外部氛围。

  尽管编辑部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可能性依旧存在,双方的较量将长期共存。只有将科技期刊反学术不端置于整个社会的综合治理科研诚信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和作用,达到震慑效果。

  参考文献:

  [1]言咏.翟天临事件背后的反思[EB/OL].(2019-02-18)[2019-05-1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2-18/doc-ihrfqzka6873333.shtml.

  [2]华义.日本大阪大学宣布已故副教授多篇论文造假[EB/OL].(2019-03-16)[2019-05-12].http://www.sohu.com/a/301753241_267106.

  [3]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学术期刊论文不端行为界定标准[EB/OL].(2012-12-28)[2019-01-12].http://check.cnki.net/Article/rule/2012/12/542.html.

  [4]张重毅,方梅.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判别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4-28.

  [5]罗晓琪,郑小光,岑伟,等.中文核心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研究[J].编辑学报,2018,30(S1):1-3.

  [6]孙雄勇,耿崇,申艳.学术不端检测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4-1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