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信息交流途径的发展

2020-04-25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胡文莉: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

  【摘 要】学术期刊的编辑与期刊用户的信息交流是期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交流途径与科技的发展和当代社交途径的发展息息相关。以科技发展为脉络,研究互联网时代,编辑与期刊用户信息交流的途径,为科技期刊编辑与期刊用户的有效沟通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部;期刊用户;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沟通效率

  学术期刊的信息交流(编辑与期刊用户)贯穿于编辑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期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交流的途径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在逐步演变,包括当面交流、电话沟通、电子邮件和网络平台等[1]。在工作中,编辑能否与期刊用户有效地交流和沟通,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很大的影响[2]。各种角色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正是解决出版工作中不断涌现的矛盾的有力武器[3]。而编辑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方式,与科技的发展和当代社交途径的演变息息相关。本文研究近几十年来,编辑与期刊用户的信息交流的途径,以科技发展为脉络,梳理编辑沟通平台的变迁,并提出有效沟通的建议。

  1 互联网时代的交流途径及平台

  期刊编辑与作者、专家的传统沟通方式一般为3种沟通:书信、电话和登门拜访。其中最普及也是使用时间最久的是电话和书信。作者将写好的论文手写誊抄或打印好,邮寄到编辑部,编辑收到稿件后复印几份分发给审稿专家,再将修改意见邮寄给作者进行修改。通常一篇稿件,在这样反复邮寄的过程中,耽误了发表时间,也导致期刊发表周期通常很长。

  电子邮件出现后,编辑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方式便以电子邮件为主。编辑部的收稿、送审、修改、通知等工作基本上都基于电子邮件完成。但随着垃圾邮件发泛滥,邮件过滤系统的日益严格,编辑的电子邮件可能由于过滤等原因,无法安全无误地到达作者和专家的邮箱,甚至有可能电子邮件发送到位,但因夹杂在很多其他垃圾电子邮件中而被用户误删[4],因此,电子邮件的沟通仍存在问题。但与移动即时通讯的内容碎片化相比,电子邮件信息较为完整、系统,可回溯性较强,因此,在目前的编辑部工作中,电子邮件的沟通方式一直没有被摒弃。

  互联网采编系统是在互联网普及以来各编辑部普遍采用的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作者在线投稿、编辑在线办公、在线同行评议,文档管理及统计、网刊发布及编辑部与作者专家的在线站内短信等。目前主流的互联网采编系统有: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玛格泰克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三才采编系统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等。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由中国知网开发,与其他系统相比,其具有网络首发、多刊联管的优势。网络首发能为用户免费嵌入网络首发的标准化流程,能实现稿件从初审到首发的全流程管理,无需跨平台操作,让录用稿件更快进入传播通道[5]。玛格泰克期刊稿件远程处理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与其他系统相比,具有多刊协同采编的功能。三才采编系统由西安三才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其优势在于,公司旗下还开发有NoteFirst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能够指出参考文献的问题,且在引文复审阶段对参考文献进行修改。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是一个较为老牌的采编系统。基于互联网采编系统,作者可以不用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繁琐地与编辑部沟通,可将稿件及其相应信息直接通过采编系统提供给编辑部,并在系统中进行一系列的同行评议、修改、缴费等环节,具有高效、方便、流程化的特点。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交流途径及平台

  4G时代的开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凸显,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注入巨大的能量。2012年开始,移动互联网产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更加便捷的新型网络。手机QQ、微信等即时社交软件蓬勃发展,使网民的社交模式从电脑向移动终端开始转变。截止2019年3月31日,QQ的月活跃用户达到8.23亿,微信及We-Chat合并的月活跃用户为11.117亿[6]。社交软件以其零费用、富媒体文件发送方便等优势,使用户的沟通习惯逐渐转变。因此,编辑部与作者和专家的沟通方式也随之转变。编辑可通过软件与作者沟通修改稿件内容、传图片、文件等,也可实时联系作者和专家需要进行的工作,与电子邮件进行补充,提醒作者和专家查阅电子邮件。

  微信公众平台也在微信普及之后应运而生,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功能是在微信端给用户传达资讯。学术期刊也顺应潮流,纷纷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和拓展[7]。微信公众号运营通过在电脑端编辑图文信息,以手机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不仅可以了解学术期刊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迅速浏览论文全文、查询稿件进度,并与编辑部成员进行实时互动[8]。通过一系列手段,微信公众号可加强期刊与读者、作者和专家之间的纽带联系[9]。

  公众号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但是可以精准推送到每一位关注其公众号的用户,做到实时提醒。因此,与微博、期刊网站相比,微信公众号以其亿级的用户数量,稳居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平台选择的首位。公众号的设置通常有新刊通知、行业动态、征稿函等内容。根据小木虫学术论坛的调研成果,论文推荐和稿件进度是用户最为关注的信息,因此微信公众号应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与作者等用户建立紧密的联系[10]。但是,公众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用户关注的公众号数量众多,发布的新消息很容易淹没在众多新推送中;此外,公众号的用户留言,维护者只能通过电脑端的后台阅读和回复,如果不在电脑旁,很容易忽略用户信息且回复不及时。因此,将公众号与微信号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提高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效率,用户体验会更加良好。

  编辑除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号直接与用户联系以外,近年来,腾讯公司又推出了小程序和公众号菜单嵌入式链接,可以让用户直接查询想要的信息,无需编辑的人工回复。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解决规范化和普适化的问题,例如查询稿件进度、咨询较为共性的问题等。编辑可以通过前期设定统一的回复,以及将链接直接关联到账号菜单栏,即可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回复,进一步提高编辑部与期刊用户的沟通效率。

  近2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发起开放科学计划(OSID),以二维码(即开放科学标志码)为入口,提供线上扩展功能,包括作者对文章背景的一分钟语音介绍、论文研究中可额外分享的内容与数据、提供作者与读者的交互问答平台、分享作者学术圈等多种功能[11]。这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沟通途径,通过目前较为成熟的二维码为入口,搭建了读者和作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弱化编辑部的角色,优化了作者和读者直通互联的途径。如果专家、读者对于某个学术论文的内容产生疑问,或认为有值得与作者进行探讨之处,可立即通过手机进行语音、文字在线提问,相比传统的通过邮箱与作者联系,更加方便、有效,节省了读者的解惑成本。目前,这种方式正在推广当中,用户数量是目前制约该途径的问题之一,需要累积到一定量级的用户数量,也许这种途径会成为一种现象级的沟通新方式。

  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电脑端、移动端等各种平台的优势,将不同手段融合起来,是提高编辑部与期刊用户沟通效率的最佳方式。目前,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传统的电话、书信的沟通方式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新兴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平台,为编辑提供了不少可以利用的新方式。将社交软件与公众号相结合,将社交群与小程序相结合,将期刊富媒体出版与OSID等计划的结合,都是不错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沟通新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均可极大提升期刊信息交流的效率。随着科技爆炸式的发展,期刊编辑需不断跟踪新的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贵金.学术期刊信息交流的路径选择及规范要求——基于编者与作者互动的视角[C]//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机遇与挑战——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重庆: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017.

  [2]李世秋,蔡斐,张广萌.新形势下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注重培养的若干能力[J].编辑学报,2016,28(6):597-598.

  [3]杨美群.青年编辑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人际沟通[J].编辑学报,2012,24(2):182-184.

  [4]郭伟.群审稿——一种专家主动审稿模式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8,30(3):222-226.

  [5]CNKI腾云采编.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v9版升级介绍[EB/OL].(2019-01-18)[2019-05-16].http://find.cb.cnki.net/index.html#.

  [6]网易科技报道.腾讯2019年Q1财报:净利润272.1亿,同比增长17%[EB/OL].(2019-05-15)[2019-05-16].https://tech.163.com/19/0515/17/EF80NAJG00097U7R.html.

  [7]黄锋,辛亮,黄雅意.高校学报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和运营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79-84.

  [8]易基圣,喻菁,许建.《中国船舶研究》创刊10周年发展回顾及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船舶研究,2016,11(1):143-148.

  [9]张艳萍.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研究——基于4种核心科技期刊的量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24-530.

  [10]高岚,喻菁.船舶行业类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调查[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8(3):14-21.

  [11]OSID开放科学计划.面向学术期刊的OSID开放科学公益计划[EB/OL].(2019-01-18)[2019-05-16].https://www.osid.org.cn/.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