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科技期刊盲审制度面临的环境挑战和对策分析

2020-04-25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作 者】袁兴玲:湖北工业大学《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摘 要】针对盲审制度中“盲审不盲”的问题,分析了盲审面临的环境挑战;提出了一种层次放射网络结构图,详细介绍了该图的构建方法,并分析了《中国机械工程》“可持续制造”栏目外审专家之间的关系;基于该图,给出了送审编辑避免将论文送至熟识作者的专家进行评审的直接对策,认为送审的最小距离为两条弱相关线;提炼了直接接触、横向比较、群审稿3种间接对策。两种对策相互补充,达到精准送审、公平评审的目的。

  【关键词】盲审制度;外审专家;层次放射网络结构;新形势;公平性;对策

  对于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都依靠外审专家进行把控,而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审稿制度,大部分外审形式为盲审,即外审专家并不知道所审论文的作者、单位,且作者也不知道自己论文由哪位专家评审。

  目前,已有不少文献对外审制度进行了研究。文献[1]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对外审专家信息更新维护方法,解决了稿件送审困难的问题。文献[2-3]对外审专家拒审或者延迟审稿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向量空间模型和余弦相似度的稿件精准送审方法,为编辑部送审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手段。文献[5]对责任编辑的外审工作进行了研究,认为责任编辑应参与建立动态审稿专家库、设计外审单等。文献[6]研究了如何提高审稿效率。文献[7]采用扎根理论对科技期刊外审专家的激励措施进行了研究。本文根据当前形势分析了盲审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机械工程》“可持续制造”栏目外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对策分析。

  1 盲审制度面临的环境挑战

  1.1 新形势

  (1)丰富的交流平台。近些年来,“创新改革”深入人心,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因技术交流或者产品宣传以及其他各种原因,都要求专家们“走出去”,不能“闭门造车”。在此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学术会议、企校交流会、论坛、沙龙等越来越多,为专家们的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同专业方向专家互相交流,对各个课题组的研究课题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2)能干的微信群和朋友圈。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更进一步的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尤其是微信群的存在,使得同行业形成了一个个团体,同一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彼此都比较熟识,一篇论文送到一位外审专家进行评审,他很有可能能够猜到该文的来源,并通过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可以很方便地联系到这位作者,这使得盲审制度的执行越来越困难,效果越来越差,公平性收到质疑,甚至不能有效保证论文质量,这对期刊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1.2 实例分析

  以《中国机械工程》“可持续制造”栏目方向的审稿专家为例,对外审专家之间的关系信息进行分析。在专家库中,在“研究方向”这一栏搜索关键词“绿色制造”,得到23个结果;搜索关键词“绿色设计”,得到19个结果;搜索关键词“再制造”得到27个结果。将上述结果都导入excel表格中,并去除重复项,得到该栏目方向的大部分专家信息(个别该方向专家的研究方向填写的更为具体,也只愿意评审更专业的论文,如“绿色切削液”等,故通过上述关键词是搜索不到这些专家的)。该栏目方向外审专家的分布如表1所示。



图1 外审专家层次放射网络结构图

  由表1可以看出,外审专家人数最多的是合肥工业大学,其次是重庆大学,达到3人数的是山东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武汉科技大学。这也说明这几所高校在可持续制造方向的研究人数较多,相对产出的论文数也较多,查看近年来该栏目的论文来源,也验证了该结论。

表1 “可持续制造”栏目外审专家的分布
单位 人数 编号
合肥工业大学 6 A1-A6
重庆大学 4 B1-B4
武汉科技大学 3 C1-C3
重庆工商大学 1 F1
南昌大学 1 F2
西安交通大学 1 F3
华南理工大学 1 F4
山东大学 3 D1-D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 F5、F6
郑州大学 1 F7
华中科技大学 2 F8、F9
中北大学 1 F10
大连理工大学 2 F11、F12
浙江大学 1 F13
清华大学 1 F14
上海交通大学 2 F15、F16
浙江工业大学 1 F17
福建工程学院 1 F18
装甲兵工程学院 3 E1-E3
湖南大学 1 F19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1 F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1 F21
西南交通大学 1 F22
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 F23

  为了精准论文送审,对表1中各位专家的关系信息进行分析。本文采用层次放射网络结构对上述42位专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述,如图1所示。因篇幅有限,图1中,外审专家采用编号表示,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图中实线表示两者关系很近,属于强相关线,其中师生关系上面表示老师,下面表示学生;虚线朋友关系是指两位专家彼此熟识,属于弱相关线;点划线框表示同一单位;其它框中的专家是目前编辑暂时还未清楚他们与其他专家之间是否有关系,待清楚后即可将其添加到相应的人名之下或之上。实际操作时,不用编号表示专家,这样可以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并记忆专家彼此之间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约78%的外审专家之间是互相熟识的。如果送审编辑不清楚其中的关系,有很大几率将论文送审到该作者熟悉的专家手中进行外审,这样的外审评价结果就有可能存在“名不符实”的情况。因外审专家都是素质比较高或者久经外审考验的学者,故不一定就存在“人情”审稿的情况,但这样也是失去了盲审的最终目的,使得评审结果可能被质疑。

  2 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盲审制度目前正面临着“盲审不盲”的危险,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对策。

  2.1 直接对策

  直接对策是送审编辑通过调查摸清专家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将论文送审到熟识作者的专家手中。这里以《中国机械工程》“可持续制造”栏目方向的论文送审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送审编辑建立外审专家层次放射网络结构图(图1),这样论文送外审时可以做到心里有数。外审专家之间关系信息可通过如下渠道获取:(1)网络搜索和知网核对,通过网络搜索基本可以知道该专家的教育和工作信息,然后在知网中搜索该专家的硕博士论文,就可以知道该外审专家的师承;(2)人际交往,通过与外审专家的来往可以了解他所熟悉的关联专家,这里的交往包括咨询、推荐、会议等。

  然后,送审过程中不仅要避免送审到直接熟识的专家手中,还要避免送审到间接熟识的专家手中,以图1进行说明。如B3课题组的论文不能送审给C2专家评审,B3和C2之间虽然没有直接连线,但他们之间是存在类似于“师侄”关系的,故评审结果是会被质疑的。B3课题组的论文可以送给如A4专家评审,他们之间存在两条强相关线和一条弱相关线;也可以送给如F20专家评审,他们之间存在一条强相关线和两条弱相关线;当然更可以送审如F2专家评审,他们之间没有关系。对于图1,可以送审的最小距离是两条弱相关线,如B2和F19;其次是三条相关线,又分为两强一弱相关线和两弱一强相关线,如B3和C2,以及B3和F20。

  2.2 间接对策

  间接对策即不直接通过避免送审熟识专家来解决“盲审不盲”的问题,而是通过比较迂回的方法来解决。

  (1)送审编辑直面接触外审专家,了解外审专家对本刊论文的评审标准,向他们强调我刊录用标准,增加专家好感度,增强专家的责任感。

  (2)横向比较,同一篇论文送审两位专家,互相印证,对于存在“人情评审”的外审专家,要做好记录,避免再次送审。对于可能存在“人情评审”的情况,也需要多加验证,避免误判,从而错失一名好的外审专家。

  (3)群审稿模式,该模式在文献[8]中已经详细介绍,此处不再累述。该模式实施的一大缺陷是规模不大(20位专家左右),需要将专业继续细分才可以实施。

  3 结束语

  (1)提出了盲审制度中“盲审不盲”的问题。

  (2)分析了导致该问题的环境形势,并以《中国机械工程》“可持续制造”栏目外审专家的情况进行了验证。

  (3)提出了一种层次放射网络结构图,通过该图可以清晰明了地表示各专家之间的关系。

  (4)给出了直接和间接两种对策,两种对策相互补充,达到精准送审、公平评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岩,陈培颖,欧彦,等.外审专家信息的更新与维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9):951-955.

  [2]郭林懿,李启明.医学期刊中审稿专家拒审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73-379.

  [3]熊英,欧阳贱华.专家拒绝或延迟审稿原因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24(2):147-149.

  [4]孟美任,彭希珺.基于VSM和余弦相似度的稿件精准送审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2018,29(10):982-986.

  [5]高继红.加强高校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初审与外审工作[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3):283-288.

  [6]段为杰,段桂花,于洋,等.如何提高审稿效率而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力[J].编辑学报,2017,29(S1):95-96.

  [7]钟琳,高超民.科技期刊外审专家激励措施扎根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278-282.

  [8]郭伟.群审稿——一种专家主动审稿模式的探索[J].编辑学报,2018,30(3):222-225.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