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期刊专题出版可以聚焦热点,聚集优质稿源,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因而受到期刊出版单位的重视。以《中国舰船研究》为例,介绍编辑部在确定专题出版方向时采用的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挖掘法,分析专题组稿中“广泛撒网”和重点约稿所采取的策略,总结期刊专题实现全方位传播的10种方式。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专题出版有助于强化期刊特色,提升期刊影响力,树立期刊品牌。
【关键词】科技期刊;专题出版;策划;组稿
专题出版是指科技期刊根据自己的定位及报道范围集中刊出某一方向的学术成果的出版形式。期刊专题出版可以聚集优质稿源,吸引分众读者,促进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因而受到出版单位的重视[1]。
高影响力的专题出版,离不开周密的策划和组织。赵瑞[2]从周期性、发布形式、选题方向、关注程度等方面,对科技期刊专题开设形式进行分析,并按记叙文6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内容),对专题的开设类型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各种类型专题的特点以及组织专题需要注意的事项。杨臻峥等[3]介绍了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利用新媒体推广期刊专题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本文拟结合《中国舰船研究》专题出版的经验,介绍和分析确定专题出版方向的方法、专题组稿的策略、全方位传播的做法,以及专题出版取得的效果。
1 运用多种方法,确定专题出版的方向
如文献[2]所述,期刊可以开设不同类型的专题。根据笔者的经验,期刊专题主要分为前沿技术型、重大课题型、专项会议型、特定事件型和特定对象型。但是,无论开设哪种类型的专题,都要事先规划好专题内容的方向,在确定专题出版方向的过程中可以组合运用多种方法。
1.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定性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该方法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人们的聚谈,使参加者相互得到启发,新设想竞相迸发[4]。
在专题策划前期,编辑部可以召开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法来征集专题出版的设想。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众智的方法,其实施有一定要求:参会者都要打开思路,不受约束;不允许批评别人的设想,无论该想法是否可行;参会者人人平等,在发表意见时不分上下级;每个人独立提出想法,不允许私下交谈;各种设想都应留下记录备查。
1.2 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编辑部既可在召开编委会会议时进行书面问卷调查,也可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编委微信群、邮件等电子化手段进行问卷调查。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在线问卷设计、数据采集、自定义报表、调查结果分析等功能。这些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甚至是迭代使用。
1.3 数据挖掘法
在办刊过程中,大数据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期刊可以利用大数据挖掘来确定热点方向。以中国知网为例,其新版平台含有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该功能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定量地分析文献特征,并可对选定的部分文献或全部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从多个维度,如发文趋势、主题分布、文献互引关系、关键词、文献来源、作者、机构等,呈现某个主题。2007——2019年度“智能船舶”主题发文量总体趋势的可视化结果(图1)显示,该主题的文献近年来大幅增长,可见其为近期的研究热点,从内容来看,研究大多处于概念导入阶段,可见该主题为新兴技术,综合判断即可确定该主题为值得选定的方向。

图1 “智能船舶”2007——2019年度发文量总体趋势
2 采用多种策略,开展专题组稿
要想组织高质量稿件,重在约稿,要综合施策,专题组稿既要“广泛撒网”,又要重点约稿。
2.1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轮次专题征稿
专题征稿可以在纸质期刊登载征稿启事,也可通过期刊官方网站、E-mail定向推送、微信公众号、相关微信群及QQ群刊登征稿启事。其中,网站、E-mail和社交媒体具有方便快捷、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尤其值得重视。此外,征稿可以开展多轮,通过设置不同截稿日期进行滚动征稿,从而达到引起作者注意、催促作者交稿的目的。
2.2 通过大数据挖掘,确定约稿对象
对学术期刊而言,期刊的编委、审稿专家、相关院士和知名专家都是重点约稿对象。为了进一步扩大范围,还可通过大数据挖掘来确定约稿对象。以中国知网为例,在通过关键词和出版年进行组合检索之后,可以按“作者”“机构”等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组,从而找出高发文作者和机构,也可以按“被引”进行排序,从而发现高被引作者并进行针对性约稿。
2.3 走访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进行约稿
高校和重点实验室是高质量稿源的富集地。走访高校和重点实验室,通过前期面对面交流和沟通,以及后期一对一的跟进,容易组织到好稿件。《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每年都有走访高校和重点实验室的项目,成效比较显著。
2.4 设立专题特约主编,激发专家在专题组稿约稿中的积极性
学术期刊一般均设有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编辑委员会。编委是办刊团队的重要成员,是落实专家办刊的重要抓手。学术期刊应力求将编委的作用落到实处[5]。《中国舰船研究》编委会有100余位成员,其中绝大多数是学术影响力高、学术活跃度高的专家。为了充分调动编委履职尽责的积极性,编辑部设立了编委贡献度指数,对编委的作用进行量化,并进行年度评优和表彰。2018年,又试行了由编委或知名专家出任“专题特约主编”,特约主编参与专辑的撰稿、约稿、组稿和审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 跟踪重点研究项目,组织出版专题
期刊编辑部在跟踪重点研究项目方面要主动作为,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提供研究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综述,发展动向、学科总结、预测性研究等支撑,服务于科研创新项目申报、开题、实施、结题、产品研发和成果鉴定、评奖全过程[6]。《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近年来全程跟踪服务了两个973项目团队,在主动服务的基础上与项目组合作出版了“高功率微波电磁辐射防护研究”和“舰船抗爆抗冲击”专辑,集中展示并着力推广项目研究的成果,搜集反馈、评价,用于指导深化研究和新选题的发掘[6]。
2.6 主办(协办)专题学术会议,组织高质量稿件
与相关机构合作,主办(协办)专题学术会议,联合进行组稿和约稿,是专题组稿的重要形式,也是国际上高水平学术期刊的惯常做法。2018年,《中国舰船研究》编辑部承办、协办和重点参与学术会议11场,收到推荐稿件百余篇。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筹办了“海洋智能装备系统”分论坛,同步出版“智能船舶与无人系统”专辑,使论坛与出版内容密切融合。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协办了“亚太地区海洋结构技术交流会”,一方面通过会议和会议文集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通过会议组织了一批质量较好的稿件,为刊物国际论文的发表和引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通过媒体融合,实现全方位传播
通过将传统传播方式与互联网传播方式有机结合,《中国舰船研究》构建了以科技期刊为核心,贯通纸质期刊、电脑终端和个人移动终端的全方位科技论文与行业信息传播和推广体系(图2)。

图2 科技论文与行业信息推广体系结构图
期刊专题的传播和推广方式主要包括:
(1)纸质期刊的订阅和赠阅。除了订阅用户之外,还向编委、相关专家、作者以及有需要的读者免费赠阅。
(2)电子邮件精准推送。向本刊编委、相关审稿专家、行业专家、稿件库中的相关作者等推送附带全文超链接的专题目录。
(3)期刊官方网站首页推荐。在期刊官方网站首页发布专题出版公告,引导读者阅读和下载。
(4)移动终端平台推荐。移动终端包括期刊微信公众号、微信编委群、专家群、读者群等以及QQ作者读者群等。《中国舰船研究》微信公众号设有新刊发布和“独家推荐”特色栏目。每期挑选部分文章,由责任编辑对论文进行改写,将艰深的学术论文变成适合更广泛读者阅读和传播的软文。为了适应碎片化阅读和移动阅读的需要,《中国舰船研究》官方网站应用XML技术制作了可跨平台阅读的网页版论文。这种格式对论文进行碎片化处理,可按章节或图表等跳转,不仅便于在台式机上阅读,也便于在移动端阅读。而且《中国舰船研究》网站还开发了与微信的接口,可从该刊微信号跳转至网站,阅读HTML格式的论文全文。《中国舰船研究》微信息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两万人,推荐的论文和相关信息,深受读者好评。
(5)二维码推广。《中国舰船研究》纸质版的每篇论文均有二维码,并附上了“扫码阅读全文”字样。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官方网站上HTML格式的论文全文,实现了电脑端、移动端和纸质期刊的贯通,方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
(6)学术会议推介。一是编辑部人员在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时,向与会代表赠阅和推介期刊;二是编辑部主办和承办相关专题的学术会议,实现学术会议和专题出版的联动,通过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影响。
(7)开放获取。《中国舰船研究》实行遵守国际开放获取标准的完全开放获取,在HTML格式的论文中嵌入了可被机器读取的知识共享署名4.0(CC-BY4.0)国际许可协议代码。该刊已被世界最大的开放获取期刊检索平台DOAJ收录。读者通过DOAJ检索到论文后,可链接到《中国舰船研究》官方网站免费下载全文。DOAJ被多个重要的搜索引擎索引并实现了与第三方数据库(如Scopus,EBSCO和SerialSolutions等)的联结,其元数据可被搜索引擎自动收割,为论文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8)网络首发出版。《中国舰船研究》与CNKI合作开展网络首发出版,单篇论文在录用和编辑后即可网络优先出版,大大缩短了文章发表周期,增强了文章的时效性。
(9)双语出版。我国的中文期刊之所以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和显示度不高,语言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舰船研究》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简称JTP工程)。每期均优选50%左右的论文进行中英双语出版。《中国舰船研究》的英文版论文不仅通过JTP工程网站进行推广,而且也在《中国舰船研究》的官方网站上同步发布,从而实现以中英两种语言的版本,面行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进行推广和传播。
(10)与其他平台合作推广。《中国舰船研究》与超星公司合作,实现了“域出版”;与一点资讯等平台合作,将《中国舰船研究》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消息,在一点资讯的平台同步发布,及时将信息送达更广泛读者的移动端,进一步推动知识的全方位传播。
4 通过专题出版,树立期刊品牌
4.1 通过专题出版,强化期刊特色
《中国舰船研究》自创办以来,致力于体现“三个特色”——军工背景、总体集成、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特色,强调突出“三个研究”类别——前瞻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7]。针对舰船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方向,组织进行专题出版,先后推出了“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辐射防护”“创刊10周年纪念”“舰艇减振降噪”“舰艇抗爆抗冲击”和“舰船智能化与无人系统”等专辑。这些专辑都是结合国家舰船装备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需求选题,集中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的实质性转化、提升军工核心能力和促进舰船设计的跨越式发展[7]。这些专辑的出版,进一步强化了期刊特色,提高了期刊的美誉度。
4.2 专题出版有助提升期刊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专题出版及其与会议联动机制的建立,《中国舰船研究》在行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来稿量和稿件质量明显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实现了快速提升。
《中国舰船研究》学术期刊的系列影响因子(含综合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和核心影响因子)在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均首次位居船舶核心期刊第一名,较上年增长逾70%,如图3所示。

图3 《中国舰船研究》2011——2017年影响因子走势图
在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中,《中国舰船研究》在“水路运输”学科中的综合排名由上版的第9名升至第5名,首次实现了由单项指标领先到综合指标领先的跨越。
表1所示为2015——2017年所出版的3期专辑与同年其他期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由表1可以看出,专辑比同年其他期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要高。其中,2016年专辑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专辑出版吸引到了名家的高影响力稿件。2017年专辑的被引次数优势不太明显,原因可能是出版时间较晚,距今尚不足2年。但从专辑出版后专家的反馈来看,对该专辑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专辑后期的被引数据会有更好的表现。
表1 专辑与同年其他期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对比
注:被引数据来自中国知网。专辑名称 | 专辑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次 | 同年其他期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次 | 刊出时间/年月 |
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辐射防护专辑 | 4.32 | 3.74 | 2015-04 |
创刊10周年纪念专辑 | 7.26 | 2.18 | 2016-02 |
舰艇减振降噪专辑 | 1.65 | 1.62 | 2017-08 |
本文结合《中国舰船研究》的办刊实践,从专题出版前期确定选题方向、中期组稿策略和后期推广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专题出版的效果。结果表明,专题出版对提升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大有裨益,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敏.科技期刊专题策划路径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42-645.
[2]赵瑞.科技期刊专题开设形式和类型的分析与探讨[J].编辑学报,2015,27(5):451-454.
[3]杨臻峥,徐洁,郑晓南.科技期刊如何提升专题文章的新媒体传播效果——以《药学进展》办刊实践为例[J].天津科技,2019,46(1):93-96.
[4]谢春鸣,盛立琨,朱海燕.试论头脑风暴法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5):33-36.
[5]易基圣.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编委遴选方法[J].编辑学报,2017,29(1):55-58.
[6]喻菁,陈捷捷,王娜,等.《中国舰船研究》面向科研创新的知识服务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3):258-263.
[7]朱英富,易基圣.提高期刊学术质量,促进舰船行业科技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9(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