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不跟风、不重复自我,天天出版社如何与青年作者“磨”原创?

2020-04-21 来源:出版商务网 崔旋子
  编者按:近年来,天天出版社(简称“天天社”)在原创童书领域佳——不断, 设立大赛大奖培育新人新作,持续发掘新作家的创作力,带青年作家走向世界,为原创科普融入“文学”基因,开拓“文史哲”板块,种种开创性尝试的背后,是“专业”和“真诚”的坚守。

  经过数年耕耘,天天社已经聚拢了老中青三代作家团队,每年都有一批上乘的作品面世。除了出版知名作家的新作之外,新生代作家也与天天社始终保持积极沟通,不断打磨力作。

  专业和真诚让我们和作家的关系越自由,也越紧密。专业主要是作家相信我们能以最好的出版样态和最积极的营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孩子”;真诚则是我们积极地为作者提供专业的国际、国内交流平台,推荐作者与知识付费平台的链接,推动作品的话剧、影视多元化呈现,真诚使得作者靠近我们。

  成为原创新力量的出口

  一直以来,天天社针对青年作者团采取了诸多扶持倾斜政策。我们自身就是一家年轻化的出版社,人均年龄不大,整体氛围沉稳、有耐心,乐于陪伴作者成长。青年作家群体拥有区别于名家大师们的视野、语言和情感记忆,是属于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声音,而缺乏的是发声的出口,天天社则愿意成为这样的出口。

  2015年,在国家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中国出版集团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支持下,“青铜葵花奖”设立,目的在于以“纯文学”为评判标准,发掘新人新作,鼓励中国原创。奖项分为“儿童小说奖”和“图画书奖”隔年交替举办,到2019年征集的第三届图画书奖中又增添了“非虚构类”作品。

  这一奖项投稿之初,由工作人员记录并隐去作者署名,评委在评选稿件的时候屏蔽了干扰,将目光投注在作品本身,直到最终确认获奖作品后才揭晓作者。这层机制保证了公平公正,也保证了获奖作品的品质。比如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最高奖《将军胡同》,在获奖后又取得“中国好书”“ 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荣誉认可,出版至今发行已超过30万册。

  到了第二届“青铜葵花奖”揭晓,无论是小说奖还是图画书奖,一批90后作者涌现出来,比如《刀马人》作者王璐琪、《沐恩奇遇记》作者朱欢、《狐狸的朋友》作者杨博、《汪!汪!汪!》作者张玥等,还有同时摘得小说奖金奖(《你的脚下,我的脚下》)和图画书奖(《天上掉下一头鲸》)的文学艺术“双料”作者西雨客。

  打磨作品但不“抹杀”创意

  如果说奖项的设立和评选帮助了青年作家进入公众视域,那么后期出版社对于青年作家作品的细致打磨,则是帮助和陪伴他们在创作这条道路上更快地成长。

  获奖作品从投稿到正式出版基本要“磨”一年,编辑对这些作品提出专业的修改或增补意见,与作者探讨更好的呈现方式。以图画书为例,图画书既要考虑适龄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要赋予艺术品的大众化阅读性能,从与作者商议改订书名到内容画面的修改,甚至选纸试色都要耗费更多心力,社里的图画书编辑“日日头秃”。在作品之外,《狐狸的朋友》改编儿童剧剧本、主人公折纸设计,《天上掉下一头鲸》青花瓷烧制的过程图册,都是编辑和作者二次创意的结果。

  作为营销策划,我也特别喜欢不时冒出新创意的年轻作者,他们容易接纳新事物,也愿意配合各种营销活动,也如录视频、做网课、上直播、5G全息投影等活动,总是能在开心的”玩“中收获最好的营销效果。

  激发青年作家的持续创作力并“走向世界”

  和青年作家打交道,天天社的编辑坚持尊重和“鞭策”原则。“鞭策”主要是指“花式催稿”,不断推着他们交新作;尊重是指在这个过程中,不以市场喜好为唯一准绳去干涉作家的创作,尊重他们的创意,鼓励他们去尝鲜、去冒险,把试错的风险担在出版社自己身上。

  具体来说,有时候鼓励作家延续自己的风格,在“处女作”基础上延伸出“系列”作品。比如孟雅楠在凭借《中秋节快乐》摘得青铜葵花图画书奖金奖后,创作出了《好困好困的新年》,以中国传统节日为故事底本,形成“节日里的故事”绘本系列;比如史雷在《将军胡同》之后又出版了姊妹篇《正阳门下》;比如洪永争在《摇啊摇,疍家船》后,继续疍家故事创作《船儿归》,并丰富了体裁以摄影纪实的方式创作《水岸之间》。

  有时候则根据作者的个人风格,提供新思路或新主题。比如在英国留学喜爱逛博物馆的魏冬妮,和她探讨以博物馆故事为主题画绘本,创作《三彩马的旅行》《法老要回家》两部作品;封笔十年重新出发的张牧笛,编辑建议从中篇幻想作品入手打造系列,目前已经出版了《天空之镜》《夏天的森林》;常笑予擅长从实际生活的某个“点”发散想象,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幻想宇宙,继首部作品《黑猫叫醒我》之后,今年其科幻新作《宇宙牙齿》刚出版。

  除了在作者创作和作品营销发行上下功夫,天天社努力通过国际书展等平台,让这批青年作家作品走向世界。一方面,中国原创应该在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也坚信这些品质高,且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审美的作品一定能够被国际市场认可。目前《中秋节快乐》《奇怪的团子》均已售出英文版版权,《中秋节快乐》更成为英国利兹大学汉语翻译大赛指定作品。

  从与众不同的选题到开拓“知识类”板块

  前几年,天天社的原创出版虽然主要集中在儿童文学和图画书板块,但一直在为出版高品质的知识类原创图书做准备。2018年末,天天社出版了第一套原创科普作品“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系列,这套历时3年策划出版的作品开启了天天社的知识类原创出版之旅。

  “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系列策划之初,编辑在市场调研后发现,虽然科普作品众多,但以引进版为主,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编辑决心尝试“软科普”,结合天天社的文学优势,不做单纯的词条注释,以人文视角阐释自然与生活的关系,为中国孩子做一套了解自己“家门口”动植物以及动植物背后本土文化、人文地理的读物。

  责编刘馨好友冷林蔚在某科普杂志连载的系列专栏《傻傻分不清》反响很好,通过比较的方式介绍物种是一种新颖的博物学讲述方式,因此希望每本书围绕一个主题,分别是哺乳动物、水生动物、鸟类、昆虫、植物,通过相似物种的比较,让读者以“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眼光认识身边常见的自然物。然后将“中国物种”“中国人的自然观”“博物入门”等关键词作为约稿准则,并强调语言的文学性。借助冷林蔚曾在《天天爱科学》《知识就是力量》等科普杂志的任职便利,她先后找到了昆虫专家冉浩、植物手绘达人年高、猫盟创始人宋大昭,鸟类专家关翔宇4位青年专家,组形成了“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4本书的文字作者团队。

  书刚出版时,社内编辑都觉得“好得不得了”,但对于外界的接受度却“没什么底”。拿到样书后,我和刘馨第一站先去了果壳网,去说服一个专业的科普网站接这样一套“软科普”入门系列图书,最终果壳网、物种日历先后推荐这套书,成为果壳网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第一套原创科普推荐读物。此后,在几位作者的高度配合下,后来我们在“北京坊”摆过市集、在惊蛰节气做过主题读书会、在假期开展了多地图书馆分享。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各种渠道认识了这套书,2019年年底,“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 也不负众望地获得了“我最喜爱童书”知识类读物金奖、“年度桂冠童书”等殊荣。

  2019年,“知识类读物”已经成为天天社的三大产品线之一。而之所以叫“知识类读物”而不是纯科普,主要是希望发挥本社在儿童文学方面的特色,在自然科普产品上依旧偏向于“我与大自然的奇妙相遇”的形式,与人文相结合,或在写作形式文学性高于一般的科普类童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