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揭秘音乐产业渡过的免费之劫

2020-04-21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 [美]斯蒂芬·维特著 蔡哲轩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58.00元 ISBN:9787564935993

  过去,我们听音乐需要购买磁带、CD,那时的音乐是要付费的;但不知从何时开始,音乐居然成了网络上点一下鼠标即可享用的免费午餐!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一书,详解了音乐如何一步步变成“免费午餐”的产业发展历程。

  ■墨  墨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这本书,定价58元。

  58元,正好也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音像市场上一张正版引进版CD唱片的价格。不过今天,应该已经很少有人还记得这件事,而年轻一代的歌迷甚至连CD是什么都不知道了——笔者2012年曾策划一个唱片展览,主办方请了20个在校大学生担任导览,在给他们培训中,我惊讶地发现这20位90后里只有2位见过CD,而且这两位都认为CD是用电脑光驱播放的。几分钟后,我想通了:如今的孩子都是听MP3长大的,便捷并免费的音乐随手可得,谁还会记得需要花58元购买的CD呢?那一刻,曾经为了一张又一张58元的CD精打细算每一分工资收入的我无比羡慕这群孩子,但同时我也知道,就是这群孩子,让整个唱片业在那段时间里“坠向毁灭深渊”。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讲的就是这段文化断代史的来龙去脉:是谁把本来天经地义需要花钱购买的音乐,变成天经地义可以免费获得的大餐的?全书一共铺陈了三条历史线索:德国弗劳恩霍夫音频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过了十几年的“苦行僧”生活,研究成功了音频压缩技术MP3,却在争取成为业界标准的竞争中因为不谙商战潜规则而败下阵来;互联网野蛮生长期孕育的数字音乐盗版小组视MP3为法宝,招募全球最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集团CD制造厂的一个包装工从厂里偷出还没发行的CD专辑,压制成MP3发布到网上,供人免费下载;环球音乐集团的老总叱咤行业40年,却在面对MP3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科技大潮中无力招架,被自己公司的一个底层工人挖塌墙角,唱片大厦一夕崩塌。这三条线索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和角力,之中的每一个当事人未必自知,他们出于各自利益驱使的每一步动作,却构建起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奇幻的一页。另一方面,身为读者的我们,其实都曾亲身参与了这段奇幻历史,是其中的一员。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的英文原版《How Music Got Free》2015年6月在美国出版,当年就获得了《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时代》《福布斯》等媒体评选的年度最佳图书奖,原因很简单——过去还没有任何一本描写音乐产业的非虚构类书籍能像这本《How Music Got Free》这样把枯燥的数字和行业事实写得犹如热播美剧一样惊悚刺激。有读者比喻,书里的三条线索,弗劳恩霍夫研究小组那条神似《硅谷》,环球音乐集团那条犹如《嘻哈帝国》,而唱片厂包装工线索如果拍成美剧,精彩程度绝对和所有刑侦探案剧集不遑多让——没错,电影《黑客帝国》的制作人早已经买下了这本书的电影改编版权。

  该书之所以精彩,根植于作者斯蒂芬·维特长达5年、横跨美欧亚三大洲的调查采访。他面谈对象接近100人,翻阅档案几万份,甚至为了写这本书抛弃了华尔街金饭碗,一心一意投入到纪实写作之中。这么拼,作者的原始驱动力只有一个:他本人就是那个下载免费盗版MP3而不去买唱片的世代里的一员,这一代人,每个人都犯了“盗窃罪”,他想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2020年,《How Music Got Free》的简体中文版《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终于得以发行。虽然相比英文原版,简体中文版的面世时间稍晚了一点,但书中所记录的那家被盗版数字音乐无情啃食的全球最大唱片公司——环球音乐却正巧在今年中国市场上数字音乐销售势头爆发,腾讯更斥巨资收购了环球音乐的部分股份——正是因为《How Music Got Free》所记述的反盗版的最后胜利,才有了今天读者手捧《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时音乐产业的重振,这恐怕也是这本书的微妙命运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