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选取媒介融合环境下CSSCI(2019-2020年)编辑出版学11种学术期刊(含C扩)作为调研对象,根据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选定数据库、自建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期刊APP共4种当前通行的融合出版渠道,通过调研和分析其发展现状,发现:数据库数字全文发布在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同时,已经形成数据、评价以及传播渠道依赖;自建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缺少自主传播意识;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的社交媒体平台二次传播初步完成布局,但存在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少互动、建设粗放等问题;作为建立品牌影响力、获取用户数据、用户经营、动态掌握用户需求和数字付费渠道的期刊APP开发,目前尚处于空白。本文进一步探析问题成因,并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自建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期刊APP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1],技术性的颠覆力量正在重新定义学术出版范式[2]。我国学术期刊在融合出版实践上不断转变观念[3]、摸索前进,在第三方平台如中国知网等大型数字全文数据库的助力下,取得了一些进展[4],但进展缓慢[5],与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出版尚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表现处于初级阶段[6]。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国际学术期刊同行正从融合出版与多元评价两个渠道积极迎接和拥抱媒介融合环境的到来。一方面,2019年以来,电子订阅收入已成为全球期刊业的稳健收入渠道[7];另一方面,国际范围内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影响因子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逐渐得到修正,走向特色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替代计量(Altmetrics)、特征因子(Google Scholar Metrics,GSM)、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均在不同学术领域和学术评价指标特点上发挥独特作用,用以弥补传统学术评价的不足[8]。
“融合出版”(Convergence Publishing)概念源于传播学领域的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9][10][11]。作为一种还处于变化与发展中的新事物,目前尚无对“媒介融合”的统一界定。已有研究对其概念的界定,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基于技术层面的融合,即各种媒介间的融合;第二层面是基于媒介产业层面的融合;第三层面是基于媒介形态、管理和监管部门的融合;第四层面最为宏观,是传媒、电信、IT、电子产业间的不同产业融合,被称为“大媒体”[12]。“媒介融合”引入出版领域时,采用第一层面的含义。
一、研究对象及调研内容
本文选取CSSCI(2019—2020年)编辑出版类8种来源期刊及3种扩展版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按照音序排位):《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中国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扩展版《编辑学刊》《出版广角》《中国编辑》,采用媒介融合第一层面的概念界定,即媒介间的融合,选定数据库、自建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期刊APP共4种当前媒介融合环境下通行的融合出版渠道作为观察路径,试图厘清目前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析问题成因,针对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5G技术、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提出可行性发展建议。
二、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及分析
通过调研11种刊物在全文数据库、自建网站、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期刊APP4种融合出版渠道上的融合出版表现,呈现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并就其现状做进一步解读与分析。
1.数据库数字全文发布在有效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同时,已经形成数据、评价以及传播渠道依赖
我国大型网络期刊全文数据库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因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与中国知网签署了独家授权协议,在内容全面性上独占优势,因此尤以中国知网为代表。本文调研11种期刊在中国知网的出版情况作为其数据库出版情况的代表。
11种被选研究期刊均通过中国知网发布数字全文,中国知网在为各刊编辑部免去数字加工和数字发行工作的同时,运用其国内外数字发行平台使各刊每期数字内容得以在全球范围的个人用户和团体用户间传播,从而提升刊物影响力。其中,《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学刊》等期刊与中国知网签署了独家授权协议,其数字全文在中国知网授权独家出版,影响力得以进一步集中。
新型数字出版模式是数据库对既有数字出版产品的更新或是经过大量用户研究推出的创新性影响力提升工具。以中国知网为例,目前,中国知网有3种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包括网络首发(单篇/整版)、增强出版和数据论文。网络首发是指借助互联网(含移动网络)在“中国知网”以数字出版方式优先出版学术期刊的单篇论文内容[13]。网络首发作为中国知网新型数字学术出版项目,具有一定的进入门槛,包括入选期刊是核心期刊以及发布文章须在纸质刊物出版日期之前。因此,网络首发项目能实现为广大研究人员识别核心期刊最新文章的功能,实现研究成果的时效性聚类,能有效提升文章的辨识度,改善所发布论文在数据库海量文献中被发现的概率[14]。目前有1138种学术期刊参与网络首发项目[15]。在11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中,《出版科学》与《科技与出版》两种期刊为中国知网网络首发期刊,网络首发项目在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中整体参与度不高。
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数据库在有效提升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同时,刊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形成传播渠道依赖;知网产生的传播和使用数据成为当前学术期刊评价机构的重要评价依据。
2.自建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缺少自主传播意识
期刊自建网站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建立学术期刊品牌形象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开展自主数字出版和传播、在线办公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静态信息、动态信息、论文获取、在线办公4个维度,分别考察其网站在信息丰富程度、及时更新情况、论文获取状态以及数字化办公程度。
11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均有自建网站,但在上述4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表1 11 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自建网站建设情况
数据来源:各刊官方网站;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19年5月。期刊名称 | 自建网站 | 静态信息 | 动态信息 | 论文获取 | 在线办公 | |||||||||
基本信息 | 投稿指南 | 征稿启事 | 期刊征订 | 期刊导读 | 期刊动态 | 新闻公告最近更新 | 开放内容 | 最新论文(滞后期数) | 在线投稿 | 在线编辑 | 在线审稿 | 在线征订 | ||
《编辑学报》 | √ | √ | √ | / | √ | / | / | 2018.10.19 | 全文下载 | 2019年第1期(0) | √ | / | √ | / |
《编辑之友》 | √ | √ | √ | / | √ | √ | √ | 2018.10.15 | 全文浏览 | 2019年第2期(1) | / | / | / | √ |
《出版发行研究》 | √ | √ | √ | √ | √ | √ | √ | 2014.7.11 | 摘要 | 2019年第2期(0) | √ | √ | / | / |
《出版科学》 | √ | √ | √ | √ | √ | √ | √ | 2019.3.20 | 全文下载 | 2019年第2期(+1) | √ | √ | √ | / |
《科技与出版》 | √ | √ | √ | / | / | / | √ | 2018.11.19 | 全文下载 | 2019年第2期(1) | √ | √ | √ | / |
《现代出版》 | √ | √ | √ | / | / | / | / | 2019.2.12 | 摘要 | 2018年第5期(1) | √ | / | / | / |
《中国出版》 | √ | √ | √ | / | √ | / | / | 2019.1.18 | 摘要 | 2018年第10期(/) | / | / | / | √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 | √ | √ | √ | √ | √ | √ | 2019.3.20 | 全文下载 | 2019年第2期(0) | √ | √ | √ | √ |
《编辑学刊》 | √ | √ | √ | / | / | / | / | / | 目录 | 2019年第1期(1) | √ | / | / | / |
《出版广角》 | √ | √ | √ | / | / | / | / | / | 摘要 | 2018年第17期(/) | √ | / | / | / |
《中国编辑》 | √ | √ | √ | / | / | √ | / | 2017.12.17 | 摘要 | 2015年第6期(/) | √ | / | / | / |
在网站基本功能即信息丰富程度上,《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科学》《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栏目设置齐全,网站信息更新及时,基本情况介绍较为全面,动态更新情况良好。部分期刊网站建设则不尽如人意,栏目设置后缺少内容建设,出现栏目空置现象。
在论文开放获取方面,《编辑学报》《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4种期刊提供全文下载,其他期刊仅发布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这与前文提到的全文数据库独家授权协议关系密切。当自建网站不能有效发挥自主传播功能时,则是为用户设置了使用门槛,不利于刊物内容的及时、广泛传播。如果经济回报上不能平衡这种传播上的失利,则独家授权行为综合来看对刊物发展不利。
论文获取时滞上,《出版科学》与纸质版同步、比中国知网超前一期;《编辑学报》《出版发行研究》《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种期刊与中国知网同步;《编辑之友》《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编辑学刊》比中国知网滞后一期。《出版科学》系DOAJ收录期刊,由于DOAJ对于期刊论文的全文开放获取和获取时滞有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因此《出版科学》的开放获取工作相比其他刊物,更加完善和规范。
在线办公方面,截至2019年5月,仅有《编辑学报》《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4种期刊实现在线投审稿,作者能够通过在线投审稿系统实时查询稿件审稿状态。《编辑之友》可实时公布论文初审、修改稿和待审稿状态,审稿时效性较强。
本文所选11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均有自建网站,但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缺少自主传播意识。与《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网站内容建设相比,无论是网站内容丰富程度,还是功能的多元性方面,我国学术期刊网站建设都有极大的成长空间。
3.社交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初步完成布局,但存在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少互动、建设粗放等问题
微信与微博是当前国内广泛应用的两种社交媒体。笔者调查发现,11种期刊中,仅有《出版广角》和《出版发行研究》开通了官方微博,其余9种期刊均未开通微博。《出版广角》最近更新时间为2017年6月,已经停更两年;《出版发行研究》的微博于2018年12月开通,微博内容有限,截至2019年8月,其内容发布尚不到30条。由于微博渠道尚未得到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关注,下文则不再展开描述,而将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作为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社交媒体融合出版渠道的观察对象。
根据清博指数、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5月,除《编辑学报》依托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微信公众号开展宣传与传播工作、未单独开通微信公众号外,其余10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均于2013年至2017年间先后开通微信公众号。部分刊物微信公众号通过丰富发布内容、精心二次编撰、加强更新频次等方式,已经建立了一定影响力,如《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中国出版》预估粉丝活跃人数超过5000人,其余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活跃受众多在2000人左右,在内容运营上存在以下不同程度的问题。
(1)内容表现形式单一。当前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以原刊论文为主,未能充分掌握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技巧,做到真正的融合出版,不能利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推送内容单一,篇幅过长,没有充分考虑微信公众号概览式、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2)与读者缺乏互动。当前我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活跃粉丝数量大多在2000人左右,平均阅读量在300左右,传播范围尚不广泛。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区为读者互动提供了空间,但是这10个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下方少有留言显示。当读者通过留言对某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后,却没有得到平台回复,本质上还是单向传播,没有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作为社交平台的优势,因此整体活跃粉丝数量低。
(3)整体建设呈现粗放状态。微信公众号菜单栏功能强大,结构完善的菜单栏能够极大地方便读者检索信息。但部分刊物微信公众号的菜单设置过于简单甚至未作设置。部分刊物微信公众号发文的推送频率不固定,尚未将其作为融合出版的阵地来对待。
4.编辑出版学学术
期刊APP开发目前尚处于空白期刊APP目前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期刊制作,独立开发并且单独维护;二是多种期刊集群形成的综合性期刊APP。期刊APP是媒介融合环境下学术期刊建立品牌影响力、获取用户数据、用户经营、动态掌握用户需求和数字付费的良好渠道。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目前均尚未涉及独立APP运作。手机知网APP作为集成性的期刊APP平台,缺少APP特色功能的开发,且缺少学科内容整合及特色挖掘。因此,在学术期刊APP开发领域,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尚处于空白状态。
三、当前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问题成因探析
整体来看,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状况与已有研究的中科院所属期刊情况接近[16],即办刊人员具备一定的融合出版意识,刊物整体处于摸索和较为初级的融合出版阶段;各刊融合出版受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刊物融合出版初具特色。与国内外优秀同行相比,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在现阶段融合出版发展问题上,显示出各刊物融合出版局面尚未打开、融合出版工作缺少顶层设计和积极主动性、融合出版人才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与当前学术期刊发展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大型数据库一方面缓解了各学术期刊媒介融合时代融合出版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学术期刊失去主动探索融合出版的动力。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数据库为各刊提供了强大的数字渠道和完备的数字内容转化服务,缓解了各学术期刊自建数字传播渠道的经济、人力资源和技术压力上存在困难的同时,也削弱了学术期刊的自主数字传播能力。打破我国学术期刊在数字传播路径上的依赖,需要广泛、深刻的基础建设工作。
二是我国当前单一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对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引领作用。当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仍以引文数据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围绕数字出版过程中的既得指标完成,如Web即年下载频次、Web即年下载率等基于互联网终端的使用数据,缺乏对于移动互联环境下反映文献影响力的替代计量(Altmetrics)指标的应用。既有的评价体系不能全面地反映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使用的文献质量;缺少对于不同学科文献使用和需求之间的评价与反馈,缺乏学科间的揭示度。由于缺少良好的评价导向,也就不难理解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重视程度不一,发展情况良莠不齐了。
三是学术期刊编辑部在现有的体制机制下,无法满足融合出版在人员、技术、资金上的要求,遑论宣传、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投入。融合出版具有自身规律,不同媒介下的读者需求与特点不尽相同,需要专业人才从事专业性的建设工作。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部多面临复合型编辑人才匮乏、办刊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面对融合出版难免出现有心无力之态。
四是透过11种编辑学C刊(含C扩)的融合出版现状可发现,在融合出版过程中,内容为王、内容至上法则仍在发挥显著作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例,优质的原文内容和贴合受众信息需求的内容,更容易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
四、相关建议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发展现状,提出建议如下。
一是增强融合出版理念,积极向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的融合出版模式学习。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在融合出版领域已经开拓了成功模式,《自然》与《科学》两种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在出版融合工作上,在拥有个性化计量指标(如《自然》将Altmetrics纳入计量指标,同时拥有自然指数、期刊指标)的同时,还在门户网站、社交媒体上有优异的表现:《自然》杂志的门户网站有英文版、中文版、韩文版、印度版、日本版、中东版共6个版本、月均用户拥有900万人;《科学》杂志在脸书上有398万人关注、141万推特粉丝、16.9万优兔(YouTube)订阅用户[17],这些数字媒介平台在媒介融合时代保持、推动、提升以及拓展刊物影响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刊主体需加强对融合出版工作的重视,丰富和增强融合出版理念,打开媒介融合出版格局,有效推动纸质媒体利用各类数字出版平台扩宽传播范围,增强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影响力和市场生存能力。
二是加强融合出版体系设计和建设投入。融合出版具有文字、图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同一种内容面对不同媒介终端的读者,其阅读需求有所差异。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原刊内容的简单重复发布,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和传播手段,加强融合出版特征研究,丰富数字出版的内容形式,更好地满足用户媒介融合环境下的阅读需求。
三是重视融合出版人才建设工作。融合出版人才是期刊融合出版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学术期刊编辑部仍以传统编辑为主,因循纸质出版的制作流程,对融合出版的制作、排版、传播、宣传以及运营等工作缺少经验。学术期刊亟须加强编辑人员融合出版技能的培训和聘请专门的融合出版人才,或将融合出版工作进行专业技术外包。
四是学术期刊品牌建设与信息聚类需及早采取行动。尽快激活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能力,拓展其在新型科研环境下为学术研究服务的能力。我国学术期刊在传统出版时期,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与建设,产生了一批核心期刊作为其品牌辨识度。但在数字环境下,单一的品牌辨识度很快面目模糊,失去其个性与特色;期刊内容与发展路径上的同质化,加深了学术期刊品牌辨识度的弱化。同时,作为可信任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具有极强的号召效应,同一学科的学术期刊应尽早建立期刊联盟,形成信息聚类及学科交流合力,更好地揭示学科研究进展,更大范围地促进学术交流,为学科发展与交流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
五是关注5G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技术革新及其对出版机遇的影响,及早布局。2019年5G牌照的发放与5G技术的正式通行,给出版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议题和动力,围绕5G技术的编辑出版类学术会议频频举办。英国作为全球第一批使用5G网络运营商的国家之一,有记者实地感受5G速度得到反馈:5G速度超出4G近14倍[18],超高速的网络将会带给人工智能行业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将会大大解放人们在车辆中的时间与精力,创造出新型场域,在这个场域下,人们的工作与娱乐活动将会变得模糊,这个场域也将是广告商、汽车制造商和出版商未来激烈争夺的地盘,出版商需要充分了解人们如何利用无人驾驶车辆中的额外时间[19]。我国编辑出版学学术期刊出版者需密切关注相关的技术革新,加强融合出版的生产和传播能力,及早布局未来的融合出版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丹丹.数字环境下的学术期刊传播质量控制研究[J].评价与管理,2017(3):73-75.
[2]马婧.媒介技术变革下学术传播体系的演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9(6):63-67.
[3][6]朱琳,张晓宇,刘静,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06-612.
[4]刘永强,杨嘉蕾,杨乐,等.科技期刊网络首发的实践与思考:以《热力发电》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6):320-323.
[5]张海生,蔡宗模,吴朝平.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J].中国编辑,2018(1):78.
[7]Acelebrationofdigitalsubscriptionsuccessstories[R]//2019_Global_Digital_Subscription_Snapshot_July.2019:2.
[8]杨丹丹.基于出版流程的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6:166.
[9]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2.
[10]张聪.大牌期刊路在何方:国际著名期刊的融合发展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
[11]蔡雯.“专家型”记者和“融合型”编辑:浅谈美国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J].今传媒,2005(10):2-3.
[12]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87-92.
[13]中国知网.新型出版模式介绍[EB/OL].[2019-08-01].http://iras.lib.whu.edu.cn:8080/rwt/401/http/NNYHGLUDN3WXTLUPMW4A/kns/subPage/introduce.aspx.
[14]刘永强,杨嘉蕾,杨乐,等.科技期刊网络首发的实践与思考:以《热力发电》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6):320-323.
[15]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期刊(1138种)[EB/OL].[2019-08-02].http://iras.lib.whu.edu.cn:8080/rwt/401/http/MNRXVLUDN3WXTLUPMW4A/eapf/cajn.
[16]朱琳,张晓宇,刘静,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融合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06-612.
[17]数据来源系《自然》和《科学》的官方网站及其对应的社交媒体数据,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
[18]5G究竟能有多快?[N].商业周刊(中文版),2019-07-08.
[19]Afreshchallengeforpublishers-driverlesscars[EB/OL].[2019-08-03].https://fipp.com/news/features/driverless-cars-massive-challenge-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