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出版人应着力培养三大素养

2020-04-2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高等教育出版社生命科学与医学出版事业部主任 吴雪梅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精品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做编辑已经28年,从一名助理编辑,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事业部主任。我一直奋战在编辑工作的一线,深知一名编辑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无论是出教材还是学术著作,无论是选题组稿还是编辑加工,无论是做纸媒还是数字化产品,出版人应当着力培养自己三方面的素质:精品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出版物

  从我入社之初,老编辑们就告诉我高教社的教材都要细致打磨,推出精品;后来我们的读者告诉我,我们喜欢高教社的书,因为它权威,可读性强,版式装帧设计也好看实用;我的作者告诉我,我们非常愿意在高教社出书,因为你们对学科发展的把握和对教学改革的理解对我们很有启发,在高教社出版提升了我的作品……再后来,高教社把精品化作发展战略。近30年的耳濡目染、摸爬滚打,我深切地认识到,精品意识是一名编辑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我觉得打造精品应重视对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服务高校教学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分子生物学课程只在少数高校开设,在北京大学也只是生物化学专业的选修课。但基于对学科发展的基本判断,加之广泛的市场调查,我们觉得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已经深入到了分子水平,深感这门学科发展的势头必定会深刻地影响到教学领域,于是下决心组织一本分子生物学教材,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引导高校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

  我们坚持以高标准遴选作者,最终确定了北京大学的朱玉贤教授,他讲授分子生物学课程多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为了保证书稿质量,我不断地与作者交换意见,讨论教材的定位,处理好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教材编写规范。为了开拓市场,还请朱玉贤教授到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介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书稿的有关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许多代表听了以后,表示要向北大学习,尽快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

  考虑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反映的是学科的前沿,形式上也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于是在领导的支持下,参照国外图书,根据生物学科及该书的内容特点,在尽量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在开本、版式、装帧设计、插图设计等方面大胆改革,提升了该书的档次,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并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和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该书几版的繁体字版权都转让给了我国台湾地区的出版社,获得了输出版优秀图书奖。更重要的是通过做好做精该书,吸引了更多优秀年轻学者参与教材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近30年的编辑生涯里,我策划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优秀教材与学术精品,其中20余种出版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我深刻体会到,编辑的精品意识应体现在对学科发展和教改趋势把握的精准,对图书内容质量把控得精心,对编校质量追求精益求精,装帧设计达到精良。

  开拓国际视野提升编辑胜任力

  当前,我们在家门口就面临着国际化竞争,中国的出版人,即便是国内市场也同样要与国际知名出版公司竞争,这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编辑努力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已成为国际化大潮中编辑胜任力的重要因素。

  在探索国际化出版途径中,我积极开拓合作渠道,采取“引进—消化吸收—自主研发—走向国际”的策略,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引进国外优秀教材方面,出版了“国外优秀生命科学教材译丛”。我作为主要策划人,围绕高校生命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选择了一批世界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权威教材,聘请国内各领域的著名教授主持翻译,组成一套“生命科学优秀基础教材译丛”,满足了生命科学迅速发展情况下国内高校对优秀教材的需求。

  对国外优秀教材的深入剖析,也是作者和编辑一起学习成长的过程,借鉴国外优秀图书编撰出版思想,有力促进了自编图书向国际水平看齐的进程。我任责编,选了美国L.M.Prescott的《微生物学》(第5版)翻译出版中文版,这本书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权威教材,约请武汉大学教授沈萍担任主译,并以全彩色形式出版,获得了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奖。此后自主研发的沈萍教授出任主编的《微生物学》成为国内最权威的微生物学教材,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在教材走出去方面,我策划或任责编的图书已有20余种实现版权输出。《基础生命科学》是国内第一本全书582幅插图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彩色印刷的高校教材。在策划该书初期,我勇敢地打破传统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路,尝试在教材建设中采用“签约作者”和“著作权共有”的做法,编辑与作者一起研究课程,比较分析国内外的同类教材。在书稿审读过程中,我还组织了阵容强大的多家名校名师组成审稿队伍,每位专家重点负责审查他们熟悉的相关章节。

  这样做确保了书稿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也是一次精心安排的新书宣传。《基础生命科学》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举行了首发式,引起了海外出版社的极大关注,多家美国和英国出版商盛赞此书内容丰富,图片、版式、印刷水准高,国内多家媒体也都发表了快讯或评述。现今,《基础生命科学》(第2版)问世,国外同行评价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精美结合。其英文版和韩文版相继转让给了Thomson Learning和Cengage,繁体字版转让给了我国台湾的出版社,这标志着我国生命科学类教材真正走向国际,在业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得到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资助,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生物学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向新的高度发展。

  挖掘中国学术成果,推动学术著作走向国际。我参与策划的《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包含了上万种植物的分布图及相关信息,是中国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成果,当时根据其数据量大的特点,我和同事们提出对每一物种的数据进行规范标注,采用XML排版,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出版周期,保证了质量,也利于实现纸质版和网络版等多种形式的同步出版。书出版当月就带到了法兰克福书展,并积极向国外出版社推荐,最终促成英文版成功转让给了施普林格出版公司,该书也获得了第十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和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培育创新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大潮,以及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着力培育创新能力更是新时代编辑必做的功课。

  这些年,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MOOCs影响日趋深远的背景下,我深入调研学校教学改革情况,并针对当前教学需求的新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出版理念与模式,在2009年,作为核心成员提出了“课程出版”新概念,并摸索出了数字课程出版与定制应用的新型业务模式。

  近年来积极实践,选组出版了一批“数字课程”,既有名师名课,也有配合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型课程,这些课程为高校提供课程定制应用服务,受到高校专家和师生的广泛好评。出版界和教育界的专家认为,这一出版模式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出版的理念与内涵,也为教育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路,对传统教育出版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支持。

  特别是今年,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高校延迟开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教育部发布《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我们积极响应,快速行动,凭借几年来出版的优质数字课程,依托高教社数字课程云平台,为高校提供免费在线课程定制服务,帮助高校便捷地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在教学实施层面,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支持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教学活动,通过网页端与手机端实现在线教学互动、形成性教学评价及在线教学档案管理等。在教学支持层面,采用智能客服系统与人工客服相结合的方式,辅助教师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在技术支持层面,对服务器和网络带宽等进行了大幅扩容。教师普遍反映良好,认为高教社数字课程云平台提供了一批经过专家遴选和推荐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两年来,高教社的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鼓励编辑不断突破传统,积极创新。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和传统教材发展的难题,我与林金安、杨兵共同担任总策划,出版了“iCourse教材:基础医学系列”,包括《病理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18种图书,这是高教社也是国内医学教材领域第一套纸质与在线数字课程有机结合一体化设计的新形态教材。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给我们出版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双一流”建设,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我们做教育出版的是更大的机遇。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精品意识、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用我们的激情、智慧和汗水,把握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去浇灌那属于我们的田野。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