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同事转来微信,“最美的书”评选结果揭晓,《漫长的告别》一书赫然在列。因我担任此书的责任编辑,在向设计师王俊老师表示祝贺的同时,自己心里也倍感欣慰。因我与王俊老师办公室对门,自然少不了多进出几回,王老师办公室的同事们打趣道:“张老师看起来比王老师还兴奋,那能不能透漏点秘诀,我们怎样能设计出‘最美的书’。”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虽然大家都是开玩笑,但我在兴奋之余,却突然觉得有必要写写《漫长的告别》一书出版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一来总结下此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二来间接回答下各位年轻同事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共勉。
获奖与情怀
但本书的获奖,好似一个触发开关,让我这个普通的编辑分明感受到了一种情怀的存在和力量,尽管它不独属于某一个人。之所以强调此处的情怀不独属于某一个人,是在认真复盘《漫长的告别》一书的全部出版流程之后得出的结论。该书此次荣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图书设计大奖,设计师王俊老师自是居功至伟。从拿到选题时的慧眼识金,到设计过程的全心投入,再到制作阶段的严格要求,无一不体现出一名设计师对于设计情怀的坚守。没有这份坚守,也许设计、制作过程不会有那么多的波折,但也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幸运的是,回顾整个出版过程,王老师并不孤独。从我邀请他操刀设计这本书的那一刻起,直到我们最后一起跟单到印刷厂,确定封面烫印材料和标准的最后一关,其间有过分歧甚至争执,也经历了时间、成本等客观因素的考验,但我们都已经将属于出版人的情怀——做一本好书,深刻在我们的每一步前行足迹上。除此之外,本书的脱颖而出还得到了作者及制作者(印刷)的倾力相助,这种帮助,如果没有作者对于写作情怀的向往,没有制作者对于印刷精品理念的坚守,情怀的链条会在某一刻戛然而止,这本现在顶着“最美的书”光环的作品也定然不会受到如此多的关注。
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资深集邮爱好者。因工作需要,作为责编的我数次与作者沟通,直到有一次看到其小心翼翼地将整理好的邮册从高大的书橱中拿出供我们参考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震撼:美丽的邮册,精心的编排,庞大的数量,不菲的价值。很难想象,能做到这样的集邮者,即使放眼全国,还能有多少?“痴迷”这个词好像已经无法概括作者在集邮事业中付出的心血。此外,作为编辑,我深深地被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所折服。本书中,从头到尾,作者以“邮”为媒,将其对邮票与历史、邮票与情感、邮票与家庭等方面的理解,浸入到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笑其可笑、叹其可叹、悲其可悲、望其所望。试问此举,没有数十年在“票”中浸淫,在“格”中攀爬的经历,谁能做到?
此外,在审稿、设计、编辑过程中,作者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于编辑出版中的事务,一概放手交由编辑和美编。事实上,作者并不仅仅是放手,更多的是帮助和配合。因为从策划选题伊始,我和设计师就选题内容与结构做了仔细的分析,对书稿部分内容和部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多次与作者进行了详尽的沟通。幸运的是,作者给予我们百分百的信任与支持,按照提出的要求,对部分内容以及篇章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让本书的线索更加明确,主题更为突出。也正是在这种交流之中,作者和设计师之间内心深处的情怀得以配对、续借,“最美的书”曙光初现。
匠心延续
“可以倾听一位关于集邮者心声的笔记本。全书设计紧扣邮票收集者文本故事的线索,延展出全书图文叙述架构的特征,从封面的造型、书口的形态,以及全书的基本色调,内页邮票的配置,时代把握的分寸感都恰到好处。精心设定的纸材使翻阅十分轻松愉悦,体现整体设计的理念。开篇部分的一枚邮票,也是该书珍藏的亮点。”
这是2019年度“最美的书”评委会发布的内容。评委会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本书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特点,用词可谓又“准”又“狠”。说其“准”和“狠”,极像武侠小说中的点穴功夫,将本书在设计过程中的几个困扰设计师和制作者的痛点,也是最能体现设计者、制作者“匠心”的地方,一一点出。
在本书的设计过程中,三个细节既能体现出王老师巧具匠心又细致务实的设计风格,也能体现出制作者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和对印刷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一处是腰封的设计和制作。腰封上的一段话,是作者在通读完我们基本定稿的文字后,特意向我们提出的一个要求。作者原来的要求是体现在封面上。但因为当时已经确定了封面整体设计风格和烫印工艺,而作者加的这段话,不长不短,加在开本本来就不大的封面上,略显冗杂,但去掉又违背了作者的意愿。考虑到作者在前面的工作中给予我们的极大帮助,最终我们决定保留这段话,用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意思。经过王老师的巧妙构思,最后选择了腰封。为了与整本书的设计思路相适应,从腰封的用纸,到腰封上文字的编排顺序,腰封边缘的齿孔大小……每一个细节王老师都做了多次设计和调整,其中,腰封边缘上的齿孔大小和形状,是经过了数十次的试验,直到其视觉效果被王老师认可后,才最终定稿。
第二处是书口的设计和制作。设计师从整套书设计风格统一的角度出发,全书中出现了数个与邮票齿孔有关联的设计要素。腰封上的齿孔、封面压凹处的齿孔以及书口的齿孔。其中,书口齿孔的设计理念成型最早,但在制作过程中实施难度最大,是整本书的设计重点,也是难点。也正因如此,王老师在确定制作单位时,特别谨慎。他随身带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了与他合作过的制作单位的特点和成果,那几天,他不停地奔走于同行的工作室,研读拟合作单位承印过的样书,研究他们的工艺流程和水平,最后确定了两家作为候选。王老师将印制时可能涉及的工艺流程和要求均详细地记录下来,尤其是书口处的打孔工艺,更是详尽细致地做了要求:齿孔上下保持一致,相邻齿孔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0.3cm;齿孔的深度不得大于0.25cm;在已确定的纸张基础之上,齿孔模切处要保持绝对平整等等。事实证明,书口打孔工艺才是真正的试金石。其中一家印制单位其他的工艺都完成得很好,唯独在做书口打孔时,败下阵来。要么打出来的孔上下不齐,呈“S”形;要么打出来的孔毛毛剌剌,与设计要求不符。最终的承印单位,在这个书口打孔工艺实施时同样遇到了难题,经过几轮协商,只有两种方案能尝试,第一,去深圳做专门的模切刀具,价格不菲,且耗时较长。第二,图书装订好之后,请专业人员在车床上完成打孔工艺,但质量不能保证。经过权衡,最终我们决定选择第二种方案。事实证明,王老师的匠心在其心,制作者上海雅昌的匠心在其手。当我们在图书付印前拿到“白书”(图书付印前印刷厂按照全部工艺要求制作的样书)时,忐忑不安的心情得以缓解,最难的齿孔上下基本保持一致,齿孔左右之间的距离一致,只有齿孔的深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拿着样书,设计师和制作者像做精密仪器一样,用尺子一遍一遍地测量,明确优化方案和标准,并且在制作的最后阶段跟单到印刷厂,把好图书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
第三处是邮票的设计和制作。因邮票是本书的主题,设计师在如何有层次地表现邮票画面上下足了功夫。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扉页前以及正文后的两张邮票的设计思路。在第一次和作者沟通时,设计师和作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想在扉页前放一张邮票,不同的是,设计师拟通过工艺化处理后的邮票图片作为要素,而作者却坚持放一张真邮票,经过权衡和比较,我们一致认为,作者的思路让本书会更具有收藏价值。作者又花了不少钱亲自购入相当数量的“红便士邮票”——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交给我们,以作为设计要素呈现。王老师将这枚略小于现在常规邮票的珍品,与它的介绍文字一起,放在扉页前的一个对页,作为正文的序引。在全书的最后,设计师又将一枚长方形的邮票照片经过过油处理后横铺在后记之后的一页上,作为结尾。两张邮票,一头一尾,一真一假,一方一长,一素一亮,首尾呼应,“邮”来“邮”去的设计思路让人拍案叫绝。
(作者单位: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