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邹佩耘: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周安平:西南大学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
【摘 要】5G时代迎来信息技术的全面升级,教育出版业也随之亟待革新。这源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当下教育出版产业的格局分散,产品的经济价值回馈慢,整个行业缺乏主观能动性,行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不足。5G时代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认知、思维、经济革命。5G时代应从产业联动、盈利模式、生态平衡等几方面入手,思考教育出版的创新升级。
【关键词】教育出版;出版思维;出版生态;内驱力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将科教融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融合、教育改革与开放交流融合等集于一体,提出融合发展、共建共享的教育先进发展理念。其主动回应当下萌芽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教育变革。信息与技术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向,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回溯教育出版产业,当前已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1],教育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大数据转变。数字化是5G时代最为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有着强大的创造和创新潜力。教育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巨大的机遇。
一、机遇:5G“技术红利”
助力教与学的改变5G是面向2020年以后移动通信需求而发展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高能效将提升无线覆盖性能、传输时延、系统安全和用户体验[2]。5G的高速率、低延迟、高容量,赋能教育:扩展物联网网络容量、降低沉浸式教学应用延迟、便捷教育资源共享,以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出版形态发生根本改变。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应用手段:由“标准”转向“精准”
5G时代万物互联,5G应用正积极促进智慧教育的实现。多终端、全场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精准采集、挖掘数据的学习评估,提升教师教学效率。例如,猿辅导公司旗下系列在线教育产品:猿辅导、猿题库、猿搜题、猿口算、斑马英语,已经在物联网应用程序领域启动探索。其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数据库等技术,实时测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精准获取学生学习数据。同时,教师更便捷掌握学生实时学习情况并评估,不同终端再次为学生提供完整、系统的个性化智能型学习方案。5G技术带来的教育应用,丰富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教育出现新的样态。猿辅导公司旗下系列在线教育产品猿辅导、猿题库、猿搜题、猿口算、斑马英语,已经在此领域启动探索,通过人工智能、语音数据库等技术,实时测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精准获取学生学习数据,进一步为每位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系统的个性化智能型学习方案。
(二)学习体验:由“现实”转向“情境”
5G带来的低延迟、高速度,将扩展虚拟仿真应用,从物理环境(电脑、交互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终端、虚拟实验室、AR、VR等)到信息环境(云端资源库、交互式学习平台、物联网),扩大课堂中混合现实内容和视频的容量。改善学生学习体验,帮助理解知识点,成为教师更有用的教学工具。传统教育出版依赖于印刷技术,根植于学校教学实际,服务于师生教学实践。但随着5G技术的成熟,传统教育出版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需求。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虚拟仿真等技术应用于教学,辅助教师、学生,使其能精准、高效掌握教情和学情,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教学资源:由“容纳”转向“建构”
传统的教育出版业似巨大的“教材容器”,仅是对教育资源内容选择的再加工,无法形成资源共享的需求链。建立在5G基础上的高速云平台,能为教育出版提供满足学生对教育资源随时随地、个性化移动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对数字教材的资源出版已做尝试:对中小学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内容类型与关联定义,将语义搜索与具体教学需要相结合,把教材同步的配套教辅资源数字化。实现了动态出版、按需出版,更丰富了教辅形式,拓展了教学资源,实现统编教育资源的大数据化,初步体现5G教育出版的趋势和势头。
二、困境:教育出版驱动内核的把握
5G开启,出版、教育、媒介的边界逐渐模糊,教育的改变直接影响教育出版生态的改变。教育出版大生态的运作和生长离不开质变、增长、连接三个核心。因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方式,固然积极影响教育出版,并促进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发展。但教育出版在接受技术带来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乱象,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质变:产业格局分散,难寻高效盈利模式
从教育出版的产业链角度来看,目前市场的参与者愈发增多,但传统教育出版的部分参与者存在感逐渐消失,例如作为载体支撑的印刷厂,作为渠道销售的书店。而硬件商、技术公司、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出版社、作者各自都希望争夺话语权。拥有外显支撑力量的技术、网络的企业,占得技术先机;而内容的提供者——出版社付出海量的内容版权,利润甚少,却还要跟作者进一步分享。其间,并不具备内容生产能力的技术和渠道商,却成为主导市场的关键。另外,技术更新过快,盲目追求技术包装,导致产业格局分散,行业分工不明确,缺乏竞争聚力,如此,导致整个教育出版产业形成分散竞争,抢夺有限市场,彼此都难以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
曾有机构试图打破此困局,采取并购举措,预想形成垄断式的竞争优势,结果并不理想。如横跨学术及教育业务的威立公司,在2019财年出版板块营业收入下滑7%,其中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教育出版(包含STM及专业出版、教育出版、课件WileyPLUS、备考与认证等)。从前一年的1.87亿美元降至1.58亿美元,降幅达16%。[3]教育出版的核心是服务教育的对象学生。学生需求主要为阅读和学习两类。目前各技术公司、新型互联网企业、硬件商、网络运营商虽靠占据市场大量经济份额打技术战,却脱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核心需求。
5G时代更强调数据,教育出版的格局必将遵循时代的要求,跳出传统的生产模式。根据教师、学生以及更多知识受众的需求,教育出版在知识产品设计的构想中提供出版资源。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精准知识服务为重心、5G新技术为支撑的教育出版综合服务生态圈,成为传统教育出版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二)增长:产品的经济价值回馈慢,缺乏主观能动性
教育和出版的两重性是教育出版区别于其他出版类型的根本特征。[4]教育出版产品的用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甚至家长,他们是目标统一、共同参与度高、交互性强的知识生产、消费群体,对教育出版的过程评价的效果要求尤为明确。无论任何学科和领域的教育出版产品,都以学生受教、教师施教的最终效果为导向。其经由学习效果和评价来改进教学活动,既是完成教育活动的循环过程,又是教育出版产品应用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目前教育出版“新瓶装旧酒”现象明显。部分出版企业搭载数据平台,简单地把内容作技术处理;部分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出版数字化产品,以技术作为包装,直接将原内容搬移线上,炒作概念。这种教育方式和所孕育的教育出版产品,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增加线上教学“外衣”,不但加重学生、教师负担,而且经济回馈并不显著。译文出版社的自建阅读平台“译文的书”,2014年依靠出版社自身内容资源,以叠加出版平台的模式建立阅读平台,未达到整合营销、数字化转型的预期,读者并不“买账”,陷入停运。译文出版社的这次教训在于对教育产品经济价值的误判,没有主动搭建经济利润交叉补贴的循环系统。
从市场消费情况而言,互联网经济引起教育出版的先天优势遭到颠覆,教育出版早已告别了“插根扁担也能开花”——教材教辅稳定盈利的时期。特别是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在全国正式使用后,原有的教材出版市场尤其是教辅授权经营随之调整。其中占主额的为K12教育、培训等数字教育出版产品,大部分来源于在资本市场获得巨大资金支持的培训机构。虽有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也并未占领数字教育出版的高地。加之,教育出版经济收益受市场竞争影响,面临教材出版机会减少,教辅竞争日益激烈,纸张和印刷成本上涨,教育出版整体运营没有动力。
(三)连接:“因果性”思维缺失,可持续性不足
在数据分析驱动教育,变革教学的5G时代,教育出版更加重视教育资源组织,以期利用大数据、知识组织、语义网等技术,提供个性化的、丰富的教育与学习体验。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及教学效果,但5G带来流量的增多、信息的爆炸,可能会引起受众对信息的无从选择。更重要的是导致教师、学生无暇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性、因果性。自工业革命后,教育实践主要遵循通过事实、案例、数据信息,经由论证筛选,再总结定律。这是知识习得的过程,也是传统教育的方式。把科学及其发展作为反思资料,运用概念、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讲究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积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其核心是分析、认识问题的规律性[5]。这种通过“因果性”逻辑构建的学生知识体系,强调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维,对学生的知识观的培养着力于因果关系的探究。
5G时代,数据呈现海量、高维的特征。为了有效分析这些大数据,需要对其进行特征选择处理。[6]大数据的选择目标是从数据的特征集合里寻求合适的子集,构建可以描述数据的合理预测模型。即是,从有效的数据中寻找相关性,再将寻找到的这些数据应用于课堂之中,有效提高海量高维大数据对教育指导的准确性。因此,在数据面前,教育的节奏被动加快,并无闲暇引导学生在对知识内容“知其然”的同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大数据生态,倒逼学生尽快掌握寻找“强关联性”的能力。因为大数据的本质就是利用足够的信息来消除找不到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7]。如果,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是让其从大量的相关性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不知道原因,也能直接给出答案);教育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的培养,只求“强关联性”结果,无需“因果关系”的探知。那么,教育的初衷和深度将被破坏。教育出版是教育的承载点,同样面临着难题:是否提供从足够多的数据中,为教师、学生发现强关联性的教育资源供给服务。这种“嚼烂投食”的方式是否违背了教育出版的初衷——服务培育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的能动性。[8]
三、探讨:5G时代教育出版发展的对策思考
对于教育出版而言,5G新技术引入的是一种新的服务形式。那么教育出版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借力技术红利,迎接挑战,是教育出版在新时代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现实的机遇与困境,思考教育出版产业联动性、平台盈利性、生态平衡性几方面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明确定位分工,形成产业联动
未来教育出版产业链核心围绕在用户需求数据,内容创造、技术支持、设备生产、运营服务、消费使用等各产业链机制元素协同优化。互联网企业、网络运营商能够为教育用户提供更好网络服务和开发专用网络,以此创造新的收入和生态;硬件商、技术公司应该认识到教材的变化形态,致力深耕可跨平台、跨操作系统、对软硬件要求小的终端,让5G出版教材、教辅主动适应不同软件平台和硬件环境,达到“云”出版的效果;教育出版社在教材方面,应面向教学过程,从内容开始生产之时就收集学生数据,进行结构化分类,为作者、专家编撰教材提供核心资料;教辅部分应抓住专业、品牌的亮点,细分领域、垂直拓展,达到知识深化、形式多样、辅助有力的目标。教育出版的各产业链要素,凝心聚力形成产业联盟,集合各方优势,搭建联动平台,共同探索、共享优质资源。打造科学的教育出版生产关系和生态系统,连接起各硬件商、运营商、出版企业、数字平台、内容供应商、运营商,形成产业联动。
从3G到4G再到5G,每一代新的移动通信技术都使网络带宽有了极大的提升。[9]对于教育出版而言,5G新技术引入的是一种新的服务形式,裨益社会智能化程度。知识系统、媒介系统、评论系统等无边界融合,技术的后台支持将使得各系统开放并共生。“人的智能将与智能机器、智能化的物体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10]。运营商、技术商、教育出版社等产业链各方的合作将是关键。教育出版行业强化合作意识,增强产业链的跨界连接,共同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才有助于实现教学信息的跨时空、跨平台共享,使得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得以实现,也能达到教育出版向新的业态升级发展。
(二)整合拓展新平台,优化盈利模式
传统数字教育出版物仅将传统的纸质教材多媒体化,通过点击、简短语音指令等获得固定的内容,交互性有限。教育出版社不应再依赖供应内容而获得回报。猿辅导等技术探索较为前沿的平台,在答疑解惑方面,依然依赖传统的班主任人工在线解答模式。随着云平台和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语义分析技术日渐完善,5G时代下的数字教育出版物,要面对的是学生的即兴发挥和随机提问,通过人工智能来达到总结归纳的能力。其并不是单一的程序或者小数据库,而是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系统。对于用户提出的互动请求,不再是只有用户发出精准的指令时才能得到正确内容,要能识别模糊指令。如不仅只有用户提出“2-1=?”的时候才能得出答案为1;用户提出两个苹果吃掉一个时,也能得出1。
另外,用户得到的内容还需有关联性。例如,建立并利用新的智能化平台——智能音响。自2018年我国智能音响市场增长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响市场,有1.12亿智能音响用户。阿里、百度、京东等智能音响生产企业开始突破已有物联网生态系统。亚马逊在智能音响结合数字化出版物领域做得较好,旗下Echo音响内置了Alexa语音管家,用户可以通过Echo阅读购买的Kindle电子图书,听取TED演讲等。教育出版企业可以在整合内容形态的同时拓展新平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手握大量版权的教育出版机构,可以尝试同音响生产商合作,大力拓展智能市场,将智能音响打造成一个家庭教育平台。国内的天猫精灵和京东叮咚早已实现网上购物功能,用户通过音响直接购买数字教育出版物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因而,随着用户对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为知识付费的意愿日益增强,教育出版应洞察教育市场的反馈情况,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开辟更多的智能教育新路,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
(三)嵌入“迭代”思维,维护生态平衡
对于海量大数据引起的,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的不确定性,应该理性对待。教育的目的是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11]。苏格塔·米特拉教授的“墙洞”实验启示:未来教育以自学为主,针对不同学习者特性,进行差异化教育;知识更趋于游戏化、兴趣化,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人机的协同性。教育出版在服务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根据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对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引导。因此,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引导,可以从寻找“因果关系”向寻找“强相关性”转变,选取最佳匹配的教育资源,不断升级反馈的过程,这也符合迭代选择思维建立模型、构建模型、论证数据的“方法论”。
另外,“迭代”思维的体现在于延伸教育产品服务。5G时代的教育出版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持,以知识传播为首要目的,以知晓其信息和需求为手段,需要对知识产品迭代。世界著名教育出版社圣智学习公司推出电子书无限借阅服务。圣智的无限订阅服务销售模式单方面调整了作者的薪酬结构。圣智集团曾经也遇到因教材高价导致销量减少从而版税下滑的问题。订阅服务的推出为出版社和作者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需要对用户的体验迭代。根据用户反馈数据对教育出版产品的版本升级,用户体验功能修正或者增加。如此,教育出版业经由反复调整战略,提高对知识产品的开发质率。迭代式选择思维就是以全新的战略思维引领教育出版产品升级,促进教育出版产业生态升级。
教育出版将挑起教育的前端大梁,不再满足于做教育资源的集成库,而应是引领教育的“魔术师”——将受教育者与学校、教育机构和谐黏合。“迭代选择思维”反映“因果关系”与“强关联性”的相辅相成,将人与物、物与物无缝连接,将服务教育的各大要素黏合一体,维持教育生态的可持续。
四、结语
教育出版升级的未来结果是未知的,我们只能站在当下,对当下教育出版的境况进行推演。5G技术对内容出版业的影响不会凭空发生,而是深刻地嵌入过去技术所型塑的业态基础之上[12]。无论技术如何更新,教育体验方式如何改变,人类的感知如何延伸进化,对内容的锤炼仍然举足轻重。5G时代是技术的时代,是思维的时代,更是内容的时代。人类对未来的内容构想从未枯竭过,只是技术让我们履步不前。技术赋予内容新的生命价值,思想推动知识传播更加广泛,生态平衡保证教育出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坤宁.出版数字化转型正进入深水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1-22(005).
[2]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44(5):551-563.
[3]陆云.应对下滑海外并购刮起技术风[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06-28.
[4]马伊颀,段乐川.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刍议:市场、产品和模式[J].中国编辑,2018(7).
[5]张路安,马晓丽.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07(9):1-2.
[6]胡晶.云计算海量高维大数据特征选择算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9,36(4):190-193.
[7]张兰廷.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8]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10):3-8.
[9]孙海悦.5G开启出版融合发展新空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03.
[10]刘瀚骏.传播学视角下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J].应用与工程,2017(8).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5.
[12]曹小杰.走向智能定制:5G技术重构内容出版流程[J].编辑之友,2019(7):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