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许加彪、王军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学术出版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从大局出发,以健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标;要兼顾智库的工具性和功能性,从工具性向功能性迈进;要提升自身的服务力、专业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以科学为导向和以未来为导向。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出版智库;建设
当前,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建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进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健全和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是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由此可见,智库建设关系到我国决策咨询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智库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工具性,还要在未来发挥其功能性作用。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作为我国智库建设的专业化发展类型,与现代智库具有一致性,都是以系统性的、理论性的知识成果为产品,以发挥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为价值实现方式。同时,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具有高度专业化、理论化、系统化特征,能够提供更具专业性、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智力支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研究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在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内涵与特征
学术出版是出版领域的重要分支,是人类知识和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当前的学术出版主要包括学术期刊出版和学术图书出版两种类型,学术出版机构作为社会的一个主体,参与人类知识和文明的传承,是智力工作的重要部门。因此,可以说学术出版是对知识进行全方位加工、传输和增值的过程,其终极目标在于传播知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知识性需求[1]。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学术出版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是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科研的终点[2]。因此,学术出版具有“中转站”的性质。新时代,学术出版还是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努力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3]。这给新时代学术出版的智库化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可以说,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就是以学术出版机构为依托的非营利性决策咨询机构。
1.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界定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显然,新型出版智库是国家智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智库建设在出版领域、出版行业的具体化、专业化[4]呈现。有专家认为,出版智库是以出版业为依托,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同时以智力成果服务于其他行业、组织、团体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从狭义上看,出版智库是出版行业的智库,是以出版领域的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在出版领域的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出版领域的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出版领域的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5]。从这个界定我们可以发现,狭义的出版智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关注出版领域而非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二是以影响政府在出版领域的决策为主;三是注重出版领域的公共利益;四是应承担社会责任;五是具有非营利性特征,其重点关注出版领域及其公共政策。
为凸显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区别于一般出版智库的特殊性,本文所指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主要是从狭义层面展开的。本文认为,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实际上是出版智库在出版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专业化,只有在出版领域专注于学术出版的机构和单位,才可能构成学术出版智库的主体。因此,所谓新型学术出版智库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术出版领域的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服务政府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决策为研究目标,具有“新定位”“新机制”“新模式”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所谓“新定位”,是指学术出版智库既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也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新机制”是指智库要优化传统机制,引入市场机制,聚引高端人才,做到以智力制胜;“新模式”是指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树立问题导向的研究模式,针对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开展对策研究,为党政机关做好智力支持[6]。
2.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特征
除了具有一般出版智库的特征,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还具有学术出版专业性与权威性强、系统性强、理论化程度高、前沿性与持久性并存的特征。一是从专业性与权威性角度看,学术出版智库的建立要以学术出版机构为依托,以学术成果的生产与传播为作用机制,以影响政府在学术出版领域的公共政策为主要的价值实现方式。而在现代学科体系下,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特征,学术出版作为本领域最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前沿学术成果输出机构,也具有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的特征。学术出版智库的建立要考虑不同学科领域的独特性,基于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律和内核,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与学术出版机制相适应的新型智库,因而具有专业性强的特征。二是从系统性上看,学术出版是对本领域学术成果的系统性输出,一些学术出版机构通过长期规划和项目制的方式,针对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热点问题组织、策划自身的出版工作,积极响应热点需求,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进而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例如,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皮书”系列就是如此。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在内容策划、成果输出上也具有系统性强的特征。三是从理论性角度看,学术出版是对本领域重大问题的理论化研究和成果展示,因而与一般的大众化出版相比,其门槛更高,理论程度更高。依托于学术出版机构建立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也必然具有理论程度高的特质。四是从前沿性与持久性上看,学术出版是一种前沿性工作,是将本领域新近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复制、传播的过程,因而具有前沿性、周期短的特征,这在学术期刊的出版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同时,学术出版还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特征,也就是说学术出版针对本领域重大问题的推动,是一种持续性、持久性的工作,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推动本领域研究的发展,因而其也是一种周期较长的出版活动,这在学术图书出版上体现得较为明显。正因为学术出版所具有的独特性,其常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而学术出版机构也由此产生咨政启民的独特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出版常常以“智库”的身份和角色参与人类思想和社会文明成果的传承实践,学术出版智库日益成为我国应对全球化挑战,增强国家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7]。
二、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科学民主决策、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软实力与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8],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域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1.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的目标设定
在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的目标设定上,要从大局出发,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标。一是从短期目标看,《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因此,当前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要努力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一部分,并在较短时间内以完善该体系为目标。二是从中期目标看,新型学术期刊智库的建设要朝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方向靠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自身的规制力量,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最终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共治的柔性治理。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作为社会组织,在其中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但目前中国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参与决策咨询也缺乏制度性安排。因此,建设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中期目标,就是要让学术出版智库朝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方向靠拢,努力形成参与咨询决策的制度性安排,让智库不仅仅作为工具,而且作为一种制度性功能发挥自身的价值。三是从长期目标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符合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为智库建设提供了根本方向。
2.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的双重定位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服务大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和行业重大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行业全局性、方向性、前沿性重大实践以及现实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智库建设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源于中国发展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复杂性,来自当前国家发展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挑战的决策需要这一现实问题[6]。因此,基于中国的现实语境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是智库建设的重要模式。这也使当前智库建设出现了一哄而上的问题,在这一逻辑主导下的智库建设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但在现代社会中,智库是国家治理架构中重要的、正式的功能性组织,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制度建设。因此,从长远来看,“工具性”是中国智库建设的出发点,但“功能性”才是中国智库发展的真正落脚点[6]。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工具性与功能性的关系,既要兼顾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在研究出版领域重要政策、重大问题的研究,又要注重自身作为社会组织以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一部分和决策咨询制度一部分的咨政建言功能[9],进而实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
三、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应打造四种力
根据《简明政治学辞典》的定义,所谓“智库”是指“为政府、国会、企业、公司和社团就外交、国防、战略、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决策机构估计形势、制定政策、确定目标提供依据”的“特殊的研究咨询机构”[10]。可以看出,智库的服务范围和功能较为广泛,涉及政府、企业、公司、社团等主体。作为学术出版领域的重要智库形态,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肩负着多种使命,发挥多重价值:要打造服务力,提升影响决策、服务党政的能力;要增强专业力,以凸显专业特色;要形成凝聚力,壮大主流舆论;要提升传播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1.打造服务力
打造服务力,就是指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进一步通过提升服务能力,影响、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智库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服务决策的功能。无论是古代谋士、幕僚等智囊团还是现代智库都以服务决策为根本目标,这也是智库社会价值实现最重要的方式。尽管智库服务范围广泛,但在我国,作为符合我国的国情、制度和价值基础的现代化思想库体系,它的主要功能仍是提供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11]。《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等方面的功能。可以看出,服务党政决策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方面。因此,当前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依然要以学术出版为内核,以建言献策为宗旨[12],以研究学术出版领域的公共政策为对象,以影响政府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政策为目标,为党政部门提供服务。这就要求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不能够只满足于出版物的出版,而是要立足国情、立足现实,从大局着眼,服务于国家学术出版领域的重大问题,推动学术出版领域公共政策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这要求以学术出版单位为主体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摒弃以往学术出版被动作为的局面,走出编辑部,主动作为,研究当前国家重大战略契机对学术出版领域带来的影响与变革,并推动学术出版智库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2.增强专业力
增强专业力,是指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依托自身专业优势,研究行业问题和专业问题,以专业眼光和专长特色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服务大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宗旨,以政策研究咨询和行业重大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升行业治理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看出,在智库建设过程中,对行业健康发展和行业重大问题的研究是重要方面。在当前出版行业整体受到冲击亟待转型的背景下,学术出版由于专业性强、门槛高等特征,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面临种种困难。出版智库的出现和建设,能够直接惠及出版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面向,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出版业治理能力和水平[13]。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则能够进一步推动学术出版行业发展,带动整个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重点研究行业重大问题。在当前新兴媒体不断发展、数字出版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学术期刊的出版机制、出版模式,适应新兴媒体技术发展需求;如何解决学术出版与职称评审之间的关系问题,厘清学术出版与职称评审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创新学术出版的质量综合评估体系,推动优质学术内容的出版发行;如何创新学术出版盈利模式,进一步解决学术出版经营与转型问题;如何推动学术期刊供给侧改革问题;在新环境下如何创新学术评价体系、创新学术出版社会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等是当前的亟须解决的行业难点。因此,依托于学术出版机构的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作为学术出版行业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利益相关者,要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以上限制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和现实问题,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推动行业发展和行业治理。
3.形成凝聚力
形成凝聚力,是指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着眼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学术出版作为一种专业性出版,与大众出版在受众群体上有所不同。因此,学术出版常常被认为只服务于学术领域的学术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但学术出版如果仅仅停留在专业领域,也难以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做好专业出版的转译工作,发挥桥梁作用,做好学术出版智库的知识服务工作,通过及时研判社会热点和舆情走向,疏导社会公众情绪,发挥引导舆论、启迪公众的作用,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14]。同时,学术出版机构作为知识传播的中介性机构,也是政策传播的中介性机构,因而要发挥智库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的作用。一方面,学术出版智库可以主动出击,组织专家针对某一个政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增强政策传播的理论性与系统性,以影响社会行业精英;另一方面,学术出版智库要做好转译工作,让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以大众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内容的呈现形态、传播方式,使这些政策方针最大限度发挥引导社会大众的功能。
4.提升传播力
提升传播力,就是指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不断推进,以出版业为核心的出版智库及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走出去”将是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通过提升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要以新的姿态参与国际交往,发挥自身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要努力将中国出版领域的政策、标准、规范等向国际出版领域推广,不断增强中国学术出版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学术出版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主导权和规则制定权。
四、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应实现“四个导向”
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应以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科学导向和未来导向为出发点。只有面对问题、面向需求,智库才能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优势;只有以科学为导向,智库建设才能不失其内核;只有以未来为导向,智库建设才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
1.要以问题为导向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立足当下,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服务,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推动国家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因此,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解决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就要在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上从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中国语境出发,这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它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用中国视角,聚焦中国发展[6],解决当前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一些专业领域,需要专业智库对其进行科学研究,为政府、行业决策提供参考。比如,在中国职称评审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进一步跟进这一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更多参考,推动职称评定改革顺利推进。
2.要以需求为导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无论对内的“五位一体”还是“四个全面”,都涉及当前重大战略问题。对外,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都涉及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具有战略眼光,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为突破口,通过智力产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推进的情况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学术出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当前,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从各个学科、领域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从历时向度、现实需求、未来发展等不同维度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持。
3.要以科学为导向
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在本质上是智库,智库的核心能力在于科学调查和研究的能力。而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依赖于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智库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新型学术出版智库以科学为导向,就是指要坚持科学原则、提倡科学精神、追求科学成果,以服务于科学决策,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才能推动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多从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强化以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要坚持科学的精神,形成鼓励大胆创新的体制机制;要正视自身肩负的探求真理、创新学术的使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平等讨论,创造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4.要以未来为导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因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具有超前眼光,以未来趋势引领当前政策体系的制定,使政策体系起到引领发展的功效。因此,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要以未来为导向,在重大战略问题上要具有前沿性、前瞻性的眼光。这就要求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关注中国学术出版的发展和转型趋势,要解决在不断前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在学术出版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智力支持。当前,学术出版领域面临改革、发展的问题,面临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面临组织机构创新的问题,面临新形势下学术出版领域政策、制度、管理方面的调适与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要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和优势,从一线出发,从中国学术出版的现实情况出发,着眼未来,研究这些与自身相关的重大问题,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结语
当前,学术出版智库建设较少有人关注,但学术出版作为人类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以智力成果的产出与传播为重要使命,这与智库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以学术出版机构为依托,发挥学术出版的优势,建设新型学术出版智库,这既能够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也能够进一步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保障。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广受关注和持续推进,未来依托于行业发展、更具专业化优势的新型智库将会是我国智库发展的重要方向。相信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型学术出版智库建设也将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聂静.浅析数字时代学术出版的知识营销[J].编辑之友,2013(6):47-49.
[2]颜帅.学术出版范式创新刍议[J].出版发行研究,2015(3):1-1.
[3]赵剑英.学术出版的使命与作为[J].出版广角,2015(5):46-47.
[4]范军.出版智库的“为”与“不为”[J].出版科学,2017(4):1-1.
[5]范军,欧阳敏.试论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的内涵、功能及展望[J].现代出版,2018(4):5-9.
[6]张大卫,徐占忱.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智库建设[J].全球化,2017(4):18-32+133.
[7]王艳.试论学术出版机构智库舆论影响力的内涵及形成[J].中国编辑,2016(6):44-48.
[8]左雪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定位思考[J].情报杂志,2018(6):33-39.
[9]钟裕民,刘伟.现代新型智库: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7(1):82-87.
[10]《简明政治学词典》编写组.简明政治学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641.
[11]占学识.国家治理视域中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32-37.
[12]赵鑫,梁慧超.新时代语境下新型学术出版智库的建设路径[J].出版参考,2018(9):17-20.
[13]王艳.以出版智库建设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2018(11):22-25.
[14]王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J].全球化,2014(10):16-2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