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
【摘 要】近年来,智库建设成为支撑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出版行业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建设对科技出版机构的选题开发、内容聚合、技术研发和融合转型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的实践探索经验,充分论证和探讨了科技专业出版智库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业务重点和未来走向。
【关键词】科技出版;智库建设;知识服务
随着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广泛深入应用,出版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传统出版亟须创新调整,各类知识信息亟待整合,以便实现多媒体融合出版。在这种背景下,众多出版企业都在寻求出路,一些专注于出版业发展研究、出版业务延伸及融合出版有效解决方案研究的机构——出版智库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智库是指专门从事分析研究与信息咨询的专业机构,它将相关的专家学者聚集起来,形成智囊团,并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或优化方案。在政策引领和产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科技出版机构基于专业领域的出版特色和服务对象,纷纷成立研究院或相关研究机构。然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拓展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业务并实现良好运营,也成为很多机构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科技专业出版智库业务开展的必要性
目前,出版智库仍然是一种新兴业态。科技专业出版机构基于所服务行业的需求变化,都在积极尝试搭建知识服务平台,形成新的业务形态。建立科技专业出版智库也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
1.科技专业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必须强化智库研究
与其他出版细分类别相比,科技专业出版有其特殊性,是知识传播的重要传播者和集大成者。面临数字浪潮的转型机遇期,科技专业出版的业务拓展具有显著的特点。从出版物角度看,科技专业出版物用词相对规范、逻辑缜密、知识点密集且关联性强,是极容易归纳整合的内容资源。从读者角度看,用户希望能够获取更加定向、精准、即时的定制服务,并更快地获取相关信息。这为科技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众多科技专业出版机构围绕着自身业务向外延伸拓展,积极寻求向知识服务调整转型的优化路径,通过建立研究智库来加强研究分析,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
(1)科技专业出版机构面向科技行业提供知识信息服务,通过组织专门研究人员对所服务的行业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研究,充分了解行业最新技术、最新业态和最新商业模式,以便挖掘更多的图书出版选题,为行业读者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知识与信息服务。
(2)科技专业出版机构需要对行业读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不同读者对知识信息的不同需求,尤其是要了解读者对内容提供方式的不同选择。比如,众多行业主管需要阅读学术图书和研究报告,专业技术人员可能更需要技术参数和相关研究数据书籍;而众多大众读者则需要科普读物,且这些科普读物最好能提供视频和音频产品等。科技专业出版机构只有深入研究读者需求和阅读兴趣变化,并对读者进行细分,才能更好地做好科技专业出版。
(3)科技专业出版机构要积极探索科技专业领域的多媒体融合出版。这就要求科技专业出版机构不仅要深入研究技术手段、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而且要探索编辑方式的改变和组织机构的调整,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为应对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科技出版智库可以通过研究为出版机构提供远程移动办公的解决方案,以及满足特殊时期读者信息需求的知识服务方案等,以此促进科技专业出版机构进行快速调整,推出适应远程办公和居家隔离时期的知识产品,以此积极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
2.国外科技出版机构智库建设的成功案例——标准普尔
麦格劳·希尔公司是美国著名的出版与信息服务集团,其下属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是世界权威金融分析研究智库,包括多家信息咨询公司、电视台,以及包括《商业周刊》在内的近20家期刊,其业务涉及媒体内容提供、会议服务和行业信息服务等。作为金融投资界的公认标准,标准普尔提供被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独立分析研究和投资咨询等服务。在标准普尔提供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中,标准普尔1200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已经分别成为全球股市表现和美国投资组合指数的基准。与此同时,该公司为世界各地超过220,000家证券及基金进行信用评级。除了从事商业咨询的智库服务,标准普尔也在其研究基础上让旗下的《商业周刊》及能源、航空和建筑业等方面的专业刊物为全球提供重要的新闻、见解及解决方案等B2B信息服务和产品。
1966年,麦格劳·希尔公司兼并标准普尔公司后,利用标准普尔的大量数据资源加大对数字出版领域的投资,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商业周刊》将网络快捷方便的优势为其所用,网络与纸媒的互动为其带来了巨大效益。《商业周刊》网站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靠增加点击量来吸引广告,网站有7000多万的点击量和700万左右的用户。网站除了集合其他媒体的相关信息,还包括标准普尔为其提供的三十多万家上市公司的资料,并且经常更新。这些信息资料也成为众多机构投资参考的重要信息来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麦格劳·希尔公司的智库建设经验值得国内科技出版机构借鉴。
二、华信研究院的创新探索
自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出版智库建设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一些科技出版机构在探索出版融合、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积极加强智库建设,部分机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了新闻出版研究院等传统研究机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院(所、中心)。
电子工业出版社在科技专业出版智库方面进行了较早的尝试。电子工业出版社于2014年年初创办华信研究院,经过六年多的探索,华信研究院形成了良好的运作模式。从短期看,华信研究院加强对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发展态势的跟踪,广泛联系行业专家学者,已经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地主管部门提供了研究支撑,赢得了声誉,实现了收入的较快增长,成为电子工业出版社新的业务增长点。从长远看,通过研究院专家库建设,华信研究院让出版社更加贴近产业行业纵深,为图书出版聚集了更多作者资源,促进了传统出版业务发展。通过为行业读者提供研究报告和信息查询服务,华信研究院为电子工业出版社知识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重要引擎。总体来看,华信研究院的具体业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研究能力,打造产业行业智库,为政府和行业系统提供支撑研究与信息服务
华信研究院成立六年来,先后承担了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和行业的数百项软课题研究,促使出版社更加了解和贴近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更直接、系统地捕捉到产业发展热点信息,并更深入地了解工业和信息化行业重大工程进展情况。华信研究院针对工信领域的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新要求,以跟踪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动态、智能制造试点项目、“一带一路”工业通信业发展态势与国际合作等为基础,全面开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撑研究,以独特的信息资源、研究观点与数据,以及定期发布的工业行业发展指数等优势,打造了在工业和信息化行业颇具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智库。华信研究院目前已成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智库联盟核心成员单位。
2.整合专家资源,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深入挖掘学术成果出版
依托华信研究院,电子工业出版社先后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中国智能制造百人会和中关村公信卫星应用技术产业联盟等社团组织,多方联络专家学者,组织开展学术研讨,连续六年举办的“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中国开源云计算用户大会”“中德智能制造合作高峰论坛”和“‘中国互联网+’千人论坛”,已成为业界会议品牌。通过专家的汇聚和研究成果的扩展延伸,华信研究院还牵引了“一带一路”工业文明”丛书,《集成电路产业全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法与实践》《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研究”丛书、“北斗系统与应用”丛书等图书的出版。
3.建设专业指数库,连接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形成特色知识信息服务模式
通过多年积累,华信研究院积极构建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知识服务信息资源网上平台,包括“‘一带一路’工业和信息化数据库”“集成电路投融资数据库”等,定期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合作指数、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指数、软件产业发展指数和信息经济发展指数,整合电子工业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数万册图书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并结合研究院的动态信息跟踪各类研究成果,基于互联网和手机终端为读者提供实时阅读、查询与问答服务。
4.将传统图书知识转化为研究信息
华信研究院设立专门人员,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学术性、研究性专著进行知识摘编,将某些书的一些前瞻性研究观点、数据、摘要编成研究报告式的知识信息,提前提供给政府和行业有关单位参考,从而形成了出版智库的特色。
经过六年的摸索和积累,华信研究院在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其众多研究报告不仅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支撑了工业和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的制定,而且保证了研究与信息服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实现了较好的经营利润,步入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业务重点和未来走向
伴随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实践积累,科技专业出版机构应抓住相关行业不断创新变化的发展机遇,利用自身内容资源优势,不断深化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进一步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知识信息服务。笔者认为,当前,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业务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解读用户需求,定制知识服务产品
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是科技出版重要的议题,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用户需求迅速更迭。部分科技出版智库虽然也在开展相关的用户行为分析研究,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追踪体系,尤其是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用户动态数据的能力亟待开发。
2.探索技术与出版融合发展,挖掘知识服务新形式
科技专业出版智库未来可在出版机构中深入探索出版融合,充当好实验室角色,基于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开发具备市场潜力的产品。科技出版由于受众范围小、专业性强和市场占有率低,所以更适合作为试验区域来充分摸索更受用户欢迎的阅读场景,从而创造新的服务形态。
3.协同科技出版机构资源,构建科技出版产业共同体
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跨界扁平化和文化多样化等趋势,都昭示着信息聚合、跨界融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各大出版机构可通过科技出版智库的中介作用,聚合多方资源,构建一体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分享有价值的科学前沿问题,从而进一步助力科学研究发展,更好地推动科技专业出版业务不断延伸。
当然,出版智库的建设也必须按照智库发展的自身规律来运行。笔者曾经参观过美国兰德公司、彭博社等国外智库,这些智库的成功经验有三方面。第一,这些智库有庞大的信息采集队伍,能将某些行业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和分析研究。例如,彭博社一度在中国就有上千人为其采集公开的金融信息,以致美国众多金融机构在关注中国金融发展动态时都采用彭博社的资讯。第二,这些智库通过建立专业数据库,将某一行业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将其全部纳入数据库,日积月累,形成强大的信息库,再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根据各个不同机构的需求分门别类地进行发布。第三,这些智库不断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培养了众多行业专家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出版家,通过这些专家提出的优秀解决方案形成强大的影响力。
国内众多出版智库,尤其是科技专业出版智库的未来发展,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不断尝试,形成特色和优势。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版业将加快多媒体融合,传统出版机构将加快向知识信息服务平台转型。由此,加快研究机构的建立对传统出版机构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未来,科技专业出版智库将从现有出版机构的从属部门走向重要位置,并将主导出版机构未来的顶层设计和组织架构调整。众多科技专业出版机构将凭借其智库提供的优化解决方案,构建面向行业读者的细分、精准和多元的服务体系,从而推动科技出版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丁佐奇.科技期刊与智库功能融合及互动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19(6):606-609.
[2]喻苗.如何做好新时代智库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12-13.
[3]张新新.新闻出版智库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10):35-40.
[4]廉强.我国出版智库知识服务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25):7-9.
[5]李京宇,何国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走出去”的路径探析[J].科技与出版,2019(7):63-67.
[6]聂震宁.我国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历史与现实研究[J].出版参考,2018(9):5-6.
[7]范军,欧阳敏.试论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的内涵、功能及展望[J].现代出版,2018(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