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基于读者认知体验的图书封面设计研究——以2019年度“最美的书”为例

2020-04-19 来源:《出版广角》
  【作 者】樊竹筱、甄慧霞:河北美术学院

  【摘 要】在读图时代,封面作为读者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图书信息内容,对读者的图书取舍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度“最美的书”系列图书在封面设计上充分尊崇读者认知体验需求,从注意力、感觉、记忆和思维四个角度呈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既主动迎合读者需求,又强化了与图书内容的关联性,成为现阶段我国图书封面设计的典范,对我国图书编辑与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读图时代;封面设计;读者;图书;认知体验

  在媒介信息环境日益变化的当下,内容为王虽然是图书的灵魂,但是精心的封面设计也至关重要,甚至成为浅阅读时代图书出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图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在整部书籍的出版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是赢得读者市场认可的前提。自2003年开始,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中国最美的书”出版设计评选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7届,其中获得2019年11月11日评选的2019年度“最美的书”称号的图书共计25部。这25部精品图书不仅在内容质量、市场口碑等方面展现了当代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最高水准,在封面设计环节也有着独具一格的特色,象征着目前我国出版界对图书设计理念的追求及认可[1]。

  纵观2019年度“最美的书”,我们发现,这些图书不仅在内容趋向层面不同,而且在特色理念及社会文化价值功能层面也各有千秋,但共同点则是遵循读者认知体验原则,以激发读者阅读欲望为核心目标,在封面设计方面具有强烈的独创性,充分满足了读者的感官体验需求,使其对图书内容产生兴趣并实现购买行为。基于此,文章从读者认知体验角度出发,以获得2019年度“最美的书”称号的25种精品图书的封面设计为研究内容,深入分析如何在图书封面设计中融合读者认知体验,以期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图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一、读者认知体验与图书封面设计的关系

  从宏观层面看,图书的封面设计是一项出版美学下的艺术创作工作,包括图文、色彩和布局等各个封面要素的设计搭配。从微观层面看,图书的封面设计是展现各个元素和谐美感,并使图书封面成为第一时间吸引读者关注的关键。笔者认为,封面设计作为编辑与读者沟通的第一桥梁,只有满足读者认知体验,引导读者对图书内涵进行理解,才能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实现图书的最终价值。

  首先,封面设计是读者对图书信息认知的首要环节。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表示,“世界图像”并非是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从本质上来说是世界被“图像化”了,即“读图时代”的来临[2]。在读图时代,受众对图像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过文字,外观成为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图像生产、流通及消费急剧膨胀,视觉性追求成为行业竞争的关键。黄巧莉认为,图书的封面设计要适应现代视觉文化衍生出的外观视觉愉悦价值观念才能成功吸引读者关注,让图书封面设计成为储存图书信息的载体,既具有相对独立审美属性,又与图书内容形成有效关联,呈现“有意味”的设计特征[3]。这说明,在当前图书出版设计行业中,封面设计已经成为图书编辑不可忽视的部分,是读者对图书信息认知的首要环节,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从认知过程看,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的信息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图书封面信息在读者大脑中的具体反映,即读者在第一时间内注意到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图形、色彩和文字等元素,由注意力、感觉系统对图书封面设计产生基本印象,再经过深度联想对印象予以加工并建立对图书的形象认知,利用记忆、思维系统对图书封面设计内隐藏的内容信息予以解码、储存、提取,最终决定对图书的取舍。

  其次,读者的认知体验对图书封面设计的表达效果有重要影响。周宪在《视觉文化的转向》一书中说道:“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让机械技术出现并广泛运用在视觉文化设计中,图像也逐渐从稀罕的、少数人拥有的收藏状态逐渐转移到可复制性强的、大众触手可及的状态。”[4]这种人人皆可拥有的图像价值在视觉审美疲劳下逐渐失势,原有的表达效果也大打折扣。读者的猎奇心理是促使其接受图书信息,甚至产生购买欲望的重要影响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其产生认知及行为的根本因素。结合图书封面设计来看,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表达效果的认知体验是一种主观意识下的行为,读者会结合这种信息表达效果对图书封面设计产生认同或否定并形成自身的独特观点。可见,图书封面设计的效果表达深受读者认知体验影响,图书封面设计只有遵循读者的认知体验,充分满足读者的认知需求,才能提升其对图书的整体好感。

  二、基于读者认知体验的图书封面设计

  基于读者认知体验规律优化图书封面设计效果既是读图时代的趋势,又是彰显图书形式美感及价值内涵的有效策略,为引导读者购买行为,实现图书双效价值奠定了基础。如何在图书封面设计中有效结合读者的各种认知体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读者注意力认知的封面设计

  注意力指的是读者意识在某种对象刺激下产生的大脑集中指向,这种大脑指向并非独立的,而是由外物引起的读者关注。从图书封面设计看,读者第一时间接触到图书封面并产生大脑集中指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抓住读者注意力并成功获取读者青睐,成为图书封面设计的重要参考标准。

  首先,编辑要在封面设计中科学遵循注意力广度规律。注意力广度是指读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环境内可以认知的具体数量。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表示,成年人的注意力平均广度为黑色圆点8—9个,外文字母4-6个,几何图形3—4个[5]。根据这种特性,编辑在进行图书封面设计时应该尽量把握封面布局及图文搭配的简洁性,不要超过读者的平均注意力广度,且多个图形、文字和数字等元素的搭配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以引起读者关注。《品梅——朱松发梅花百图》便在封面设计中以传统山水画为构思,贯穿水墨的黑色调,凸显梅花的质感。《观照——栖居的哲学》也是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封面除却“观照”二字再无其他背景,让读者第一时间便能接收到来自封面的主要信息。

  其次,封面设计要有主有次,满足读者的注意力转移需求。读者大脑接收到的封面设计信息越符合读者的兴趣或需要,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就越容易完成。结合这个特性,编辑在封面设计中需要结合读者的主客观需求将封面设计效果予以层次化表达,即满足读者对图书内容的了解需求。《三分院》的封面设计以橙黄背景色调给予读者感官刺激,进而在封面配图中以各式家具图例环绕“书心”诠释图书内容,让读者既第一眼产生了大脑集中指向,又通过不同图例对内容信息有大致了解,满足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需求。

  2.注重读者感觉认知的封面设计

  西方学者贝克斯顿认为,感觉是人通过注意力对某一物象产生的心理主观印象,主要包括视觉、味觉、嗅觉及触觉等,感觉后象、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是人感觉认知过程的主要现象[6]。读者对封面设计的感觉是影响读者对图书取舍的重要因素。封面设计只有充分抓住读者的感觉认知,才能成功引起读者兴趣。

  首先,注重视觉的封面设计。视觉是读者第一时间对接触的图书封面产生的感觉。编辑在封面设计中要善于利用色彩对比及敏感度调节获得读者的视觉青睐。《汉字日历》在封面设计中以粉红色打底,以白色加黄色的汉字、数字进行视觉对比,搭配生动的字体形式,让读者第一时间便感觉到趣味性。

  其次,注重触觉的封面设计。触觉是读者接触到图书封面产生的感觉,封面材质、形式设计是影响读者触觉的重要因素。《梦影红楼》《漫长的告别》等图书的封面采用了类似皮革的材质,让读者接触的第一时间便感受到温润的触感,拉近了读者与图书的心理距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则是以粗麻布作为封面材质,将读者带入图书内容的阅读语境。此外,封面的形式设计也影响到读者的触感体验,《陈从周造园三章》以封面镂空表达园林的精巧;《中国古代门窗》以古代窗棂的设计作为封面样式,让读者一经接触便由封面的体量感对图书内容产生了别样的期待。

  最后,注重嗅觉的封面设计。嗅觉是读者对图书封面材质散发的气味产生的感觉。通常来说,不同材质的图书在加工、印刷后往往会散发不同气味,舒适、清香的材质更容易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刺激性强的材质往往会引起读者的感官排斥。《欧阳春:凡夫俗子》《上海图话——百年插画艺术档案》等图书以可回收的新闻纸作为封面设计的主要材料,能让读者闻到淡淡的书墨清香,让读者不自觉地回忆起过往,从而产生迫切的阅读心理。

  3.注重读者记忆认知的封面设计

  记忆认知是读者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机能,是读者根据某一事物的感觉印象产生的记忆印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人类的记忆“遗忘曲线”上提出了记忆规律,即人对不同视觉信息的记忆效率不同(如表1)[7]。结合图书封面设计内容看,封面设计越逼近实物,越容易被读者记忆,反之则要耗费大量时间。


表1  人对不同视觉信息所需的记忆时间
  视觉信息 耗费时间(秒)
1 文字信息 2.8
2 线条图表信息 1.5
3 黑白图像 1.2
4 彩色图像 0.9
5 实物 0.4

  首先,封面设计要少量使用文字,尽量以彩色图像作为主要内容。读者的记忆一般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读者在接触到图书的封面设计时首先会产生感觉记忆,约0.25—3秒。如果这种记忆没有被重视,则会快速消失;如果受到重视后,这种记忆会形成短时记忆并被保存。因此,编辑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要善于利用读者记忆规律,先以独具一格的视觉效果引起读者注意,再通过其他设计元素的搭配让读者产生短时记忆,最后让读者形成长时记忆。《里昂的汉字》一书在封面设计中以鲜艳的色彩拼接为背景,再以房屋图像作为主要的视觉信息传达载体,让读者在接触到图书封面的第一时间便能快速形成感觉记忆,继而在强烈的视觉震撼中产生短时记忆,最终形成长时记忆,对该书形成独特印象,从而引导购买行为。

  其次,封面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实物。美国心理学家米勒认为,人的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一般是相对恒定的,约为5—9个单位[8]。如果我们将图书封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和图像以个体单位为指标的话,那么,读者对封面设计中所有内容的记忆存储量不能超过9种。《大桥记忆》以“南京长江大桥”的实物图例为整个封面设计中的唯一图像,再以泛黄色的设计背景图作为封面的主色调,让读者产生过去时光的代入感。这种简洁又不失重心的复古式现代设计让读者印象深刻,自然也便于读者记忆,甚至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拉近读者与图书的距离。

  4.注重读者思维认知的封面设计

  思维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潜在规律之间的有效联系。从图书封面设计看,读者对图书封面的思维认知过程是读者利用记忆认知中的储存信息对大脑输入的图书封面信息予以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等系列过程。读者思维认知程度是读者对图书封面设计的形式美感、信息内涵接受程度的大小。图书封面设计只有充分融合各局部的设计元素功能,才能形成独具一格的形式美,给予读者独创性的审美体验。

  编辑要统筹封面设计中的所有元素,使其凸显各自美感,又不乏整体审美思维。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作为图书封面设计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只有充分沟通协作,才能让封面设计中的所有图文、图像和色彩等元素和谐统一,在塑造形式美的同时充分发挥封面的文化传播功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纵观2019年度“最美的书”系列图书,我们发现,所有的图书封面除了独创性特色,还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功能。比如,《骨科小手术》一书在封面文字、图形和色彩等各方面展现了医学特色,更运用X光片的设计形式让封面设计与图书内容相得益彰,使之在具有现代医学专业美感的同时,又富有艺术性内涵。又如《乌鸦》的封面设计中,文字与美术的搭配浑然一体,突出了乌鸦的主题。总而言之,设计元素的融合实际上是不同编辑协作的结果,只有统筹发展,才能和谐共生,实现图书封面设计质的飞跃,满足读者的思维认知需求。

  三、结语

  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当下,读者成为图书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影响因素。一部精品图书不仅需要优质的原创内容,而且需要精心的封面设计。封面作为读者第一时间接触到的图书元素,其设计的好坏是影响读者产生阅读欲望和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总结2019年度“最美的书”系列图书的封面设计,我们看到其在读者认知体验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独创性设计,不仅追求形式内容上的美,而且善于利用各种设计理念强化图书封面和内容的衔接关系,让读者第一眼便产生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张魁兴.“最美的书”考验文化追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2-20.

  [2]张鹏辉.“读图时代”出版物图像化转向的原因与影响[J].传媒,2019(18):70-72.

  [3]黄巧莉,陈志磊.封面设计的创作趋势与审美动向研究——以2018年“中国最美的书”为例[J].出版科学,2019(6):44-47.

  [4]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苏秀丽,尤建忠.书籍封面设计元素在实际应用中的常见错误分析[J].编辑之友,2019(8):94-98.

  [6]韩熙.注意广度、工作记忆、刷新与流体智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马振玲,杨仲乐.感觉记忆信息的受控加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7-29.

  [8]Miller G.A.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56(2):81-87.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