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优化进路

2020-04-18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王会珍:机构地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新媒体时代便捷化、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影响了主体对阅读方式的选择,浅阅读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以纸质书刊为媒介的深度阅读。从价值机理来看,深度阅读能够以其侧重主体对阅读文本的反思性增加主体的生命体验、培育主体的理性能力和增强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的解释水平。然而,实践中,深度阅读目前面临阅读环境数字化,阅读碎片化、功利化和娱乐化以及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深度阅读媒介有待创新等现实问题。因此,应从创新深度阅读方法、培育深度阅读的社会环境、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深度阅读媒介、推进深度阅读作品的优化与专门化等维度推广深度阅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浅阅读;深度阅读;数字化;纸质书刊

  新媒体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体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电脑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开始成为趋势,阅读的功利化导向、碎片化、娱乐化给深度阅读带来了挑战,深度阅读的存在空间越来越狭小。[1]2015年开始由于作家刘慈欣获得了科幻“雨果奖”而导致《三体》热,很多人先是从微信、微博等媒介关注《三体》故事简介和背景,后来因为《三体》的获奖,逐渐开始购买纸质书籍并进行精读,还有很多人为了能看懂《三体》而进行大规模的科普作品阅读。这是一个从碎片化阅读过渡到深度阅读的例子,读者通过深度阅读使自己进行思考、得到提高。深度阅读对于提升国民的素质和科学思维、繁荣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依然应当重视深度阅读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广。[2]

  一、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价值机理

  对于以“娱乐性”“即时性”为特征的浅阅读,深度阅读更强调主体在阅读文本时的理解、阐释和反思,主体通过深度阅读能吸收新的知识转化为思维结构或信息储备,能对主体的行为选择和日后的知识创造做积累和储备。

  增加主体的生命体验。深度阅读会增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对生活丰富可能性的感知,他们或者增加了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影响他们今后的行为选择;他们或者从文本中了解到了某个模范人物的道德事迹,激励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乐于助人,更具有同情心。

  培育阅读主体的理性能力。深度阅读促使主体思考,在审视和批判文本的同时,主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能力得到提升。在现代社会这种理性能力是公民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与人能理解、说服进而合作的前提。公民提升了其理性能力,进而提升了其社会创造和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在整体上推进社会进步。

  增强阅读主体对阅读文本的解释水平。深度阅读下阅读主体为了理解文本,需要进入文本预设的社会和历史情境,需要通过想象性的视角转化达成理解的效果。它能使主体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转述和阐释文本中传递的内容和信息。阅读文本的内容都是由语言来承载和表现的,深度阅读还需要主体注意文本的语言特点。对于文本的语言结构和习惯的欣赏、模仿会影响主体的语言方式甚至是思维习惯。

  二、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问题反思

  阅读环境的数字化和阅读的碎片化挤压了深度阅读的发展空间。新媒体时代使得每个人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个体摆脱了对书籍和报刊的依赖,因为它们携带不方便,并且所容纳的信息有限。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等工具,不仅随时随地可以阅读,而且容量巨大,信息的种类和内容可以包含上千部书,并且内容时刻更新。数字化的阅读环境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具有实时的交流性。它能使得个体随时与他的朋友交流对某一本书的阅读感想,它能使得个体阅读自己的朋友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个人公众号的作品。新媒体时代的技术特点造成了这样的现象:人人都是读者和观众的同时,人人也可以是作品的创作者。与朋友的即时交流和沟通给主体带来了愉悦的情感和自己被关注的心理满足。

  在阅读数字化的新媒体环境下,个体的阅读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阅读时间的碎片化,等车时、坐地铁时、排队时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阅读时间是零散的,片段化的,有时几分钟,有时几十分钟,根据所处场景的需要可能随时结束,它不具有阅读时间的稳定性。因为阅读时间的零散,不固定,阅读的内容一般比较短小,结构性和逻辑性不强,对于内容的理解不需要耗费脑力。即便是阅读大篇幅的作品,每次也只能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间隔太久的话不容易通过记忆产生连贯,因此篇幅短小的作品适合这种阅读方式。

  这给深度阅读带来的挑战是深度阅读需要注意力集中,需要书本所构造的意义世界,需要主体思考文本的意图和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能沉浸其中,不被打扰。深度阅读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在交流,其不需要与其他主体即时的沟通交流,它需要连续性、统一性和独立性,随时的中断和注意力的分散对它构成一种打扰。深度阅读一般针对的是逻辑严密、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具有一定篇幅的作品,新媒体环境下阅读的碎片化使得篇幅短小、内容直接、易懂的作品越来越普及和流行,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深度阅读所需要的严肃作品的发展空间。

  阅读的功利化和娱乐化造成了不利于深度阅读的社会文化环境。新媒体时代个体的生存压力较大,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要在生存竞争中取胜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房贷、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更是增加了这种压力。[3]在这种生存压力之下,个体的阅读出现了功利化和娱乐化的倾向。一方面想通过阅读增加一点知识和信息,有助于自己工作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例如大学生喜欢阅读英语考试、公务员考试的方法策略、考证考级的捷径、对策、就业市场的信息等。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一些娱乐性内容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使自己能得到休息。这种功利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对于深度阅读是不利的。深度阅读没有目的,个体去读特定的文本并不是因为能带来好的工作机会或者经济收入,仅仅是因为兴趣,阅读能带来智性和情感上的深层次的满足,这种满足不是即时的、短暂的,而是持久的。深度阅读也不是为了娱乐,娱乐仅仅关注的是文本表面上的意思,追求的是其内容所产生的滑稽、猎奇、追星等效果,它是直观层面上的,而不是经过主体反思的。新媒体时代阅读的泛功利化倾向,会给青少年一些负面影响,使他们越来越丧失单纯的阅读的自由和乐趣;而泛娱乐化倾向会使得青少年追求平面、快餐化的情感满足,而丧失对庄重严肃的东西的敬重和向往。

  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便利化给深度阅读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时代个体的生活节奏很快,凡是能符合这种快速、简便的生活方式的东西都逐渐流行起来,快餐、外卖、共享单车,在阅读方面也是如此。个体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手段进行的阅读,相对于传统的书籍、报刊的阅读方式,更为简便。主体不需要随身携带有重量、比较占体积的书刊,而且内容按照网络随时更新。个体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用不着去网上书店或实体书店挑选购买,只需要连接网络就可以随时下载。这种新媒体时代的轻阅读方式节省了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给深度阅读方式带来了挑战。深度阅读具有一定的仪式性,需要特定的场所,需要挑选适合的文本,或者购买或者借阅,他是需要个体花费精力和实践去准备并且开始的。深度阅读的方式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它是慢节奏的,与现代技术社会的“快”节奏形成了对比。因此它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在很多方面逐渐被“轻阅读”所代替。

  优质化、专门化的深度阅读作品缺乏。深度阅读有助于公众文化教养的提升,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助推作用,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的深度阅读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也并不是说经典的文艺和科学作品当然的就可以作为对象直接当作深度阅读的适宜读物。深度阅读的推广需要文化部门专门提供与之对应的专门化和优质化的作品,满足公众对深度阅读的审美和心理的内在需求。然而我国目前的深度阅读推广忽视了这一点,忽略了阅读群体在深度阅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针对不同领域的读物制定特殊化的推广策略;一些深度阅读读物满是复杂的逻辑和深奥难懂的表达,难以满足公众的阅读习惯;忽略了社会特点和焦点话题对于公众深度阅读兴趣的引导作用。深度阅读的作品和典型读物无论是内容的丰富和优质化,还是形式的多样化都需要提升和完善。

  三、新媒体时代深度阅读推广的路径向度

  新媒体时代的轻阅读契合了大部分人图方便、轻松、舒心而不愿费力思考的心理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深度阅读在这个新技术时代越来越没有空间,但深度阅读不能被替代,它对个体的心智和性格的养成和国家整体的文化风貌和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文化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推广和发展深度阅读。

  1.创新深度阅读方法

  深度阅读讲求方法,科学合理的方法会使得深度阅读的主体获得更多的收获,进而会激励其更多地从事深度阅读。因此,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教授和探索深度阅读的一些方法,使得学生更容易进入深度阅读并从中获得收获。[4]比如,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的高春杰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深度阅读《三国演义》。高老师要求学生在读完几个章节后,按照情节的发展画出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把各章的思维图进行汇总,去粗取精,整理出全书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对该书取得了更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实现了深度阅读的目的。[5]

  对此,可以从以下层面创新深度阅读模式:第一,理解和解释的方法。阅读主体首先要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以为比作者高超的骄傲,专注于理解在文本中字里行间的意思,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第二,批判的方法。对于任何文本不盲信、敢于怀疑,在理解文本的表达与内容的前提下,对其做出评断,其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前后矛盾,得出的结论是否有价值并令人信服。第三,对比的方法。对比在题材和内容上与之类似的其他作品有何不同,从而能把握到该文本与众不同的方面,给自己留下更深的印象。第四,吸收的方法。基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判断,进入到深度阅读的最根本的一个问题:这个作品能对我产生什么意义?从而将对该作品的阅读体验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或者拓展和更新了对世界、历史和人性的认识,或者使主体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反思,进而改变自己以后的行为模式,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2.培育深度阅读的社会环境

  人的很多行为都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即当周围的人都从事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成为社会流行的趋势时,个体也会选择深度阅读。鉴于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有必要培育使得深度阅读能受到重视和发展的社会情境,鼓励更多的个体从事和参与深度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深度阅读是个人的选择,是他在业余的时间里如何度过的问题,这涉及他的兴趣,是他自己的私事,其他人无权干预、强迫,而只能鼓励、引导和培养这种兴趣。

  举办深度阅读交流会、分享会。学校、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多主办深度阅读方面的体验与成果交流会、分享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弥补深度阅读在主体间封闭性的欠缺。深度阅读在大部分时间是主体独立完成的,但是主体之间的交流、思想之间的碰撞,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在深度阅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深度阅读的方法、还是深度阅读的体悟和成果,在主体之间的交流中才能拓宽自身的视野,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更深的体验。[6]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重点打造“裸读时光”精深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开设实体深度阅读空间,围绕“共阅读、比阅读、写阅读、评阅读、晒阅读、谈阅读、换阅读”七大板块开展活动,包含“书房生存挑战”“书霸会”经典共享、“共同品鉴”读书观影、“power真人秀”真人图书馆及“与你谋书”好书共读等多项精深阅读品牌活动,实现线下阅读分享、线上交流感悟的双向活动组织模式,取得了深度阅读的良好成效。[7]

  构建激发阅读兴趣的激励机制。举办深度阅读方面的竞赛,参与者提交阅读体会,获胜者赠予图书等奖品,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深度阅读活动。虽然深度阅读不要求主体写作,从事研究活动,但是通过竞赛等方式激励参与者将平时的深度阅读的体会写下来,一是能为日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活动积累宝贵资料,二则写下来之后方便在人群之间传播,丰富整个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3.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深度阅读媒介

  深度阅读并非只针对书刊,对于数字化的作品,例如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信息网络终端或者移动通信设备中出现的作品或文字也可以成为深度阅读的对象。一直以来深度阅读的文本都以纸质的形式呈现,而数字化的文本比较少。要推行和扩大深度阅读的影响力,要使得那些蕴含思想的、经典的文本也数字化,使得它们也可以在数字化的环境下被读者阅读。而之前,很多读者想利用手机、电脑和移动终端进行深度阅读,但是在其中找不到合适的文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适合深度阅读的文本并没有数字化,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中能找到的文本大都被娱乐化、功利化了,并不适合深度阅读。

  因此,扩展和推广深度阅读,应该在出版发行方面就适合深度阅读的经典作品进行推广,将它与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阅读的便捷化、高效化的心理需求相结合。免去书店购买、携带等麻烦,使得读者在想读书的时间和场合,打开手机或者自己喜欢用的阅读媒介,都有适合深度阅读的作品或文本可供选择。决定读者是否采取深度阅读的关键是兴趣和爱好,但是特定场景的便利性也会影响读者的选择。尽可能提供适合读者进行深度阅读的便利条件是推广深度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

  4.推进深度阅读作品的优化与专门化

  决定深度阅读推广效果的除了阅读者的兴趣外,作品本身的内容、题材、语言、表达、出版方式等都会决定深度阅读的推广成效。

  作品应该具有可区分度和针对性。应该在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的群体关注的题材、内容、风格,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作品的出版和发行策略,把各个阅读群体在深度阅读方面的需求都兼顾起来,避免在满足一个群体的喜好的同时,忽略了其他群体,造成潜在的阅读群体的流失。深度阅读只是强调了阅读的方法和切入方式,并不限定它的内容的种类和题材。因此,有区分度和针对性的深度阅读的作品更能吸引和促使更多的主体加入到深度阅读中去。中山市图书馆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引入了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有机结合的渠道通路(O2O),为用户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自由搭配的阅读路径,将碎片化阅读的需求进行融合统一,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和偏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使用并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风气。[8]

  作品表达上的深入浅出和通俗易懂。深度阅读不同于专门的学术性阅读,不具有明显的目的性,通过阅读度过业余时间,对自己的身心构成一种放松,获得某种满足和情感的愉悦是对深度阅读的合适定位。[9]因此,适宜深度阅读的作品不适合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复杂的逻辑和深奥难懂的表达,而是应该将复杂、深邃的思想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能够了解新的有价值的知识。

  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贴合时代和社会热点。适宜深度阅读的作品一部分指向的是经典作品,这些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表达的思想具有跨越时代、民族和地域的永恒价值,虽然从内容上看它们不能给一时一地的人们的生活和选择带来直接的指引,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原则依旧对当下的生活具有指导意义。适宜深度阅读的作品另一类则紧密关系着人们所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这种内容紧密贴合主体的心理需要。主体需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和环境获得真实的认知,并且希望从书中找到合理的依据或指引了解世界下一步的走向和趋势,从而获得生活的预期,产生安全的感觉。因此作品应该关切社会、政治热点,提供一些真实的信息和深度的分析和判断,帮助人们的理性选择和生活的计划和安排。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阅读环境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使得公众在阅读形式上追求便利化,在阅读内容上追求娱乐化和功利化,这给深度阅读的公共推广带来一些问题。应该采取有效举措,创新深度阅读的方法,培育深度阅读的社会环境,依托新媒体技术丰富深度阅读媒介,推进深度阅读作品的优化与专门化,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杨.网络视阈下大学生深度阅读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1)

  [2]曹永青,钟晓.新媒体时代阅读的状态、层次与推广[J].北方传媒研究,2018(3)

  [3]徐正芳.深度阅读——深度出版的深度选择[J].出版科学,2009(5)

  [4]刘驰,牛甜甜.面向高校留学生主题阅读推广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18(17)

  [5]高春杰.创新名著阅读形式引领学生深度阅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6)

  [6]靳琰,郑媛.网络影响深度阅读的逻辑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

  [7]刘婷婷.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精读模式探索——以“裸读时光”精深阅读推广活动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4)

  [8]李丽娟.碎片化阅读时代图书馆深度阅读推广的困境与破解路径[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4)

  [9]宋亮亮.浅析碎片化背景下深度阅读策略[J].中国报业,2015(1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