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张晓迪: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 要】材料的多元化与个性化极大地丰富了书籍的形式语言,书籍整体的设计美也不再是人们通常认知的局限于平面二维的表现,而是综合材料、结构、形式、功能四种要素及肌理、质感、材质、色彩四种造型手段的多维展现。在电子书籍发展的潮流中,设计师只有通晓书籍的精神与材料的灵魂,深化对材料的物性和知性认识,充分发挥材料的效用与展现材料的自然之美,才能促进未来实体书籍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材料美
电子书籍的兴起冲击了实体书籍行业的发展。设计师积极探索与发掘新型材料的设计语言,成为实体书籍设计未来的新方向。各种材料以其特有的品质直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与触觉感受。设计师通过对材料的物性、知性认识,将材料作为一种设计元素运用于书籍设计,进一步开拓了实体书籍设计的发展空间。
一、书籍装帧设计与材料
1.书籍装帧设计与材料概念
书籍装帧设计又称书籍设计,它是融材料、工艺、思想、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从局部到整体,将手稿变为成书的艺术设计,是书籍造型设计的总称。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兼备阅读与欣赏价值,具有吸引与刺激读者阅读的功能。
抽象主义艺术诞生之后,材料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被艺术家当作直接表现情感的媒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材料作为一种设计语言有着内在的品质与美感,直接决定了书籍的整体形态,是实现书籍价值的基本载体。
2.材料在书籍设计中的表征
材料不同,其质感也大相径庭,实体书籍以其独具的材料特性为读者带来视觉和触觉的多重阅读体验,在为读者提供阅读想象空间的同时,促成五感交互共鸣。
(1)材料的自然质感和人工质感
材料质感即材料给人呈现的感觉特性,是人对材料直观特征的生理掌控和审美心理活动。材质按其自身特征可简单分为自然质感和人工质感。自然质感是材料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质感,传递出自然化、人性化的温暖,如竹、木、藤等;人工质感是指材料通过人工技艺附加于材料的非自身质感,具有严谨、精细、秩序等特性,如通过加工的有机玻璃。
(2)材料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质感
杉浦康平提出:“好的书籍是将信息视、听、触、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宇宙。”材料触感和视感的完美结合,是书籍审美的重点。触觉质感指人通过手和皮肤触摸材料而得知的感觉,材料的视觉质感则是依靠人的视觉感知材料的表面特征。多样化和肌理化的视、触觉特征,为书籍装帧材料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书籍装帧中材料的审美分析
由国内外书籍装帧的发展历程,可得知新材料的应用在书籍形态的每一次变革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设计师原研哉所说:“材料本身就是信息,是我们创造行为永远的促进者。”①材料发展到此时不再仅仅充当书写和印刷的载体,而是激发人类感觉、想象的媒介,为更出色的阅读体验与功能满足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新兴概念书的出现突破了纸的唯一选择性,通过对材料特殊属性的运用,传达了设计师对书籍内涵的独到理解。
1.尽善尽美的载体
书籍装帧的载体分为纸质材料和非纸质材料。纸张是书籍最基本的载体,其性质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由纸张装订而成的书籍不仅具备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能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陶冶。特种纸即特殊的纸张,其特殊的表面纹理呈现出独有的色泽、质感及纹路,使每一张纸在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和节奏中展现自身的魅力。
非纸质材料拓宽了书籍装帧的形态与语境,主要有织品类、皮革类、金属、塑料、木材等。非纸质材料的选用由书籍的档次、内容和出版者的要求决定,如丝织品作为书籍封面材料,有色彩绚丽、质地典雅等多重优点,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表达出高贵、优雅之感。而木质材料的书籍封面体现了性情温和、品质敦厚的气质。
2.气象万千的墨
墨于传统书籍装帧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为墨的存在,古籍中的图文、版式、色彩才会从无到有、由虚及实,形成书籍中的芬芳之味。现代书籍的生产制造离不开印刷,而有机颜料合成的油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印刷材料。书籍的独特性要求印刷时使用的油墨必须具备很高的品质,特别是油墨颜色的饱和度、明度、分散度、耐光性。为了利于书籍储藏,无论何种油墨颜料都要具有一定的耐水、耐酸、耐热等性能。在传统艺术中,墨象征着君子淳朴谦卑、温文尔雅的德行。因此,墨并非只是书写、绘画专用的工具,还蕴含着哲学和人生的奥秘,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3.精妙绝伦的色彩
“远看色,近看花”,说明在人们的感知中,色彩以不可比拟的优势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我国古代,“色”便被赋予了丰富的美学意味。书籍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划分。如:清朝以红、绿、蓝、灰四色分别装饰的《钦定四库全书》,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和史、经、子、集部相对应;《四库全书总目》作为全书纲领使用了黄色,取法暗合了四节气之精髓,使人文色彩与自然哲学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具有特定的色彩,如白云、黄土等。有一些颜色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如,黄色在我国象征富裕、丰收,是古代帝王之色。在书籍装帧中,色彩结合字体、图像形成合理的搭配,能够强化书籍外部形态视觉效果,深刻反映书籍的内涵,提升书籍的审美品味,体现着人类的审美修养与情趣。
三、书籍装帧材料的双重语义
1.书籍装帧材料彰显“象”之大美
书籍的视觉要素是消费者注意力的首要聚集之地,材料在视觉层面的特性则通常表现为肌理与质感。因此仅就视觉层面而言,材料呈现出书籍整体的视觉效果,在读者选择书籍之时起到重要作用。
肌理是表达书籍材料情感最诚挚的语言。肌理根据其表面的形象特征可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读者通过观看与触摸的共同作用,完成对肌理的审美。因此,材料的视觉肌理设计和触觉肌理关系十分密切且相得益彰。
质感是材料本体的天然属性,不同的材料其质感也不尽相同。书籍材质质感的表现依托于材质本身的特性和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设计者根据自身经验与审美进行归纳、整合、改造、应用,以最真诚的方式寻求材料的最大表现力。
2.书籍装帧材料创造无言之美
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合了人、物与自然之情,是物性与人性的相通、互融。因此,材料以独有的语言复归自然之道,述说着精神和文化的无言之美。
材料的精神表达源于人们客观体验的积累而产生的物质联想,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社会约定俗成的共通的审美心理。在古代中国,这种共通的审美理念源于传统文化之“道”,人杰地灵皆以“道”支撑。手指翻阅书页的过程,也是人与书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书不只是物的存在,更是有灵性的生命。构成一本书的每一部分材料,大到书籍的形态,小到每个符号,都是由“道”支撑并贯穿于整体,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社会约定俗称的共同审美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材料美的理解各有千秋。以儒、道、佛为主流思想的视觉设计ARTEDUCATIoNRESEARCH中国美学为中国书籍艺术奠定了基础。画有画境,书有书境,诗有诗境。书籍装帧设计意境指书籍整体形象设计与书籍内涵品质融为一体的神韵,是形而上的装帧境界。若将书籍整体视觉造型、翻阅书籍时的触感、触摸纸张引发的声响与印刷油墨引起嗅觉看为物的话,那品味书籍的内容与艺术价值,则为“抒”情,满足读者阅读中的品质享受,进而使其产生情感联觉,使读者“处身于境”“物我相凝”,更为深刻地理解书籍内容并实现多元审美价值,即达意。
3.中西方书籍装帧材料审美的差异分析
中国与西方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反映在视觉艺术上的表现也是千姿百态。
其一,西方书籍装帧艺术追求实体再现,中国书籍艺术注重借物传神。因此,我们在市场中常见到西方书籍封面大多是照片,真实的形象与独特的书名简洁明快地组成了封面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中国书籍装帧多写意的手法借物传神。
其二,西方书籍装帧艺术注重感官刺激,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注重韵味与内心体验。通过中西方的绘画,我们就不难看出二者审美情趣的差别。西画以浓烈的色彩和强烈的形式感,追求人类感官欲望的满足;中国画则注重审美感悟,追求“文已尽而意有余”。
当然,差异是相对的,中国书籍装帧艺术也并非只主张写意,西方书籍装帧艺术也并非不求传神。但是当不同文化在交流中发生碰撞时,各自的特征会因对比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放大效应。同时,中西方的文化碰撞也使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文化精神得到进一步凸显,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优势进一步明确。
结语
材料在书籍形态的演变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塑造书籍形态的物质基础、承载书籍内涵的客观载体。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材料以独特的自然质感或人工质感、触觉质感或视觉质感,为读者创造着无言之美和象之大美,给人以多重的生理和心理享受。设计师通过充分发掘、利用不断涌现的新型材料特质,为书籍装帧设计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书籍装帧设计将以新颖的视觉语言形式展现书籍的整体形态特征和审美价值,引导读者的阅读情绪,为读者提供阅读的想象空间,最终与作者形成共鸣。
注释:
①(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纪江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季荣,王燕.概念书籍设计中材料的创新运用.大众文艺,2015(23).
[2]朱婷.论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表现.品牌,2014(3).
[3]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