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巴黎记》 还原记忆中的巴黎

2020-04-1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孙建兵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100年前,海明威初到巴黎,以驻欧记者的身份旅居于此,写下了这段话。100年后,我们的诗人于坚多次游历巴黎后写下《巴黎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但他笔下的巴黎与百年前如出一辙。这就是巴黎的独特之处。

  《巴黎记》没有按正常的体例进行,它把时间揉碎了,把时空颠覆了,只为诗人能找到一条通途,寻回精神的故乡。

  开篇是一首写于2005年的诗,日子却滑到2011年的10月18日,诗人用一道门开启全书的序幕,这一道用了百年的门,“漆色褪去,露出松垮的木纹,缝很宽,塞得进一根长棍面包”。转瞬诗人又将日子切到了他初到巴黎的1994年,那年诗人已经40岁了,却是第一次离开故土去往巴黎。一路上,他想象着巴黎,那个闪闪发光的地方,想象着自己穿过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在天堂般的浴缸里躺着看落日余晖。

  时间再切回到2011年的10月25日,诗人开始以细碎的笔触描述一个人的房间,那是一个典型巴黎人的房间,剃须刀、肥皂盒、眼镜框、磁带、香水瓶、戒指盒、手袋、发黄的浴缸……每个房间都有落地窗,窗前都有花盆和杂物。在这里,他想一个朋友,也是一个诗人,曾凭着一种激情和浪漫主义不顾一切投奔巴黎,最终未逃脱庸常而离开,只是也没有再回到自己的故乡。

  当你以为离开故乡,去往另一个地方时,回头望,原来的故乡也已消失不在。于坚是昆明人,他在享誉文坛的《昆明记》《建水记》里,试图用文字唤回那个失去的故乡。

  全书在这种蒙太奇的时空切换中,完成了近一个世纪的巴黎追寻之路。诗人适时以自己擅长的诗歌和近乎黑白的摄影佐之,恰到好处地在纸上还原记忆中的巴黎。

  “荷尔德林的那句诗:人充满劳绩,却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没有那么深刻,它只是为巴黎这种地方写下的一句平庸广告。”这也许是对巴黎最高的赞美,巴黎的特别之处正是无以用言语表达。于坚与巴黎一见如故,这里并不是他的故乡,却时时刻刻唤起他对故乡的记忆。

  巴黎的存在是物质的,是一幢幢古典的建筑、摩登的街头、时髦的女郎,还有那些发黄的记忆;巴黎也是精神内核里的虚无世界,你每一次游历,都会在你离去时抽身,存于脑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