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选题策划探析

2020-04-1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张华
  建筑院校对于美术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审美的培养、绘画技法的训练、设计思维的锻炼,使学生观察分析视觉现象、丰富视觉经验、熟悉视觉表达,建立符合艺术规律的思维方式,并将所学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教学。因此,传统的美术基础图书,并不能满足建筑和艺术的学习,我们需要策划更多适用于当下教学方向的选题。

  建筑学专业的美术传统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审美意识和对建筑设计的造型表现力。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改革,学科交叉性也日益凸显,对艺术审美的培养和创意思维训练逐渐成为建筑美术教学的主要课程结构。本文基于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课程改革,对其出版领域的选题策划方向进行思考探析。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相关出版物现状

  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造型能力的锻炼,是建筑学专业一直以来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因此,造型基础成为建筑学院校美术基础课程开设较为广泛和持久的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教育中对建筑学的美术教学进行改革,不断调整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侧重美学教育和素质拓展、设计思维训练等方面的能力;将创新精神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超越自身的专业局限,向更深、更宽的领域拓展。建筑学专业的美术教学是其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必需课程,也是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不同学习阶段对艺术的认知和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因此,其课程设置也应该摆脱传统短时间的基础教学,将美术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始终,以给予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设计启发。

  由于建筑学美术教学体系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教学方式更多地来源于教师对课程的梳理和指导,而提升在校生美学素养的资料多借鉴美术院校的专业图书和教材,从属于建筑学体系下的美术类图书多为传统教学体系下的教材。2013年出版的《全国高校建筑学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美术系列教材》,其内容依旧是传统基础美术课程,水彩、水粉、速写、素描、表现技法等,教学内容依旧侧重于传统美术基础教学体系,以绘画基础知识和技法为主。各建筑学教材系列中的《建筑美学》则是用冗长的理论知识阐述建筑美学的概念、发展和体系。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快速表现类的考试用书。还有一些学习平台推出了水彩、素描或速写的视频课程,但多以录播的形式进行网络传播或电视教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因学校采取网上教学,更多的教师选用了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现场视频授课,而与之相配套的数字产品基本属于空缺状态。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图书市场中的实体教材,还是网络录播课程,更多地将美术教育作为辅助设计的一个工具,而能够真正契合当下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发展体系并将美术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阶段的出版物却少之又少。

  如何在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阶段,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辅助建筑学美术基础教学发展,成为出版领域亟须关注的重点。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学改革背景下的选题策划方向思考

  建筑院校对于美术的学习更多的是通过艺术审美的培养、绘画技法的训练、设计思维的锻炼,使学生观察分析视觉现象、丰富视觉经验、熟悉视觉表达,建立符合艺术规律的思维方式,并将所学运用到建筑设计之中,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教学。因此,传统的美术基础图书,并不能满足建筑和艺术的学习,我们需要策划更多适用于当下教学方向的选题。

  以创意思维训练为切入点的实验教材。“实验”,顾名思义,即具有创新性,不是传统的。“实验”也基于当下的教改背景,即一种方向性的尝试,以寻求最好的方法。其目的是为教学中内容和课程结构梳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教学形式和改革思想的碰撞磨合、专业人才需求等方面,提供思路和参考。

  创意思维训练非理工科的思维训练,其和理性决策、系统思考有所不同。创意思维具有独立性、求异性、想象性、灵感性、潜在性、敏锐性等特点,是一种智慧想象。而建筑学的美术课程,就是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告诉我们如何设计,而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启发引导、造型感知、色彩认知、创意思考、艺术介入实践等,这些不同的内容,都是创意思维扩展训练的关键点。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美术训练的较多,美术基础参差不齐。简短的基础课程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影响也有所不同。由于之前的美术课程多为技法训练,忽略了创意思维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没有突出课程的特点。但创意思维训练则不同,其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所呈现的对艺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因材施教,避免了流水线生成式的教育方式。契合教学改革的思想,有助于教学单位架构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当下较多院校青年教师对课程的重新设定,对多元化人才培养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创意思维训练的实验教材应该在此刻诞生。它不是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冗长灌输,也不是单一的技法训练,而是在其基础上拓展的另外一种教学思想。

  以提升艺术和文化修养为基础的学科交叉性丛书。创造基于知识的沉淀和积累。千百年来,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都是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生成的产物。而这些文化主体也成了建筑的设计语言。一直被批判的“丑陋建筑”则是对文化和艺术浅显理解的最直接体现。

  对建筑专业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是学科交叉教学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师伴随终生的学习任务,非一两门课程就能够学成,而是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渗透和浸染。传统图案、纹饰,民族、宗教色彩,摄影构图框景,雕塑形态体积,雕刻技法形式,传统民间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艺术展览,等等,都可以在建筑设计中开拓思路,扩大视野,进而激发设计灵感。而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训练多来自基础课程的教授和教学中的随堂授课,以及调研实践课程的亲身感受。图书市场中的相关图书也是琳琅满目,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图书则相对较少。该类图书对学生的作用,不应该是简单地欣赏和阅读,而是要学会如何欣赏和怎样应用。

  如此看来,和专业课配套的以提升艺术和文化修养为基础的成体系的教辅读物和学科交叉性丛书将是有待开发的空间。

  以视觉体验为路径辅助教学的信息数字化产品。建筑设计的美术教育目标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包豪斯的理念和体系对现代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法则。随着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设计思潮和现代社会的不断交融,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也在持续发展和不断更新。当今的建筑学美术教学中较多老师将感知觉教学纳入课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实际物体或实际环境为教学对象,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知觉获得碎片化信息,再通过传统的手工实验,将信息进行重构组合再现,形成直观的思维训练成果。这种教学方式对思维拓展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思维训练成果的呈现中,可能会受到材料和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信息化课程也成为较多高校教师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并且他们也在积极打造多媒体、网络互联、智能化、虚拟互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去感受艺术作品和虚拟环境所带来的视觉体验,也可以将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借助相关平台,开发创意思维训练课程的相关程序,可以使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灵感碎片,以更快速的方式得以呈现。同时,将课程知识点和重点案例进行数字化的立体呈现,实现多维的空间展示效果,可以形成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例如,数字化著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多维剖析建筑形态、设计理念、艺术到形体的形变、色彩对空间的影响等。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大师作品分析》,是对当代建筑代表人物的经典小型建筑作品的研究,内容更多是从建筑的空间、材料等展开分析。2014年该书推出了三维动画版,以人的第一视角通过三维动画的方式,感受建筑空间的尺度,是对第一版纸质图书的很好补充。该书的出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也是现代数字化专业教学急需的数字产品。基于《大师作品分析》及其三维动画的良好反响,加之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普及,以视觉体验为路径,相关的数字产品建设也将成为出版社和教学改革之间新的联系点。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