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这本书一年畅销百万册,昨晚薇娅直播3万册5秒售罄!

2020-04-1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
  编者按:出版不到一周年,《人生海海》已畅销百万册。商务君一直在关注这本书。巧的是,最近一周,《人生海海》两次出现在薇娅的直播间里,第一次是一位粉丝也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了薇娅,第二次是当当联合薇娅对该书进行了推荐,据了解,这次直播限购3万册,在5秒钟之内被秒杀完。

  《人生海海》是一本严肃文学作品、一本新书,它杀出再版书重围,打破各大图书畅销榜被再版书统一的僵局,靠的到底是什么呢?

  各大图书畅销榜单上被再版书“一统天下”,一本新书有可能在年度榜单上有立足之地吗?严肃文学作品真的很难做成畅销书,被读者广泛接受并认可吗?有这样一本严肃文学作品——《人生海海》,也许可以回答这些问题。《人生海海》自2019年4月出版以来,获得不少赞誉,入选2019年度豆瓣最受关注图书TOP 10、2019年度豆瓣中国文学(小说类)TOP 1,还被多家媒体列入年度图书。截止到2020年4月,《人生海海》已畅销百万册,在图书市场成为一个现象级产品。

  沉淀八年打磨五年的口碑之作

  《人生海海》是麦家沉淀8年,用5年时间悉心打磨的作品。

  麦家是当代著名作家,《解密》《暗算》《风声》都是他的代表作,其中《解密》还和《红楼梦》《百年孤独》一起入选“企鹅经典”文库,也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而这一次,麦家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写了一本关于故乡的书,这一方面是对自己童年的一种纪念,另一方面也是跟承载伤痛记忆的故乡的和解。

  那这样一本不同于麦家以往题材的作品,读者能否接受呢?这样一本定位为严肃文学的作品,真的有市场吗?

  结果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是这本书被市场接受得非常快,上市不到一年发行量就超过了百万册。而说情理之中,则是因为这本书是麦家用5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他曾透露,自己每天最多只写500字,多了就删,少了不凑。初稿完成后,他又自己修改了7遍。修改完成后,麦家才给一位出版人朋友发了信息:“我好像写了个好东西,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

  事实证明这不是错觉。

  出版一年多的时间以来,《人生海海》吸引了上百万读者,引发了很多人关注,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人生海海”。人民日报、新京报书评周刊、凤凰文化等很多权威媒体对这本书也争相采访报道,引发一片热议。

  据出版方透露,《人生海海》无论是“4•23”“6•18”还是“双11”,都是全网的“爆品”,在当当、京东各网站都稳居2019年度新书销量TOP榜。2019年末的时候,获得首届开卷“全国书店之选”最佳小说的荣誉,还入选了南都文化、中国教育报、新周刊、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年度图书榜单。

  在豆瓣平台上,《人生海海》一上市就连续六周位列最受关注图书虚构类榜TOP 1,目前已有2.5万名读者打分评价,评分8.1分,此外还获得了2019年度豆瓣最受关注图书TOP 10、2019年度豆瓣中国文学(小说类)TOP 1。

  据了解,这本书深受年轻读者和中年读者的喜爱,这里面一部分是冲着麦家个人的影响力,一部分是被周围朋友推荐的。

  扎实的文本内容是一切开始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图书文本内容是一切开始的基础。《人生海海》的文本内容经过作者麦家的多次打磨,最终才向读者交出了这份答卷。

  《人生海海》这本书延续了麦家以往的风格,一如既往地写人性,但这次讲述的是一个更加残酷的故事。一位不知为何隐没在村里的上校,村里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言,所有人都好奇上校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情节在窥探与守护的纠缠之间发展。

  高晓松读完这本书之后,惊喜地赞叹道:“《人生海海》是麦家老师跨越了自己的第一座高峰,向内心深处的文学攀登下一座高峰的大作。”“既不麦家,又非常麦家。”这是王家卫眼中的《人生海海》,他还用英语中的“Hypnagogia”一词来形容麦家笔下的这个故事,这是“午夜梦回的真实”,也是《人生海海》最佳的形容词。

  此外,《人生海海》一经出版,便得到了很多文学界专家学者的认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看到这本书后,感叹于麦家塑造人物的功力:“杰出的人物,如鹤立鸡群,在人海中遇不到,在小说中遇到,是我们的幸运。”在作家苏童的眼中,《人生海海》是“一首献给父亲的大提琴协奏曲”。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认为《人生海海》中所包含的孤独、伤痛与和解,经得起长久的解释和探究,“它不是一个人性的奇观,而是我们自己的、个人的和国族历史的自我意识的秘史。”

  很多人说这两年生活真的太难了,“我太难了”一词也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很多网友说这个词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大家都需要释放生活压力。毋庸置疑,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非常需要温暖人心的内容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而《人生海海》这本书中恰恰有很多这样的内容。

  董卿从故事中读到了和解,“人生海海,时间终将让一切和解,我们总是在和某一段过去做告别,和某一段时间的自己告别。”杨洋从书中获得激励,“在艰苦中试炼卓绝的道德,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并在任何环境里都心存善念,无畏跌宕,保有阳光。”

  很多读者同样被这本书温暖或激励,腰封上那句“人生海海,敢死不是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不知道劝慰了多少在大城市里打拼焦虑的人。有读者在网上发起用这本书传递温暖的游戏,读完以后写下自己的感言,然后寄给下一个人。可以说,这本书温暖了很多人。

  写个故事并不难,但写一个能够深入人心,让人读完以后无法忘怀的故事就不容易了。《人生海海》这本书做到了内容上兼顾文学性和精彩可读性,又贴合当下的社会热点,所以能够迅速被读者接纳。

  书名和封面,简单中透露出深邃

  据悉,麦家在将书稿交付给出版方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多书名备选,有人物向的,也有故事向的,最终出版方一眼选中了“人生海海”这四个字作为书名。

  人生海海,是麦家以前在福建的时候经常听人讲的一句话,这是一句闽南方言,“形容人生像海一样复杂多变,每个人都会经历苦难。”而麦家的解读使这句话又更深一层:既然每个人都跑不掉逃不开,那不如去爱上生活。

  确定了书名后,出版方也很快确认了封面的风格,大气、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并选择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意象金刀、猫和主人公上校三个元素呈现在封面上,以黑、金、银三种颜色为封面主色。

  黑色是经历过生活的风浪,穿越过世态炎凉后沉淀积累下来的沧桑与厚重。一金一银两把刀用利刃在生活的底色上刻下印记,这正是书中主人公在生活的残酷面前,不屈服的韧性,那正是他的英雄主义。而生活不只有残酷,还有仁慈与温暖,因此利刃的划痕上,猫和人的剪影背对而立,令封面在硬朗之中透露出一份柔和感。

  猫在《人生海海》这本书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校养了两只猫,一黑一白,这两只猫是他生命中非常特别的存在,所以封面上保留了两只猫的形象。正封的那只猫尾巴高高竖起,好奇回望,尾尖如泡沫,挥发费洛蒙,轻盈又惬意,温和又友好。封底的那只猫尾巴低垂,弓背而伺,面前泡沫是嘶吼,是警告,像是正承受恐惧,即将发动攻击。

  如果你读懂了封面上的猫语,便也就掌握了破译《人生海海》的密码。猫就是主人公的化身,一面镜子,让你照见自己的灵魂。

  严肃文学如何迅速成为畅销书?

  对于《人生海海》这本书来说,畅销可以说是有其必然性的,麦家在华语文学市场有一批忠实读者。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市场,并让更多的读者接受这部作品,是一个难点,营销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呢?

  首先,要将严肃文学作品沉下来,不能总是“高高在上”,给人一种不好接近的感觉。所以从内容上,在预售期就对《人生海海》这本书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让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饱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作者个人的故事经历、书中的人物、书中的父子情、文学中性主题等等。而在正式上市以及后续的活动中内容解读上也更加丰富,从人生的豁达到文学与精彩故事的关系,从与过往的和解到对人心和人性的探讨,让读者每次接触到这本书,都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其次,统筹时间,协调资源,集中发力。“4.23”世界读书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图书营销节点,在确定了《人生海海》首发式活动为4月21日后,将时间线往前推,4月16日正式上架,3月26日开始预售,把营销尽可能地做在前面。线上将微信文章发布、微博话题运营、微博转赠等营销动作有节奏地展开,每一阶段都有的放矢。同时,线下的主题活动、书店展陈等也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跨越各领域的名人名家背书也让这本书更加有影响力,让整体营销非常立体,能够触达并且吸引各个渠道和各个领域的读者。

  另外,就是要注重营、销联动。检验营销动作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市场的反馈。《人生海海》这本书在推广的过程中,将营销动作与销售渠道挂钩,配合价格信号,大大提升了购买转化率,从而迅速占领图书销售榜单。

  当下由于疫情,各行各业都遭受到一些影响,出版行业也不例外。出版行业中尤其是“国产新书”任重道远,但只要用心去做,发掘好内容,依然有很多空间,出版行业也需要有更多像《人生海海》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新书出版。就像麦家所说:“人生就像大海,什么都有,什么都创造得了,也什么都颠覆得了。我们在如海的人生里面,既要去欣赏一切,要去拯救一切,同时也会收获一切。”出版行业中还有一些内容很好的作品未被充分挖掘出来,还需要大家不断去努力,去创造,同时也去收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