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遥:在房价动辄每平方五万十万元的都市里,在家里书柜显眼的地方,你愿意为它留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多少有价值;当你送给朋友时,你觉得很好意思拿出手,这书多少有价值;在搬家时朋友还愿意带走,这书多少有价值……用这些最朴素的投票方式,用脚投票,就知道自己干得多有价值(有多渣)。一本书的价值越大,解决好相对容易解决的传播问题、物流问题,一本书的商业价值一定能体现出来,畅销也就有了可能。
何亚娟:各个部门都要进化。传统的“编印发”结构肯定有所调整,最大的改变是当前的市场已经逼着我们必须打破部门壁垒。一本畅销书需要贯穿各个环节,拿出所有人的主动性。编辑要干发行的活,尤其大V红人类的书,要沟通好预售,差异化销售的包装策略,线上线下活动;发行也需要了解内容和作者,懂得互联网营销时代的基本手段,才能更好地配合和刺激销售。现在很多图书众筹、当红主播定制性团购已经不鲜见,甚至成为促销常态,这在以前的发行思维来看是舍本逐末。
刘庆余:业内有无数的出版机构,有大的国有出版社,也有无数中小民营图书公司,出版方向和内容都不一样,有的做综合出版,有的聚焦于某一垂直领域,很难用一个状态或者策略去概括。从公司运营的角度来说,肯定是首先保证现金流,保证自己能活下去,无论个人还是公司,这都是首要目标。至于出版机构怎样去跟互联网内容机构竞争?要么主动,要么被动。主动是出版机构变身成互联网出版机构,这个角度上说传统的流程调整一定需要,流程架构跟互联网机构一样才有可能竞争。被动就是被互联网机构吃掉,或者变成互联网(公司)的一部分。
果子:目前几乎所有出版机构都在朝两个方向努力。一、特色——以外版书、手工、绘画、童书等某一类别为主。做专做精。重复利用口碑和开发已有读者资源。但是这种模式可能需要特定资源的配合。二、多元——在广度里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后深挖潜力。
韩志:本质上讲,未读其实不会刻意追求大畅销书。有的同行会全力以赴去做一本百万册之书,在我而言可能会选择做成两三本几十万册量级的不同产品。换个角度说,天然能到百万量级的畅销书基本上都不是出版机构策划出来的。如果还有机会冒出类似《秘密花园》那样的黑马,那也是市场和出版方神奇的命运组合,不是可以预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