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全面深化改革成最强音

2015-03-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 章红雨 范燕莹
   
  连日来,来自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的审议和讨论。大家认为,报告中提出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深刻阐述了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闻出版广电行业需要做哪些改革才更加有利于行业发展?围绕着电影、电视、图书出版、媒体融合等关键词,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改革推动电影业大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介绍说,2003年以前,中国电影产量每年不足100部,票房不到10亿元,现在每年达到600~700部,2014年票房近300亿元。中国电影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改革。
   
  回想过去,张丕民说,2002年全国只有16家电影制片厂,银幕数量也是不多。如今,政府放开了制片管理、影院建设,全国银幕达到了2.35万块。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有思想上的改革。实践证明,有大胆的改革意识,在价值观导向正确基础上赋予作品充分的想象力,就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当然,电影业存在的不足也不容忽视。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中国应该拍什么样的电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原董事长、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韩三平发出疑问。他认为,当下,有些电影的高票房总是引发一些强烈争议,原因在于我们的电影从业人员对这些疑问研究不够。
   
  此外,委员们认为,中国电影之所以不能走向世界,急功近利是主要原因。“国有电影企业再不进行根本性改革,将会出现萎缩和衰退。”韩三平忧虑地说。
   
  新技术是体制改革“捷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关注的是出版企业的深化改革。郝振省的观点是,出版企业改制要注重通过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造,打造合格的出版市场主体。
   
  同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面临的困难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认为,新闻体制改革应该放在技术革命背景下进行,放在技术融合的层面来考虑。
   
  何东平说,过去的子报子刊,三四个人就一个刊,十几个人就一张报,都是相对独立的法人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致使子报子刊运营成本提高。依托于整个报业集团,子报子刊在内容获取上并不困难,只要技术上实现融合,就会为降低运营成本提供新的出路。
   
  在何东平看来,媒体融合应该包括平台融合、机制体制融合、人才融合、终端融合。多种融合下,会打破子报子刊间以邻为壑、人才分割的情况,可实现人才和资源共享、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的目标。
   
  电视台改革须分清定位
   
  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全国政协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周锡生说有两个层面,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另一个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
   
  怎样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代表们认为,电视台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经历了转企、制播分离两个过程,第三步应该解决公共电视台与商业电视台的区分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视台主持人曹可凡认为,公共电视台由政府投资,标准是不能放置广告,电视节目全家大人小孩都能看,播出的内容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商业电视台,尺度会稍微大点。
   
  “多年来,这两个概念在我国一直混杂在一起。分清楚两者间的概念,对于电视台改革来说,将是一个质的改变。当然,政府也要履行监管职能。”曹可凡表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