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应急出版知识服务策略

2020-04-12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尹达: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杨海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研究院

  【摘 要】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应急出版知识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应从注重融合与协同发展理念的应用、构建完整疫情防控应急出版内容资源体系、搭建疫情防控应急出版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出版顶层管理机制、建立疫情防控应急出版长效服务机制等五方面构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出版知识服务体系,以期为将来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出版所需的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危机传播;应急出版;知识服务

  2019年12月武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随后疫情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各方力量积极投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疫情防控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版界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各出版机构战“疫”选题出版物的不断推出、网上出版传播形式的推广、各种学术研究资源的免费开放等,在提供正面宣传引导的同时,也给民众提供了权威的疫情防控知识,彰显了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出版机构拥有强大的内容资源优势,如果在出版服务中能更好地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注重融合发展与知识服务等理念的引入,相信出版人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在剖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的基础上,总结现阶段疫情防控中出版服务实践,融合知识服务理念、危机管理理念等多重理念,提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出版知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在服务问题解决的同时为以后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提供经验、奠定基础。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需求分析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处在集中爆发期,在疫情蔓延之下,全国民众对权威、全面的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有着较高的需求。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疫情防控政策信息需求。在疫情爆发期,政府部门的行为举措是消除民众恐慌的最好良方。新冠肺炎属大面积普发性疫情,传染性强,而目前我国交通网络辐射性强、地域人群流动性大、区域公共资源不完全平衡,因此其防控与治疗需要全国统一协调。民众只有在充分了解管控政策的基础上,才能够理解政府机构及社会力量在疫情防控中所做的各种努力与不易,这些政策才能起到更好的防“疫”控“疫”作用。

  第二,疫情防控实时信息需求。各类搜索引擎中“肺炎疫苗”“肺炎症状”“口罩”等成为热搜词汇,充分说明民众对疫情进展、预防措施、疾病治疗等相关实时数据有着强烈的需求,更体现了民众对权威疫情信息的期盼。民众唯有及时了解权威的疫情实时数据,才能消除其心中的恐慌,从而正确对待疫情,早日抗“疫”成功。

  第三,疫情防护医学信息需求。在疫情集中爆发期,如何提高疫情防控技能、提升自我防护能力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更是抗“疫”早日成功的保障。

  第四,新冠肺炎治疗有关的医学信息需求。疫情治疗的科研进展、疫苗的研发、特效药物的发现、愈后后遗症等医学信息也是民众在疫情爆发期普遍关注的内容。

  第五,其他信息需求。目前,全国各地停工、停业、停课,部分地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高品质文化普及、日常学习、科学研究等相关的内容资源,也是民众的信息诉求之一,这些资源可以确保大家在疫情防控期间丰富精神生活、继续科研工作、停课不停学。

  二、应急出版知识服务现状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地方新闻出版管理机构都对疫情防控期间的出版服务提出了总体要求。传统出版单位以及涵盖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有声读物、数字阅读、数字音乐、学术资源等在内的各类数字出版机构依托各自优质内容资源,推出了诸多围绕疫情防控需求的出版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线问答服务等数字出版服务在这次出版界疫情防控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疫情防护指导类资源出版服务

  疫情爆发以来,各出版单位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手册、行动指南等传统类型科普读物,满足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权威防护知识的获取。类似宣传挂图、漫画版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读物,也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

  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和内容制作能力的数字出版机构也在短时间内推出了形式多样的防疫科普类资源。如 “一园青菜”联合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包含游戏内容的《儿童版防疫手册》,并第一时间推出了音频版本;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面向儿童读者的有声书《病毒来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知识绘本》;中文在线旗下的17K小说网、书香中国等推出了防疫专题,联合各大出版社推出“新冠”防疫专题电子书。[1]

  2.疫情研究咨询类专题知识服务

  围绕新冠肺炎的防控与治疗,部分出版机构依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积极提供专业的出版知识服务。如知识产权出版社2月8日上线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利情报专题数据库”,就可提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相关的诊断与检查、抗病毒药物、医用呼吸防护、环境消毒与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专利信息检索服务。此外,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等多家出版机构都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专题,专门针对疫情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出版。截至2020年2月21日,万方新冠病毒专题频道上线了257篇专题研究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69篇、外文文献88篇,专题内容全部免费提供;中国知网新冠肺炎专题平台免费推出专题文献343篇。

  3.疫情防控管理类资源出版服务

  传染病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的传染病防控法律体系等管理机制是早日抗“疫”成功的制度保障,也是疫情防控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法制出版社围绕传染病预防、疫情控制、医疗救治、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推出了《传染病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汇编》,助力疫情防控管理水平提高。[2]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推出的“小律在线智慧防疫服务”则可以提供7×24小时的疫情防控方面的法律法规咨询、防疫相关案例咨询等智能服务。

  4.教学研究支持类资源出版服务

  为更好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在动物、人类和环境中的传播、预防及治疗,同时确保有条件的教学科研单位居家办公、教学,各类知识服务、在线教育平台助力“停课不停学”,助力读者“宅”文化需求。2020年1月31日,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出《数字阅读行业战“疫”倡议书》,50多家数字出版行业机构积极响应,联合出版社和资源提供商在第一时间推出大量限时免费资源。[3]首都出版单位也联合发起“+我一个”行动计划,100多家企业从在线教育、知识付费、有声读物、网络文学、数字阅读、数字音乐6个方面提供免费资源。[4]

  5.综合性知识检索服务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集成了多家出版社的知识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包括百科知识、医疗卫生、法律等多个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检索,为读者在疫情期间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检索提供支撑;再如百度“抗击肺炎”专栏所提供的疫情实施大数据服务等。此外,由天津市委网信办、微医和互联网总医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共同推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创新性地加入了关于疫情的在线免费问诊入口,满足读者科普和问诊的双需求。目前平台有1.7万多名医疗专家在线接诊,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0万。[5]这些融合性知识服务产品受到公众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三、应急出版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由于新冠肺炎属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出版界在面对疫情时虽然在积极应对,但因为应急出版服务自身的复杂性与高难度性,其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未能充分整合、利用出版以外的理论、技术与渠道资源;出版单位多单兵作战,没有发挥协同作战的整体优势;服务平台过多,知识获取不便;科学完善的应急出版管理机制及长效服务机制尚未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当下疫情防控需求的前提下,综合相关理论与技术,依托出版机构优质内容资源,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应急出版知识服务体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国应急出版知识服务体系构建设想。

  1.注重融合与协同发展理念的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出版知识服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做到几个面向,即面向所有民众、面向问题解决、面向个性化需求、面向专业性及权威性知识需求。因此,这期间的应急出版知识服务极其重要、极其复杂,需要关注不同学科与理念的多重融合,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推动出版单位的内容共建、数据共享、资源整合、能力创新。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科的融合。疫情防控中的应急出版知识服务,涉及医学、心理学、编辑出版、图书馆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应各取所长,充分发挥各学科专长,共同完成应急出版中的知识服务工作。其次是渠道的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出版服务不同于日常出版服务,更多需要借助新媒体及数字出版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态出版的融合,以配合疫情防控中多地网格化隔离措施。最后是理念的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知识传播的受众面广,民众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对信息传播速度要求甚高,且根据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需求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出版人在充分利用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生产高品质疫情防控知识产品的同时,不断吸纳、借鉴如微出版理论、智能知识组织与知识发现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及深度学习技术等相关学科新技术与新理论,建立出版业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能力,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及内容资源的智能化更新、拓展,充分满足民众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信息需求。

  2.构建完整疫情防控应急出版内容资源体系

  出版机构所能提供的专业知识组织与后期内容资源拓展服务是其他互联网企业及相关机构无法比拟的。[6]出版机构应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统一协调与组织下,整合优质出版内容资源,构建完善的疫情防控内容资源体系,实现内容资源结构化,进而建立细粒度、多维度疫情防控专业知识体系,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综合性、智能化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奠定内容基础。

  出版业应做好不同出版机构之间的协同,实践出版领域以主体协作为核心的发展路径。[7]新冠肺炎属于突发性公共卫生领域的紧急事件,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部门的不间断协作。这期间不同类型民众需要了解的知识、信息涉及面甚广,而单个出版机构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单一且不成体系,无法形成疫情防控应急出版中的完整知识服务体系。因此,需要不同的出版机构分工协作,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整合各类专业出版资源与发行渠道,在实现高效出版服务的同时,避免重复出版和资源浪费。另外,还需做好面向疫情防控需求的知识资源集成。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治疗等相关的科学数据、学术文献、科技报告、新闻报道、实时数据、政府举措、心理疏导等,以实现疫情防控期间面向不同群体的知识服务支撑。此外,应围绕新型冠状病毒及相关病毒建立覆盖基础医学知识、专项防护及诊疗知识、增值服务内容、疫情防控案例等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元数据体系。构建疫情防控领域专业知识体系,在服务当下的同时可为服务未来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求、实现后续相关内容资源的自动抓取与智能组织奠定基础。

  3.搭建疫情防控应急出版智能知识服务平台

  从知识服务视角,基于知识元理念,搭建智能知识服务平台。面向所有参与者的、规则统一、信息全面权威的疫情知识服务平台(涵盖数据收集、处理、共享与发布全过程),对于任何突发事件都极为重要。统一的疫情防控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可以延伸服务触角、拓展服务时间与空间,避免数据孤岛与指令的延迟;实现宣传口径统一,避免谣言满天飞;满足民众对权威疫情防控信息与知识的获取需求。

  构建的面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的文献集成与智能知识服务平台,以针对疫情方面的知识发现、知识创新为目标,实现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知识的智能化抓取、更新与推送,建立出版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快速响应与技术保障能力、应急决策辅助能力、疫情防控资源保障与知识普及能力,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需求,同时也实现平台功能的可持续发挥。[8]

  疫情防控智能知识服务平台构建的前提有多个:其一,是前述疫情防控领域内容资源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其二,实现疫情防控内容资源数据标准化、结构化,节省数据采集时间、减少沟通成本,包括关键的流行病学史数据采集、个人识别信息采集等过程中的数据标准化与结构化等。其三,做到数据采集的智能化、自动化。疫情防控属于大规模群体事件,这其中涉及海量的内容资源与数据资源,内容资源与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不能过度依赖人力,而应借助新技术、新理论,实现疫情防控所需资源与数据的智能化采集、加工与推送。

  该平台将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实现基于元数据的智能目录推送、概念知识体系的自动更新、新增知识元的自动抽取等。具体内容包括新冠肺炎防治文献资料结构化内容抽取与章节功能识别,新冠肺炎防治相关文献资料的知识单元(片段)抽取与功能识别等。构建好的疫情防控智能知识服务平台应具备疫情防控知识导航、知识发现、知识检索、决策咨询、案例参考、心理疏导、实时交互、实时数据发布等多重功能。

  智能应急出版知识服务平台应在电子书、音视频内容、数据库、数字平台等数字出版形式的基础上,正视移动终端应用带给出版业的影响,更加关注与移动终端的匹配,更加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需求特征,充分把握新的社会背景与技术环境下用户行为习惯与心理,做好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4.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出版顶层管理机制

  鉴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突发事件性质,相关的内容资源出版非常注重时效性,出版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作为出版人,应严格遵守职业操守,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下述这些问题的出现:选题重复,角度肤浅;组稿片面,编写复制;成书粗糙,内容重叠;捐赠发行,市场空白。这就需要在把握社会需求与市场规律的同时,引入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建立一个长效、科学、完善的应急出版管理机制,来对突发事件中的出版行为进行一定的干预、引导与监管。

  有关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对新闻出版单位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构建整体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出版管理机制”,以使得在类似事件中,各出版单位能够协同作战,从选题到内容的遴选、组织、加工,到渠道的整合利用,再到宣传策略的合理选择,充分发挥新闻出版机构在疫情防控中的知识支撑作用,用高品质的知识产品消除人民群众的焦虑与恐慌。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疫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的重要要求。而现有的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应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需要及时修订、调整,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从出版传播角度充分保障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生存权、治疗权、知情权。应急出版中的版权问题也应予以考虑,如何解决疫情防控状态下各类版权资源的合理合规使用,在保障版权人权利的同时解决应急出版服务中版权资源的及时、有效的使用。此外,要注重多种媒体渠道的融合利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已成为交流健康信息、获取疫情数据的重要渠道。应充分重视并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力量,在保障民众言论自由的同时实施正面宣传引导,发挥新媒体在疫情防控中的信息传播作用。

  5.建立疫情防控应急出版长效服务机制

  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的不完全统计,有关非典的著作多为2003年当年的“急就章”。关于新冠肺炎及其类似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的内容资源选题、编辑及出版,应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而不能等事件发生后去突击性做一些临时的内容生产。从危机管理视角看,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信息的获取有着不同的侧重。出版机构应该从危机管理视角出发,关注疫情全过程,确保面向疫情防控需求的出版知识服务体系作用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出版界注重疫情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一般情况下,疫情有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恢复重建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知识需求主题,出版机构应该根据所处阶段的不同分别对待。[9]既要关注危机爆发期的防护、宣传、实时数据的需求,做好应急内容资源的出版服务;更要关注危机恢复期的经验总结,做好事件的复盘与来龙去脉反思性的内容生产,以沉淀出可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的历史教训;同时也要做好未雨绸缪性质的防控出版知识服务,从根源上尽可能避免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此外,此次疫情防控中众多出版机构一改以往知识付费理念,转为免费向读者提供疫情防控权威知识、学习及生活高品质内容产品,这是一种体现出版单位注重社会效益、践行社会责任的高尚行为。但是从长远来看,出版机构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如何遵循市场规则,探寻免费服务背后的盈利模式,在免费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盈利能力?出版机构在保持自身学科完整、学术规范、体系健全、知识精准等优势的同时,如何在传统高品质出版内容基础上衍生符合受众需求的诸如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美食欣赏、生活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产品,形成出版机构特有的溢价能力?[10]这些都是出版机构长效服务机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积极投入,防控成效显著,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除了医疗资源瓶颈,诸多恐慌、乱像的背后其实是数据的缺失与信息流通的不畅。由于缺乏前期权威疫情防控内容的筛选、编辑、加工、发布机制,致使疫情防控期间,各种信息满天飞,没有一个权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出版产业和内容产业是精品内容资源生产的核心力量,理应成为普及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知识、宣传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信息的权威内容制作、发布的主体,更应发挥高品质内容资源的优势作用,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引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出版知识服务既要考虑服务当下,解决问题,还应考虑服务未来,为将来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需的知识服务提供支撑。基于这样的理念,方可使出版机构的优质内容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知识支撑作用。相信出版人定能依托自身优质内容资源,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做好资源保障与知识服务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刘敏,黄婧.疫情对数字出版行业影响几何?我们该如何应对?[N].出版商务周报,2020-02-07

  [2]中国法制出版社.传染病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

  [3]孙海悦.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出倡议:履行社会责任鼓舞抗“疫”士气[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2-04

  [4]王坤宁.首都出版单位发起“+我一个”行动计划[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2-03

  [5]范燕莹.互联网+出版+医疗的融合创新实践[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2-04

  [6]胡伯俊.基于知识服务的专业出版商业模式优化研究[J].编辑学刊,2019(9)

  [7]黄先蓉,常嘉玲.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领域知识服务研究新进展:现状、模式、技术与路径[J].出版科学,2020(1)

  [8]苏新宁.应急响应情报体系:理论、技术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9]李恬.公关危机传播中的广东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基于“非典”和“甲流”两大疫情的比较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

  [10]唐京春,张洪建.知识服务热潮背后的问题剖析与对策思考——以深化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为视角[J].中国出版,2018(1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