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它也存在着多种方式,因为城市资源是多样性的,不能一概而论。2012年年底开馆的卢浮宫分馆,是利用原有资源的另一种方式的示范。
——摘自《博物馆之美》
我喜欢带孩子参观各地的博物馆,主要是因为文物是厚重的,它能够给人们太多的信息。相对于史书的不具象,博物馆里的物件,可谓活着的历史。睹物思人,我们可以了解那些当初的存在、那些一个个已消失的生命,窥见历史上曾有怎样的人生、怎样的奋斗、怎样的社会……
因为关注博物馆,《博物馆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进入我的视线。作者陈履生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这是一本普及之作,主要以研究者的视角向公众普及有关博物馆方面的知识,唤醒人们文化保护传承意识。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他描绘“理想中的博物馆”,以摄影讲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他写道:“我一方面在博物馆努力做好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不断参观博物馆,努力把自己的所见分享给他人。因此,走进博物馆既是我的工作,也是为了与公众分享。”同时,作为普通观众,陈履生也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咖啡馆,也被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打动……
“置身于迪美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行走其中,欣赏它独有的光影关系,感受设计师利用顶棚、幕墙、窗的透光元素,特别是天顶上半透明与透明的玻璃之间的空隙,还有遮阳帘的层次,互相搭配,阳光直射,日动影移,如同李白举杯邀明月时所看到的‘对影成三人’‘影徒随我身’。”这段优美的描述不禁让人心驰神往,这个迪美博物馆,所在的萨勒姆小镇只有4万人。而它却是个老馆,已有215年历史,全世界博物馆中也算得上长者。在书中,陈履生带领读者领略世界各地博物馆文化,感受各国大不相同的文化。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如何选出来的?陈履生说,所谓“镇馆之宝”,必须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稀缺性、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必须能够表现其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镇馆之宝是这个国家或博物馆的骄傲,它们往往并不是通过海选或讨论协商所产生的,也没有博物馆的公示,它们往往是社会的约定俗成。它们是在博物馆发展历史过程中,在人们对于历史和艺术的认识发展中逐渐产生的。镇馆之宝基本上是固定在某个位置不能移动的。如意大利乌菲齐博物馆的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是钉在墙上的,什么时候去看都在那里。也有国家法律规定镇馆之宝不能出国、不能出馆。在中国,镇馆之宝往往被陈列在博物馆的主要展厅中,从展出空间的规划、展出方式的设计、展柜的安排等,都表现出了特别的尊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说:“历史首先是这一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借用这句话,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睹物思人,铭记有价值的先人,铭记先人勇往直前地奋斗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