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周晴:通过故事抵达更远的精神世界

2020-04-1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张君成
  周晴 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编审。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现为《少年文艺》《儿童文学选刊》主编。编辑出版《女生贾梅全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非常小子马鸣加”、《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经典图书;个人创作《那年初夏》、《你长大的背影》、《像雪莲一样绽放》、《小女孩的大理想》、《十二岁的天空》、“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等几十种图书。

  身边的朋友对周晴有两点印象:一是体现在待人接物上,轻柔的语调、不急不缓的语速,笑起来弯成月牙的眼角,和她相处总是让人觉得很安心;二是体现在工作态度上:靠谱。交待给周晴的工作,只要她答应下来,一定会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

  平和的心态与认真的态度,让周晴能够坐得住编辑的冷板凳。她编辑出版的《女生贾梅全传》《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等经典图书陪伴了一代孩子的成长。热爱文学的她并没有止步于此,切换到作家的模式同样硕果累累。她的最新力作“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用诙谐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具有启示与温情的成长故事。在周晴看来,自己的灵感来源就是用心观察生活,而创作的动力则是用爱捕捉生活种种的美好片段。

  创作“许多多”有双重发言权

  周晴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最初的创作缘起追溯到10多年前,那时周晴的儿子上小学,这促使她策划和编辑出版了郑春华的“非常小子马鸣加”,而因为“马鸣加”这个形象,又让周晴不断感受着自己身边这个虎虎有生气的儿子的成长。“我开始做个有心人,记录下他的故事,素材本上的内容多了,我有了写作的冲动。”

  在“许多多”之前,周晴创作了《12岁的天空》《蓝色心事》等作品,这些作品的灵感基本来源于周晴的童年记忆。然而在她成为母亲后,有机会参与到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儿子的点滴接触总是让周晴惊喜不断,有了仿佛重回童年的内心悸动。

  “我忽然很想写,我觉得我有发言权了,眼前出现一个男孩,他聪明,调皮,成绩不错,故事不少,爱插嘴,有的是灵机一动和创造力爆棚的时刻;他就生活在都市中,有着排名、竞赛升学等各种压力,但他满不在乎,用天真和热情,在压力的缝隙中辟出一条通道,我意识到,当他不顾一切不断向前冲的时候,他正在享受童年才有的快乐。”周晴表示。

  对于周晴来说,创作“许多多”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这些特别鲜活,而且是独一份的创作素材信手拈来。因为有个具体参考的人物,所以“了不起的许多多”系列中人物的个性特点和行事逻辑既是连贯的,又是具有生活气息的,这让小读者不由得就喜欢上了这个真实又可爱的“许多多”。

  成长需培养“三心两力一心态”

  现在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始终被一种焦虑的情绪所笼罩,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此,周晴觉得哪怕家长内心有焦虑,也要不动声色地悄悄使劲,“现在的孩子,都很敏感,也足够聪明,作为家长,要给予他更多的成长空间。成人的智慧,还表现在面对孩子时的鼓励和信任。”

  比如在《皇冠小子》中,许多多的妈妈面对孩子的升学也有焦虑,周晴就设置了给许多多一支小猪手电筒和一个电脑上的游戏,让许多多在学习之余可以喘一口气,保持一份好的心态。“我希望那一束光亮和游戏里的那顶皇冠,可以让小读者埋下快乐的种子,忘记身边的压力,轻装上阵。”

  周晴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三心两力一心态”。三心:好奇心、自信心、耐心;两力:记忆力、想象力;而一种心态则是皮实的心态,能够经得起成功与失败。

  这个总结也是周晴在创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一开始,周晴觉得好奇很重要,所以在《竞选风波》《飞来的礼物》中,周晴让许多多张大眼睛看这个世界;后来,周晴又发现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可缺,于是有了《胜利小队》和《闪亮的日子》;再接下去,周晴意识到压力问题,看到了爱与友情,于是她让许多多在学习之余,走进游戏的世界(《皇冠小子》),去试着理解友情(《神秘的同桌》),传递爱心(《温暖引力》)……“我觉得,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趣,引领他们去思考,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题中之义,而有趣的故事,才可以让他们愿意并喜欢上阅读。最近我在写‘了不起的许多多’第二季,我有很多想要告诉小读者的,如真假、美丑、是非、对兴趣的不断探索等等,我想,我会努力写下去。”

  让孩子看到善良和远方

  周晴记得她大学毕业刚进入出版社时,就有前辈编辑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一个称职的编辑,要自己也能写一点作品。现在的周晴拥有编辑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在她看来,无论是编辑还是作家,要做好,都不轻松;然而如果有了两方面的经验,就可以扬长避短,兼而得之,那会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我的感觉,就是‘看人挑担不吃力’,无论编辑还是作家,都是需要专业与储备的工作,阅读、鉴赏、语言、感受力和领悟力,一个都不能少!而如果要说区别,我觉得,编辑会更多考虑市场和读者,考虑迎合与引领,策划与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对外部世界的考量更多一些;而作家需要走进自己的内心,对写作时的灵感乍现、文学的表达和结构铺排等更看重。”

  对周晴而言,写作的挑战,更像是一个需要独自完成的工程,从有一个灵感,到演绎出一个故事,铺排好一个结构,不断看着这个故事一点点长大,“它慢慢走出你最初的设想,有了故事自我的轨迹……很奇妙,当然,有的时候写不下去了,也会很崩溃”。

  对于自己的创作,周晴也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好读、接地气是第一要素,但如果只是一个故事,也不算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会考虑自己是否创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引发了小读者的共鸣,让他在阅读时频频点头,或哈哈大笑。同时为孩子写作,我还想做到的就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春风化雨’,在故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与启迪”。

  在周晴看来,创作的更高境界,则是透过故事的外壳,抵达更深远的精神世界。“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应该算是一种理想吧。儿童文学就应该让孩子看到温暖,看到善良,看到远方。”周晴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