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当前全国范围内均在进行中医药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探索如何在融合出版形势下使中医文化教材兼具教学需求和趣味性,实现中医药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分析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依据及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中医药教材编写指导思想,重点研究梳理教材的体系结构。纸质教材、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了中医药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及难度适宜、兼容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出版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文化进课堂;中医药教材编写;融合出版
在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期,全国各大省市都在不断地探索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适宜路径。北京市早在2012年就全面启动了“中医文化进校园”工作,北京市统一编制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中学版)均已正式启用,通过多学科融合的形式传递生活保健、心理调节、国学等中医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文化的养生保健及健康理念,成效显著。浙江省2017年秋季也已开始在小学五年级实施中医药课堂教学,并出版了配套的《中医药与健康》(上、下)教材。其他省市如辽宁省、上海市及天津市也在陆续进行试点。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精神,出版单位应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融合出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积极推进相关教材的融合出版工作,进而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使课程开发不仅满足中医文化教学需求,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课程使用效率。
1 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进教材的依据及必要性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之一,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几千年来中医中药是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重要手段,因而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从《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国发〔2016〕77号)到《中医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九号,2016年12月25日签署)及《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中医药国际发〔2016〕44号),从《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到《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11月)、《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国卫办疾控发﹝2017﹞16号》,国家密集颁布的这一系列关于中医药和健康的相关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全民健康的重视可谓空前,对于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知识普及传播、普及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决心之大。
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要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16〕15号)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
国家卫健委、中宣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总之,推动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进教材,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保障。
2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教材以“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健康和幸福奠基”为宗旨,遵行“提高全体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素养,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编写理念,以传播中华中医药传统文化、融中医药科学知识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生活实践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活泼的表现形式、选用针对性强的案例形象表现内容为基本编写原则,以教材为载体,切实实现中医药文化走进校园,对学生进行中医药与健康启蒙教育,增强学生运用中医知识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深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培养中医事业坚定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为达上述目的,教材编写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2.1 致力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上不少人对中医的认识失于偏颇,对中医的疗效持怀疑态度。实际上,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生理念及经验实践的总结,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例如,中医药学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这正是体现中华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核心哲学智慧。
“蒙以养正”,教材系统性地初步讲解中医药文化,注重兼顾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期其对中医药文化有全面了解,使其从小就了解中医药、相信中医药、运用中医药,培养其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其爱国情怀。
2.2 强调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
本教材虽然系统讲述望闻问切等中医基本理论,但主要目的并非通过理论讲述来培养未来的小郎中,而在于秉承“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中医理念,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将中医健康理念和方法以故事或者浅显语言层层推进,让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感受中医文化的神奇,另一方面逐步了解中医治疗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从而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教材充分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生活,贴近校园,并充分考虑学生、家长、学校的实际需求,有助于中小学生在青春期阶段的健康成长。
2.3 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药队伍培育大量后备力量
纵观古今,大部分名医都耳濡目染岐黄经典,终生不断实践和学习,终为大成。本系列教材,虽然每册内容有限,但内容体系完整,基本涵盖中医理论基本知识和体系。相信通过整个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中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中医知识启蒙教育,为中医药队伍培育大量后备力量的目的。
3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体系结构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必须确保编写目的服务于教学目的,编写内容服务于教学主体,编写体例服务于教学过程,编写体系服务于教学评价。本套教材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纸质教材,为便于教学分成小学版和初中班两个版本,它是整套教材的主体,为学生呈现中医药的知识和内容;二是线上慕课,针对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中较少中医专业出身的现状,需建设在线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此平台对各校现有教师进行线上培训,另外一方面对无条件进行面授的学校,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三是中医药实践基地,它为学生提供中医药认知场所,如中药识别、中药炮制等相关知识,让学生零距离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对课程的实施发挥支撑作用。
3.1 中医药文化知识纸质教材
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教材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普及知识、接触体验,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意识,比如种植中草药等;初中阶段侧重更多的探索思考,比如中医中药的理解和实践等;高中阶段则从中医药标本、中医药养生等方面切入,教学活动可以围绕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健康问题,组织一些关于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常识的知识竞赛,重点在于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药膳、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3.2 中小学中医文化线上慕课资源
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以课程开发为理念,按教育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开发建设中医文化线上慕课,实现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无缝对接。多媒体融合出版情境下开发的教材易学易懂,适用于线上自学和线下面授教学,最大化学习效率。慕课资源的开发建设由教材编写团队和平台技术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包括课程开发专家、中医药学界有理论和实践高度的专家学者、教育界一线特高级骨干教师;慕课资源的开发建设内容以纸质教材为蓝本,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和延伸,便于师资的培训和备课。
3.3 中小学中医药实践教育基地
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了解中医,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各教材使用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中医药教育实践基地,从而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中药,辨识和运用中药,感知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和当地的中医药博物馆、中药种植基地、中医院或者中医馆等结成教育教学试点协议,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去这些中医药种植或者实践的场所,切身进行感受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请当地一些名中医师,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爱上中医、传播中医。
4 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教材主要特点
4.1 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医知识和理论的完整性
本教材以“蒙以养正”为基本编写理念,在内容编写上不是无章可循地对中医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药知识的内在规律,根据学生的成长年龄和智力水平,由易而难,层层推进。
4.2 课程内容的展开,注重了对中小学生中医保健养生理念的启蒙性与渗透性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说:“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本教材正是基于此理念,在中医知识和理论讲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医的养生保健作用,让学生学会用中医的方法来保护和增进自己的健康。这些知识是根据年龄段设计相应教学内容的,如此知识,正体现了教材重视中医健康保健理念对学生的启蒙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4.3 课程难度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兼顾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医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如阴阳、五行、营卫等,语言有其独特性、专业性,古文功底不深理解困难,中小学生尤为困难。有鉴于此,本教材在体例设计上,以课为单位,围绕本课所讲主题,通过儿童和老中医问答形式引入话题,先设置栏目“中医故事”,配彩色插图,通过与主题相关的医学故事,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对本课主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再设置“中医讲堂”,对本课主题进行理论性讲述,有了前面中医故事对主题内容的初步了解,“中医讲堂”相关内容,学生迅速掌握就不再困难。接下来再设置“中医加油站”,对主题内容进行进一步阐释和补充。最后设置“中医歌谣”,和“中医故事”一样,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读一读歌谣,巩固和加深其对本课主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4 教材的健康主题,体现传统文化与理念的兼容性
教材综合《“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17—2025年)(国卫办疾控发﹝2017﹞16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关于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要求确定,按健康生活习惯、合理膳食、生长发育与青春期养生健身、心理健康、预防疾病中医应急方法等五个领域展开。中医药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则以《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为线索,重点在于传播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开展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养生的理念。
4.5 教材实践环节的设置,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
教材的实践环节,着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环节:
(1)参观学习。教材设置了一些参观学习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其中包括去博物馆、中医院等的专业性参观,如初中版,设置了课后思考、实践等活动。
(2)操作学习。教材有简单的制作药膳的操作,例如小学版,引导学生学习制作川贝蒸梨;教学生做萝卜粥。也有介绍推拿手法,介绍头面四大手法,具有很好的操作性。
(3)强调互动性。课后配相关思考题或实践题。如课后提出了请小朋友探究荷叶能制作什么样的美味小吃,菊花可以做什么的问题。
5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文化具有专业性强、内容深奥等特点,中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当前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课堂尚需解决中医药文化与中小学教育无法有机融合、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问题。
融合出版形势下,打造中医药纸质教材、线上课程资源、线下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中医药课程效率最大化。在保证教材体系完整的基础上,考虑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性,设置内容丰富、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兼容传统文化与理念的同时,提高学生探索实践能力。一方面,达到帮助学生树立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健康理念、增强健康意识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中医药课程融合出版实践,为广大教育工作及出版工作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汪立亮.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融合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6):87-90.
[2] 顾宇,孙成聪.高等中医药院校实践育人与文化自信培育路径:以辽宁中医药大学“芯火”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团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7):94-96.
[3] 汪立亮.基于课程出版理念的多媒体融合教材出版实践[J].科技与出版,2019,(3):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