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推动军民融合与地图出版的协同创新

2020-04-09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岳竹:星球地图出版社

  【摘 要】军民两用地图是军队地图出版社坚持"姓军为兵,备战打仗,服务社会"的出版方针,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而开发的新产品。本文结合《中国军民两用国家路网图集》的编制实践,归纳了军民两用地图的编制要求和原则,提出军民两用地图的内容设计应从"军事任务保障""社会生活服务"和"全民国防教育"三方面考虑,地图的形式设计应注意军地风格和标准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军民融合;军民两用;国家路网;地图

  1 研究背景

  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主席鲜明地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2016年初,军队做出全面停止有偿服务的重大决策。面对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军队新闻出版单位需要在改革中求生存,探索一条适应军民融合新时代和改革强军新形势的发展道路,继续在巩固出版阵地、弘扬先进军事文化、服务社会公共文化、充当军地桥梁纽带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 《中国军民两用国家路网图集》编制出版实践

  星球地图出版社作为军队出版单位,在改革中树立了“姓军为兵,备战打仗,服务社会”的出版方针,规划了“以战备保障任务为核心,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力保障军事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军队和地方的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探寻军地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搭建最优共赢平台,开展军民融合项目,开发军民两用地图产品,为部队“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必备的地理信息保障,为丰富官兵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当前,军民融合已经成为新时期军队地图出版社的出版指针,军民两用地图成为新时期出版社的特色产品。作为新生事物,其理论和实践都需要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丰富、深入。

  《中国军民两用国家路网图集》(以下简称《图集》)被列入星球地图出版社军民融合项目,是星球社根据军队和地方的实际需求,历时两年研发的大型军民两用地图集。《图集》聚焦军地共同关注点——我国“国家路网”,系统展示了全国地理交通环境,体现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水路、航空为扩展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符合军事任务的要求,也符合社会大众的实际需要。《图集》的编制和出版有别于一般民用地图,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内容突出军事特色

  《图集》从军事行动的基本需要出发,着重体现交通线路在贯穿不同行政单元、地理区域,连接要点要地、重大工程设施,沟通不同地形、水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图集》详细展示了具有军事和战略意义的交通线路和道路枢纽,为部队执行作战、训练、抢险等行动提供翔实准确的交通信息,为各级指挥机构了解预战地域交通情况提供参考。

  2.2 具有国防教育意义

  《图集》以中国详图为载体,将我国地理知识融入其中,完整展示了国家版图,体现了我国的政治立场和权益主张,同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资源丰富,强化了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此外,《图集》反映了我国与周边邻国的交通连接情况,显示了海边防军事重地、边关要塞、重要海峡和岛屿等,面向全民普及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

  2.3 统筹军地资源

  《图集》以军用地图数据为基础,其他民用地图数据作为补充,将军用地图“精度高、表示准确”和民用地图“现势性强、表述规范”的优势进行互补。《图集》的制图过程综合了军用、民用制图技术和软件在数据处理、软件兼容、操作便易、成图美观等方面的优点。

  2.4 统一军地标准

  《图集》设计着重协调了军用和民用地图在地名表述、要素取舍、地图用色、符号表示等方面的差异,依据国家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资料对原有地图进行了更正和更新,使地图既保留军用特色,又符合国家公开地图表示规范,地图符号统一、规范、易读,地图色彩更加丰富、美观,提高了地图科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易读性。

  2.5 创新出版形式

  《图集》保留了纸质地图形式,并在增强现实(AR)方面进行了探索。在不破坏纸质地图整体设计结构的前提下,借助手机将其数字化,实现虚实融合,在有限的平面上,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的需求,为读者出行全方位导航。

  3 军民两用地图出版探索

  军民两用地图的编制应在体现我国政治立场和权益主张的基础上,遵照国家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定,将制图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社会、文化、自然等情况与地理情况有机结合,并用地图的形式科学地表示出来。编制过程应遵守保密规定,遵循统一性、规范性原则,满足地图的现势性,立足战备保障,突出军事特色,兼顾内外,反映联系,纵览全局,聚焦重点。

  3.1 内容设计

  军民两用地图的内容设计应紧紧围绕“军事任务保障”“社会生活服务”和“全民国防教育”三方面展开。

  “军事任务保障”是地图军用属性的体现。依据使用目的不同,可将军民两用地图分为服务于战备行动的地图和服务于军队精神文化建设的地图。服务于战备行动的地图,应尽可能详细地表示出区域的军事地理特点及与军事活动密切联系的地理环境信息。地图要素的选取和表达应注意:交通方面,既要区分出干线和支线,又要重点表示对完成战略投送、资源运输等军事任务有影响的交通线路、枢纽及附属设施;居民地的选取应突破行政等级限制,聚焦具有重要地理位置、标识意义和控制作用的地点;地形方面,应重点表现对军事行动和武器装备应用有影响、对拟定作战方案有区域控制和引导作用的地形地貌;水文方面,应着重表示有军事意义的水源地和重要水利设施。同时,依据“兼顾内外,反映联系”的原则,在图幅设计时应适当扩大邻区,以反映区域当面的军事地理环境,体现内外联系。服务于军队精神文化建设的地图,应综合反映区域内与地理环境有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及相应历史,以提高广大官兵的军事地理、历史素养,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社会生活服务”是地图民用属性的体现。军民两用地图应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体现全球化视野,帮助人们直观、准确地了解相关区域概况,集科学性、系统性、知识性于一体,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需要。内容表示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素选取和表示应有利于突出区域特点,体现区域的自然、人文特色;二是应强调内容的现势性;三是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体现区域发展形势;四是突出表示社会大众较关心的要素内容。依据地图内容又可分为一般性的参考地图、综合性地图和专题性地图。一般性参考地图应为读者提供制图区域内地势、交通、行政区划、地名及空间位置等一般地理信息参考;综合性地图应反映区域内自然环境、历史、社会、经济和交通等多方面的综合面貌,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专题地图则就某一大众普遍关注内容为主题,如《图集》即是以交通为主题的地图。

  “全民国防教育”是地图“军民两用”属性的体现。通过地图普及版图和国防地理知识,从而达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之目的。地图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从远古走来,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能够形象地呈现我国国防和战争历史,使著名战例、重要事件的进程一目了然。地图还可以直观地展现我国的周边环境,有助于开展国家安全形势教育,引导军民认清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潜在威胁,提升军民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然,军民两用地图的内容是科学、有机的整体,“军用”“民用”和“军民两用”的内容是不可割裂的。以上仅从地图的功能出发,将不同服务对象的关注点和强调点分开阐述,以突出军民两用地图区别于一般民用地图的特点。

  3.2 形式设计

  军用地图总体风格体现为庄重素雅、简明和谐、层次丰富。为了联合作战需要,符号和用色通常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标图规定表示。民用地图的使用对象和用途更加丰富多样,通常没有特定的风格,符号和色彩除遵循制图习惯和人们的认知习惯,没有特殊规定。军民两用地图的形式设计应在军用地图设计标准上,参照民用地图设计方法,建立军地统一标准。注重表示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连贯性与可比性以及视觉平面层次效果,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通过各种表示方法的科学结合,提高地图信息的传输效率,使地图既满足军事备战要求,又符合大众使用需求,带给读者舒适、和谐的阅读感受。

  3.3 编制过程

  出版社应充分利用专业领域的资源优势,汇聚军队和地方创作、编辑、制作人才,开发军民两用地图产品,实现一次投入多方使用,降低人力成本,解决军用地图前期投入大、专业水平要求高、盈利模式不明确的问题。

  地图设计和生产过程应符合保密作业要求,对编辑和制图人员、计算机等相关设备、资料存放、数据存储等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并依据《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试行)》《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对相关军事要素进行逐一核查,对保密内容进行脱密处理。

  3.4 出版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使用地图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现代化的军事斗争也对地图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纸质军民两用地图已经不能满足部队官兵执行训练、备战等军事行动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出行的需要。数字化地图、卫星遥感影像地图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基于便携性、纵览性等优势,纸质军民两用地图还将继续存在。另一方面,应开发数字化军民两用地图,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可视化技术、光学全息技术等新兴技术,研发新的地图产品,使地图承载的信息更加丰富,传递方式更加立体、快捷。

  4 结语

  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改革强军战略为军队新闻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军民两用地图正是军队出版社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坚持“姓军为兵,备战打仗,服务社会”的出版方针而开发的新品种。

  本文仅结合《图集》的出版实践对军民两用地图的编制出版作了探索性总结。笔者认为,军民两用地图应以军地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内容紧紧围绕“军事任务保障”“社会生活服务”“全民国防教育”三个方面,为军事战略研究、战术行动和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丰富的信息,同时起到提升广大官兵和社会公众的版图意识和国防意识,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地图的形式应兼顾军用地图设计规定和民用地图表现方法,提高地图的易读性,同时创造美的体验。地图的编制出版过程充分体现军民融合的出版思想:出版社充分发挥军地桥梁纽带作用,利用多年积累的专业和人才优势,深入探寻军地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研究军用标准和出版标准的互融互通,推动军民融合与地图出版的协同创新,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引导军民融合产品为社会造福,最终实现富国和强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石家庄陆军学院,星球地图出版社.国防教育图集[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

  [3]林仁华.国防地理[M].桂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郝刚.以军民融合方式推动出版融合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EB/OL].(2017-04-14)[2019-10-20]..

  [5]赵玲.军民融合时代下的出版工作研究[J].大陆桥视野,2016(24):262.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8]于川信,周建平.军民融合式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9]黄仁涛,庞小平,马晨燕.专题地图编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祝国瑞,郭礼珍,尹贡白,等.地图设计与编绘[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200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