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黄英娟、孙一依、孟令艳:《高分子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联合编辑部
【摘 要】文章分析了美国化学会期刊发展历程、数字化建设以及影响力,同时以中国化学会期刊为例,介绍了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与特点。美国化学会期刊不仅单刊质量高、载文量大、出版周期快,而且期刊种类多,涉及的化学领域广泛,是统一的国际化出版和传播平台,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借鉴美国化学会期刊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问题,文章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策略,为促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化学会;国际影响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1 引言
美国化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是化学领域的专业科技协会,经过1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协会之一。多年来,美国化学会致力于为全球化学研究机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品质的文献资讯及服务,在科学、教育和政策等领域提供多方位的专业支持,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出版机构。美国化学会现有61种期刊,出版范围涵盖化学及生物、能源、环境、材料等相关交叉学科。根据2019年1月11日从Web of Science查阅的数据,美国化学会的期刊被ISI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评为化学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化学期刊[1]。
美国化学会期刊的成功不仅与美国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与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现代化以及期刊本身的运营模式有着直接关系。朱晓文等人[2]曾于2006年简要阐述了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出版概况,分析了期刊的影响力及价格,详细介绍了《美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出版过程。龙秀芬等人[3]对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我国期刊网站建设提出了相应建议。美国化学会拥有国际上最多的一流化学期刊,这些期刊得到了国际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大批学者粉丝,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际化学学科的引领地位也愈加凸出。但是,至今鲜有文献深入探讨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发展历程以及办刊经验。
美国化学会期刊成功的办刊经验对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以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认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指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4]。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我国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15个文件,其中包括《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强调:“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据新华网2018年4月16日报道,中国科协同科技期刊主编、学会与出版机构负责人深度座谈,聚力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5]。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提出了我国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期刊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真正发挥科技期刊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作用[6]。科技日报也报道了关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的新闻[7]。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实力迅速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因此,我们已具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科技支撑。下一步就是如何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落到实处,真正把我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鉴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需求,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化学会期刊的数量、出版时效、内容分布、作者分布、数字化建设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同时以中国化学会(Chinese Chemical Society,CCS)的期刊为例,介绍了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与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期刊发展策略,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化学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笔者登录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检索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创刊年、出版周期、内容分布以及数字化建设等;登录ISI Web of Knowledge网站,利用Web of Science中的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期刊刊登论文情况以及作者分布等;利用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查阅期刊的引证指标;登录中国化学会网站以及各期刊的官网,得到中国化学会期刊的基本信息、刊登论文等数据。
2.2 研究方法
文章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Excel的分析功能,统计美国化学会与中国化学期刊的信息,包括期刊数量、出版时效、内容分布、作者分布、数字化建设以及国际影响力等。
3 美国化学会期刊分析
文章主要分析了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发展历程,包括期刊数量、出版时效、内容分布、作者分布等,并对其数字化建设以及国际影响力等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我国期刊工作者对美国化学会期刊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3.1 期刊数量、出版时效等基本指标
美国化学会自1879年创办第一本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JACS,中文刊名:《美国化学会会志》)以来,先后共创办了61种期刊,在国际化学学会中属于拥有期刊数量最多的学会。图1列出了不同年代美国化学会期刊的数量。2000年之前,美国化学会拥有期刊共30种。从2001年起,美国化学会期刊数量迅速扩充,增创新刊31种,尤其是近8年,新增期刊多达21种。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创办与发展,适应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要求,满足了科研工作者发表不同层次论文的需求。
期刊的出版周期是评价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按出版周期分类,美国化学会的期刊有周刊、半月刊、月刊和双月刊,每种出版周期的期刊数量见表1。分析其数据,周刊9种,占总数量的15.2%;半月刊11种,占期刊总数量的18.6%;月刊是最主要的出版周期形式,占总数量的64.4%。Biochemistry自1990年起,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自1995年起改为周刊出版,这是美国化学会最早成为周刊出版的两种期刊,迅速并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关注期刊。

图1 美国化学会(ACS)和中国化学会(CCS)不同年代创刊的数量
3.2 内容分布
美国化学会期刊主要涉及应用(Applied)、生物化学(Biochemistry)、大分子(Macromolecular)、有机(Organic)以及物理、无机和分析(Physical,Inorganic and Analytical)等5个化学研究主题。有的期刊囊括了全部主题,例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而有的期刊只涉及其中的1个或几个,例如:ACS Macro Letters和Macromolecules期刊只涉及大分子1个主题;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涉及了应用、生物化学和大分子等3个主题。这些主题下的期刊种类数量统计见表1。可见,美国化学会期刊涉及的领域广泛,满足了以化学为基础的学科的需求。
期刊数量/种 | |||
ACS | CCS | ||
1出版周期 | 周刊 | 9 | 0 |
半月刊 | 11 | 3 | |
月刊 | 38 | 22 | |
双月刊 | 1 | 2 | |
2 内容分布 | 应用 | 21 | 6* |
生物化学 | 26 | 4* | |
大分子 | 17 | 6* | |
有机 | 12 | 6* | |
物理、无机和分析 | 18 | 9* | |
3 出版形式 | 印刷/网络 | 38 | 20 |
网络 | 23 | 3 | |
其他** | 2 | 1 | |
4影响因子JCR分区 | Q1 | 37 | 3 |
Q1/Q2 | 7 | 1 | |
Q2 | 5 | 5 | |
Q2/Q3 | 3 | 0 | |
Q3 | 0 | 1 | |
Q4 | 1 | 5 |
注:*统计SCI收录的15种期刊;**新创办的期刊,尚未显示出版形式。
3.3 作者分布
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2017年共刊登论文46195篇,其中13217篇的作者是中国学者(注:通讯联系人地址为中国),占总发文量的28.61%。图2列出了每种期刊中国学者发文总量的排名,其中11种期刊的中国学者发文量排名位列第一。例如,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在2017年共计发文4895篇,其中2431篇是中国学者的发文,占总发文量的49.66%,排名第一。33种期刊的中国学者发文量位居第二位,如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7年发文总量为2677篇,其中567篇是中国学者发表的,占总量的21.18%,仅次于美国。

图2 2017年中国学者在美国化学会期刊中发文量的排位统计
文章以JACS和Macromolecules单刊为例来分析美国化学会期刊的作者整体分布情况。JACS自1900年至2018年,主要刊登美国本土科研成果,但随着国际化学学科的发展,美国文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由1900—1940年的95.63%减少至2011—2018年的38.70%(见图3)。这也说明JACS的国际认可度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科研学者为其投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JACS上发表的中国科研成果的比例从最初的低至可忽略不计迅速攀升至第2位,如2011—2018年刊登中国作者的文章比例增加到11.70%。

图3 JACS1900—2018年作者分布
Macromolecules自创刊至今,刊登的文章主要美国科研成果,数据见图4。自2000年起,中国学者的发文比重显著增加。2011—2018年中国学者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8.40%,高于德国(13.87%),仅次于美国(35.28%),居于第2位。

图4 Macromolecules1969—2018年作者分布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国际来稿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学者的发文量近几年在美国化学会期刊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美国化学会期刊的贡献举足轻重。
3.4 数字化建设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期刊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形势。许多期刊仅有网络版,而无印刷版。美国化学会期刊只发行网络版的有23种,印刷版和网络版兼有的共38种,多为2000年之前创办,数据见表1。显然,网络版期刊传播速度快,能更好更快地服务学术交流。
美国化学会期刊拥有统一的数字出版和传播平台。例如,期刊均使用了科睿唯安公司的投审稿(ScholarOne)系统,方便作者投稿和审稿专家同行评议。同时,美国化学会期刊拥有统一的刊群网站,该网站集中了美国化学会所有期刊的投审稿功能、期刊文章发布以及各个期刊的信息,并且实现了各期刊资源的深度共享,为作者、审稿人和读者提供便利的检索条件。美国化学会的数字出版平台也发现和索取纸面内容的精要,从而增加阅读期刊原创内容的吸引力。
3.5 国际影响力
期刊的基本计量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美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有53种被SCI收录,占期刊总量的86.9%。2017年JCR影响因子不同Q分区对应期刊数量见表1。有37种期刊位列所属各个领域的Q1区,有7种在某一领域属于Q1区,而在另一领域属于Q2区,有5种完全属于Q2区。可见,美国化学会期刊具有非常高的国际影响力。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ESI)2018年11月25日公布的2017年至2018年化学类文章世界前0.1%的共325篇[8],其中刊登于美国化学会期刊上的共127篇,占总篇数的39.08%,总被引频次(12422)占这前0.1%文章总被引频次(28101)的44.21%。尤其是JACS刊载的前0.1%文章共31篇,被引频次共2983次,占总被引频次(28101)的10.62%,这都充分彰显了美国化学会期刊在世界化学学科发展方向的国际引领地位。相比之下,发表于我国期刊上的文章仅有2篇(分别来自Chinese Chemical Letter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期刊)入选。
4 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对期刊的扶持下,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也逐步发展,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各项工作也取得一些新成效。由于我国化学期刊具有“小、众、散”等特点,文章以中国化学会的期刊为例,介绍我国化学类期刊的现状与特点。
4.1 期刊数量少
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数量变化见图1。目前,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共26种,其中2000年之前创办的有20种,与美国化学会稍有差别。最早创刊的2种期刊是《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创办。而自2001年以来,中国化学会新增的期刊仅6种,且其中4种(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采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模式,不属于我国本土生长的期刊。可见,中国化学会与美国化学会的期刊数量自2001年起差距增大。
4.2 出版周期较慢
中国化学会期刊的出版周期、内容分布、出版形式以及影响因子与JCR分区等数据列于表1中。截至目前,中国化学会尚无周刊发行,半月刊仅有3种,其中2种是与国外合作办刊,我国本土培养的仅《化学教育》1种期刊。此外,有22种期刊为月刊出版,占总数量的88%。这与期刊多以编辑部的运营模式有重要关系。
4.3 内容分布较单一
中国化学会期刊涉及的领域种类相对单一,尽管化学综合期刊(如: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覆盖各研究领域,但是部分专一研究方向却无代表性期刊,如生物化学(biochemistry)、能源化学(energychemistry)等。这就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化学科技工作者发表论文的需求,也致使我国化学科技期刊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际化学学科的发展。
4.4 缺少期刊集群的数字化建设
目前,中国化学会主办的期刊主要是采用传统的纸刊出版方式,兼以网络版发行。期刊的出版发行仍以单刊为主体,缺少统一的出版发行平台。期刊采用的投审稿系统种类繁杂,例如,《高分子学报》采用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采编系统,《高分子通报》采用三才科技的采编系统,《化学通报》采用勤云科技有限公司的采编系统,等等,这给作者投稿和专家审稿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期刊发行方面,大部分中文期刊在中国知网独家发行,如《高分子通报》《高分子学报》等;部分英文期刊也采用了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借用其平台发行的模式,扩大国际发行范围。如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与国际出版商Springer Nature合作,由其负责国外发行。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中国化学会也正在努力完成期刊集群,其集群网站也正在建设中。
4.5 期刊知名度较低
中国化学会主办了英文期刊11种,中文期刊14种,双语期刊1种。2017年中国化学会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为6237篇,这一数量仅为美国化学会期刊发表总量的13.29%。期刊载文量少,说明学科影响力较小。此外,中国化学会期刊80%以上的文章来自于中国作者,这说明期刊在国际化学科研学者群中的影响较小。中国化学会期刊被SCI收录的中国化学会期刊共15种,占总期刊数量的57.7%,其中处于Q1区的3种,Q2区5种,期刊整体的国际影响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5 加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不缺乏优秀文章,但是由于我国期刊数量较少、刊登量有限、知名度相对较低,优秀文章大量外流。因此,我国本土期刊的建设仍大有可为。做大做强了期刊,优质稿源不仅可以回流,还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基于此,借鉴美国化学会成功的办刊经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以促进我国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
5.1 提高单刊质量,增加载文量,缩短出版周期,打造旗舰期刊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ACS)至今有140余年的历史,内容涵盖化学学科的所有领域。其创刊初期为月刊,1946年刊登文章数量就已超过1000篇(1069篇),之后的年发文量均在1000篇以上,到1950年刊登论文达到2068篇。相比之下,我国化学类科技期刊至今还未有一种期刊年发文量超过1000篇。1952年,JACS发文2511篇,此后期刊改为半月刊出版。可见,JACS的发展策略是在保持稿件数量充足的条件下,加快出版速度,缩短出版周期,从而保证科研成果信息的快速传播,时效性强。JACS于1995年起改为周刊出版,发文量为2172篇,较半月刊时期并无明显增加。这说明JACS注重文章质量,发文数量随着文章质量提升而增加,其影响因子并未因刊登文章数量变化而产生大幅波动,而是逐年匀速上升,改为周刊出版只为促进科研成果更加快速地传播。
文章的质量是期刊的生命,高质量的期刊才会持久发展,进而拥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此外,期刊的载文量,是评价期刊学科影响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质量和数量并重的期刊通常在学术界拥有更高的影响力。美国化学会的众多期刊具有较高的质量、较大的载文量以及快速的出版周期。从前文分析JACS和Macromolecules单刊的作者分布情况来看,期刊首先需得到本国科研学者的重视和认可,吸引他们将优秀的,特别是原创性或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发表于期刊上。我国科技期刊尤其需要得到国内广大科研学者的认同,将我国优秀的科技成果保留并展现在本土科技期刊上,让国际学术界与国际社会倾听中国声音。随后,期刊需逐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获得国际学者的认可,犹如国际化学学术界更多关注美国化学会期刊的发展一样。刊登优秀的国际论文,逐渐扩大载文量,待年发文量增加至千篇以上时,转变为半月刊或周刊出版,加快传播时效。
现阶段,为了防止优秀科研成果外流,国家应在评价体系上加以引导,培育中国科技界自身的认同感,打破“唯SCI论”,将奖励政策向我国本土科技期刊倾斜,同时注重创办承载优秀论文的科技期刊。JACS以较高的质量、较大的载文量以及较快的传播时效,在国际上凸显出引领化学学科发展的作用,而我国恰恰缺少像JACS这样高质量、大容量、高时效的旗舰期刊。因此,集中资源创办或打造1—3本我国化学的旗舰期刊,引领化学学科的发展,是我国化学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期刊的必经之路。2018年中国化学会创办了《中国化学会会刊》(英文刊名:CCS Chemistry),第一期于2019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该刊未与任何国际出版集团合作,期刊的版权为中国化学会独立拥有,其目标就是成长为中国化学会的旗舰期刊,从而带领化学会其他期刊一并走出去。这将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模式。
5.2 抓住机遇,创办新刊,形成壮大的期刊集群
美国化学会自2011年起,创办的新刊如雨后春笋般急剧增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科学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数字化和网络化迅猛发展,化学学科的发展也同样迅速。美国化学会抓住了化学学科国际发展的良好机遇,以先进的国际化出版平台为硬件支持,领先世界的学科发展水平作为坚实后盾,成功创办多种新刊。例如,2016年7月创刊的ACS Energy Letters,涉及化学物理、电化学、能源与燃料、材料科学以及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等领域,该刊在这些领域的影响因子排名均处于JCR分区的Q1区。除了在交叉学科领域创办新刊外,美国化学会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期刊也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例如,2012年创办的ACS Macro Letters在JCR分区中属于Polymer Science领域,而Macromolecules已经是此领域较为权威的期刊,因而两种期刊的同期发展定位不同,避免了冲突。ACS Macro Letters主要发表该领域交叉学科或者较前沿的科研成果,而Macromolecules更注重报道高分子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成果,包括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两种期刊并行发展,都处于JCR分区的前10%。
我国现有的化学期刊大多创办于2000年之前。国际上有些化学领域虽然发展已久,但我国科技期刊在相应方向上仍处于空白,如生物化学、能源化学等。在这些领域,我国也应酌情创办具有代表性的新刊。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新兴交叉领域不断涌现,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有针对性地创办交叉学科领域的新刊,并将其打造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美国化学会现有的强大期刊群,为科研工作者选择适合刊物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极大便利,也因此赢得了国际化学领域科研学者的信任和青睐,在广大学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效应。而我国化学期刊“小、众、散”的状态极大限制了期刊的发展。我们在创办或打造单种旗舰期刊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多刊集群。期刊集群的建设将为创办一流国际期刊争取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从而助力我国的期刊“走出去”,进而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现有的其他学科的科技期刊集群,如地理资源期刊网[9,10]、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11]以及中国光学期刊网等,其网站平台只是将各成员期刊的出版信息集中显示,并未达到期刊之间资源共享、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目的。中国化学会现有的26种期刊如果通过合并、重组等手段实现真正的化学期刊集群,这将促进国内化学类期刊的大融合。利用化学会的资源,积极打造化学专业刊群,壮大集群队伍,不仅有利于期刊之间的文章资源共享,也有助于编辑队伍的整体管理和成员水平的提升。中国化学会初步设立了CCS publishing,计划在《中国化学会会刊》成功创办后,继续创办一系列的CCS期刊,从而形成类似于美国化学会的期刊群。只有拥有强大的化学期刊集群,才能彰显我国化学学科的国际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化学学科科技期刊中的学术话语权,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
5.3 创建国际化的出版和宣传平台,提升国际宣传理念
美国化学会拥有国际化的出版平台,集中了化学类大量的资源,实现了同类期刊之间作者和审稿专家的共享,为期刊的创办以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而我国期刊的创办以及发展都比较缓慢。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缺少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目前,国内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几乎都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例如,获得由中国科协实施、科技期刊领域资助额度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登封行动计划”16种期刊(2016—2018年连续3年资助,单刊每年最多可获得250万元的资助)均与Elsevier、Springer Nature等国外出版商合作出版[12]。加强期刊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期刊,在出版技术方面,需要搭建拥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出版平台,颠覆传统的期刊发展模式,利用新一代数字出版技术深度重构期刊的发展形态。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也有历史悠久的化学类期刊,如《化学学报》和《化学通报》,但在国内和国际影响力上,远不及美国化学会同时期创办的期刊。笔者认为,除了语言因素,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过度重视期刊的编校质量,轻视期刊的宣传是主要原因。美国化学会拥有国际宣传平台,其统一的期刊集群网站不仅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检索服务,还提供了与其他数据库的链接和利用服务的渠道,极大促进了期刊的宣传。相比之下,我国科技期刊缺少国际化学科集群网站,科技期刊的国际宣传现主要采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即与国际著名出版商合作的方式。但随着期刊的迅速发展,“借船出海”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我们也需要“造船出海”,即创办具有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宣传平台,为我国科技期刊宣传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也应着重培养市场经营理念,即在注重科技期刊学术发展的同时,重视科技期刊的经营运作和市场发展,形成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良性循环。美国化学会期刊拥有负责市场推广的专业人员。而我国科技期刊往往轻视宣传,更不用说设置专门岗位负责期刊的市场推广。因此,提升国际宣传的理念有助于加快我国期刊走上国际化道路。
6 结语
美国化学会拥有世界上较多的化学类一流科技期刊,深入分析其期刊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对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有借鉴意义,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化学科技期刊提供重要参考。结合我国国情与期刊发展现状,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要提高单刊质量、增加载文量、缩短出版周期,打造旗舰期刊,同时抓住学科发展的机遇,大力创办空白或交叉领域的新期刊,逐步实现期刊学科集群,加强建设国际化出版和宣传平台,为创办世界一流期刊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国际宣传理念,有助于加快我国科技期刊成为世界一流期刊的步伐。
参考文献
[1]Journal Citation Reports[EB/OL].(2018-07-24)[2019-01-11].?
[2]朱晓文,夏文正.美国化学会及其期刊的编辑出版[J].编辑学报,2006,18(3):233-236.
[3]龙秀芬,吴惠勤,丁岩,等.美国化学会期刊网站建设分析[J].编辑学报,2011,23():25-28.
[4]科技期刊学会服务365[微信号].上了中央深改委会议,科技期刊的春天到来了!2018-11-15.
[5]新华网.练就内功"造船"出海:中国科协聚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EB/OL].(2018-04-16)[2019-01-11].
[6]农工党中央宣传部.姚建年:提高中国科技期刊质量,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EB/OL].(2016-03-06)[2019-11-20].
[7]本报评论员.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未来可期[N].科技日报,2018-11-16(1).
[8]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B/OL].[2019-01-12]
[9]闫群,贾非,蒋超,等.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初步探索与实践:以"地球与环境科学信息网(EES)"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36-739.
[10]朱晓华,何书金,袁丽华.中国地理与资源期刊集群化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实践[J].地理学报,2017,72(5):918-941.
[11]杨小梅,迟秀丽,侯春梅,等.融媒背景下资源环境期刊集群功能拓展建设策略[J].编辑学报,2018,30(1):66-69.
[12]任胜利,宁笔,严谨.2017年我国英文版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18(3):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