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骆萍:重庆工商大学
【摘 要】大学出版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教学、繁荣学术的使命。在媒介融合时代,面对新的出版环境带来的挑战,大学出版社应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在打造学术精品、融合数字出版、探索多态化营销渠道和建设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方面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使命担当;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学术出版
1 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担当
自新中国第一家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成立,1978年复社以来,40多年大学出版社筚路蓝缕,依托高校,面向社会,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术繁荣,始终把出版学术精品作为首要经营目标。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指出:“始终坚持高校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1]。这充分明确了大学出版社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大学出版社是大学教育、学术思想、学术成果传播等大学功能和服务的延伸和拓展[2],只有坚持服务国家教育大局,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把教材和学术出版放在重要的位置。教材出版关系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是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尊重学术思想,追求学术品质,做好学术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是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自身发展之路。在“互联网+”和数字出版新形势下,如何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坚守专业,提高出版品质,探索媒介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学出版社面临的新的使命与挑战。
2 大学出版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出版全球化、数字化新时代的到来,为解放和发展大学出版社的生产力,国家从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制,2010年全面完成改制工作,这为大学出版社重塑市场主体提供了发展空间。2011年至今,改制后的大学出版社虽然具有更大的自主经营权,但由于市场冲击和经营压力,以及传统转向数字出版的全面升级,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第一,一些大学出版社疏于学术出版,未形成专业特色与品牌。在企业化的经营体制下,大学出版社为教学和学术服务的功能有所弱化。除少数知名大学出版社外,不少中小型出版社学术出版能力较弱,出版内容陈旧,未能形成本社的品牌和特色。作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学术出版,呈现学术成果,是大学出版社的基本功能,也是提升出版社产品层次的要义。在市场竞争中开发优质出版资源,策划特色选题,打造专业品牌,有助于形成固定的消费群,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二,数字出版是大学出版社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出版业经历着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截至目前,虽然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很重视数字化转型,但大部分只限于纸质图书转为电子书,或与数字图书馆进行版权合作,从经营观念到人才培养,从出版内容到营销服务,整体化数字改造程度不够,缺乏深度融合,也很少有大学出版社形成成熟的数字化出版的商业模式。
第三,单兵作战,缺少社际合作。全国大学出版社共有100多家,但大都各自为政,这导致出版资源浪费、重复出版,甚至非良性竞争。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是良性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大学出版社可以进行社际合作,特别是知名大学出版社拥有的出版资源和学术水平是地方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所不能比拟的。关于大学出版社之间的社际合作,值得一提的是“卓越大学出版联盟”。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9所理工高校成立了“卓越大学联盟”(Excellence9,E9),这9所大学都有出版社。因此,在校际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这9所大学出版社成立了“卓越大学出版联盟”。联盟的成立,确实是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但由于一些原因,目前成果尚不明显。大学出版社之间如能突破机制、体制上的问题,在内容资源的整合、数字出版等方面,寻求有效的合作之道,不失为社际合作的新出路。
3 大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大学出版社在改革洪流中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新时代融合背景下,如何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如何做强做大高校出版业,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如下。
3.1 依托母体大学特色,走专业化学术出版道路
“从世界出版的历史来看,大学出版的孕育发展源自大学所给予的影响,正是大学的核心理念及精神特质滋养推动着大学出版形成自身特有的学术文化传统和出版文化理念,从而在传承发展人类的学术薪火方面确立了特定的地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3]具体来说,大学的特色学科或优势是什么,其归属出版社的经营特色及优势往往就是什么。依托母体大学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走专业化学术出版之路,是提升出版社自身内涵,形成差异性竞争优势,服务母体大学的重要举措。比如,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是全国顶尖学科,出版社依托大学学科优势,出版了《船舶工程技术手册》等一列高品质学术图书,影响深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外教社)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专业方面的优势,策划出版《国际认知语言学经典论丛》《外国语言文学高被引学术丛书》《英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等学术丛书,受到学界的好评。此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70余卷《全宋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卷本《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4卷本《中华艺术通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民居建筑》等均是依托大学资源推出的高质量著作,极大促进了我国学术出版的兴旺。
3.2 实施学术图书精品战略,注重品牌建设
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而建,以服务教学科研、繁荣学术为基本宗旨,是教材和学术出版的中坚力量。首先,在教材的开发上,尤其是优秀的教材,是“学术的丰碑”。大学出版社应该从教材的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利用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数字化课程等建设的契机,挖掘大学的优秀作者资源,打磨出一批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教材[4]。品牌的定位与建设,就是根据自身的出版资源、出版能力、产品特色,准确分析市场定位和需求,预测潜在市场的需要和发展,制定具体规划,走“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发展道路。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下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坚持以质量取胜的品牌建设之路,以英语专业特色定位,陆续出版《许国璋英语》《新概念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并利用这些图书产生的品牌效应,推出教辅、练习册、有声出版物等系列图书,实现了品牌的持续增值。
其次,学术图书是传播国家优秀科技和文化的重要渠道,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支撑点。大学出版社背靠大学优势资源,汇聚高端学术人才,学术图书的出版应是长期经营的重点和亮点。很多大学出版社在优势专业深耕细作,出版成果积累颇丰,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计算机、数学方面的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出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在建筑、材料方面的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古籍出版,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知名度较高,现已形成文献文集系列、地方文献系列等品牌;《儒藏》更是有史以来首次对中国儒学成果和史料进行系统收集和整理的大型文化工程,获得学术界佳评。这些大学出版社以本校为发展基地,系统实施精品战略,教学、科研、学术互动发展,力争占领学术制高点,创造了持续的品牌效应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3 坚持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
第一,创新纸质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模式。数字出版作为新兴产业类型,是当前出版业发展最具势头的领域之一。大学出版社要想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实现优质出版物的有效传播,首要工作是树立科学的数字化理念,实现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5]。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最直接的是实现内容生产的数据化,即将纸质图书加工制作为电子书、数字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然后在出版流程、产品消费和营销渠道上全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从以纸质图书开发为主转变为以基于提供知识资源的增值服务,实现数据出版、在线课程、平台服务等相互支撑的立体出版模式。大学出版社积极探索基于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例如外教社开发了“随行课堂”“爱听英语”“词博士”等数字出版产品,线上线下纸质教材与网络资源联动互通,其中线上外语学习产品“随行课堂”和“爱听英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基于教学服务和数字化的教材增值服务,开发了多种在线教育相关产品,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习题库、备授课系统、知识库产品等[6],都显示了大学出版社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
第二,开拓多态化营销渠道。新媒体时代大数据和数字化推广极大拓展了出版物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无疑为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结合大学专业特点,整合数字化资源,建立营销联盟,自建网上营销平台,注重线上线下联动模式,是大学出版社开拓多样化营销渠道的重要手段。
首先,与网络书店建立营销联盟,拓宽营销渠道。目前网络销售已经占到出版业销售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常见的网络销售平台如亚马逊、当当、文轩,均是以图书为主营业务的网站。大学出版社如果与这些电商平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就能构建较稳定、长期的客户群,从而将销售渠道拓宽到互联网的任意端口,又能实现出版社和网络书店的双赢局面。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与一批互联网公司深入合作,不仅提供内容或某类功能服务,也提高了自营平台的影响力,比如“书问”平台的导购和试读与北发网、云书网、中国图书网等多家电子平台合作就是成功的范例。
其次,出版社建立自己的网上营销平台。构建自营渠道使大学出版社更具独立性,拥有充分的自主权。比如外研社的“爱洋葱”阅读App,主要销售该社的中外文电子书,还有外研通等终端产品也提供电子书销售;再如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泉书局电子书平台,为读者提供多维度的分类、筛选和预览功能,方便读者高效率、精准查找并购买相关产品。
再者,完善线上线下融合推广。传统营销的单向推广转为线上线下双向传播的方式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大学出版社可利用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增强用户黏合度。除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配合营销等基础模式外,大学出版社还可依托线上渠道开展读者购书与交流活动,如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北大博雅论坛”微信公众号,设有“好书推荐”栏目,不定期推送精品好书,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还可链接当当网,便捷购书。“热门活动”栏目则预告讲座、读书会,甚至与作者见面会等活动,提高用户阅读兴趣与参与度,从而增加对出版社的信任度。
此外,大学出版社还可定期举办学术沙龙、教学研讨会,或举办各种大赛,以活动为抓手了解客户需求,促进图书销售,如外教社和外研社每年举行的教师教学科研培训,“外教社杯”和“外研杯”等各种外语类教学、演讲比赛,都是提高出版社影响力的有利举措。总之,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手段进行宣传推介,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的推广就是立体实施营销计划的成功示范,不仅提升了出版社自身形象,在覆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7]。
3.4 重视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在出版融合背景下,编辑人员面对出版环境新的变化和一系列挑战,如何转变出版理念,调动主观能动性,向数字开发、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的全媒体复合型编辑人才转型,直接影响到出版社工作效率、出版能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基于此,大学出版社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出版社还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现有编辑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母体大学为依托提供多维度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比如外教社下属学术出版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通过学术出版项目选拔和培养人才,积极为编辑创造各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课程培训以及重要书展的机会,培养敏锐的选题策划意识和市场意识,注重编辑业务能力、学术素养的提升,全面建设复合型人才队伍,为外语学术出版做出了积极贡献。
4 结语
大学出版社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0多年来依托母体大学学术资源和学科背景,始终以服务教学科研,促进学术发展为宗旨和使命。在当前新媒体时代,我们认为: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立身之本,融合创新是大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人才建设是大学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大学出版社虽然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仍要矢志不渝地走“专业化、精品化、学术化”发展道路,立足教材与学术出版,打造精品图书,坚持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加大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出版业的繁荣做贡献。若能在大学社际合作上再加大力度,依托相似背景,整合优质资源,开展项目联合,必将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EB/OL].[2015-02-11]..
[2]庄智象.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坚守与创新[J].现代出版,2018(1):60.
[3]李静.现代大学出版的缘起与学术文化传统的形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11.
[4]刘坚,代江滨.融合时代大学出版社资源整合的重点及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7(12):48.
[5]郭蔚,陈建华.新媒体时代高校出版社传播力提升路径[J].出版广角,2018(7):35.
[6]庄红权,温韫辉.以内容为体,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翼: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融合初探[J].出版广角,2018(1):38.
[7]宗俊峰.实施立体营销、打造品牌效应[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03-30(18).